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121根本父師 ] 122叔叔道長 ] 123叔叔隱士 ] 124菩薩戒牒 ] 125神通教授 ] 126父薦之師 ] 127圓滿灌頂 ] 128靈歸禪宗 ] [ 129證悟前緣 ]
129證悟前緣

Back ] 回上層網頁 ]

Last Modified:2009/07/31










溯本還源
第一次踏上大陸是  歲時,踏上神州沒有趣任何觀光區,而是直趨兩處:
一是溯源,果然看到與長年夢境一致的地方;
二是尋師,雖為尋得失蹤的禪師卻意外緣會了密學傳授。

為印證宿世記憶,逕往浙江義烏,終於尋得童年以來歷歷在目的夢中故鄉。

Meditation at Unnan.23/6/Ω29慦命僧伽在雲黃-雞足山相認的路上.

立在雲黃山上的傅大士墓誌銘

菩薩戒弟子侍中尚書左僕射領大著作
建昌縣開國侯東海徐陵奉昭撰( Z120-39a~b)
 

(…陵雖不敏,夙仰高風,輕課庸音,乃為銘曰:……)  

大矣權跡,勞哉赴時:
或現商主,聊為國師,卑同巧匠,屈示良醫。
猗歟開士,類此難思。當來解脫,克紹迦維。
玅道猶秘,機緣未適, 弗降雞頭,寧開狼跡。
北地爰徙,東山攸宅,族貴泥陽,宗分蘭石

莫測其本,徒觀其跡:
邈有蒲塞,心冥世雄,明宣苦苦,玅鑒空空,
汲引三界,行藏六通。爰初隱逸,宴處林叢,
食等甘露,齋疑服風,敬禮珍塔,歸依靈像,
未若天尊,躬臨方丈,慧炬常照,慈燈斯朗,
釋梵天僊,晨昏來往,濟濟行法,詵詵談講,
德秀臧丈,風高廣成,來儀上國,抗禮承明,
玅辯無相,深言不生,撞鍾比說,擊鼓鳴英,
樂論天口,誰其與京,乍現仙掌,爰標神足,
色 浮檀,香踰薝蔔。我有邊際,隨機延促,
誓毀身城,當開心獄─忽示泡影,俄如風燭,
噭噭門人,承師若親,寧焚軟疊,弗燎香薪,
合窟為窆,方墳以堙。須彌據海,變炭揚塵,
淨土無壞,靈儀自真,何時湧塔,復睹全身。

維陳太建五年太歲癸巳七月五日都下白山造

 

《傅大士偈頌解》/作者:阿張蘭石,2005。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一詩,傅大之見,實為「法界緣起觀」。惜於唐世未明,只傳天臺;彌勒內院所傳真瑜珈學為此法界緣起(0123心靈學), 不是當世唯識宗。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一詩實為見梁皇後總結之作。
「空手把鋤頭」者:
0. 是當居士傅大在眾僧官面前手在把戒尺一揮, 眾僧官反觀自心,豈不皆見傅大之手原為把鋤之手。
1.如今不論把鋤或把戒,盡是空手之用。
2. 無念進取者,不怕放下什麼,因為隨時可以進取,空手更好把握鋤頭;執念等待者,最怕放下,因為不曾一無所有,不知道離開了水牛自己還能步行。
3. 此竟示現了「因果圓融即心空王」。空手方能把物,空是因,把是果;把物後方知空手,空是果,把是因。 就著矛盾的概念,說出人們排斥心靈卻在深處期待的圓融。

「步行騎水牛」者:
0. 當在梁宮外,以傅大多生示現神通風格者,見一馱經馬而指出前緣,原為自責未能迎請菩提流支至南朝者轉世,便牽引至梁皇前,滿其馱負梁朝大德之願。1. 此竟示現「悲智雙運即身作佛」。
2. 悲者馱經馬轉世來載,而智者傅大示現不昧因果能騎馬者隅隅走出的菩薩道;悲者傅大亦然步行,而智者馱經馬示現能騎馬者非人而是眾生生命與佛不二的因果不爽轉世續緣的法界緣起神通智慧。 就著無窮前愆的無明,說出人們排斥心靈卻在深處期待的無盡緣起。
3. 又馱經馬即是水牛,幻化不定故,還標居士法 。水牛就是眷屬、世俗,在家居士的修行,猶如騎著水牛走著心田道路;若不得此洞見,以為騎在牛背上就不能行走,就是迷失在世俗中而忘了自身如來藏的神通功德,不能明瞭在家修行之道。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者:
0. 人是覺性,橋是法幢法器,水是業力願力。
1. 在眾生「不斷流」的業力中,此「橋流」隱隱呼應達摩「梁皇建廟無功德」之建言;
2. 然而亦不全偏,仍肯定「人過橋」之功而安立梁皇之成就,
3. 終至能見法界緣起而悟「水不流」乃至一切現成。

讚曰:
進京登壇空手把鋤頭,歸田承當步行騎水牛,搭橋說法人從橋上過,水月圓缺橋流水不流 。
入流無心有物先天地,珠映萬有無形本寂寥,還源去兮能為萬象主,龍華在此不逐四時凋。 200510011408


溯本還源

菩薩史詩們同一的大悲根源

「中國禪宗」尚未開始前的一位禪師,傅大士,生於西元497年,梁武帝時代,先為漁夫,後來捨漁而務農耕。
傅大士出身漁業,由因地示現「出於漁民,故而由"度漁民"至"渡眾生"」,更是其後六祖示現「因地,說南方未開化的獵人也有佛性;果地 ,得法後先回獵人隊」的史詩先聲。佛法以方便為究竟,所以諸佛示現的"聚體生命展生史詩",皆「不離煩惱,悲渡煩惱而證菩提」。傅大士與六祖慧能,是同一大悲根源。

詩人傅大士,獨步於佛教祖師禪風格之外。

「還源詩」百言,彷彿一首慈悲方便的長咒;而另一首名詩:「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正是它的「心咒」,只是這首短詩從來還未曾被詩家、禪客們發現出「還源」的詩意本懷。

一般禪師解釋這首禪詩,總說「作於耕作階段…」「所講的全是反話…」。原詩句中「把鋤頭」的手是空的,「騎水牛」的人卻是在步行,橋上走過的人,看到的是橋在流,水沒有流。從一般常識的角度來看,像是語無倫次的瘋癲話,也像有點道理般,不管認為有理無理,經過大腦的推敲總有一套邏輯出現,但那其實都只是思維作意,而在明眼人檢證中會被發現:終究正是原作者傅大士自己(那長存的「位格主體性存有」,虹光身的傅大士)示現排除了這些邏輯。一個佛教法師雖然其實尚未開悟也的確能挖掘出許多「智性(大腦思維)」層次上的道理。

只有瞭解傅大士全盤創作動機與悲懷──而不耽玄好妙的心眼,才能平實地感受到這詩的原理其實不是如佛教禪宗(在玲木大拙分析中)之 「矛盾原理」,而是與傅大士人格有一致性的早根婆心───是『還源去』的本心相勸,而非『參「無」字』的疑情相引;是生活實用的、企圖作功的邏輯實證的語法,而非形上戲論的、用來印心的類比弔詭的詩學。
原來那一雙空著的手才可能去抓鋤頭,空與有都是一心;到達目的後自憶回想悟知那步行者的心才可能騎乘水牛,作者與非作者同作一事。過橋的時候,橋在腳下一步步過去, 到了彼岸功不可沒,但是水始終都在橋下,心與流轉的煩惱始終都在,倒是橋從腳下流走了。
這些若活在當下則都是現量邏輯的實證!若以形上學的心、過去未來心相執,則會幡然醒悟而歸當下的邏輯實證。 這裡再一次說明:若是印心用的詩則相應者有感受而不相應者沒感覺,但傅大士的詩其實是相應者沒真感覺(只覺當然──但不是覺得形上學,偏計所執而生出形上解那還是有感覺),而不相應者有所棖觸。
傅大士詩裏的前兩句,只是要你把三時放在當下一起有覺照!而後兩句,是要你把十方放在當下───既使正行於橋上的傅大士,仍自承佛眼,從佛眼中看,在大宇宙中,進化中的人世文明(橋)才是這一秒的遷流者;水,器世間三態去來,何曾有去?
另一角度上,「空手把鋤頭」是說:無明的眾生,汲汲於生計之中,手中不免總是緊握謀生的「身外之物」如金錢,所以是在悲切的同情上才會有傅大士平常心的說法:我是空著手才能來握這沈重的鋤頭啊!既然如此,那麼,正與我辛苦地營生的父老眾生啊,手中把著鋤頭時,可不要讓你的手就此被鋤頭填實了。雖說營生辛苦,直下卻知道是因為有著能把握事物的手,才有手上的鋤頭的;同理,也是因為我們能受苦,我們才來承擔苦的,不是嗎?眾生若不能直下全觀事事之間的相互緣起,心靈便對「手與鋤頭的因緣和合相」視為有自性,而失了本來的「空性──空手」自覺。別讓你的心從此就被鋤頭佔有了,永遠放不下來了;抓了鋤頭時的手不是依然自由,隨時可以放下鋤頭。於是凡夫應該體會,你有一個摯愛的妻子、穩穩地安設在心底的房子…………是吧?可不要以為房子永遠是填實在你心底的!它們只是與你有短暫的因緣聚會罷了。其實,連青春與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何況是身外之物。
「步行騎水牛」是說騎著水牛時,不要執著騎牛之姿──騎牛只是一種方便,而智慧的你並不拘於非得有水牛讓你騎不可,步行不便就騎牛,方便當然好,可是不要貪戀著水牛的方便,你還是隨時可以步行,有沒有水牛騎都可以,騎水牛和步行的心態要完全一樣自由而不被「有得享用就得享用」制約,「有得享用就得享用」的制約就是貪欲之根,打破它就能再生出萬法。「方便」是智慧所用,是「悲智」為了度化「步行」而現出的應機善制,而不要失去了智慧而成了「機制」(機械制約)。有水牛就騎水牛,沒水牛騎就用步行。

也別執著於水牛非得讓你騎不可!萬物亦是親人。
───────────────────────────────
若以這四句配合中論四句「是,非,是且非,非是且非非」來解譯,則第一句「空手把鋤頭」是對世俗諦的確立,更是大士對人世苦難的悟後承擔。傅大士的名偈由此句開始,正顯現他與千古以來闢支聖者的迥異風光;第一句確立了「性空故緣起」的苦難(「苦集」),皆下來(第二句)變相應出「緣起故性空」的解脫道(「苦滅」)。
第二句「步行騎水牛」則是提出了世俗諦的對立面,訴說著了一切事物都有內在的矛盾、轉機。當「步行」與「騎水牛」相容之前,無明的人自無明,走不完的苦難世間就是苦難世間;一旦辛苦步行的人騎上如囚田中的水牛,生命便流暢地動起來了,兩者的苦難本質都被否定了,這正是「無明的歸無明」而「轉煩惱為菩提」,無明的是苦難世間,而覺者的心中自是光明。這光明的佛境界是相對於苦難世間而顯現的,除了無明與光明兩者,應該沒有其他了吧?在看第三、四句。
而「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便是進一步展現超越性次第的破相境界了。蒼生或汲汲營營、無所適從,或行色匆匆、昏沈掉舉,週而復始地面對這似乎不變的囚牢世間,在一念無明心所緣起的十二因緣中輪迴。人事是一天天老了,苦與環境卻似乎未變。其實先後來到同一個地方,時間不一樣了,景色自然有所差別,環境經常在變,就好比橋一直在流。為什麼說水不流呢?每次看到橋下都有水,所以未曾流掉;流動的狀態與事實永遠不變,就像是說一切現象都是無常,卻仍「存有」一份「無常的事實」對我們而言是永遠不變的;說水沒有在流,正是指出那一份事實──「當下心識的實在」。易言之,是水流的現象沒有流走。
「人從橋上過」是修道過程,「橋流水不流」是覺悟者新生的心印。
有等於無、無等於有,有無不二,動靜不二。他叮嚀著我們,不要把常識世界當成不變的事實,否則徒增痛苦煩惱;如果能對世事作如此的看法,心胸自然開朗,更得以用此解脫了「無明」的心眼進一步指向「心識當下的實在」,去修持祂。


20060501

阿張蘭石(44999333) 11:38:25 第一次到大陸,就只去1大理雞足山 2義烏雲黃山。

冰藍點點\^3^(61820508) 11:38:56 為什麼挑這個地方?其實普陀山也很好玩的

若衣(41137343) 11:39:47 天地靈氣之地 會長會選。

阿張蘭石(44999333) 11:40:14 沒想玩,佛門都不好玩,要玩就來東南亞荒島7日遊。當時不知大理雞足山有何密意,因為師父失蹤,到雞足山找他的。 至於義烏雲黃山,是去確認前世遺跡。

冰藍點點\^3^(61820508) 11:40:20 哇!我也學佛。在普陀山遇見一位臺灣的比丘尼,說了一席話,藕哭的淅瀝嘩啦,她卻說是觀音菩薩的指點。

阿張蘭石(44999333) 11:41:40 臺灣有很多很神的比丘尼

冰藍點點\^3^(61820508) 11:41:45 對西藏有興趣嗎?

阿張蘭石(44999333) 11:41:45 沒有。對藏傳佛教有興趣,對西藏沒興趣。

冰藍點點\^3^(61820508) 11:42:04 恩,她說他們是淨修,她是從很富裕的家庭出家的,接着一大家全出家

人和子(1918350) 11:43:20 雞足山大迦葉尊者的道場。義烏雲黃山~吼~捕魚傅大士~


阿張蘭石(44999333) 11:45:10 去雞足山多年之後,才開始一直夢到進入伽葉尊者的山洞裏面,才知道原來他作為神州行第一站有這樣的意義。

冰藍點點\^3^(61820508) 11:46:00 瓦!瓦瓦


阿張蘭石(44999333) 11:49:14
建議你先紮實地領悟【佛教智慧的殊勝特點】是什麼? 然後, 就能吸收盡全世界宗教的智慧,而不偏離于【佛教智慧的殊勝特點】


冰藍點點\^3^(61820508) 11:50:19 好的。但是很少看到這個資料,我一會去搜索下

若衣(41137343) 11:51:35 會長大人的網站裏有

五五當年報考玄奘大學佛學碩士的時候, 有很多考生一個個進場口試,口試題目卻有一題是固定的:【佛教智慧的殊勝特點是什麼?請兩個字回答。】 五五前面那個人,當了多年的居士、佛學院職工,他答的是【解脫】。
法師反問他說:
"難道印度教、日本神道教就不談解脫嗎?"
他無言以對,出場後心中憤憤不滿:"佛教甚髓竟然說不是【解脫】,那幫人真不是【實修者】! "
五五就說:“他們一生精進怎不是實修者?”

冰藍點點\^3^(61820508) 11:58:16 度化?  平等? 慈悲?

阿張蘭石(44999333) 11:59:24接着說:
“解脫是重點,但那是許多宗教(包含佛陀當年信仰的外道)的共同願望,不是佛陀當年揚棄外道時所領悟的【殊勝特點】。” 接着才說:
“佛陀當年突破了外道的成見(勝凡對立),就是因為領悟了【緣起】。” 於是口試就過關一半題目了。另一半題目幾乎沒問了。

另一半題目,是當時中國佛教會會長問的“何謂禪”。五五拒絕答復,開始介紹百歲老爸,他們就很有興趣地打聽五五老爸的修行,忘了問問題的事了,五五的口試時間大概是別人的6倍,但絕大部分變成是閒聊了。“
注意啊!那些沒開悟的、神道教知見的,也能穿著袈裟,滿口佛教名詞,持咒神通,但是沒有【緣起觀】就離開佛道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