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大觀
根據經典,覺悟真理分三個階段:梵覺、超靈和博伽梵。梵覺爲非人格的層面,其中又分爲數個不同的層次,包括:道教的“道”、佛教的“涅槃”、錫克教的“融入光音”、印度教的“梵我合一”等。證悟超靈是完美的瑜伽師在三摩地中親證
如来藏心灵的擴展--超靈的存在。
“瑜伽”(意爲冥想,而非連接、相應)是證悟真理的工具。所有宗教的修行方法都不出瑜伽模式,只是相應之處、所達目標不一樣罷了。各種宗教通過瑜伽方式的修習依次提升至不同的層次:福報、天堂、解脫、涅槃、梵光,直至永恒完美的靈性世界。因此,所有宗教、法門,只要是提升人們的靈性,就無正邪之分,只是在通往絕對真理的道路上所處的階段、層次不同罷了。瑜伽是永恒的,而個體宗教則是短暫的。
瑜伽是自我文化的完美實踐體系。瑜伽是真正的科學,它使軀體、心意和靈魂得到和諧的發展。瑜伽使感官從物質客觀宇宙轉移到靈性的內在專注。瑜伽是靈魂或精神的永恒生活。瑜伽的基本目的是控制心意,幷改變心意。瑜伽之途是內在之途,你的心即是入口。瑜伽是一種心意、感官和物質軀體的修行規範。瑜伽有助于身體內精微力量的協調和控制。瑜伽能够帶來完美、平和,以及永恒的快樂。瑜伽有益于你的事業和日常生活。瑜伽幷不意味著盤腿打坐幾個小時,或使心臟停止跳動,或被埋在地下一周或一個月。
通過瑜伽的修習,你可以始終保持心意上的平和。你可以有安祥的睡眠。你可以增加能量、精力、活力、壽命,以及高水準的健康。瑜伽使獸性變爲神性,將你提高至神性輝煌壯麗、光輝燦爛的頂峰。修習瑜伽將有助于你控制情感,賦予你力量抵抗誘惑,消除心意上的煩惱。它會使你始終保持心意平衡,消除疲勞。它會給你帶來寧靜、平和以及奇妙的專注。它還會使你與主交流,從而得到存在的真諦。
如果想要在瑜伽之途上取得進步,就必須做到謙卑、樸素、禮貌、高尚、容忍、慈悲及和善。自滿、無禮、傲慢、奢侈、名譽、聲望、過分自信、固執、優越感、物欲、友惡人、懶惰、飲食過度、工作過量、說話過多,這些都是瑜伽之途上的一些障礙。應該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缺點。當你沒有了這些罪惡品質,三摩地或與主相應則會自動出現。
如果你想在瑜伽中獲得成功,你就必須放弃所有世俗的享樂。你必須熟練、巧妙地控制住心意。你必須使用精明、聰明的方法抑制它。如果你使用蠻力,只會使它更加狂暴和煩躁。它無法用力量去控制,那樣它會更加飄蕩不已。企圖用力量控制心意就如同用一根纖細的絲綫去綁縛一頭狂怒的大象。瑜伽中有很多方法幫助你控制心意。修行瑜伽還必需遵循素食。它不但可以幫助你淨化心意、提升生命,還能够幫助你改變不好的品性,幷消除業報。有四條戒律是必須遵守的:禁止食用魚肉蛋,禁止吸服毒品,禁止賭博,禁止邪淫。同時,如葱、蒜、韭菜等有氣味的食物和菌類等愚昧性的食物都應該儘量避免食用,以便能盡好地純化自己的知覺。
修習瑜伽,皈依一位來自傳承的上師(古茹,靈性導師)是必不可少的。有傳承及無傳承的的最大區別在于:有傳承的上師授與你的法不僅是他一個人體悟到的,而且是經過多少代聖人驗證了的,即使他本人的體悟不一定全面,但只要他傳的是他的上師所授,就能保證法脉的純正和有力。而沒有師承的人所傳的法,不管他描述的多麽完美,都可能是心智思辯的結果,不但誤人子弟,而且也使自己承擔無休止的業報。經典、傳承、上師是尋找、皈依正法的三個必備的條件,缺一不可。因爲人的感官、知識有限,因此,靠自力證悟到的境界不可能是終極的。如果你不想在靈修道路上受騙上當,這三個條件就是你的保障。切忌用自己的頭腦、心意去判斷,因爲你的頭腦、心意是被騙的根源。以下是根據聖人們的傳授整理的幾種瑜伽介紹。
昆達利尼瑜伽
昆達利尼能量是一種向上盤繞、沈睡的宇宙能量,被稱爲沈睡的靈蛇,潜伏在所有有機和無機的物體之中。修習昆達利尼瑜伽的目的是通過對三脉(中脉、右脉、左脉)、七輪(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頂輪)、五氣(命根氣、上行氣、平行氣、下行氣、遍行氣)的修練,喚醒昆達利尼能量,使精微軀體能借此能量衝破粗糙物質能量的束縛(低層次解脫),與主希瓦相應,爲最終與
如来藏心灵相應,回歸靈性世界打下基礎。藏密、中華昆侖女神功走的主要是這條路。中國的道家功、氣功主要走的是周天、經絡、吐納之路,與此有异曲同工之處。
對瑜伽經典具有强烈的信念、有勇氣、有奉獻精神、謙卑、寬容、仁慈、淨化、冷靜、純粹、禁欲,這樣的修行者能够輕易地喚醒昆達利尼,成功地得到三摩地。當然,他也需要有正確的指導、自製,應該始終服務他的上師,消除色欲、憤怒、愚痴、貪婪和虛榮心。但如果你用激烈的方法去喚醒昆達利尼,而你的心靈又不純淨,心意被各種欲望所纏繞,那麽,當你從一個星宿轉移到另一個星宿的時候,你就會面臨各種誘惑,一步步墮落下去。你的心力根本無法抵禦這些誘惑。昆達利尼瑜伽是爲缺少上述這些品質的人準備的。他們通過身體、心意的感知,逐漸認識到主的存在。
那達瑜伽
散盤、單盤或雙盤端座,或采取坐、蹲等姿勢,用大姆指塞住耳朵。這是商穆克伊印(Shanmukhi Mudra)或外士那維印(Vaishnavi Mudra)。聆聽阿那哈塔(Anahata)妙音,你會得到奇妙的專注狀態。
通過呼吸修習“搜航(Soham)”念誦(默念)或念誦其他任何曼陀羅。經過一至二個月的修習,你會清楚地聽到十種聲音,享受靈魂之樂。第一種聲音是單字聲,第二種是多字聲,第三種是鈴聲,第四種是海螺聲,第五種是琵琶聲,第六種是鐃鈸聲,第七種是鼓聲,第八種是密當嘎鼓聲,第九種是雷聲,第十種是笛聲。通過右耳聆聽內在的聲音。把你的注意力從粗糙的聲音轉移至精微的聲音。心意很快就專注于聲音之中。
聲音是心意的陷井。心意融化于聲音之中,如同牛奶融化于水中一樣。內在的聲音把你與外在的聲音隔絕開來。放弃一切世俗的思想,控制感情,遠離所有外在目標,保持自製,接受正確的指導,專注于淨化心意的聲音。聆聽內在的聲音的目的是爲了控制狂亂的心意,使眼、耳、鼻、舌、身、意不再留戀于色、聲、香、味、觸、法。通過聆聽內在的聲音,轉移感官對外在聲色的專注,使心意得到控制,爲靈性的進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專注音流瑜伽(Surat Sabda Yoga)、觀音法門(Quanyin
Method)屬于那達瑜伽的一個分支,通過五句(第一句:“希瓦之光”;第二句:“維施努之音”;第三句:“布茹阿瑪之氣”;第四句:“梵我合一”;第五句:“至尊主聖名”)到達梵光的境界。第五句只告訴人們,要念頌聖名,但沒有告訴人們念頌哪句聖名。修行此法者在此五句的指引下,爲提升至巴克提的層次做好準備。在到達巴克提的層次之後,再通過念誦真正的聖名瑪哈•曼陀羅“哈瑞奎師那,哈瑞奎師那,奎師那奎師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瑪,哈瑞茹阿瑪,茹阿瑪茹阿瑪,哈瑞哈瑞”回歸靈性世界。它是爲那些不能馬上認知至尊人格上帝和有追求功能潜意識的人準備的。
祈禱的力量
通過祈禱,可以提升心意,淨化心意,從事于對上帝(至尊主)的贊美,使心意與上帝同步調。祈禱能够移動高山,能够創造奇迹,能够使奉獻者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更加接近上帝,幷使他感到神遍存萬有。它喚醒人們內在的神性知覺,使他感覺到原初的永恒、喜樂的本性。如果祈禱者心誠,如果祈禱是發自內心的,那就會立即與主相應。切切不要認爲靠自己的力量能够達到完美,那是典型的我執觀念。達到完美,除了來自主、上帝的仁慈以及祂的代表的恩典外,別無它法。祈禱是瑜伽的開始,也是瑜伽的精髓,是瑜伽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祈禱是初級靈修的開始,也是靈修的最高階段。
從你的心底這樣祈禱,那怕只是一次:“噢,主,我是禰的。請賜與我仁慈。我是禰的僕人和奉獻者。寬恕我、指引我、保護我、喚醒我吧。”要有順從、接受的態度。要在內心充滿感情。只要祈禱有一次被聽到,就會有反應。堅持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做,你就會認識到祈禱的作用。你必須對上帝的存在充滿强烈的信心。
爲了淨化、奉獻、覺悟及知識,向上帝祈禱。你一定會如願以償。清晨早起,重復念誦真言及禱文,在心意上和軀體上成爲一名苦行者或貞守生。不拘形式地禱告。象兒童般地天真,自由地敞開你的心扉。
真誠的奉獻者非常清楚禱告的作用。祈禱的力量不可名狀。其榮耀無法描述。只有真誠的奉獻者才能認識到它的用途和光燦。祈禱之時應心懷敬意、信心,別無所求,要有一顆奉愛之心。不要對祈禱的效果進行爭辯,你會陷入迷惑的。思辯使你在通往真諦的道路上失去方向,遁入迷茫的虛空。在靈性事物中沒有思辯。智力是一種有限的、脆弱的工具。不要信任它。通過祈禱之光,消除你無知的黑暗。
佳帕(念誦、持咒)瑜伽
佳帕(念誦)是重復瑪哈曼陀羅(真言)、聖名。奎師那在《博伽梵歌》10.25中說:“在所有獻祭中,我是聖名的唱頌(佳帕)。”念誦有三種:高聲念誦、低聲念誦和心意默念。當心意不能專注的時候,應該高聲念誦。在過去的年代,意念較聲念爲佳。但在這個年代,聲念較意念爲佳。
佛教淨土宗、密宗等教徒爲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等處,念誦阿彌陀佛名號及持其他咒語。在密宗衆多的真言中,如《大悲咒心咒》:“唵,乏及喇,達爾嘛,赫利”。(梵文原文爲:om
vajra dharma hari。om:所有經咒的第一種子字;vajra:金剛,殊勝;dharma:法)。基督教的“阿門”(Amen)和伊斯蘭教的“阿敏”(Amin)皆源自“唵”(om)。
不管正確還是不正確,知道還是不知道,認真還是不認真,有情感還是沒情感,只要念誦上帝的聖名,就肯定會得到所欲的成果。
★巴克提瑜伽★
“巴克提”一詞來自詞根“巴吉”,意思是“依附”。它是爲愛而愛。奉獻者只需要神,別無它想。這裏沒有私欲。巴克提是甘露的本質。它是自然流露出的對上帝的愛。它是純粹、無私的愛。它是一種神聖、高尚的情感,這種高尚的情操將奉獻者與上帝連接在一起。只有奉獻者才能體驗到。奉愛瑜伽的修習內容包括佳帕瑜伽、桑克伊爾坦瑜伽、祈禱、儀式等。總之,奉愛瑜伽師把所有的感官、心意、智性、行動都用于與主的相應及對主的服務。他不追求物質能量的提升,不追求軀體的體驗,他只追求服務于主,對主的奉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