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心身界的四發展時期
張蘭石,2001:
“靈心身界的四發展時期”,
台北: 中華超心理學刊。
靈,心,身,界,雖同屬於一整體(喻為一球形),但在教育學角度上,仍有其階段。例如本文假設以7年為一階段,分配靈,心,身,界四重辯證。
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其實都同時是這四個時期:當下是一個物理性的聚焦實徵,匯聚了來自“過去”發展;當下也是一個主觀心的投射,建立在“過去”的實徵經驗中,將感應“未來”;當下也有其共主體/共主觀性的靈應;當下便是一帖整合性的詩句。所以,以上藉只是由比較0~28歲的四個發展時期,而凸顯出哪一時期較能顯示“靈,心,身,界”的哪一
重。
以下所說的年齡,只是實徵研究上的平均年齡,所以當然會有大量特例,例如一個老人仍可擁有童真的身心靈狀態。
1 心修正期
0~7歲是個體心的“聚焦”时期,由混沌的心靈聚焦在這世界的身体内外,而形成一個個體。
1.1 本期ψ現象類型
這時期容易有前世記憶(Stevenson, 1990: 243)。
1.2 概論
此階段身心嫌未獨立成熟。因為個體處於雙親依賴與發展物質自我時期,且腺體與認知機制尚難對ψ體驗難以捕捉、憶持、言傳,故難以實徵研究其身心靈狀態;但也正因身心未獨立成熟,容易使超越個體性時空、位格的ψ功能突現。在統計圖表中(Argyle,
Michael & Beit-Hallahmi, Benjamin,
1996:61圖2),這階段的兒童幾乎完全沒有conversion經驗,但這不一定代表沒有ψ體驗。總之,這時期的ψ體驗的性質,對當事人與研究者而言,都渾沌不明。例如,這時期容易有“前世記憶”(Stevenson,
1990: 243);許多精神變態如多重人格可追溯到童年原因。
在完成這“(物理)身實徵期”之後的兒童,若被截肢,常會有“幻肢”。“幻肢”是指在截肢之後仍感覺到已被截去的肢體的存在,仍會痛養。學界報告這現象不發生在5歲以前。“幻肢”在“身實徵期”之後的形成,便是因為其混沌的心靈已經聚焦在這世界而形成對個體身軀的認同、執著;形成“幻肢”不應該只被當作執著,因為這也象徵著七歲後的心識才能真正具備對自我形象的認知,而達到自我認同後的自我掌控。思考“幻肢”這例子,便可淺顯地領會何謂、何須“形成對個體身軀的認同、執著”。
2 身實徵期
2.1 本期ψ現象類型
2.2 概論
7~14歲是“身實徵期”。主觀性的“心”,一方面為物理性實徵世界的詮釋建立了無限可能性,一方面接受著物理性世界經驗的塑造──任何生物的“心”雖然都是個體性的觀點,無法超越個體經驗的格局,但其似乎無涯(其實有格局限制)的想像力、感受力,卻都彰顯了生命有要“超越物理上的既有拘束”或“改善現況”的革命企圖。
直到此“心修正期”,前一階段的“身實徵期”才初步完成,所以從此時期開始,才能有“身”層次的成長(修行)成果展現出來。所以此時期的Ψ展現只能包含“身”層次的成熟。例如夢中能掌握身體有種種神變,甚至夢中化作多身(但終究有身體)。
本文發現ψ視覺的自發出現常在7-14歲,正好銜接“皈依經驗”最常發生的14-21歲。在14歲的青春期關卡,由於“心”上的“相對性”觀念形成,世界不再如夢、無分別,故ψ功能將隱退。除非經過大量練習而形成制約,或經由靈悟而直接獲得下面兩階段的靈覺與領悟。
此階段身心可塑性仍高,雖未完全獨立成熟,但一方面尚未有根深蒂固的「真假分別心」來有分辨「想像」與「現實」,一方面尚未有深刻的生活體驗,所以,當ψ功能突現時,其體驗通常是較全然而平常的,像是一種夢幻直觀。這時期ψ功能的突現較無附帶掙扎、驚喜等(皈依經驗中的)「對立性情緒」。往往是有「真實虛幻不分」現象,容易讓其尚短的人生經驗混淆了當下的認知,例如仍與已亡故親人交談。當事人也很容易接受ψ功能作為常態的認知機制,若能經大量練習而形成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 CR),便能使ψ功能通過14-21歲階段的考驗,而從此穩定化(如高橋舞)。
撰者由實驗施測者角度發現,即使是最特出的“神童”,在進入這時期以前,都很難顯現“心”的理性。
|
-----------------註解---------------
“深層經驗”,“宗教神聖經驗”,與“皈依經驗”:
宗教學百科全書中由Winston L. King所撰的〈宗教〉一文中,談論有關宗教經驗的內容,與神秘主義有關:
「所有的“深層經驗”,或說“超越性經驗”“非常態的身心狀況”,是否都可和“宗教神聖經驗”相提並論?還是說這些經驗,在本質上,根本就等同於宗教性的經驗?這一類的問題,是宗教學上的疑題。
此處,我們只考慮被宣佈是在宗教情境下所發生的經驗,也就是說,這些經驗是專指宗教經驗而言,而且是宗教經驗中十分明確而強烈的經驗,以此雙重條件,我們可以把宗教的與非宗教的深層經驗區分開來。
(上文也就是說,若要區分宗教的經驗與非宗教的經驗之間的差別,在於宗教經驗是出現在宗教的情境裡頭,而一般的美感經驗、幸福經驗、性經驗等等深層狂喜經驗,是在世俗的情境下產生的。兩類經驗之間,姑且不論本質上的異同,在因緣脈絡上的不同應該是明確的。)
宗教神聖經驗涵蓋的範圍很廣,從比較溫和而出現頻率較高的神聖經驗到大家公認為是神秘的經驗都有。在強度較弱的一方的例子有:於神殿中感受到敬畏的感覺、在某個無形卻感覺得到的存在面前產生自行慚穢的情緒、一陣突如其來的非常喜悅或平靜、或是祈禱者對神聖者回應的答覆深信不疑。此外,還有較為強烈的特殊經驗,如:身體感到如火焚身、電擊、或是像英國十八世紀的福音書傳道者John
Wesley
在Aldersgates這個地方心頭感到一陣溫暖,剎那間強烈的感受到自己的罪惡頓時冰消瓦解。的確,在一些基督宗教的團體之中,從異教徒轉信基督宗教、或是心靈淨化之類的特殊經驗,已成為教會明白強調的重點,亦是教會成員入會的資格。」
------------------------------- |
2.3 ψ功能雖是具普遍性的“靈”功能,在“身心”上卻有“特異”的突現條件。故14歲後較難開發
目前各地所完成的大量“手指識字”實驗,已能確定“手指識字”這ψ現象是具有“普遍性”的!------普通小孩,不須“天賦異稟”,也可能誘導出手指識字功能(陳守良,賀慕嚴等,
1989:565-568; 李嗣涔,
1998.9:105-113)。這揭示了一個重要概念:所謂“特異功能”,可能只是“普遍性潛能”。但是,如果是“潛能”,那麼為何幾乎只有7-14歲小孩能被引發“手指識字”能力?可能是因為:
1. 較少7歲以下者實驗成功案例,是因為心智能力尚未成熟,難以引發潛能、形成新制約;
2. 實務上,學者們很難對5歲以下的幼兒進行客觀的實驗或統計,這也是使研究報告都只有5歲以上小孩的原因之一。
而7-14歲的小孩,心智專注力已經成熟,所以能勝任引發潛能的訓練。
較少14歲以上的人開發“手指識字功能”成功的案例,可能是因為人在青春期後思想慾念複雜,身體認同、概念、慣性變得強大,較難擺開身心所加諸潛能上的壓抑;青春期之後發展出的壓抑力,反應在腦α波,而只有銷解α波而進入“入定態”,才較能重獲久埋的潛能(李嗣涔、石朝霖,
1993.9:133)。
2.4 宗教心理學所謂皈依年齡,銜接了“ψ視覺開發年齡”
Edwin Diller
Starbuck(1866-1947)在1899年出版的《宗教心理學》,首度使用問卷調查與計量統計法來研究宗教的皈依(conversion)體驗(Starbuck。把「皈依」分為兩類型:一是自覺的Volitiona
Type,一是Type of Self-surrender,兩者都是體驗性的,非理性的,尤其後者是由潛意識支配的(Starbuck,
1997)),以實徵研究指出了人的青春期(adolescence)與皈依體驗的關連(Starbuck,
1997:25-44)。他發現在教會環境下長大者的皈依過程,頗類似非教會環境長大的人的青春期某階段──進展到較廣大的精神生活的階段。兩者都有不圓滿感、罪惡感、憂鬱、內省、緊張、神秘體驗、不自主衝動等。
Starbuck發現的皈依年齡,大致上是在7-21歲(Starbuck,
1997:26圖一)。其中13-16歲是高峰,在7-13歲是大約是「有皈依經驗者的人口比例」直線攀升的階段,而在16-21歲則是直線下降的階段。而根據Ayres的調查研究(Pressey,
S. L. & Kuhlen, R. G., 1957),則顯示年齡在14-21時是conversion發生比例最高的(Argyle, Michael &
Beit-Hallahmi, Benjamin, 1996:61)。不同的結果,可能是因為,隨著調查者與被調查族群的不同,有不同的conversion定義。
Starbuck的實徵進路雖應肯定,但將皈依經驗類比於常態現象(青春期),只是「心理觀點」的化約論。皈依經驗並非是一“常態”的青春期現象,因為皈依經驗不只是現象,更是ψ現象的形式之一。
「ψ視覺開發年齡」約是7-14歲(李嗣涔、鄭美玲,
2000),正好銜接「皈依年齡」最常發生的14-21歲。由這銜接關係,可印證上文中的「靈心身界的發展階段──四時期」假說。
3 諦覺知期
14~21歲是“(共主觀)靈覺知期”,所以是Ayres等學者的調查中的皈依經驗(conversion) 最普遍的時期(Pressey, S. L. &
Kuhlen, R. G., 1957; Argyle & Beit-Hallahmi, 1996:
61),Starbuck也發現皈依經驗多分佈在21歲以前(Starbuck, 1997:26圖一)。
此階段心智可塑性尚可,且因年輕氣盛而具備ψ功能所需的情緒能量與身心功能,故能產生ψ體驗。但因已對世界(尤其對「性」)有「對立性」的認知成見,所以ψ功能突現時容易引動太大量且複雜的身心機制,引發身體與情緒上的異象,形成「皈依感」。
直到此“靈覺知期”,前一階段的“心修正期”才初步完成,所以從此時期開始,才能有“心”層次的成長(修行)成果展現出來。所以此時期的Ψ展現只能包含“心”(心念)層次的成熟。例如夢中清醒,甚至夢中自在編造夢境,知道過去未來(但終究有個體性)。撰者在各宗教的宗教徒角度發現,即使是最特出的“神童”,“超能力者”,在進入這時期以前,幾乎只有個體性的“身心”特異功能,而無法顯現“諦”(他們雖然在手指識字中能有精確度,也常見到的靈界朋友,但無法將靈界朋友的知識智慧整合為自己的知識智慧);而在走完這時期以前,很難完整實現“諦”的超個體性,而開始證悟“道”“詩人所參悟的真言”。
|
疏離與皈依(Alienation and
Conversion)
在實用主義大師William James看來,一樣的宗教文化中,卻包含了正負兩面心境的人──有些人幸運地經歷著「心靈健全的宗教」,有些人經歷著的宗教卻屬於「生病的靈魂」或是「分裂的自我」。負面經驗是人與
自心、與天之間的疏離,例如尚未真正悟道之禪徒卻談著“泯絕無寄”,因為缺乏歸屬感;或是哲學家感到“虛無”,因為對世事喪失終極關懷;宗教徒“信仰喪失”;基督徒感到人間道德低落、墮落,
故而強調著對罪惡的悔悟;“末法時期”佛教徒專意地體認到生命受役於七情六慾以及永無止盡的生死輪迴。
古來的宗教祖師,明瞭以上負面心境,是無法以個體的、心理的造作去克服的,而只能以“靈悟”來解脫、轉化,這便是宗教之道──“靈”與“法界”的辯證。所以偉大的宗師教導人們在“束縛-愚昧-我執-惡世”中,藉由“靈悟”以達致“解脫-開悟-真愛-淨土”。可惜在社會(共業)的流轉中,原本的宗教心髓,注定要變質,而使“靈修”淪落為“心理面的造作”。
“圓融證悟”是與負面心境完全相反的心境,這唯有在“靈”與”界“的辯證中才能“化零為整”地顯現,而人們將在“皈依”情境中呈現出這些心境。所以,在
祭禮上的懺悔或靈修後的重生中,往往會出現這些“圓融證悟”。這些“圓融證悟”即是:“證得決定見”(Decision),、“釋懷”
(forgiveness)、“佛的出離心與決意”(The Buddha's disgust and resolution)。 |
4 靈領悟期
4.1
21~28歲是“靈,心,身,界領悟期”。
4.2
「21歲後ψ現象」此階段的成年人,身心已高度個體化(承襲Jung的「個體化」觀念,進一步將之納入身心靈整合研究模型中來理解。),並追求靈性上的個體化。當人的身心可塑性降低,便不易解除舊制約,形成新制約;因對身、心認知的制約很強固,ψ功能愈來愈難突現。雖很少得到ψ體驗,但仍能在理性上契入宗教,領悟「靈性」(可視為化於無形的ψ),甚至悟入終極ψ──涅槃。
4.3
直到此“諦
領悟期”,前一階段的“靈覺知期”才初步完成,所以從此時期開始,才能有“言”層次的成長(修行)成果展現出來。所以此時期的Ψ展現是只能包含“靈”層次的成熟。例如“夢中會歸本靈,獲得宿世智慧”,甚至夢尋得靈魂伴侶,與靈魂伴侶靈場合一而度化眾生(但終究未悟真言,不解“道諦”)。撰者由禪教徒角度發現,即使是最特出的“神童”,“超能力者”,“靈媒”,
在進入這時期以前,都很難顯現“悟”的慧光;在進入這時期之後,便是追求真悟的無盡歲月,在這歲月中“神通”“靈感應”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證得智慧真言;而在走完這時期以前,很難完整地整合“靈”的大能、心的我執與身的輪迴,很難完整地使生命的一切活動面向得到安頓、定位與大慈悲涅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