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 192宗教碩士論文引用 ] 192生命學書單 ]
192宗教碩士論文引用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李嗣涔、張蘭石, 2001, <手指識字關鍵字與信息場之聯繫模式>(The connection model between keywords and information field in finger reading experiments), 載《佛學與科學》Vol. 2 No. 2 (ISSN 1607-2952), 臺北: 圓覺文教基金會, 2001, 頁60-77。此文受引用於:

朱耀光, 2007:《台灣民間祝由文化之符箓療法的探索---天和門法師的符籙信仰與療法》("The research of Taiwan folk Zhu-You culture(Fu-lu therapy)---The beliefs of Tian-he-man Fu-lu system and therapy"), 指導教授: 張憲生博士,台灣: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34,152頁。

 

張于芸:《以法輪功修煉者證悟歷程對人心改變之初探 》,台灣: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頁12:(全文

“目前許多研究發現足以改寫人類對真實世界的認識,
 例如張蘭石的研究探索了文字意義所蘊藏的力量與手指識字功能的存在,
 參考
身心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研究---以“神聖記號靈效 應”的科學、唯識學研究為例......”


李明潔,2007

【查詢自http://www.cetd.com.tw/ec/thesisDetail.aspx?etdun=U0014-0208200713332700&key=%e5%bc%b5%e8%98%ad%e7%9f%b3&p1=0&p20=1&p21=0&p22=0&p23=0&p3=%e5%85%a8%e9%83%a8&p40=0&p41=0&p5=%e4%b8%8d%e9%99%90&p6=15&position=1&kind=searchresult&c1=&c2=&c3=&n1=&n2=&n3=&frombrowse=
論文名稱(中文) 電視流動幻象下的浸濡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mmersion of Streamming Phantom in TV Media
研究生(中文) 李明潔
研究生(英文) Ming-Chieh Li
學號 29393017
學位類別 碩士
出版年 2007
論文頁數 68
學校名稱 臺北藝術大學
學院名稱 美術學院
系所名稱 科技藝術研究所數位藝術組
指導教授 許素朱 ;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字 電視 ; 媒體 ; 透光 ; 擬像 ; 布希亞 ; 麥克魯漢 ; 
英文關鍵字 Television ; Media ; Simulation ; Pervious Light ; Jean Baudrillard ; Marshall McLuhan ; 
論文使用權限 同意授權瀏覽/列印電子全文服務,於2010-09-20起公開。
 
中文摘要

人在看電視時,不停切換電視頻道的手部動作,使電視畫面不斷的一閃即逝,形成幻化不止的流動光影,在觀者不斷地接收光影脈衝之下,電視所建構出的內容便開始對我們進行深層浸濡與催眠,於是我們的腦中開始產生幻覺,我們開始會認為電視所傳播出的思想就是真理,它所建構的世界就是真實世界;表面上,我們手中握有著操控電視的掌控權,實質上,我們是被電視所產生的流動幻象反向操控的。

在本論文中,作者將從視覺與電視媒體內容來探討「電視流動幻象下的浸濡」這議題。作者也提出兩件以電視的流動幻象作延伸探討之作品:第一件作品「浸濡室」是表達現代人被電視的流動幻象催眠附身,以至於所言所為都是電視傳播出來的思想,導致現代人喪失自我,只能任自己隨著電視所傳播出的流動幻象逐流;第二件作品「Somewhere Out There」,指現代人每天被電視訊息疲勞轟炸,在飽受電視的聲光摧殘之下,我們開始渴望平靜,企圖擺脫媒體的雜訊干擾,獲得心靈上的釋放,作者以桃花源似的電視圖像,顯影在平時慣於紛亂吵雜的電視螢幕中,象徵著在電視遙遠的彼方,似乎有著這麼一塊美麗祥和的淨土。

英文摘要
When we watch TV, the motion of switching TV channel makes TV program become a charming puzzle. If people keep watching TV constantly, it will hypnotize us deeply, and our mind will be controlled by the content of programs. We might start to use the saying from TV program or imitate the way of TV program did. Eventually our brain starts to produce illusion to believe the Dissemination is true and World of TV is real.” Ostensibly, we simply believe we can control TV by remote, but in fact, we are all manipulated by the streaming phantom in TV media.

As the matter fact,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ssue, "The Immersion of Streaming Phantom in TV Media" in the following pages, from the both visual and media content. The author also sets two examples that related to this issue. First one," Immersion Room", expresses modern people are controlled by Streaming Phantom in TV Media, causes us to lose our ego and have no choice but to obey the thought that TV programs taught. The other is "Somewhere Out There", which refers to that the society was suffered from the immersion of TV media. Moreover, under the devastation of TV programs, we are strongly eager to get rid of the interference that TV media produce and attempt to obtain the release in our mind. The author made the Arcadia images appear on TV screen in order to represent that somewhere out there seems to have such a beautiful and pure land.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III
目錄 ……………………………………………………………… IV
圖次 …………………………………………………………………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創作背景………………………………………………………4
第三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電視媒體下的媚惑………………………………………8
第二節 電視製造機下的擬像 …………………………………19
第三節 相關作品探討 …………………………………………23
第四章 作品論述 ……………………………………………………29
第一節「浸濡室」作品論述……………………………………29
一 創作理念……………………………………………29
二 作品執行製作說明…………………………………33
三 作品展覽記錄………………………………………41
第二節「Somewhere out There」作品論述 …………………49
一 創作理念 …………………………………………49
二 作品執行製作說明…………………………………53
三 作品展覽記錄………………………………………59
第五章 結論 …………………………………………………………64
參考文獻 …………………………………………………………… 67
附錄 「浸濡室」與「Somewhere out There」作品光碟
參考文獻
[1] 林文淇著,《電視、身體、慾望的競技場─大衛‧康寧保「錄影帶謀殺案」中的後現代主體性》,http://www.ncu.edu.tw/~wenchi/videodrome.htm,2007年5月10日閱覽。
[2]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3] 國際動漫網,《動畫的發展與起源》,http://www.dongman.org.cn/bolan/200607/1928.shtml,2007年6月18日閱覽。
[4] 阿張蘭石作品結集網站,《利用現代科技聲光儀來調整大腦》,http://0123.net/blog/omega1_edu_tech.htm,2007年6月18日閱覽。
[5] 精‧神‧經聲響藝術網站,http://www.etat.com/csc/csc-info.htm,2007年6月18日閱覽。
[6]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貓頭鷹,2006年。
[7] 吕夏青,《朦朧的魅力—半透界面的視覺型態分析》,http://www.jzwlm.com/view.asp?infoid=161,2007年5月10日閱覽。
[8]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黃建宏、邱德亮譯,《波灣戰爭不曾發生》,麥田出版社,2003年。
[9] 蔡長穎著,《虛擬、超真實的布希亞》,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1/31-29.htm,2007年5月10日閱覽。
[10] 何哲欣、李思漢、馬自明、嚴思祺著,《電視媒體建構恐慌效應手法之研究:以「腳尾飯事件」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2006年。(pp. 11~pp13)
[11] 社區動力網,http://www.interactive-china.net/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27,2007年5月10日閱覽。
[12] 典藏藝術網,http://artouch.com/story.aspx?id=2006051214992,2007年5月10日閱覽。
[13] Em Griffin著,陳柏安、林宜蓁、陳蓉萱譯,《傳播理論》,五南出版社,2006年。
[14] 蕃薯藤新聞網,《關機,拿回生活主控權》,http://news.yam.com/hef/garden/200611/20061128599625.html,2007年5月21日閱覽。
[15] 管中祥著,《試著關掉電視吧!》,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13096,2007年5月21日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