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頁
的
下
層
:
| |
請探進去!
心眼所見的宇宙

(Sri Yantra)
「一切曼陀羅事業,無常如幻故,皆假;一切事業皆曼陀羅事業。
一切曼陀羅,全像如網珠故,皆真;舷中蟻、岸上花,萬法相應皆曼陀。 」………詩緣真名(鱼神经.禪法慈舟下)三
曼陀羅事業,就是密教本身所有的儀軌跟作法。曼陀羅事業是假的,那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曼陀羅事業呢?曼陀羅事業就是在金剛經裏面的『如筏喻者』,也就是說,要到彼岸,一定要藉著船,才能到彼岸。要成佛,一定要修佛法,才能夠成佛。
花藝、茶道等等,都是曼陀羅道,菊花是有香味的,把花拿掉了,那香也就沒了。所以說:「方便為究竟──沒方便就沒有究竟。」這香是附著這菊花的,菊花跟香是一體的。要成佛,一定要藉佛法修,要得到密教的大相應,你一定要做曼陀羅事業,曼陀羅事業是方便,成佛就是究竟。
今天在這裏做觀想、結手印、持咒,都是一種方便,漸漸圓滿佛道。金剛空行經裏面講曼陀羅事業都是假的,沒錯!藉假修真。沒有假修不成真。有人批判唸咒比手印做觀想,不是佛行。其實,人們修一切法都是假,可是這個假法可以成為一個渡船,能夠到彼岸。
大曼陀羅分為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面:
 
胎藏界大曼陀羅
此壇城為密教胎藏界大法曼陀羅,為即身成佛基本法要內容.以大毗盧遮那佛為中台八葉尊為主體,逐步向外擴散應化諸部,如金剛部院,蓮華部院,遍知院,持明院,釋迦院,虛空藏院,文殊院,地藏院,
蘇悉地院,除蓋障院,外金剛部院等,以此表眾生修持真言門法,由外金剛部逐一證入密秘莊嚴心地之中台八葉境地,成就即身成佛之不思議境. |
 
金剛界大曼陀羅
此壇城為中土密教金剛界大法曼陀羅,亦為即身成佛基本法要內容.其構成乃分九會,象徵九大意識之修持身法,由五相成身會入修,續修三昧耶會,續修微細會,續修供養會,續修四印會,入修一印會,續修理趣會,續修降三世會,終入證降三世三昧耶會,一路修證五智佛身,成就法界體性智,融入毗盧性海,即身印證佛果之境,此大法非為中土密教所持,西藏密宗亦以此金剛界法為主軸,
配以無上瑜伽密秘四灌成其九乘佛法之巔,故而此金剛界大法為中國,日本及西藏密宗所行之共法. |
曼陀羅宇宙觀(網路摘錄,作者待查)
在京都南區的東寺講堂裡,面向講堂的右方排列著菩薩部的雕像;中央則是大日如來、四佛等;面向講堂的左方則排列著明王部的佛,祂的四周圍繞著四天王。東西兩邊的邊上則是梵天、帝釋天。解說資料上說是根據《仁王經》記載的曼陀羅配置。但在尼泊爾、西藏、印度,這樣的排列卻可能不曾有。東寺的佛像大約安置於九世紀中期,根據美術史的專家所說,這種配置和現在的似乎沒有什麼不同,而且這種配置據說是據空海指示而做的。
在曼陀羅中心通常有大日如來,圍繞著大日如來呈現同心圓狀的則是四佛的配置,會有這種配置的原因也許是為了搭配長方形的講堂吧!
空海將諸佛以這種樣式排列,和尼泊爾、西藏、印度人的想法恐怕不同!空海所帶回的胎藏界和金剛界的兩界曼陀羅,並非如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西藏曼陀羅那種圓形的。事實上,將兩界曼陀羅予以圖像化的《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皆為七世紀左右的作品)中,並沒說明有那樣外圍的圓形框框。因此,空海所請回的兩界曼陀羅,似乎是較古老的傳承作品。
曼陀羅的成立條件
佛教眾神( pantheon
)的成立,將他們表現為圖像的結果,就產生出曼陀羅來。表現「圖像學」的系統化。
感得大宇宙與小宇宙的本來同一性──西元前八世紀《奧義書》以來所宣稱的「梵」( brahman,宇宙原理)和「阿特曼」(戣
man,個我)為同一性的說法,也是印度古來的傳統;此外,這個傳統又被佛教所吸收。為了要體驗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本來同一性,就畫出了曼陀羅的圖來。曼陀羅可以說是世界的構造圖,眾神則被安排配置在圖中;換言之,眾神正是世界構造的要素。賦予眾神以前既有或以前未有的象徵意義,在這些象徵整體所組合的曼陀羅面前,行使護摩(
homa
)或供養法等的儀禮,甚或如瑜伽的修鍊也可在曼陀羅之前行持。因為瑜伽的主要內容即是在身體當中,感得大宇宙和小宇宙是本為同一的修行方式。以上是我對曼陀羅的歷史性的構造所作的分析。
伴隨密教典籍的成立所發展的曼陀羅
在五、六世紀時,曼陀羅便已產生。
密教典籍( tantra 坦特羅)可分為四類,配合曼陀羅的歷史發展。這四類是所作坦特羅( kriy ?- tantra )、行坦特羅( cary ?-
tantra )、瑜伽坦特羅( yoga-tantra )、無上瑜伽坦特羅( anuttarayoga-tantra
)。在所作坦特羅中,主要是記載曼陀羅的製作方式、供養方式,乃至圖像的尺寸、位置等。在初期,曼陀羅是個壇,就是在一個圓盤之上,放個四方相框的感覺,如此就做出了曼陀羅來。於是觀想者的我們可從側面見出曼陀羅的形狀。
行坦特羅的代表作《大日經》的曼陀羅出現,約在七世紀初成立的《大日經》確立了佛教的坦特羅。《大日經》並非是單一的經典,它是由多種傳統所組成的。在第二章裡,詳細地記述曼陀羅的構成,甚至土地上畫幾條線也有記載。曼陀羅的中央有大日如來,祂的四周為諸尊者,進而以一個人一步左右的間隔畫線,再來是畫諸佛。在大約三尺或四尺見方大的場地裡,用一夜或一日的時間畫曼陀羅。因而,畫出來的曼陀羅並不是那麼精緻,不過花上七天左右的時間來準備的情形也有。但在初期,諸尊的外形據說是一晚就畫成的。也許這是用礦物或什麼東西磨成的粉畫成的!像這樣根據《大日經》所繪製的就是「胎藏曼陀羅」。
《大日經》成立後不久,《金剛頂經》隨之成立。依據此經所畫的是「金剛界曼陀羅」。由於《大日經》系的「胎藏曼陀羅」失去勢力,《金剛頂經》的「金剛界曼陀羅」取而代之成為後世曼陀羅的基礎,
《金剛頂經》被稱為「瑜伽坦特羅」( yoga-tantra )。關於此時的曼陀羅的印象,由於文獻並不清楚,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七、八世紀以降, 無上瑜伽坦特羅( anuttarayoga-tantra
)成立,其中最早期的是《祕密集會》的坦特羅。這部經典實際上是告訴瑜伽行者如何觀想曼陀羅的入門書。根據此經所說,在砂上畫圓形的線,然後坐在其中。由此可知,這時修行者實際是坐進曼陀羅當中來修行的,從這裡孕育出精神上的曼陀羅,等這種精神產生之後,再觀想四周並排站立的如來諸尊。
無上瑜伽坦特羅,又分為父坦特羅、母坦特羅和不二坦特羅三種。 母坦特羅中受到女神崇拜( saktism
)的影響強烈可見。不二坦特羅之一的《時輪坦特羅》可以說是佛教和印度教組成聯合軍,用以對抗伊斯蘭教的產物,是相當具有印度風味的一部經典。
十一世紀左右, 印度人阿巴雅卡拉古達( Abhayakaragupta
)編纂了《完成的瑜伽寶環》( Nispannayogavali
),這是有關曼陀羅的編集。其中,在二十六、七幅的曼陀羅構造中,有些簡單地只用一頁,有些則以好幾頁來表示。所謂「完成」的意義,如同先前《祕密集會》的坦特羅處所說的,是指瑜伽行者在眼前觀想世界,在精神上產生出佛來,剛好曼陀羅也在那時建立起來,就這個時間點上而言,稱之為「完成」。這本《完成的瑜伽寶環》是今天我們所能得到的梵文基本文獻當中,最為重要的一份資料,可惜當時根據該書所描繪的曼陀羅早已失傳。
而傳留下來較古的圖像,則以日本的胎藏界和金剛界的兩界曼陀羅最為古老。不過,這兩界曼陀羅並沒有像西藏、印度所描繪的那樣忠實地傳繪下來,因為並無發現可以作為兩界曼陀羅所根據的印度典籍,同樣地,中國典籍中也覓不可得。也許是如《大日經》等的註疏所說,它們是融合了各類形態而做出今日所見的曼陀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