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Love ] [ 腦部網路 ]
腦部網路

Back ] 回上層網頁 ]

Last Modified:2009/07/31










腦部綱路

(取材自「洛杉磯時報」)

比想像中複雜 而有力

科學界對智能、知覺的生理探索,已大有斬獲,發現腦部比大 家以前想像更為複雜,適應能力也更強。例如愛阿華大學醫學院 和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在「自然」期刊發表研究顯示,不同 文字類別以及它們所描述的概念,是由人腦的那些部位處理。

這項發現對腦部如何擷取文字,以描述其所處的世界,提供令人 難以思議的新見解,顯示左側大腦存有散佈在許多不同位置的互 動式知識寶庫。「國家神經失調和中風研究所」也公佈研究報告 ,對人腦如何動員本來閒置的知覺線路,提出極為重大的發現。

這項研究顯示,天生失明的人以手指「閱讀」點字書籍時,與視 覺正常的人一樣,均使用腦部的視覺皮層。傳統神經學認為,觸 覺刺激是由腦部較外層的觸覺皮層負責處理,視覺資料則是由腦 部後面的視覺皮層處理,兩者管道完全不同;只有分別處理後, 這兩種知覺才可能匯集,合併成一種感知。

據以前所知,沒有神經通道能讓觸覺訊號直接傳到視覺皮層。但 是,新研究卻顯示,幼年即失明者,腦部神經線路似乎重新整編 過,使手指觸覺能在腦部視覺處理中心引起迅即反應。研究人員 認為,這些盲人的觸覺感受,很可能經由某種早已存在、可是人 所不知的間接通道,在腦部不同部位之間傳送。

正常情況下,視覺正常者觸摸東西時,這些通道會自動關閉,以 專注於觸覺刺激及避免混亂腦部,可是在緊急或失明等異常情況 下,這些通道可能開放。上述兩組研究人員均使用高深的影像技 術,使他們能夠穿透頭骨,描繪正常腦部運作的複雜狀態。

此外,愛阿華小組也以傳統的臨床實驗,對因腦部受損而記憶名 詞有困難的人加以研究,以瞭解一個人在思索和說出某個東西名 稱時,是使用腦部那些部位。為了探討腦部在擷取某種名詞時會 出現何種狀況,他們召集九名健康成人和一百二十七名腦部受損 的病人,要求他們辨認三百二十七份圖片,包括名人、動物和工 具,以他們所能想到的最貼切字眼來稱呼眼前事物。

研究小組迅速發現,受測者試圖想出特定名詞時,腦部最活躍的 並不是被視為對語言處理至為重要的部位,更令人驚訝的是,這 些部位分散極廣。同時,腦部其他網路似乎也在動員,以協助尋 找和擷取與某個名詞的意義、結構和發音有關的各種不同資訊。 這些發現對腦部異常複雜的神經系統,提供明確生理證據,顯示 連最普通的日常語言,都要花費繁多腦力。研究人員說,研究結 果顯示人物、動物和工具等名稱,並非以明確型式存在這些互動 網路中,這些網路只是擁有如何重新組合某種形態,例如某種語 言中最微小的音節,以表達某種明確意義的知識。

主持研究的安東尼歐‧達馬修說:「所謂腦部擁有中樞字典的看法,並不正確。處理不同意念時,腦部有不同的字典查索部署。 更神奇的是,配合不同意念想出不同字眼時,參與這種過程的腦 部部位也不同,而且與個人經驗很有關係。」他說:「這顯示, 我們的知識是根據某個特定事物的許多層面,像是形狀、顏色、 活動、味道等等,點點滴滴累積而成,而且這些零零碎碎的資訊 不是儲存在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