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441詩與詩人 ] 442談布袋戲談「吳鳳」 ] [ 443說一個「興觀群怨」劇場的理想 ]
443說一個「興觀群怨」劇場的理想

Back ] 回上層網頁 ]

Last Modified:2009/07/31










阿張蘭石, 1994:《自由之愛--無名詩人革命詩集》卷四<屜底剪報> ,台大心靈悲智學社;臺大代聯會訊201,1987.4.2 。

★█████屜底剪報█████★

說一個「興觀群怨」劇場的理想 
     ──布袋戲戲偶詩學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以,在第一個詩人誕生後的 幾千年來,人心中的一部「詩」,成為人們批判觀照的第六器官…可以聽人群的 孤寂、看牧花的人影、與命運對話、追蹤夢想與道路的馨香…。船隊在大海五月 的狂歌中顫慄,不為什麼,為了聽覺的理由;杜甫在秋日的菊叢間淌淚,不為什 麼,為了「詩」的理由。所以「詩」的觸角,就像紡織娘的豎琴、花鹿敏銳的耳 朵、消漠裏蒼鷹的可靠視覺一般,成為人類所專持的肢體,「生命形式」的一部 分。

   在西方社會學的透鏡下,「意識型態」揚棄了人群「自由心靈」的神話,你 我親眼可見現代人類「異化」的悲哀。然而,人們卻仍不斷地在創作行為裏,光 榮顯證著「生命形式」的完整── 

  ──詩人揭示了他做為一個「人」(擁有獨具的生命形式)的能量和希望! 

  不管是西方劇場生之掙扎的呈現,或者中國劇曲的道德實踐,偉大詩章所以 永世不朽,都是因為揭示了人的力量。…(一悲劇角色,他流血走 向人民的足跡赤裸了神的祕密;羅曼羅蘭的文字,在最狷弱的讀者的淚水中,啟 蒙了人道主義的光輝;中國劇曲裏風霜和歲月勾勒的婦女典型,僅僅是纖弱的身 形,卻以「希望」和「家園」的大力量傳下了民族的史詩。)…那才是真切的! 據此,為重新自我追尋、批判、回歸、自我啟蒙,我們才翹自學院美學老師的課 室,才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門牆。

   布袋戲台,是台灣人的童年,夢與詩般流暢的心靈路向,遙指著成熟和諧的 星象圖……。在那草根素性的人生戲台上,觀眾的世界觀(思想結構)正發軔新 芽,樂曲和意象緩緩交錯;在正邪二角緊張的比武上,轟轟隆隆著人民與大環境 形上層次的抗爭……

   這就是台灣百餘年來,在寺廟前固執地傳承著香火的布袋戲台。在這兒可以 看到達官顯貴、農夫、商販、男男女女各種人物……它固執地燃著台前的炬火, 而使民間脈流在此輻輳。 

  台灣小孩,曾經舞弄布偶操持美麗台語的真正台灣小孩,擁有了戲偶的感官 。如同在孔門學著操習「詩」的器官的儒生,有了興觀群怨的智慧。藉著布袋戲 偶他們收聽歷史的步伐、仰視自由的偉大、聽見濁水溪的夢想、看見「福爾摩莎 」的形象……。布袋戲劇是台灣小孩的詩章。 

  然而,在我們這個飽歷不幸的國家,曾吻遍沃土山河,薪傳著活活潑潑生機 的各種地方戲,一方面由於西潮衝擊,失去了方向復沉積了污漬;一方面更由於 特殊的政治、經濟因素而隔離了熱情的群眾,失去了亮潔炬火的歷史傳承。 在 台灣,走訪田野,探問消失中的傳統布袋戲台,就能越過那蕭條的戲台─整個文 化生態的表徵─看到寶島爾今糜爛俗麗的異象……在廟會土秀的現實諷刺下,全 台的古典布袋戲僅剩五團。除了「小西園」之外,都不能靠演戲維生,「亦宛然 」的闊嘴師王炎今年八十五歲,仍執意不退休,但命運捉弄人,使他們至今都沒 有衣缽傳人。

   而在大陸呢?!「社會主義」之後,在刻板的教條與牢獄之間,大陸人民有些 怎樣的舞台呢?若顏彩埋在不准仰望的天空,在有血腥於大氣中流傳的年代,固 執寫實主義的詩人恐也早已窒息了吧!

   歷劫回歸。當人們架高眼界落實關懷,當功過與善惡在人心中沈澱,詩質天 賦的人們必能藉歷史的養分長大;翻轉盲睛正對著身後鬼眼,光與愛將成為可能 。

   「戲劇」(詩篇)本為意識湧動發出的火光,當祂引領人群在現實情境間激 昂辯證的時刻,正發育為人民憑之抗拒意識型態宰制的「大生命形式」,在歷史 黑夜中,可以護衛「人」的尊嚴。

  此時,人民的肉體雖可禁錮,但航向藍藍 自由的淚水,與詩人沛然的胸膛,卻終將挺出牢欄─自人民中走出,成為歌聲的 舵手─即使世界,半是牢籠:「真正的泥土,永遠不軟;讓我們夢幻,真摯握手 !」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但在民間完熟的生活方式裏,詩人說:「當我們不能言,我們能演!」 如奔 騰的河流,憑著在「自由」相聚的約定尋找它的出海口── 

   只要我們仍有詩,我們就能說話呼喊;只要我們有赤裸自由的手,我們就能演──

                 [ 刊於臺大代聯會訊201 Ω2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