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Ω0佛學人生 ] 佛學英漢辭典 ] [ 天台六妙門 ] 諸身竅vs往生 ] 十玄緣起 十十無礙 ] 華嚴經大綱圖表 ] Ψ-Ω 禅 ] 瑜珈師地論 ] 攝大乘論 ] 中論逐句科判 ] 四部宗義唯識果表解 ] 四句入中論 ] 自殺緣起倫理學 ] 發現四緣結構 ] 曼陀羅沙畫 ] 轮回 ]
天台六妙門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拍手功治百病/侯秋東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六妙門評述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教觀綱宗(Word版)
教觀綱宗(天台宗思想)

阿張蘭石輯 天台智顗禪師《六妙法門》 科判 表

簡介

本書係陳朝之尚事令(毛喜),恭請智者大師宣說於金陵瓦官寺。自古來就和「小止觀」被重視為坐禪的指南。

「六妙門」是天台三種止觀的「不定止觀」法門。在《摩訶止觀》第一上(大正461C)說:「天台傳南岳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而後深,如被梯鄧。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不定者:無別階位,約前漸後頓,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或息觀為止,或照止為觀,故名不定止觀。」

本書共分十章:

1. 歷別對諸禪六妙門:強調數息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隨息指十六特勝;對五輪禪,對九想、八念、十想、八背、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三明、四通、八解脫;是空、無想、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是九種大禪等。故六妙門,乃開發諸禪一切法的根本。

2. 次第相生六妙門:即詳說六門的修相、證相,依次第相生為入道的階梯。

3. 隨便宜六妙門:是針對貴際修道當中,或簡略次第而隨心便宜的善巧為旨趣。

4. 對治六妙門:乃巧用六法,斷除三或、三障等一切障道。

5. 相攝六妙門:是顯明六妙門中的自體,各各互具六法,實踐其一,即自出生而勝進,成就正道。

6. 通利大妙門:示明凡夫、二乘、菩薩等,都可修持六妙門,但因解慧不同,故果報上也受差別。

7. 旋轉六妙法:針對「通別六妙門」的「從假入空觀」,此門是「從空入假觀」,於六妙門中起旋轉,出生一切功德,即「出假化他」的菩薩行!
上舉六妙門,都屬三乘共行門,唯此門乃屬菩薩獨行門為特色。

8. 觀心六妙門:即不依次第,直觀心性,示明一切具足。

9. 圓觀六妙門:宣揚六妙法的圓妙、不可思議、絕待。

上述九種六妙門,都屬示明修因之相。

10. 證相六妙門, 乃針對證果的專相!即次第證(屬第一、二、六妙們);互證(第三至第六六妙門); 旋轉證(第七、六六妙門); 圓頓證(第八、九六妙門)的四種證相。更分為相似證相、真實證相的修證而詳述。

茲依據本書意涵所交織的結構,將原文以表格方式呈現如下:

六妙法門


緣起

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逕。故擇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1.數、2.隨、3.止、4. 觀、5.還、6.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為物軌,示跡若斯,三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

釋六

所言六者:即是數法,約數明禪,故言六也。如佛、或約一數辯禪,所謂一行三昧。或約二數:謂一土、二觀。或三數:謂三三昧。或約四數:所謂四禪。或約五數:謂五門禪。或約六數:謂六妙門。或約七數:謂七依定。或約八數:謂八背捨。或約九數:謂九次第定。或約十數:謂十禪支。如是等,乃至百千萬億阿僧祗不可說諸三昧門,悉是約數說諸禪也。雖數有多少,窮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攝!以眾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分別利物。今言六者:即是約數法而標章也。

釋妙門

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諦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難,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
六法能通,故名為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故經言:「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此則通澤六妙門之大意也。




1/
10








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7何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誑不實,雖無霵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綑煩惱,如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巨乘涅槃故,比義如須跋陀羅,佛、教斷非非想處惑,即便得阿羅漢果!

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偏身、五除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勺十心作攝勺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匚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云何觀棄捨?此觀破非想處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時,觀有常處,如癰、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棄捨有想、無想,名非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捨之義。今佛弟子觀行破折,義如前說。是故深觀棄捨,不著非想,能得涅槃!

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一者:地輪三l味,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

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十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妹、超越三味、鍊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

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返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相無作、三十七道品、四諦、十二因緣、中觀,因此得入涅槃!

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其十信心,修行不息,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淨為妙門,意在此也。

2/10:
次第相生,人道之階梯也。若於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淨心成就,即發三乘無漏,況復具足諸禪三昧!




2/
10







行者調和氣息…攝心在數。
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為驫,意不欲數…↓
相生 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
捨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如息入出,心住息緣…
心既微細…覺隨為麤…
相生 爾時行者,應當捨隨修止…
息諸緣慮…
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
相生 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屬因緣…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
…以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皆無自性…
…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得四念處,破四顛倒。
相生 …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捨觀修還…
…反觀觀心…觀心本自不生…空故無觀心…境智雙亡,還源…
心慧開發,不加功力……反本還源。
相生 行者當知……以離兩邊故,爾時當捨還門,安心淨道。
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無作三昧相應 一切非內非外觀
如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恃。 相似證 五方便相似無漏道慧發。
真實證 苦法忍乃至第尢無礙道等,真無漏慧發也。
三界垢盡,故名證淨。
正宗
分3/
10


便



初坐 當識調心學數,次當學隨,復當學止觀還等。各各經數日,學已復更從數隨乃至還淨。
自知便宜 復次經數日,如是數反,行者即應自知心所便宜,若心便數,當以數法安心。乃至淨亦如是!隨便而用,不簡次第……當更隨便轉用餘門,安即為善…
若心住不進 得諸定已,若心住不進,當隨定深淺,修六妙門開發!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麤細住法,經於日月而不增進,爾時應當細心修數,數若不進,復當修隨,隨若不進,當細凝心修止,止若不進,當定中觀陰入界法,觀若不進,當還更反檢心源,還若不進,當寂然體淨,用此六法,若偏於一法增進之時,當即善修之。
復次:行者於其中間,若有內外障起,欲除卻者,亦當於六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卻之二若得差者,即為藥也。治禪障及禪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門:悉得差也。…
若能巧用六門對治,破內、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無別道。……行者於坐禪中…種種障起,當於六門中善巧用對治也。應當如病識藥 知三障:



4/
10






報障
----即是今世不善麤動散亂障界入也。
何知? 分別覺觀、心散動、攀緣諸境無暫停住。
何對治? 用數門,調心數息…。故佛言…覺觀多者,教令數息。
於坐禪中,或時其心亦昏亦散,昏即無記心,闔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爾時行者當用隨門
覺身心急氣麤,心散流動,爾時行者當用止門
煩惱障
----即三毒十使等諸煩惱也。
何知對治? 坐禪中,貪欲煩惱障起 當用觀心門中,九想…諸不淨門為對治…
坐禪中,瞋恚煩惱障起 當用觀心門中,慈悲喜捨等,為對治也。
愚癡、邪見、煩惱障起 當用還門,反照十二因緣…還歸本性,此為治也。
業障
----即是過去現在起障道惡業,於末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
忽然垢心昏闈…當知黑闇業障起 當用淨門中,念「方便淨應身三相」清淨光明,為對治也。
忽然惡念思惟貪欲… 當用淨門中,念「報佛一切種智圓淨」常樂功德,為對治也。
若有種種諸惡境界相現,乃至逼迫身心 當用淨門中,念「法身本淨、不生不滅、本性清淨」.為對治也。



5





六門自體相攝 …於一數息中,任運自攝…五法。 36妙門
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 行者於初調心數息,從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數門。當數息時,靜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間經遊至處,乃至入已還出,亦如是心悉覺知,依隨不亂,亦成就數法,一至十,是則數中成就隨門。……止門…觀門……淨門…
通觀數息一法,而解慧不同…隨止觀還淨亦復如是



6/
10





凡夫 凡夫鈍根行者,當數息時,唯知從一至十,令心安定,欲望此入禪,受諸快樂,是名於數息中而起魔業,以貪生死故。 從假入空觀,得慧眼一切智,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菩薩共法。
外道 如諸利根外道…當數息時,非但調心數息,從二至十,欲求禪定,亦能分別現在,有息、無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隨心所見,計以為實…是人不了息相,隨妄見生分別,即是數息戲論……
聲聞 行者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故,修數息以調其心,爾時於數息中不離四諦正觀!……若能如是數息…當知是人必定得聲聞道!
緣覺 行者求自然慧……當數息時,即知數息之念,即是有支!有緣取、取緣愛、愛緣受、受緣觸、觸緣六人、六人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緣行、行緣無明。復觀此息念之有,名善有為業,有善因緣,必定能感未來世人天受,受因緣故,必有老死憂悲苦惱!三世因緣……爾時行者,深知數息屬因緣,空無自性…成緣覺道。
菩薩 行者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愍念安樂無量眾生,故修數息…當數息時,如息非息如猶如幻化…爾時於數息中,不得生死可斷,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既無二十五有繫縛:不證涅槃,則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慧,即無取捨心,人息中道,名見佛性,得無生忍,住大涅槃,常樂我淨。…



7/
10





從空出假觀 …於數息道中,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一切諸行功德相──所謂菩薩行者當數息時……即當了所數息,不生不滅,其性空寂,即息是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雖無實事可得,而亦分別幻化所作事,菩薩了息亦復如是!雖無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 從空出假,法眼道種智,不與聲聞辟支共!
聲聞分別 …菩薩觀息性空時,不得四諦,而亦通達四諦…故觀於息想,不見四諦,而能了了分別四諦,為聲聞、眾生廣演分別。
緣覺分別 菩薩了息空中,不見十二因緣,而亦通達十二因緣…菩薩如是了息非息,雖不得十二因緣,亦能了了通達十二因緣,為求緣覺乘人廣演分別。
通達六度 …菩薩了息無性,爾時尚不見有息,何況於息道中,見有六蔽及六度法,雖於息性中,不見六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達六蔽、六度。所以何?↙
以慳貪蔽法為例 行者當數息時,即自了知,若於非息之中,而見息者,定必定成就慳貪蔽法。慳有四種:
一者慳惜財物,見息中有我,為我生慳故。
二者慳身,於息中起身見故。
三者慳命,於息中不了,計有命故。
四者慳法,於息中不了:即起見執法心生故。
行者!為破壞如是慳蔽惡法故,修四種檀波羅密。一者知息空非我,離息亦無我,既不得我,聚諸財物,何所資給,爾時慳財之心,即便白鳥!捨諸珍寶,如棄涕唾,當知了達息性,即是財施檀波羅密。
復次:菩薩知無身性,息等諸法不名為身,離息等法亦無別身,爾時知身非身,即破慳身之執,既不慳於身,即能以身為奴僕給使,如法施與前人!當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成就捨身檀波蘿密。復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見即息是命,離息有命,既不得命,破慳命心,爾時即能捨命,給施眾生,心無驚畏!當知了達息空,即能具足捨命檀波羅密。
復次:行者若達息空,即不見陰入界等諸法,亦不見世間、出世間……是時雖行法施,不執法施,無恩於彼,而利一切……菩薩達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羅密,利益眾生,亦復如是!
類推餘法 當知菩薩知息性空,不得慳度,而能了了分別慳度,以不可得故,如息性空,具足尸羅、毗梨耶、禪那、般若波羅密,亦復如是!……是即略說於數息門中,修旋磚陀羅尼,菩薩所行無礙方便!…況復於隨止觀還淨等,種種諸禪…



8/
10





約此觀心,說六妙門。
此為大根性行人,善識法惡,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源…反觀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萬法皆無根本。
不依次第,直觀心性,一切具足。
心即數門 …知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數量法,皆悉從心出,離心之外,更無一法,是則數一切法,皆悉約心故數
心即隨門 …如一切數量之法,悉隨心王…心王動故,心數亦動…
心即止門 …知心性常寂,即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動,不動故名止也…
心即觀門 …當觀心時,覺了心性…開無明藏,見真實性…
心即還門 …既不得所觀之心,亦不得能觀之智…以無著妙慧,雖不見諸法,而還通達一切諸法…集諸善根,迥向菩提…
心即淨門 …當觀心時,雖不得心及諸法,而能了了分別一切諸法…通達自性清淨心故,人於垢法,不為垢法所染,故名為淨。
豈得如上所說:「但觀心源,具足六妙門」?──觀餘諸法不得爾乎?!──→



9





夫圓觀者:…今行者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心;觀菩提,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見一切菩提涅槃。……
…(從「息」一法,可見萬法;從萬法中亦見「息」法。)隨止觀還淨等…皆亦如是。…



10/
10





次第證 如第一歷別對諸禪門,及次第相生六妙門中,已略說次第證相。
互證 隨便宜對治,相攝,通觀證相 此四種妙門,修諸禪時互修故,發亦隨互。 如行者當數息時,發十六觸等……此禪即是數息證相之體…或有行者於數息中,見身毛孔虛琉,徹見三十六物,當知於數息中證於隨門。……餘隨止觀還淨…亦如是!
宿世業緣善根發,是故互發不定。 坐禪內方便,驗善惡根性中廣說。
旋轉證 依旋轉修故發 證旋轉解 巧慧旋轉修習故...
或證深禪定或證淺定,
於此等定中,
豁然心慧開發,
旋轉覺識,
解厧無礙,
不由心念,
任運旋轉覺識法門。
總相
旋轉解
解真總相
解俗總相
別相
旋轉解
解真別相
解俗別相
證旋轉行 行者如所解,心不違言,心口相應,法門現前,心行堅固,任運增長,不由念力,諸善功德自生,諸惡自息,總相、別相,皆如上說。
類知餘法 今則略出…如一數門,具二種證旋轉故,餘隨止觀還淨亦如是。
旋陀羅尼 是名無礙辯才巧慧方便,遮諸惡令不得起,持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門,必定不久入菩薩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圓頓證 觀心、圓觀,二種六妙門為方便,觀成時即便發圓證也。 解證:無礙巧慧,不由心念,自然圓證,識法界故。
會證:
妙慧朗然開發,明照法界,通達無礙也。
相似
證相
六根
清淨相
眼根清淨中,能一時數十方凡聖、色心等法數量,故名數門。
一切色法隨順於眼根,眼不違色法,共相隨順,故名隨門。
如是見時,眼根識寂然不動,故名止門。
不以二相見諸佛國……照了法性,故名觀門。
還於眼根境界中,通達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境界,悉明了無礙,不一、不異相故故名還門。
雖了了通達,見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別,知本性常淨,無可染法,不住不著,不起法愛,故名淨門。
類知餘法---略說於眼根清淨中,證相似六妙門相,餘五根亦如是
真實
證相
華嚴經中
初發心
圓滿功德
智慧相
別對 十住為數門,十行為隨門,十迴同為止門,十地為觀門,等覺為還門,妙覺為淨門。
通對 初證 初發心住,得真無生法忍慧,爾時能於一念心中:
數不可說、微塵世界…及數無量法門,故名數門。
隨順法界,所有事業,故名隨門。
人百千三昧…止息故,名為止門。
覺了一切法相,具足種種觀智慧,故名觀門。
通達諸法了了分明…調伏眾生,反本還源,故名還門。
成就如上所說事,而心無染著…故名淨門。
中證 餘九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地。
究竟證 後心菩薩…得一念相應慧…於六種法門究竟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