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東.利嘉林道
梅花開了
八色鳥也來了 2007/02/02
【聯合報/記者周立芸/專題報導】
 |
| 台東利嘉林道的梅花已經綻開(蘇健忠/攝影) |
|
這幾天,台東利嘉林道的梅花綻開了,成片的梅林花海,會吸引不少八色鳥來此撫育小寶寶。這裡的梅樹一度因梅價太差幾乎被砍,為了讓每年清明後、中秋前,前來梅園育雛的八色鳥有處落腳,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向消費者求援,大家買梅醋梅釀,保住梅樹
!
林道將進入一連串花季,梅花後是李花、櫻花,3月桃花,4月杏花。花落後,3、4月採梅,4、5月採李。接著,螢火蟲約在4、5月發光,春夏之交蛙類也鼓噪起來
。
灌注熱忱 荒漠變綠洲
 |
| 185M的賞蕨木棧道(蘇健忠/攝影) |
|
利嘉林道蜿蜒在台東大巴六九山區,背靠中央山脈,涵蓋卑南鄉的泰安村和利嘉村。台東比此處更漂亮的小山頭風景並不少,不過利嘉林道聚集一群別有懷抱理想的人,認真的護持生態和生活,讓海拔數百公尺的小山頭,有著不平凡的高度。
電視上一個國際快遞公司廣告片,用誇張手法表現該公司到處網羅有熱忱、克服萬難達成任務的人當員工。利嘉林道發展協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會長許瑞明到處遇有熱誠特質的人,就吸收成會員,例如有一次發生交通事故,來處理事故的警員楊富祥負責周到,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之後就被許瑞明說服成為會員。就是憑著一股熱忱,66名會員和一大票志工,才把原已荒蕪的小山打造成生態旅遊清新路線。
單索升降 觀察樹冠層
 |
| 單索升降的竹簍裝置讓人攀高看樹冠(蘇健忠/攝影) |
|
許瑞明在山上經營 “太平生態農場”,這本是他童年家庭度假地,他退伍後決定要實踐並推廣回歸自然的生活,除了推動林道上生態觀察與遊憩,也提供年輕人來此打工度假,教社區小孩課輔。
這個月在志工隊努力下,利嘉林道2公里處又新完成一條185公尺賞蕨木棧道。鋪滿木屑的坡地一片薑黃色,木屑下有腎蕨、兔腳蕨的培養盒,不久後這將是一片充滿生命故事的坡地。
沿著林道還有很多生態趣遊,3公里處有觀察樹冠層的平台,還有單索升降的竹簍裝置讓人攀高看樹冠。5公里處有太平生態農場,再往上可到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再過去12公里處有原始林保護區,然後可從林道另一端出來。
汆燙蔬菜 腸胃回歸自然
 |
| 40種燙蔬菜傳達健康概念(蘇健忠/攝影) |
|
大巴六九農莊居高臨下,有100多棵梅與李,景觀最優。園主劉豐銘在山上建寺供奉觀音,禪修之餘還推出汆燙蔬菜餐,自種200種藥用植物,餐檯有40種蔬菜。劉欣鳳從父親手中接下農莊,年輕的她很熱心的為遊客解說汆燙方式,只需燙10秒、20秒,沾點醬料就入口,讓腸胃回歸自然。
山上無爭,但並不免疫於挫折,從台北返鄉的飄鳥族詹明揚和妻女,目前種減用農藥的釋迦,還想進一步種有機釋迦,但被台東改良場以「釋迦不可能有機」潑了頭冷水,這隻飄鳥仍不死心的繼續尋求有機農業知識。
出遊須知
●交通:北上者可在台9線383k處左轉接台9乙線。南下者在台9線369公里(綠色隧道前)處右轉接太平橋,過橋後接河堤便道可抵利嘉林道。
●利嘉林道發展協會
電話:089-380-389 網址:www.treehome.org.tw
|
|
|
青梅熟了,夏候鳥八色鳥由東南亞落腳在利嘉林道梅園,忙碌築巢、育雛,台灣特有種的橙腹樹蛙也由棲息的高大喬木,遷移至森林底層的灌木叢,擬紋螢、大端黑螢火蟲絡繹提燈穿梭林間。
居住在這塊土地的卑南族人也沒閒著,利嘉林道生態工程的「工頭」伐拉頌,一早帶領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進用人員進入梅園,用雙手採下一顆顆梅子,儘管比一般敲打採收費時許多,一天下來,每個人不過收成4、50斤。
這群大男人耐著性子幹活,
反倒怕沒事作,伐拉頌說,「因為這些新鮮採集的梅子是作為『保護八色鳥棲地』的基金」,他是卑南族的高材生,中興大學企管系畢業後,帶著滿腔鄉土熱情回到台東,年輕的外表擁有成熟的言談。
每月吸引上百位遊客來訪
這個後山生態工程是由台東縣利嘉林道發展協會主導,今年邁入第三個年頭,從一開始的關懷土地、埋頭種樹,到積極建構生態教育環境,打造出綠色新故鄉,更進一步成為生態旅遊新動線,
每個月吸引上百位遊客,踏訪綠色林徑。
利嘉林道貫穿台東縣卑南鄉大巴六九山,早年因盛產牛樟樹而開發為伐木林地,這一帶也是卑南族大巴六九社的獵場與農墾地,林道全長約39公里,海拔由50公尺上攀到1500公尺,生態工程在1至6.7公里間的農墾地展開,行政院勞委會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產業計畫在這裡精采呈現。
利嘉(Ligavon)源自卑南族語,伐拉頌說,「利嘉形容肥沃的土地上長出茂盛的菇婆芋,」隨著他的步伐前進,林道沿線,偌大菇婆芋如傘般撐開,他滔滔不絕介紹這處動植物天堂:蕨類種類超過140種,完整林相孕育10餘種台灣原生種蛙纇,其中還包括了珍貴的橙腹樹蛙,這裡是全球已知數量分布最多的地區,鳥類數量更超過50種、螢火蟲也有10餘種。
泰安與利嘉是與林道為鄰的主要聚落,卑南族人與老榮民是當年屯墾的先鋒,
栽植梅、李與釋迦等作物,多年來,弱勢的經濟模式讓社區人口逐漸凋零流失,直到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發掘出地區產業的新潛力──豐富自然資產,以生態旅遊為多元就業發展主軸,並開發出其他附加價值產業。
踏上利嘉林道生態之旅,卑南文化與原始自然再度相遇,每一個足跡都令人感動。
帶您展開生態探險之旅
「達拉寮(Talaviyaw)是我們卑南族獵人的休息場,用來儲放獵具或分配獵物。」年近半百的希木蓋用生活化的語言解說,
導覽路上,他一面觀察足跡、尋找獵徑,隨手示範如何做陷阱,一面豎直耳朵,任何動物聲響逃不過他敏銳聽力,尾隨的民眾興致勃勃展開精采的生態探險旅程。
希木蓋是部落裡的老獵人,為了生計,他離鄉背井在高雄磚窯當了10多年苦力,因工廠倒閉潦倒回到家鄉,現在他身兼多元就業空間營造與導覽解說兩身分,國、台語雙聲帶解說格外活潑,脫離水泥叢林桎梏,老獵人找到自己的舞台。
房子以竹子搭建保留原始風貌
達拉寮以竹子、茅草與樹藤等材料搭建而成,反映卑南族就地取材的傳統建築工法,這是利嘉林道的空㊣蝟y之一,林道上每個值得紀錄的地方都留下註腳,有入山前祭拜山靈的石頭守護神─帕利系(Palisi),還有傳承文化的大巴六九部落神話、老番舍史前文化遺址與小米園區,今年初並新落成手工藝坊與遊客中心。
「早年卑南族的房子多是用竹子搭建」阿布魯始終低頭做事,曾跟船出海遠洋5年多,寂寞的歲月似乎讓他的話顯得特別少。他是利嘉林道多元就業員工年紀最長者,憑著小時後的印象,帶著其他族人動手搭造手工藝坊與遊客中心,這塊土地也是他無償提供協會使用。
認識利嘉林道,這裡是最好的起點,竹造結構、茅草屋頂,加上瞭望台,主屋內別具巧思挖鑿隱藏式生火座,壁面掛上一串串拉罕(祭司)祝禱過的小米吊飾,無一不是出自多元就業員工之手,原始素材嗅出當地人對生態的關懷。
為引導遊人深入林道生態,卑南族人徒手打造生態廊道,有由馬兜鈴環圍而成的彩蝶籬,還有賞螢步道、貫穿史前文化遺址的生態步道,這兩條步道同樣揚棄水泥工法,採用自然素材,前者由竹子高架鋪設於密林之中,後者則以漂流木、樹枝為階梯,4月起進入螢火蟲大發生期,美麗的螢河燈海,讓林道更添魅力。
2004年起,利嘉林道發展協會開始推出套裝遊程,製作自然生態學習手冊,設計戶外教學、青年探險旅遊等不同主題行程,社區媽媽也熱情參與,端出卑南風味餐,盛放在特製的蕨紋陶瓷碗盤,加上一壺冰鎮的梅醋或梅釀,
這群林道居民用心拼觀光、拼經濟,等待自然玩家的造訪。 |
| |
2006/10/31
台東.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卑南鄉
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位於台東卑南鄉利嘉林道上,從山下到山上。地處海拔600公尺的高坡上,一路上山綿延彎曲的山路,眼前美景從山腳下的台東市區一直延展至遠方碧藍太平洋上的蘭嶼、綠島,很久………..很久以前就想要來了!只是沒伴,今日桃園友人來訪與台東朋友相約到大巴六九用餐。
一路開車(山路要專心)偶而偷貓ㄧ下沿路風情,到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向外看去,好一片海闊天空。這景致是無法形容,只可意會,無法文傳。
“大巴六九藥用植物休閒農莊”(台東縣卑南鄉泰安村543號之8 )的主人在園區中種植的200多種藥用植物、野菜以及各類香草才是園區最大特色,除了開放遊客參觀,主人亦將這些藥草提煉成多種產品,例如雷公根茶、青草藥膏等,
其中最特別的是老闆設計研發「食難忘懷DIY養生餐」,現採園區中40種新鮮野菜加上豬肉片、魷魚片,並提供麵條、米苔目、米粉及多種湯頭供遊客自選來燙煮,包括「巨利固腎湯」、「五寶素湯」、「養生雷公茶飲」等,
料多美味,在遊園之後好好滋補一番以養足精氣。用完餐坐下來欣賞黃昏時滿天的霞光,以及星光與燈光相互輝映的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