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拍手功治百病/侯秋東 ]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天台止觀六妙門評述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教觀綱宗(Word版) ] 教觀綱宗(天台宗思想)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阿張 蘭石  整理

天台智顗禪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科判表

初序

四句明綱

諸惡莫作(止),眾善奉行(觀),自淨其意(止觀不二),是諸彿教。

正序

述止觀之
急要、
妙能、
勝益,
偏缺之失,雙運之理。

 

末標列章名,明列章之理。

急要

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止乃伏結(見思、塵沙、無明)之初門,觀乃斷惑之正要…

妙能

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勝益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忘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大正98A

偏缺之失

…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云:「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日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

雙運之理

故經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

標列章名

具緣第一,呵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善根發第七,覺知魔事第八,方便行第五,正修行第六.治病患第九,證果第十。

正宗分

第一章
:具緣

 

具足五緣

持戒清淨

持戒清淨相

 

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彿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從受戒來清淨註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

若人得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有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

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若依小乘教門,則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故經云(大正21720):「佛法之中,有二種健兒,一者:性自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夫欲懺悔,必須具足十法…專心懺悔…取滅相方止。

重罪滅相

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復親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影,因是漸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篱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生,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從是以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餂補治洗淨,猶可染著。…

衣食具足

衣法有三種

如雪山大士…一衣…二者:如迦葉等…糞掃三衣…。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外之畜百一等物…。

食法有四種

一者:若上人大士…。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四者;於僧中結淨食。有此等食,名食緣具足。

閑居靜處

閑居靜處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此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三者:遠白衣舍處…。

息諸緣務

息諸緣務:一、息生活緣務,不作有為事業。二、息人間緣務…斷絕人事往還。三、息工巧技術緣務…。四息學問緣務…。

得善知識

善知識有三種: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

               

 

正宗分






 

呵色欲

如頻婆娑羅王(大正25181B),以色染故,身入敵國,獨在媱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大正27314B),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因緣,如色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呵聲欲

聲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

呵香欲

愚人不了香相,聞印愛著,開(發動)結使門。

呵味欲

美味能令凡夫心聲染著。

呵觸欲

如獨角仙人(大正3726B)因觸欲故失神通。「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兔入丘塚,唐受諸辛苦;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淨,如廁虫樂糞,愚貪身無異;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間,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如諸佛所說,一心一意行,數息在禪定,是名行頭陀。」(大正15336BC






棄貪欲

…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縯,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

棄瞋恚

…坐禪時思惟此人惱我…是為九惱。惱故生瞋…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

棄睡眠

內心惛暗,名為睡;五情暗蔽,放恣肢節,委臥睡熟,名為眠。以是因緣,名蒍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

棄掉悔

掉之為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得定,何況掉散。

掉有三

身掉者:…坐不暫安;

囗掉者:好…世俗言語等。

心掉者:…縱意攀緣…。

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末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

悔有二

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

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棄疑蓋

…以疑覆心故,放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謂三種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師,三者疑法。


 

正宗分

第四章調和


調

飲食

調食…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復次: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誠惛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

睡眠

調睡眠:…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栖心聖境,三味親訪。故經云(大正121111A):「初夜後夜,亦勿有廢」。

氣、
息、

調身、調氣息、調心:此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故。

……先安坐處…次當正腳,若半跏坐…若欲全結踟…。次當安手…次當正身…如是己則端直…次正頭頸…。次當開口,吐去胸中穢氣…次當閉口…舉舌向上齶;次當閉眼…而已…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初入禪調息法者:調息凡有四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洞:無所障礙。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而言之,不澀不滑,是息調相。

入定調心者,凡有二義;一者調伏亂念,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沈浮,寬急得所。…要言之,不況不浮,是心調相。

住坐中調三事者:行人當于一坐,隨時長短…攝念用心,是中應善識身、息、心三事,調不調相。…此三事,的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

出時調三事:行人若坐禪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息從百脈,隨意布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臂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然後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掌令煖,以揜兩眼,然後開之,待身熱汗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末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疆,猶如風勞,於後坐中,煩躁不安。…
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大正46581A):「進止有次第,麤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去而欲住。」法華經(大正941C):「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方便行行五法
第五章

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禪定智慧法門。

精進

精進:堅持禁戒,棄捨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

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禪定智慧為尊重可貴。

巧慧

巧慧: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一心

一心:…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禪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終不迴異,是名一心。

           

 

正宗分

第六章正修行

 

坐中修

四威儀中,乃皆得學道,坐為最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略出五意不同:

對破初心,麤亂修止觀

止有攀緣守境止制心止體真止
觀有對治觀如不淨觀,和「正觀」─觀諸法實相。

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

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於坐中,其心浮動…爾時應當,修止止之。是但須善識藥、病相、用之,如一一不得於對治,則有乖僻之失。

隨便宜修止觀

…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穩,煩惱患息,證諸法門。

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此則略說: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為異也。

均齊定慧修止觀

 

歷緣對境修

歷緣對境修止觀者:…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云何名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行、住、坐、臥、作(唸作佐,勞動)作、言語。
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道。如大品經中(大正25402c):「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身服僧伽梨,視眴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名菩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正宗分

第七章善根發相

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諸善根發相。

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禪法門,善根開發。有三意: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偽,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正明
善根發相五種

息道善根

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泯然空寂…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動痒冷煖,輕重澀滑等。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是為數息根本禪定善根發相。…或於欲界,末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見身內三十六物…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不淨觀善根

於欲界,未到定…忽然見他男女身死…白骨…此為九想善根發相。或於初禪定…見內身外身不淨…厭患五欲…此是背捨善根發相。或於定心中見於內身及外身…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善根發相。

慈心善根

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末到地定…忽然發心,慈念眾生…悅樂不可為喻!…從禪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顏色常和,是為慈心善根發相。悲、喜、捨等善根發相,類此可知。

因緣觀善根

…若得欲界末到地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心生法喜,不念世事…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相。

念佛善根

若得欲界末到地定…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敬愛心生,三昧開發…從禪定起,身體輕利…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分別真偽:

明邪偽相

行者若發如上諸禪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手紛動,或時身重,加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身如被縛…或時太樂懵碎,如是等種種邪法,與禪俱發,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此,即與九十五種鬼神之法相應……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劫之。云何劫之?若知虛誑,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之…。

辨真正相

正禪發相者:若於坐中,發諸禪等,隨正禪發時,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無有覆蓋,善心開發…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

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若於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

             

 

正宗分

第八章:覺知魔事

魔有四種

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

前三種魔,皆是世之常事,今不分別。

當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為。

鬼神魔有三:

一、精魅鬼

精魅者: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以惱惑行者。此諸精魅,欲惱行者,各當其時而來,善須別識。若多於寅時來者,必是虎豹等…若多於亥時來者,必是豬豕等;若多於子時來者,必是鼠等;若多於丑時來者,必是牛犢等。行者若能善占則知!恆用此時來者:即是其獸精魅,呼其名字,而呵責之,卸當謝滅。

二、堆愓鬼

堆惕鬼者:亦作種種惱觸行人,或如虫蝎,緣人顏面,…或言說言聲喧鬧…異相非一,來惱行者,應即覺知,一心閉眼,陰而罵之,作如是言:我今識汝!汝是此閻浮提中,食火嗅香…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本,若在家人,應誦三皈、五戒、八戒等,鬼便即行匍匐而去。

三、魔羅鬼

魔羅多化作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人善心。在名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者。

一作違情事

作可畏五塵,令人恐懼。作違情境界者;或作虎狼獅子/羅剎之形,種種可畏相,來怖行人。

二作順情事

作可愛五塵,令人心生愛著。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著色中。

三作非違非順事

作平等五塵,動亂行者。但作平常之形,動亂人心,令失禪定,故名為魔。或化作種種好惡言聲種種香臭……苦樂境界,來觸人身,皆是魔事。其相眾多,不可具說。

卻法有二:

修止卻之

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誑,不憂不怖,亦不取捨,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

修觀卻之

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被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謝滅。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念,勿生恐懼,不惜軀命,正心不動,如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即佛法自當現前,魔境消滅。

(根本知見)

若見魔境不謝,不須生憂,若見滅謝,亦勿生喜。…
釋論云:除諸法實相,其佘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說(大正25211A):「若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不動不分別,是則為法印。」

                       

 

正宗分

第九章:治病患

病因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
或時不能善調適身息心三事,內外有所違犯,故有病發。

病發相:

四大五臟內外

四大增損病

四大中病發者,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如嘉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則痰廕脹滿,飲食不消…。若火大增者…。四大病發,各有相貌,當於坐時及夢中察之。

從五臟生病

五臟生患之相:從心生患者,多身體寒熱,及頭痛口燥等,心生口故…。五臟生患眾多,各有其相貌,當於坐時,及夢中察之,自可得知。

鬼神所做

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經久則病成,身羸治之則難愈。

業報故得

治病法:

既深知病源,因緣起發

治病之法不出上觀二種方便。

止治病

但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所以者何7心是一期果報之主…

若具十法,無不有益:

信:信此法能治

用:隨時常用。

勤:專精不息。

恆住緣中:細心念念依法而不異緣。

別病因起:若不識病,浪行治法,不相主對,於事無補。

方便:吐納運心…不失其宜。

久行:常習不廢。

知取捨:知益即勤,有損即捨。

善護:善識異緣觸犯。

識遮障:得益不向外說,未損不生疑謗。

臍下一寸…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

常上心足下…安心在下,四大即自然調適,眾病除矣。

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故淨名經云(大正14545A):「何謂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息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用止治病之相非一…

觀治病

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此六種息,一一皆於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若於坐中,寒時應吹,熱時應呼。若以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熱,嘻以去痛及以治風,呵以去煩又以下氣,噓以散痰又以消滿,呬以補勞…。

若能善用觀想,運作十二種息,能治眾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燋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煖息,八冷息,九衝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上息治沈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

但用止觀,檢析身四大中,病不可得,心中病亦不可得,眾病不治自差。…當知!止觀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則無病不治也。但今時人,根機淺鈍,作此觀想,多不成就,故世不流傳。…如金石草木之藥,能與病相應,亦可服餌。

鬼神業報

若是鬼病,當用強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業報病,必須加助修福懺悔,患即自滅。

                     

 

正宗分

第十章:證果

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

體真止

若行者古如是修止觀時,即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貌

從假入空觀
二諦觀
慧眼
一切智

…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

若住此觀,墮聲聞辟支佛地。

方便隨緣止

若菩薩為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應取著無為,薾時應修,從空出伋觀。…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

從空入假觀
平等觀

法眼

道種智

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推見佛性,而不明了。故瓔珞經云(大正24101B):「前二觀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息二邊分別止

欲於一念之中,具足一切佛法者,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於中道正觀…云何修正觀?若能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

佛眼
一切種智

若住此觀,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見於佛性,即是安住大乘。

後心證果之相

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

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所以者何?如法華經中,「慇懃稱歎,講佛智慧」,智慧即是觀義。此即是約觀以明果也。涅槃經中,廣辨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即是約止明果也。故云(大正8256A):「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即是止義。法華經…此三大經,雖復文言,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並据「定慧兩門」以明極果。…故新翻金光明經(大正16362C):「前璨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種種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如是皆約修止觀二心辨果。

流通分

誓願實行者,須除三障、五蓋等,如若不除,雖勤用功,終無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