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深度,各家說法不一,最簡單就是分淺、中、深三級。這是以個案能不能做出特定反應來做判斷依據的。
然而,在臨床催眠治療上,深度其實沒有絕對的意義。個案的情緒、引導者的智慧與信任關係才重要!有了情緒作為催眠治療的切入點,"深度"就不再重要了。因為在治療的過程中,個案的情緒就會很容易的挑起他(她)的回憶,甚至挑起更多情緒反應。催眠師光從個案的"外觀"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個案的反應是否是"沉浸"在事件裡,重點是要針對事件以及情緒來做處理,至於個案當時的狀態有多"深",根本不用去理會。
但是當我們在做催眠過程時,也會給個案做一些"簡單任務",例如讓個案體會一下愈是去睜眼睛卻睜不開、手臂無法彎曲、事後的時間扭曲現象....等。這些動作或許是催眠裡頭的"深度測試",但其最大用意並不是在測試深度,而是在讓個案"相信"自己不太一樣、相信自己有被催眠了!!(通常被催眠的人不會承認自己被催眠的啦!!因為...很清醒)
催眠有時也會讓人"醒不過來"────催眠狀態中有一狀態稱之為"伊士戴爾狀態(Esdaile State)"或"昏迷(Coma
State)",在這狀態下,不管怎麼去推拖拉個案,個案都不會睜開眼睛。但!不需害怕!個案在這狀態下不是昏迷,也不會醒不過來。因為個案一直都是"醒著",只不過"不想"睜開眼睛而已。這是因為個案太享受催眠狀態的感受,或許是舒服或許是逃避...而"賴"在這個情境裡頭。要讓個案跳離出此狀態的方法要在個案耳邊說:如果你再不睜開眼睛,我就會讓你再也無法進入到此狀態。個案就會乖乖睜眼回神了。這狀態就催眠治療來說,沒多大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