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籍-國家認同歧異]+[南北-文化認同差異]=[台灣世界第一的兩極張力]
文前,先介紹「小眾癌性民粹」概念:不是真正的民粹,而是特意附會大眾之中的最惡俗小眾,引起媒體炒作,而擴大了小眾影響力,影響了大眾。
台灣自光復以後,逐漸架構出自己的社會國家。 今天,台灣人民的思考方式,被「惡俗民粹」式的政治人物所操控。 省籍與國家認同,與台灣民主化過程,大抵是同時出現的,主要因省籍因素牽涉到國家認同與族群融合的問題,亦攸關政黨認同,影響到選舉結果。
1992年9月所作的民意調查資料: 16.7%的「民眾」自認為是「台灣人」 36.5%的人自認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44.0%的民眾則自認為「中國人」
但事隔不到十年,同樣的調查,卻發現台灣居民的國家認同已大大不同!在不到十年間,自認為台灣人與中國人的比例己經對調:
2000年總統大選前的民意調查 (2000年2月): 45.0%的民眾自認為是「台灣人」, 39.4%的人自認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13.9%的人則自認為其是「中國人」
不僅民眾間國家認同不同,政治人物的國家認同也彼此迥異。 如在1996年的首度總統直選中,四位總統候選人即明白表露其對國家認同的差異;而在1998年的「三合一選舉」,李前總統提出「新台灣人主義」論述,也為馬英九贏得台北市長的寶座,另外,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民進黨的陳水扁以「台灣之子」自居,接收了李前總統的「新台灣人」,國民黨的連戰主席則堅持自己是「老台灣人」,是道地「本省人」,願意擁抱「新台灣人」(外省人),而已退出國民黨的宋楚瑜則以「新台灣人」的主流來搶本省人的票源,同時又以中國人的身分來固守外省藉的票源,但卻無法消彌外界質疑。
台灣這種國家認同錯亂的危機,主因先是省籍!後是政治權益(選舉因素)導引下的大眾教育的考量。台灣的「民主弊病」,因「下里巴人
無法節制」而流於民粹。
在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下,受害最深的也是南部地區的居民。陳水扁之所以能夠當選總統的原因很多,但無疑地他努力平衡南北而得到南部民眾的大力支持有關。
------------------------- 靈心身界Ψ-Ω0123是阿張蘭石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