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高雄市民眾診療所。終年陽光燦爛的海港與船,孕育了
蘭石的性格,襁褓時的"林邊"海岸農家,美到仍有記憶。
父親曾擔任校長、官員,是受敬重的禪修者;母親不識字,是敬慕父親的侍者;姊弟都是小學老師。這口子最難得的是"無言而教,互愛",
父母幾乎從不需教訓孩子,而孩子都自然傳承孝賢精進。
求學歷程,是「無礙地實踐志業」─從未失落心所嚮往。
畢業於市立四維國小、苓雅國中後,第一志願讀了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第一志願讀了國立台灣大學造船工程學系,以及台大造船及海洋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班;第一志願讀了北京大學哲學所(公費)宗教學博士班。
幼學時期,感恩於學習,積極開發認識世界的能力,接受了珠算、心算、速讀、超記憶法等特殊潛能教育。
因為寡言,直到畢業許久後的小學同學會,許多同學才知道蘭石原來不是是啞者。
高中時期,仍無悔於「真實的學習」,自修藝術、醫學與在台灣尚不廣泛的電腦,用功甚於正規課業,
當時同學們都只想聯考後隨分數排行決定人生,而阿張蘭石已與好友塗溥仁等共許下了第一──唯一志願; 即使在聯考那年亦不與一般考生同憂,反而與塗等熱中參與科學展覽,甚至住進學校物理實驗室(吳明川師、朱迺武校長常來鼓勵、訪視)我們完成全國物理組第一的作品後,所幸也分別考上了第一志願。
一進入研究所便提出挨罵的幻想:「救難船」,被責為虛領了第二名獎金的空想家。 完成的碩士論文,實現了少時與好友共許的第一志願──所裏首例開發了全新船型,企圖取代危險的船筏,圓滿了對苦難漁民的初心。
那一型"方舟"是蘭石的印記,從此對造船──整體工程學,有了當之無愧的承擔。專業能力展現獲得了師長肯定ps。那是個人一段「研創方舟」的浪漫數理科學史詩。
造船的課題,包含了輪機機械、結構流力、電腦輔助設計等要求,在造船系、所多年下來,已受到理工科學的通盤性訓練與獨立研究的能力。(見推薦函)。
基於在學時豐富的社團行政經驗(曾任兩社團社長,超過七個社團的發起人及幹部),使個人除了工程科學(電腦、船...)外,對人文科學也有心。
畢業後,與一群充滿教育熱忱的人,在台北市登記成立了靈性新教育協會,去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共兩年。
自研究生時期便在台大舉辦身心科學座談以及成長團體(見書),並在畢業後因社團學生的提報而成為校聘的技藝指導老師。喜與青年學子一起學習成長,多年來,許多聽
阿張蘭石講課的學生,與他成了摯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