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心,身,界”對應“真,善,美,圓”
張蘭石,2001:
“靈,心,身,界”對應“真,善,美,圓”,
台北: 中華超心理學刊。
“靈心身界”架構中,“身”“心”“靈”與其整合(“言”),能在終極關懷與倫理實踐上,對應“真”“善”“美”與其整合(“詩”)。此外,“靈心身界”也能模擬於其他言說體系,例如血型、星座等。茲解說於下:
1 以“物理性的身實征”作為斷言“真”的依據
以“身實征”作為斷言“真”的依據──本文在此架構中的研討顯示,[假設C]較契於唯識學,故本研究在終極關懷中的“真”,便是“緣起性空”。
2 以“主觀性的身心觀點”來定義“善”
以“身心觀點”來定義“善”,更透過“謎”的發現,而尋求終極的善、終極倫理(宗教所謂“道”)與終極價值(宗教所謂解脫聖境、智境)。
3 以“共主體/共主觀性的身心靈假設”來解釋“美”
以“身心靈假設”來解釋“美”。正如“靈”是由“身心現象”的超越性而假設的”解謎答案”,在“真,善”之上,有那無法以個體性、相對性觀點來估量的“美”的範疇。
“靈之美”,是“心之善”的源頭;“靈之美”是“仁,義,禮,智,信”的源頭。
“仁,義,禮,智,信”若只是由個體性的身體與心念來發動,則只是“假的仁,義,禮,智,信”。因為“仁,義,禮,智,信”本質上就是整體的美好而非個體的利益,“仁,義,禮,智,信”所展現的,是超個體的“靈”的屬性。
以“信”為例:
過去的事情,今天看來便證明是空,這便是幻滅、成長,是真正的經驗。過去是空。確實沒有什麼可以計較的,過去不會影響當下,只有「在當下心中的過去」會影響當下。既然說「過去是空」,那麼,“信”是什麼?為啥麼人們要為過去說過的話守信?眾生的“信”發自身心(眾生不都是為了肉體與心念的貪嗔癡而彼此允諾?),是身心的制約,但因為身體、心念(念頭)都是無常的,所以眾生的信只是“假信”。為什麼菩薩會為無始以來的“真名”而實現其「誰念我名,必得見我!」悲願?菩薩的信才是“真信”(是真正有實效的),是超越了個體生命的感應道交。
當下心中所懸掛的「無明」,會成為障蔽生命直覺、障蔽自己真正走出自己以直觸「他人」(善知識)的「疑」,昏頓掉每一個當下;當下心中所認得的「真名」,卻是能照亮一切直覺的真「信」,使個體生命在每一個當下,擁有超越了個體生命的意義。
每一個宗教都強調「信」。「信為道元功德本」,「因信得入」。
什麼是「信」?
「信」是描述「靈」的性質的一種角度,信不只是「信仰」,他有「潮信」的意思────千古之潮,今亦有信!
信,便是超越個體而感受於人們心中的盟。因為是「即使燒成灰也認得」的信,所以是沒有條件的,不須理由的──是超越個體身心的分別的。
即使處於再昏頓的轉世之中,人們也能保有一份「道心」「終極關懷」,這就是對佛性如來藏的感應----真信。真信是純淨的靈的品質,祂能在「
共主體-共客體」範疇中,如實地反映「法界」。
心中除了真信,不須有過去未來。因為只有「身心」有過去未來,而「靈」是超越過去未來的。
[詩篇旁注] 少年古史之我身浪潮
少年古史之我身浪潮
大海本是無數無邊的心波
在亙古以前 當第一次太陽從海中升起
帶走大海的心、溫暖 與愛…
心 遺棄波,
為西方樂土之夢 而決然出走
從此每個心寒的波,許配每一季無情的風
便展開了復仇的浪潮湧動
海上卷起了千層浪,千千萬萬個浪
悲歌萬年,竟合成萬丈的潮
血般咸水中 有追逐太陽的意志,緊追太陽方向而湧去
萬丈之潮 登上了陸地,仍持續追擊太陽百千里,
鹹鹹汗水滴盡後他終於倒下,海裏的鹽與泥土結褵。
此後一萬次 轉世,一萬次與太陽的恨,與愛…
在一萬次的死亡中有詩,詩中純粹的愛,是“永恆”的復仇。
詩曰:「身中潮信仍在,悲志深藏至今;
那被遺忘的浪,是我熟識的你。」
2001.5.28pm5:40車過淡水河畔,即心現起少年古史而寄致A。
2001.9.9以之為S釋"靈與靈間的真名傳承"的第五種性質描述
──無條件的真"信"。
Ps:“無常”世界中誰仍勇於擁抱“永恆”?永恆是愛是無悔是終極的寂淨。在一萬次的“死亡”之中只要有愛,詩便將是“永恆”對“無常”的辯證揚棄!
愛豈非永恆?故,詩人不再恐懼「心遺棄波」,不辭帶領眾生「緊追太陽」。眾生即使已經忘了自己,在世俗輪回中不覺有苦而冷感無情,仍能以詩人作內在靈魂的代言人,為大地蒼生發聲,清醒地唱出苦痛,與愛……永恆。所以在生死愛恨的幻象追逐中,一切眾生將覺悟不曾「出走」的永恆。故,詩曰:「詩是永恆(對無常)的復仇」。
|
4 以“共辯證性的靈心身界”來“明道、作詩”
以“靈心身界的整合”來趨近究竟之“道”,映照生命這“過去、未來,盡在相互呼應的每一字中”的史詩。
詩的悟,也有其四句辯證,例如悟境:我是、無我、愛、空。
眾生的“美”終究無法統攝“真”“善”,所以有視膿水為甘泉,視良藥為膿水的迷苦;已經證悟“解脫之美”的小乘人,能掌握解脫道上趨向“涅盤寂靜”的“善”,能印證“緣起業感”的“真”,卻難悟菩薩道層次的“美”──不取涅盤(超越善),倒駕慈航(超越真),唯有佛的“美”能真正統攝真,善,而實現“身心靈整合之言”中的終極關懷。
“靈心身界”既能在倫理上對應“真善美”,“修身,持心,悟靈的科學或宗教言說”也能在宗教實踐上對應“持戒,修定,發慧之道,詩”。
身有生老病死,心有生滅流轉,靈也有輪涅階次,唯有言,是身心靈的意義、價值基礎。故詩人雲:詩是雨夜猶明的燈,是菩薩與眾生永世的婚配,是辯破一切名言之後的詩人宗教。
傳統的科學化約論,只接受由科學邏輯來推論人文議題;而在Ωisoi則整合了科學邏輯與終極關懷,而能由先驗言說推論科學邏輯──
∵(因 先驗的終極關懷:)詩人是實現詩的人,不是造作詩的人。
∴(故 經驗的科學邏輯:)ψ科學研究也是去發現ψ現象、瞭解ψ現象,不是一昧地詮釋ψ、提倡或反對ψ。
未將身心靈的真善美倫理實踐,整合於「真言勝界」「生命意義」「終極價值」」等等詩境界的人,對於“靈悟”的態度總是落於兩極(佛學所謂“斷見,常見”):執著身心的人,往往漠視“靈悟”的意義;而“唯靈主義者”“歸零主義者”則扭曲了“身心”本覺,不明白一切苦樂乃依身心而立,“修道”正是藉由超越性的靈來修正身心中的苦,而不是任何形上學理由(為了身心之外的某種境界)。“唯靈主義者”認為一切人世經驗只是為了讓人趨向"空性","原點"──這等於是說“人生、世界是一場錯誤”。這實在是悖論(paradox):世界、生涯就是來自世界、人生的,怎能來說世界、生涯是場錯誤,若是,則在錯誤中產生的修道之心難道不是錯誤?上述悖論的產生,就因為沒有整合真善美的詩。而正是基於該悖論,“唯靈主義者”認為任何人都應該回歸空性、涅盤、靈。其實,在“靈心身界”的哲學中便能洞見,他們由於注意到了“靈”向度,因而揚棄了“身心”,但卻因為沒有“言”(詩)的向度,所以他們永遠只是“科技”,“思想”辯證下的“唯靈主義”,而不是在真善美的生涯辯證中,心領神會、無怨無悔、超越劇情卻劇力萬均的"禪",永遠不可能真正明瞭菩薩的慈悲與“與世人永恆結褵”的大愛。
-------------------------------------------------------- [詩篇旁注] 詩人宗教
------------------詩人宗教2-1----------------------
修行打坐,不只是修“身”“心”,更不是盲修瞎練──無目的(“界”)的“靈應”(所謂“通靈”)!
菩薩要弟子打坐而通靈的目的,只是要開啟“界”,因為“界”的教導,須要用“靈”而非個體性的“心”。
問:那麼,為何菩薩也普勸未有深緣的人打坐?
答:因為凡人打坐,雖未開悟,繼續相應深緣則有可能開悟(悟“界”)…。但其實若不悟“界”,什麼都是無記的。
問:一般“盲修瞎練”者,不也可以先只求“通靈”,再證悟“界”?
答:不可能!「“界”與“靈”的辯證」不可能是先靈而後界的,而必是同時相生的。一個俗不可耐的通靈人,永不可能真正求解生命真諦,也不可能證悟生命真諦。由“神聖記號靈效應”研究,已經證明了菩薩的說法,某甲對“Jesus”這字眼若沒有“靈效應”,就是沒有;有的,須是命中先已有此“界”。
“界”,啟自 1. 天命;2. 菩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