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 左右腦 ] Ω教育---喚醒右腦 ] Ω教育---右腦學習 ] Ω教育---潛能成長 ] 名人談開發潛能 ] Ω速讀記憶術 ] 右腦開發 ] 左右腦协调运动 ]
左右腦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人的腦部構造分為大腦與小腦。大腦由大腦皮質(大腦新皮質)、大腦邊緣葉(舊皮質)、腦幹、腦樑所構成。大腦皮質從位置上可分為額葉、聶葉及枕葉三部分。

 

此外,腦又分為左、右兩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腦」,左半球就是「左腦」。而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左腦與右腦形狀相同,功能卻大不一樣。左腦司語言,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觸到、嗅到及品嚐到(左腦五感)的訊息轉換成語言來傳達,相當費時。左腦主要控制著知識、判斷、思考等,和顯意識有密切的關係。

 

右腦的五感包藏在右腦底部,可稱為「本能的五感」,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宇宙波動共振等,和潛意識有關。右腦是將收到的訊息以圖像處理,瞬間即可處理完畢,因此能夠把大量的資訊一併處理(心算、速讀等即為右腦處理資訊的表現方式)。一般人右腦的五感都受到左腦理性的控制與壓抑,因此很難發揮即有的潛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腦的人,聽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現圖像、聞到味道等。心理學家稱這種情形為「共感」這就是右腦的潛能。

 

如果讓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訊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訊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夠發揮獨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創意圖像化,同時具有做為一個故事述說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是你如何的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但是右腦的記憶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般的被引發出來。

 

左腦(意識腦)

右腦(本能腦‧潛意識腦)

‧知性‧知識‧理解‧思考

‧判斷‧推理‧語言‧抑制

‧五感 ( 視、聽、嗅、觸、

    味覺)

1.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

   、想像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

   、念力、透視力、直覺力、  

   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

   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

   力)

  右腦引起注意,最早起源自一九八一年,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羅傑‧史貝利博士因為發現右腦的功能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就被教育、企業、醫療各界廣泛應用。

        史貝利是在多年研究癲癇病人的治療法後發現,左腦是語言的、邏輯性的思考模式,主管分析、理論等理性活動,右腦則是圖像式的思考,主管想像、直覺等感性活動。約在同時期,布萊克斯力所著《The Right Brain》出版,後來日本將之譯為《右腦革命》,幼教學者七田真就受此啟發,以幼兒為對象,研究右腦功能的運用,並研發出一套教育方法。最早邀請七田真來台講授右腦教育的前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則是把右腦的觀念運用在企業界,他多年前提出的「企業文化」理念其實也融入了相當的右腦觀念──「理性的方法不可能改變人,感性的方法才可能改變人」,二年前更進一步推動以EQ、創意管理為訴求的「右腦領導」。

---沒有效率的思考?----

長期以來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強調數學、語文、邏輯、分析等能力的培養,音樂、美術、創造力的培養較不受重視,父母多希望子女當律師、科學家,而非詩人。外在環境傾向於左腦思考,人們的左腦愈用愈發達,右腦功能就日漸喪失了。

右腦四大功能

        要活化右腦、提高創意,一般提出的論點,多半是以奔放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去發掘和體察外界事物,但七田真則強調除了運用右腦圖象、想像能力外,還需要啟動右腦特有的「記憶力」和「波動」功能。  

        右腦具有高速大量記憶的機能。左腦是把外界接收到的訊息轉換成語言傳達,是屬於「直列式處理」,訊息必須一關一關的依照順序處理;右腦則將到手的訊息以圖象處理,瞬間完成。左右腦的記憶量和保存時間也有懸殊的差別,左腦為了騰出新空間讓新的東西進去,就必須把舊記憶捨去;但右腦記憶則是永久記憶。所謂照相機式的記憶,就是右腦記憶。

        右腦記憶與想像力結合,能產生超越自我經驗與知識的構想。右腦甚至能和宇宙波動產生共振。腦波以不同的波長由密集到緩和分為β,α,θ,δ四種;成人清醒時出現的是β波,幼兒的腦波為α波,θ波則為即將進入睡眠時產生,作夢時也是此種腦波,δ波在熟睡中出現。宇宙的波動是7.5赫玆,剛好位於α波與θ波中間,人類可以靠冥想把自己的腦波維持在7.5赫玆,這時和宇宙的波動同頻,理論上,就能夠接受到宇宙的動力能量。胎兒和嬰兒的腦波都是7.5赫茲,所以小孩子年紀越小,ESP能力就越高。     

人腦

★底部:腦的莖部,靠近脖子的頂端,可稱為「爬蟲類的腦」,因為它和冷血爬蟲類動物的腦非常相似,它控制身體許多基本的功能,例如呼吸。

★中間:「古老哺乳類的腦」,它和其他溫血哺乳類動物的腦相似,控制情緒及性能力,並且在記憶力方面扮演者關鍵性的角色。

★頂端:「皮質(大腦皮質)」,則是用來思考、說話、觀看、傾聽和展現創意的部分。

資料來源:珍.海莉《孩子的成長心靈》

「天」才的誕生

七田真認為真正的創造力是從未來的空間以圖象降臨。他舉出了許多知名的創作者靈感的來源為例,莫札特說「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樂章是從那裡湧出來的。只要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靈感就源源不絕。」三島由紀夫說:「想要寫書的時候,書中人物就在腦中浮現,我要做的只是把他們說的話抄下來而已,完全不需要構思情節。」

        除了圖像思考、大量高速記憶、和宇宙共振的能力,七田真提出右腦的第四種功能是「高速自動演算」。世界各地都有許多五、六歲的小孩能在二三秒內算出五六位數字乘除法正確答案的心算神童,七田真認為那便是右腦高速自動處理機能和圖象化機能的作用。他也以測量腦波的正電子放射斷層照相(PET)的數據佐證,腦波數據顯示,平常人在計算的時候是左腦的活動,但算盤名家在計算時是右腦的活動。

本能的奧秘

        有趣的是,右腦這些超級能力,卻是來自於人們未經教育和文明化之前的本能。腦科學家早在一九七五年便已發現:位於腦部最上層、掌管人類的知識、語言等知性活動的大腦皮質是靈長類才擁有的構造;第二層的大腦邊緣葉,是大腦皮質形成前就已成形的,主管喜怒哀樂等感情活動,是哺乳類即有的構造;第三層的腦幹,又稱爬蟲類的腦,掌管呼吸、心跳等生命本能。

        「這個本能的腦,因為人類使用語言、發明各種文明利器、發展理性的關係,使得大腦皮質非常發達,人也愈來愈『聰明』,但卻相對地喪失了預知地震的能力、喪失了從大自然的變化去測知蔬菜魚類新鮮時期的能力……。

       要找回人腦與動物腦間的平衡,「必須要活化腦幹的功能,尤其是腦幹的中樞──間腦。」七田真表示,所謂開啟「右腦」,嚴謹的說法「應該是右半球的間腦」,也可說是開發人腦深層的潛意識。       

「起床後看升起的太陽五、六秒鐘,每天持續不但有益健康,ESP能力也會增強,」七田真認為這項訓練具有活化腦部松果體的功效。圖為七田真示範看太陽的方式。

----意象訓練----

       而如何活化間腦,七田提出了「意象訓練」的法寶,成功的意象訓練能使人和宇宙的意識相通。訓練原理是催眠暗示的方法。

        上課的時候,小朋友圍成圈圈坐著,在寧靜優美音樂聲中,老師以溫柔的語調指示孩子們閉眼、深呼吸、吐氣,然後進入想像世界──想像去逛百貨公司、或想像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飛去油菜花田吸花蜜……,也有先看圓形色卡,然後想像色卡顏色的變換,「訓練到最後,讓眼睛可以看到各種自由變換的意象」,七田真以他多年實際經驗表示,做這類遊戲時,孩子們大多可馬上進入意象世界而且可以描述出看到的、感受到的畫面。 

  七田課程的另一特色,在於並不教授知識道理,只是將資訊大量輸入,因為在快速輸入時,左腦無法迅速將之邏輯、語言化,只好被迫休息,而改由右腦接手。而「右腦能在輸入事實後,從中找尋運作的法則來自由操作處理。」一間位於木柵的家庭實驗班裡,英文老師在一二分鐘時間內,快速翻讀數十張有文字和圖畫的卡片,小孩目不轉睛地盯著卡片。依照七田真的說法,卡片快翻可以活化小孩本來就有的右腦能力,右腦一經開啟,學語文不必刻意去強記,自然能夠記得又快又多。

        活化右腦的第三個方式是記憶訓練,七田教材中包含了「直觀象」、速讀、聯想記憶法等十數種記憶遊戲。

        課堂上,老師在白板上放上十張不同圖案的卡片,然後在每張卡片間用一個小故事銜接,以在腦中塑造畫面,便於記憶。七田表示,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小孩已經不需要文字銜接,記得四、五十張很容易做到,即使是一百張對許多孩子也不難。」

心靈教育----

在開發「右腦」或人類學習潛能的理論與實踐之餘,七田仍不忘強調,左右腦必須均衡發展,相輔相成,而右腦教育的終極意義其實是一種心靈教育。「顯在的意識是競爭、嫉妒、對立,而愈深層的意識,愈趨向同理心、和平、愛。」

        他認為人體之內潛藏著宇宙意識,宇宙意識是創造萬物的意識,創造的原理是愛、慈悲,因此當人類的心和宇宙意識成為一體時,就能接受到這種波動。

        因此在日本的七田教室十分重視老師的愛心,也很鼓勵幼兒媽媽一起來上課,而且如果親子關係不好,老師還會教導媽媽如何建立母子間的「一體感」,因為七田認為孩子唯有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裡,右腦教育才有效果。

        由於右腦理論的運用仍在起步階段,作法也引起不少質疑,而以七田真教育法為號召的學校,雖在日本一地就有三百多所,但卻一直無法被正規教育體系接納。

        「遭受反對是可以預期的,」對右腦潛力抱持極大信心的石滋宜表示,反對者多以無科學證據來駁斥,但「感應這東西怎樣能用重複的實驗來證明?」「人類對腦的瞭解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目前只對硬體結構瞭解較多,但軟體還有一大片未知,七田真對腦部運作機制的詮釋,是以現象來推論的。」石滋宜認為,七田的方法還不能說是已經完美無缺,但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而感應是否能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 研究氣功和人體特異功能多年的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卻十分肯定,他指出心靈活動納入科學範疇是八○年代以後大腦科學研究的新領域,「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史貝利對分裂大腦的研究是一個重大關鍵,他發現一個完整大腦的功能是左右半球交互作用後產生的新特質;因此過去心靈本質被認為是無法由神經生理學解釋的特質,其實可以用大腦神經複雜化後所湧現的新特質這種觀念來理解。」

        李嗣涔解釋,電腦內的電晶體就像是大腦內的神經,而大腦的智慧則是神經複雜連結後產生的新特質,屬於高層次的運作。「學電的人都知道,電晶體的功能只能把訊號放大,但是幾個電晶體做適當的組合就能夠儲存訊息,這個新功能的出現,就是複雜體系作用後的結果,因此要用新的理論去解釋,不能再用量子力學去理解,而要用電路理論去分析;」因此七田真以屬於低層次的腦波運作變化來解釋創造力等智慧層面的運作,顯然還不夠,應有更縝密的科學驗證。

        「經過十多年科學實驗的檢驗,特異功能中手指識字、念力、隔空取物已經證實其存在,」李嗣涔舉例,但為何特異功能者在運功時腦中都會產生圖像螢幕?是在大腦的哪個部位產生?正是許多科學家努力要去解開的奧秘,七田提出的觀點,例如「第三隻眼」的部位在間腦中的松果體也並非不可能,但還需要實驗提出證據來證明。

        撇開爭議極多的科學角度,從教育面看,教育人士和父母們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教育方法,該怎麼辦?

 北市立師院教授陳龍安從創造力訓練的角度來看,他肯定左、右腦兼顧的方式,但他不認為傳統的教育就一定是左腦,傳統的講述教學仍然可能會培養出有創造力的人,關鍵往往在於父母、老師的態度和觀念。而以研究創造力二十多年的經驗看來,「從天而降」的創造力只屬於少數人,陳龍安認為創造力是可以教的,大原則是從生活中培養,多元啟迪、多方刺激,他舉例,家中天花板要重新裝潢,何不讓孩子參與選顏色、配圖案;上館子時,問孩子餐廳的菜為何有此味道,是怎麼配出來的?這道菜沒有蔥了,可以用什麼代替?讓孩子樂在其中;「好奇、質疑、挑戰」就是培養創造力最好的方法,問、想、做三個步驟後,父母還要有一份接納、欣賞的心,才不會扼殺孩子的創意,因此核心精神是父母、老師有心,簡單的說就是「愛的教育」。

        七田真的意象訓練、記憶遊戲其實和他的方式異曲同功,對創造力確有助益,但是他提醒父母沒有速成的創造力,從生活、自然中點滴的累積才是根本之道。

--揠苗助長?--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七田真「意象訓練」的觀點則獲得普遍的肯定,在十二歲以前,腦中思想的都是畫面、圖像,因為認知結構還沒發展,與其多接觸文字,不如多用些圖像式的教法如漫畫、故事、遊戲等,對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很有功效。

        「意象訓練」的價值,必須注意的是,有些意象訓練的項目,引導的老師最好要有心理學背景,才能分辨孩子的反應,避免不當的幻覺或想像一直發展下去。

--回歸本質--

       七田真提醒我們如何去開發人類原本具有的本質和能量,孩子的心靈世界原本是多麼純淨美麗,具備豐富的創造力,父母該做的不只是送到才藝班,讓孩子多學些「東西」,而忽略了本質的層面;更應該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去引導、欣賞孩子天生就有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種開發深層自我能量的觀念,就成人自我的學習成長來說,也很有價值,藉著圖象訓練的冥想法,試著完全地給自己一些些時間,去聽自己心中的聲音,在深深的呼吸氣息中,去看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善美的原始性靈,人的內在深處都有一份自癒的能力,可以去改善甚至解決身體的疾病或心理的問題,只是人們習慣於外求,所以七田真這種回歸原始自我的觀念相當值得提倡。

        反璞歸真,身、心、靈合一的全方位成長、治療,正是時代趨勢,「右腦教育」在此精神、生活方向之上,增添理論及方法的架構,下一步則待學術界與教育界更深入的研究,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