籌創華界紮記
/200310阿張蘭石
*
這一群人民,如雪中寒梅佈滿廣大的黃土地,百年來,在風雨動盪中受盡了接踵而至的劫難考驗,似乎永無寧日...
這一群人民,如雪中的花,紛飛的花瓣尋找風雨盡處,華界心華,已飄盡十方。如今,若不能化解同樣繼承中華文化的人們之間的惡緣,
如何能讓父兄輩終生承受的風雨,結束在我們這一代,而將果實留給後代?
只有增進文化深處的體解,從而喚醒人民之間的善緣,
傳承共同的文化智慧與愛,才能終結共同的矛盾苦難。
「花不畏懼凋萎的威脅,而找到了果實。」
多年來這兒除了幫老兵,台商,台生,大陸新娘解決困難,也積極促進臺灣海峽兩岸文教經貿人士的交流,增進兩岸間的瞭解,減少緊張;更艱難地每年舉辦中華文化研習營──參與人數、人員學歷、舉辦次數、接待規格,都是近五年兩岸各單位互訪團中最高,在風雨中盼望兩岸互佈芳香。前賢雖老矣,卻啟示了我們和平幸福的道路──相知,而能相愛。~那正是我們這一代所愉悅履踐的。那正是兩岸這一代所應該致力的。
*
北大期間認識了這位元教授,生在上海、長在台灣,
他曾在許多大學啟迪青年們,歷任哲學系主任、所長、文學院院長。
記得在成功嶺服兵役時,聽的是他的演講;在台大搞革命時,視之若寇仇。
雖然我與一般民眾一樣不熟悉他對學術教育的貢獻,
然而,在兩岸命運最艱钜的時代,他稟持文人熱血,
承擔政治人物所機巧躲避的燙手重任,竟而家喻戶曉。──
曾任立法委員,立院黨團召集人,副總統候選人……
某次閒聚大家試著一種心理測驗,每個人談最喜愛的前三種東西,
當時他陶然而談的是松、竹、梅。之後,解析者解析說:
他憧憬著的中華道統蒼勁如松;自身則氣節如竹;而人們視其一生所履,
則如寒梅傲雪。盼馮先生摩頂放踵以期的兩岸福祉,亦能安渡歲寒而年年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