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張蘭石整理《教觀綱宗》表格:

《教觀綱宗》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重述

釋題

五玄釋法題

釋名

定名

教觀是法,綱宗是喻;法則一時五代,喻則四教四觀。

解釋

藏通別圓是教綱。析空體空次第一心,是觀綱。教觀各四,開權顯實是宗。

辯體

能詮有四教,所詮有四種四諦、四十二因緣、七二諦、五三諦。宗法華而方便

明宗

以圓教三觀,十乘因(前五即)果(究竟即 )修證為宗。

論用

教觀相成,解行並進。

判教

五時:法華;五味:醍醐味;化儀,非頓非漸;化法,純圓獨妙。

人題

蕅益為別號,喻蕅在污泥而有發芽抽支之益。智旭是法名。

序分:

標示佛祖教觀大途

教觀該攝

教觀該攝

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

教觀相成

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

教觀相失

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教觀旨趣

標列教觀

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

藏→析空。通→體空。別→次第。圓→一心。

解行歸趣

藏通至真諦涅槃;密圓至中諦大般涅槃。

結顯權實

藏、通、別為權;圓為真實。

時教通別

華嚴時

正說圓教,兼說別教。約化儀名頓。

阿含時

但說三藏教,約化儀名漸初。

方等時

以大涅槃經的半字滿字為喻;約化儀名漸中。

般若時

帶通別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約化儀名漸後。

法華涅槃時

法華

法華開三藏通別之權,唯顯圓教之實。深明如來設教之始終,具發如來本跡之廣遠。約化儀,名會漸歸頓。亦名非頓非漸。

涅槃

涅槃重為未入實者,廣談常住。是以追說四教。約化儀亦名非頓非漸。

然此五時,有別有通,故須以別定通攝通入別,方使教觀咸悉不濫。


正宗分

 

辨五時八教觀法

通五時論

論華嚴通

即於此土,見華藏界…常住不滅。則華嚴通後際也。

論阿含通

一類小機,始於鹿苑終於鶴林…則三藏通於前後…

論方等通

…如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後,則方等亦通前後…

論般若時通

…從初成道,乃至泥洹,於其中間,常說般若…

論法華涅槃通

開跡顯本,決無留待四十年後之理…

別五時論

然只此別五時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時!初根鈍,具經五味。稍利,隨時得入,不必具歷五味。未堪聞法華者,未熟,更待後教。

八教觀法

化儀四教

自為四教

頓教部

為大根器人頓說,唯局華嚴…

頓教相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漸教部

阿含為漸初,方等為漸中,般若為漸後。

漸教相

歷劫修行,斷惑證位次第。

秘密

秘密教

或為彼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互不相知。

秘密咒

陀羅尼章句。

不定

不定教

或為彼人說頓,為此人說漸等,彼此相知。

不定益

或聞頓教而漸益;或聞漸教而頓益。

正宗分

八教觀法

化儀四教

部中用教

頓教部:止用別圓;漸教部:具四化法。秘密不定:四化法。

漸頓相融

頓教相:唯圓。藏通別各自有頓義。漸教相:藏通別。

兼明顯密

秘密教,互不相知故無可傳;秘密咒,約四悉檀故有可傳。

不定教不定益,並入前四時中,故無別部可指。

由化儀教,立三觀

頓觀

唯圓人,初心便觀實相。

漸觀

圓人之解雖已圓,行需次第。

不定觀

圓人已先解圓,隨於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

正宗分

詳辨五時八教觀法

八教觀法

化法四教

見思病重

教相:四阿含 毘尼 阿毘曇

所詮

因果

詮六即

生滅四諦  實有二諦

析空

偏真涅槃

理即

…真諦在因果事相之外…判曰偏真。

名即

學名字也。知一切法因緣而生…

觀行即

五停心觀

不淨觀:多貪眾生。慈悲觀:多瞋眾生。數息觀:多散眾生。因緣觀:愚癡眾生。念佛觀:多障眾生

別相念

四念處

觀身不淨,受苦,心無常,法無我。

總相念

由四念知,身受心法皆不淨苦、無常無我。

相似即

內凡加行位

煖、頂、忍、世第一。能見道

分證即

修道位

前三果有學位者

究竟即

三乘無學位

小乘阿羅漢;緣覺佛;大乘佛

觀法

三乘因果

聲聞觀四諦,以苦諦為初門;緣覺觀十二因緣,以集諦為初門;菩薩六度,以道諦為初門。

十乘觀法

十法成乘:觀正因緣境;真發心;遵修止觀;遍破見愛煩惱;識滅道;調適37品;修對治事禪;正助合行,需識次位;安忍內外諸障;不於似道生法愛。

見思病輕

教相:方等般若

無生四諦…

體空觀

真諦涅槃

理即

無生…解苦無苦,而有真諦!

名即

幻化也。知…當體即空。

觀行即

三乘外凡位。乾慧地也,未有理水故名。

相似即

三乘外凡位。性地也。伏見思惑。

分證即

從八人地至菩薩地。

究竟即

佛地…現帶劣勝應身…與藏教果齊。

觀法

入道

三乘同以滅諦為初門。

十乘觀法

明觀境;明發心;安心如空之止觀;破幻化見思;以幻化道行六度;以不可得心修37品;如幻治無常苦空;識如幻位次;安忍乾慧諸障,而入性地;不著性地相似法愛。

無明病重

界外鈍根菩薩

教相:三諦次第斷證

無量四諦等

次第三觀

中道無住涅槃

理即

迥超二邊…故依圓教判曰但中。

名即

解義也…

觀行即

外凡信位

用生滅因緣觀,伏三界見思煩惱。

相似即

內凡三十心,三賢位

十住…從假入空觀…成一切智。十行…從空入假觀…成道種智。十回向…中觀。

分證即

十地以上

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

究竟即

妙覺位

妙覺性也。

觀法

入道初門

獨菩薩法,以界外道諦為初門。

十乘觀法

緣登地中道之境為所觀;發心普為法界;安心止觀;四諦遍破三惑;次第三觀;37道品是菩薩證中、入解脫門的寶炬陀羅尼(修功補過);用前藏通法門助開實相;善知信、住、行、向、等、妙差別,策十信入十住;離相似法愛,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無明病輕

教相:圓妙圓滿圓足圓頓

無作四諦,圓妙三諦等

一心三觀

三德涅槃

理即

不思議理性也。如來之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名即

聞解也。了知…皆中道…

觀行即

五品外凡

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相似即

十信內凡

聞、信、行、位皆以佛圓見,與別十信名同意異。

分證即

十住、行、回向,十地,等覺、佛。

究竟即

妙覺極果。

觀法

初門接引

以界外滅諦為初門。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

十乘妙觀

觀不思議境;真發菩提心;善巧安心止觀;以圓三觀破三惑;善識通塞;調適無作道品;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知位次;策五品入十信;離法愛,策十信入十住乃至妙覺。

流通分

結歸示偏指正防非

…說前三教,為防偏曲。文意所歸,正歸於此(圓教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