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241.淡水的會長生涯 ] 242免費諮商 ] [ 244社區大學講師 ] 249深山道場-天啟雙魚 ]
244社區大學講師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佛學與人生」上課劄記

[AJLS 2002.3.27 寫於永和社大網站教師討論區]
原本聽張素貞老師說,同學們聽過本校現有的佛學課,希望有更多角度談佛學,所以新開了「佛學與人生」。開學三週來,卻發現學生大多數是從零開始的,面對這些無基礎/無成見的新人,我深觸到最樸拙而強大的學佛能量,雖然尚保持「將佛學體系深入淺出地帶出來」的課程規劃,卻時時看到:固有的佛學體系(術語、切入方式)並非他們最佳的學佛切入點!學院式的教學包袱大可放下。
每當想帶出傳統佛學時,察覺同學心靈的受益,小於知識的累積;但反而每當以講師心得來導引時,一套在當下被學員們消化了的佛學,便和同學的心眼一起亮了起來。
於是,一股激揚著自己的能量,動了起來──面對現代臺北社區的學員們,一套「名詞、內涵完全相應於當下」的佛學,才是社大需要的佛學。
在社大這種類型的學院,「從學員當下的終極關懷中互動出當下性的佛學」不僅是適當的,也是必然的。
但是,通常,涉及到宗教,人們往往變得保守。一套充滿創意的心理學或哲學,容易被接受;但一套創意佛學,卻容易被視為宗教玄理、聖言的「世俗化」,或被疑為標新立異。
這份「應然」與「禁忌」間的張力,讓我聯想到佛滅千年後的大乘運動,當年那些「新的學佛方式」不也是自然地發自民間的需要,卻面對著傳統僧團的歧異見解。這份張力,曾開展出大量的偉大史詩──大量的偉大人格者與大量經論;期許這份張力也將在當下帶來偉大,而非只是在目前迷失、皮相的台灣文化環境中徒然 世俗化,流於膚淺。

 

部份較熟的社區大學學生邀宴在佛光山所開設【滴水坊】聚餐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