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潜意識概說 ] [ 催眠術的原理 ] 催眠方法 ] 催眠應用 ] 催眠學 ] 催眠的深度 ] 如何開發潜意識 ]
催眠術的原理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催眠術的原理

什麽 是 催 眠 術

催眠術是運用暗示等手段讓受術者進入催眠狀態能够産生神奇效應的一種法術。
催眠是以人爲誘導(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减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幷做出反應。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催眠時暗示所産生的效應可延續到催眠後的覺醒活動中。以一定程式的誘導使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就稱爲催眠術。
采用特殊的的行爲技術幷結合言語暗示,使正常的人進入一種暫時的,類似睡眠的狀態,催眠狀態也可由藥物誘發,分爲自我催眠與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師的影響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喚起被壓抑和遺忘的事情,說出病歷,病情,內心衝突和緊張。催眠還可以作爲一種治療方法(既催眠療法)减輕或消除病人的緊張、焦慮、衝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
在中國,可以說“催眠”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古代的“祝由術”,宗教中的一些儀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過當時多是用來行騙的,或是一種迷信活動。在歐美,很早就有人傾力研究催眠。記錄較早的是18世紀在巴黎有一位喜歡心理治療的奧地利醫生名叫麥斯麥爾(FranzAntonMesmer)的“催眠”,他能够通過一套複雜的方法,應用“動物磁力”治療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幷用神秘的動物磁氣說來解釋催眠機理,按現代理解那就是一種暗示力。據傳法國政府準備出很多錢購買他的治療方法,但他都不肯,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也不清楚。後來,一位蘇格蘭醫生布雷德(James‘Braid)對該現象發生了興趣,能够給手術病人引起麻醉,于19世紀提出“催眠”—一詞,幷對催眠現象作了科學的解釋,認爲是治療者的所引起的一種被動的、類睡眠狀態,幷借用希臘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詞改爲“hypnosis”(催眠),使得催眠術有了廣泛的傳播,至今一直沿用這一術語。後來,在前蘇聯生物科學家巴浦洛夫帶領一班人多年系統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有了長足的發展,催眠真正成爲一門有理有用的應用科學。現在,在很多國家有名望的大學、醫院裏,都設有催眠研究室,幷積極開展著把催眠應用于醫學、教學、産業等領域的可行性研究。
乍一看催眠給人以神秘、魔術般的印象,這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認真研究一下催眠就會知道,催眠不是像魔術、占卜那樣虛幻的東西,也不僅僅是催眠、被催眠這一單純的過程,實際上,它有著非常嚴密、完整的理論,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大有作爲的科學。返回

什麽 是 自 我 催 眠 ?
 
  人類具有利用自我意識和意象的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資源,進行自我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療。實際上.人們早已應用自我催眠暗示,如祈禱、宗教儀式、印度的瑜伽術、中國的氣功術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實施自我催眠。
  催眠暗示在人類的生活中具有很大作用。當人在清醒狀態下暗示雖也有作用,但在催眠狀態下,暗示的內容進人潜意識領域更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威力。在催眠狀態下的暗示,不僅能够改變身體的感覺、意識和行爲,而且還可以影響內臟器官的功能。
  腦科學研究證明,大腦前額葉不僅與意識和思維等心理活動有關,而且前額葉與調節內臟器官活動的下丘腦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纖維聯繫。這種結構上的聯繫可能是人類能主動利用意識和意象來調節和控制內臟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
  潜意識對調節和控制人體的呼吸、消化、血液迴圈、免疫反應、物質代謝以及各種反射和反應均起著很大作用。許多研究證明,在催眠狀態下暗示身體處于不同狀態,代謝率就出現相應的變化,如催眠暗示正在從事重體力勞動時,代謝率可上升25%,應用自體發生訓練法進行自我催眠,使心身放鬆後,代謝率比平時的安靜狀態降低15~20%。
  因此,在催眠狀態下,根據强化的原則,自己不斷地强化積極性情感、良好的感覺以及正確的觀念等,使其在意識和潜意識中印記、貯存和濃縮,在腦中占據優勢,就可以通過心理生理作用機制對心身狀態和行爲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返回

什麽 是 暗 示 作 用 ?

暗示是個體無意中接受了人(包括自己)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其發出資訊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特殊心理現象。從這個概念出發,暗示的實現總是存在著實施暗示與接受暗示兩個方面。之所以說它是特殊的心理現象,因爲從暗示的實施一方來說,不是說理論證,而是動機的直接“移植”;從接受暗示的一方來說,對施暗示者的觀念也不是通過分析、判斷、綜合思考而接受,而是無意識地按所接受的資訊,不加批判地遵照行動。
暗示對人體生理活動、心理及行爲狀態,都會發生深刻的影響。當個體接受暗示後,不但可以改變隨意肌的活動狀態,而且也可以影響不隨意肌的功能。由于這個原因,消極的暗示能使人情緒低落甚至患病或加重症狀,積極的暗示能够使個體的心理、行爲及生理機能得到改善,增强對疾病的痊愈和康復的信心,達到治療目的,從而成爲一種治療方法。
個體接受暗示的能力叫做暗示性。暗示性的高低因人而异,與催眠感受性有密切關係,催眠感受性高的人暗示性也高。返回

自我 催 眠 暗 示 療 法


  自我催眠暗示療法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中已被廣泛應用。它是通過自我催眠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控制心身狀態和行爲的一種心理療法,進化到今天的人類已具有利用自我意識和意象的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資源,進行自我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療。實際上,人們早已應用自我催眠暗示,如祈禱、宗教儀式、印度的瑜伽術、中國的氣功術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實施自我催眠暗示。
  暗示在人類的生活中具有很大作用。當人在清醒狀態下,暗示雖也有作用,但在催眠狀態下,暗示的內容進入潜意識領域更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威力。在催眠狀態下的暗示,不僅能够改變身體的感覺、意識和行爲,而且還可以影響內臟器官的功能。
  腦科學研究證明,大腦前額葉不僅與意識和思維等心理活動有關,而且前額葉與調節內臟器官活動的下丘腦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纖維聯繫。這種結構上的聯繫可能是人類能主動利用意識和意象來調節和控制內臟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
  潜意識對調節和控制人體的呼吸、消化、血液迴圈、免疫反應、物質代謝以及各種反射和反應均起著很大作用。許多研究證明,在催眠狀態下暗示身體處于不同狀態,代謝率就出現相應的變化,如暗示正在從事重體力勞動時,代謝率可上升25%。應用自體發生訓練法進行自我催眠,使心身放鬆後,代謝率比平時的安靜狀態降低15%-20%。
  實驗研究還發現,動物在性活動的高潮期和人在喜悅、大笑、聽悅耳音樂、回憶幸福的體驗時,則有大量的腦啡肽和內啡呔的分泌,相反,當身體有疼痛或痛苦等消極性情感時,則在體內有大量的p物質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內啡肽類物質也具有抑制體內産生p物質和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
  因此,在催眠狀態下,根據强化的原則,自己不斷地强化積極性情感、良好的感覺以及正確的觀念等,使其在意識和潜意識中印記、貯存和濃縮,在腦中占據優勢,就可以通過心理生理作用機制對心身狀態和行爲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因而,當應激和焦慮狀態時,體內分泌的大量去甲腎上腺索引起的心悸、心跳加快、呼吸增强、頭暈、出汗、胃部不適、下肢發軟(麵條腿)、皮膚發凉和精神恐懼不安等症狀,經過一定時間的自我催眠暗示很快得以消除。
  使人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單調聲、光和按摩刺激或借助腦波、皮膚電阻等生物反饋裝置幫助放鬆心身,更可加速進入催眠狀態。通常采用自行閉目安神,調整呼吸,數呼吸、聽呼吸聲,辨別吸氣和呼氣的氣流溫度差別,再結合用意念按一定順序放鬆全身各部肌肉等方法進行自我催眠。
  通常采取仰臥或坐位,使身體各部均處于舒適放鬆的姿勢下練習。先把注意集中于自己的身體感覺,內視自己,進行自我催眠和暗示。首先不斷地利用“信心、勇氣和滿足?等積極性情感和美好的意象驅除“煩悶、不安和悲傷”等各種消極性情感,進而有針對性地對自己進行自我規劃、自我强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初期練習應選擇比較安靜的環境,每天多次練習,逐漸變爲每天有規律地練習2-3次,較易收效。每次5-20分鐘。初學者每次時間不宜過長,時間稍長容易出現注意渙散,入睡和不知不覺中使注意緊張等缺點。因此應適當縮短每次練習時間,甚至也可把一次練習分爲幾個階段,每段只練習幾分鐘。
  自我催眠暗示療法主要用于:(1)减除心理應激,改善睡眠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身體的免疫功能,防治各種心身疾病;(2)增强記憶力、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3)矯正各種不良習慣及减肥;(4)治療性功能障礙及痛經、盆底肌鬆弛、更年期綜合症;(5)控制疼痛;(6)提高體育訓練和比賽成績等。
  總之,現代許多人都在成功地應用自我催眠暗示來保護心身健康。今後隨著醫學的發展,許多疾病都將有相應的疫苗預防和治療,以各種心理技術來控制疾病和開發人的心身潜能,將成爲未來醫學的主流。返回

什麽 是 催 眠 態

催眠態是在催眠下形成的能很好的聽從施術者的指令易産生神奇效應類似睡眠但又不是睡眠的一種狀態。
返回

催 眠 邏 輯


  在所有典型的催眠現象中,最令人感興趣的現象之一就是催眠邏輯。“催眠邏輯”一詞由奧恩(1959)最先提出,其基本意思是,已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時相信在不相容的觀點或知覺,而幷不知道它們是互不相容的。奧恩(1962)說,如果要被催眠者對椅子作負性想象(即想象椅子已不在原處),那麽當要他們睜著眼睛在室內行走時,他們會控制自己不碰到椅子,但她們仍然堅持說看不見椅子。這便是催眠邏輯的一種表現。沒有催眠邏輯的人,就會碰撞到椅子上面(鮑爾斯,1976)。  在這類實驗中,有的還不清楚被催眠者是否真正相信椅子已不在原處;或者椅子尚在原處,但他們已經不能看見它。如果他們相信椅子尚在原處,只是看不見它,那麽他們在看不見椅子的時候還能回避它,這也幷不是違背邏輯的,因爲被催眠者可能還記得椅子的位置。若將椅子移動地方,這種試驗就要完善得多。其道理是,在椅子移動之後,如果被催眠者一方面報告看不見椅子,一方面又回避摸著椅子,這就更清楚地說明其反應的不相容性,因爲他們再也不能憑記憶知道椅子的位置。
  與此相似的另一種催眠邏輯現象是有人報告的“雙重”幻覺。其表現是,在催眠師的指導下,被催眠者幻視見一個物體,而這個物體已在屋裏;或者幻視見一個人,而這個人正在步入室內。這都是雙重幻覺催眠邏輯。不過,麥克唐納和史密斯(1975),席漢、奧布斯托和麥康基(1976),以及席漢(1977)等人發現,幷非所有報告講的都是雙重幻覺,有不少被催眠者是假裝看見了雙重幻覺。  此外,雙重幻覺的不相容性也有疑問。這裏要分析一下被催眠者對幻視物體之真實性的相信程度,他們不能認爲幻視物體只不過是想象的産物。如果他們真正相信幻視物體是客觀存在的,那麽看見一個以上的物體便不合乎邏輯。當然,即便是這種情况,也有一些道理可以合理解釋雙重物體是能够幷存的。如果被催眠者知道兩個物體中有一個是幻覺,那既無不相容性可言。因爲當被催眠者被告知幻視物體是幻覺時,它便可以消失。
  透明幻覺是催眠邏輯的又一種表現。所謂透明幻覺就是被催眠者報告,他們透過幻視物體看見了真正的物體(約翰遜,馬厄和巴伯,1972;席漢等,1976)。同樣,也有些被催眠者所報告的這一現象是假的。看見一個被另一物體完全遮掩住的物體,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不過,幻覺沒多少規則可遵循,對大多數被催眠者來說,幻覺的一個性質可能就是被催眠者可以透過它看見對面的物體。  催眠邏輯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現象。雖然不少人報告了它的存在,但是越仔細地分析它,它就越難把握。其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被催眠者是真正相信看見的物體是真實的,還是認爲那是一種幻覺:是真正相信幷不存在那個物體,還是認爲那是一種負性幻覺。若要否認催眠邏輯現象的存在,也幷不困難。然而,催眠邏輯仍然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希望今後能有更深入的研究,通過分析被催眠者的認識,使這裏提出的一些問題獲得解决。在作這些研究時,或許要采用與席漢和麥康基(1982)相似的方法。返回

催眠 療 法 簡 介

  催眠療法是利用人的受暗示性,通過言語暗示引到一種類似睡眠的狀態即催眠狀態。病人在這種狀態中對治療者的言語指示産生巨大的動力,引起較爲深刻的心理狀態的變化,從而使某些症狀减輕或消失,疾病明顯好轉。
  最早施用催眠術作爲一種治療方法的是1775年奧地利的麥斯麥,他用磁鐵作爲催眠工具,用神秘的動物磁氣說來解釋催眠機理,直到1841年英國外科醫師James Braid對催眠現象作了科學的解釋,認爲是治療者的所引起的一種被動的、類睡眠狀態,幷借用希臘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詞改爲“hypnosis”(催眠),至今一直沿用這一術語。  本療法的具體作法如下:
  1.治療前,要向病人說明催眠的性質的要求,把治療目的步驟講清楚,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充分合作。其次,要測試人的受暗示性程度,這是催眠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測試暗示性的方法很多,現介紹以下四種簡易方法,測前告訴病人要對他的神經系統進行測查:
  (1)測查嗅覺的靈敏度:用事先備好的3個裝有清水的試管,請病人分辨哪個裝有水,哪個裝有淡醋或稀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挑出後兩種的一種得1分,挑出兩種得2分。
  (2)測查平衡功能:令病人面墻而立,雙目輕閉,平靜呼吸兩分鐘後,然後治療者用低沈語調緩慢地說:“你是否感到有點站不住了,是否開始感到有點前後(或左右)搖晃,你要集中注意,盡力體驗你的感覺,是否有點前後(或左右)搖晃,前後(或左右)搖晃”,停頓30秒,重復問話3次後,要病人回答,如感到未搖晃者得0分,輕微搖晃者得1分,明顯搖晃者得2分。
  (3)測查記憶力:令病人看一彩色畫,畫面畫的是一個房間內有一個窗戶,藍色的窗簾和兩把椅子。30秒後走彩色畫。問:①“房間裏有3把還是4把椅子?②窗簾是什麽顔色,淺綠色的還是淡黃色的?③房間有2個窗戶還是3個窗戶?”若回答與問話一致,則具有暗示性,每一問得1分,若回答與畫面一致則得0分,此項測查可得0~3分。
  (4)測查視覺分辨力:在白紙中畫一直徑4厘米、間距爲8厘米的兩個等大圓圈,中間分別寫12與14(或14~15)兩個數位。要病人回答哪個圓圈大,若回答一樣大得0分,若回答其中之一者得1分。  通過四項測查病人可得0~8分,分數愈高者表示病人暗示性愈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
  2.治療時,房內光綫要雅淡,要靜,室溫適中。讓病人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先調整呼吸,使它平靜有規則,進而使全身肌肉處于放鬆狀態。治療者在旁實施催眠時一般采用直接或間接兩種方法。直接法是憑著治療者的威信,用簡短、明確、權威性的言語或輕柔的撫摸頭部即使病人進入催眠狀態。間接法是借助“催眠藥”如對面墻上發亮的燈光,或單調深沈的“拍節器”。一般催眠治療多采用間接法。令病人凝視或傾聽催眠物,同時治療者給予言語暗示,用單調、低沈、肯定、柔和的言語反復暗示,病人愈來愈疲倦、眼皮緊了、變重了、睜不開了……,隨即暗示其上肢、下肢、全身都鬆弛無力了,病人隨治療者的暗示而進入催眠狀態。  催眠狀態的深度一般分爲三:輕度、中度和深度。
  輕度催眠狀態:病人閉眼、軀體肌肉處于鬆弛狀態,眼瞼發僵,思維活動减少,不能按治療者的暗示行動,如睜眼,只能揚動眉毛,有時出現自動活動,事後病人訴說他未睡著,周圍一切都聽到,都知道,就是不能也不想睜眼,只感覺全身沈重、舒適。
  中度催眠狀態:病人瞌睡加深,皮膚感覺遲鈍,痛閾值提高,順從。事後病人說他開始突然睡著了,後來又醒了,問他:治療者跟他說了些什麽?做了些什麽?病人只能記起催眠初期治療者的言語和行動。
  深度催眠狀態:病人的感覺明顯减退,對針刺不起反應,事後完全不能記憶起他在催眠中的言行,而實際上病人完全按照治療者的指示回答和行動,故又稱夢行。
  3.本療法的適應症主要是神經症和某些心身疾病:如癔症性遺忘症,癔症性失音或癱瘓、恐怖症、夜尿症、慢性哮喘、痙攣性結腸、痙攣性斜頸、口吃等。消除某些心身障礙和頑固性不良習慣效果更好。一般采用輕度催眠用來消除各種症狀,在催眠下直接向病人進行言語暗示,肯定其有關症狀在醒來後必將消失。催眠加深時可進行催眠分析,病人較易地將被壓抑而遺忘的精神創傷說出來而找出其致病的心理因素,也可進行催眠麻醉順利地進行外科手術。此外,還可利用此療法進行集體催眠,治療酒精中毒症或麻醉藥成癮者。  4.治療初期,每周進行2~3次,以後每周1次,一般不超過10次,每次治療結束時,用言語暗示病人繼續睡下去,後轉入自然睡眠。或告訴病人,聽到計數10倒數至1後即可醒來,或讓病人重復治療者的計數,告訴他數到5時即可醒來一直數到1爲止。解除催眠狀態不宜過于急促,最好慢慢地讓病人醒來。  5.據有經驗的催眠治療家統計,人群中能進入催眠狀態的約占70~90%,僅有25%的能達到深度催眠。在有經驗的治療者指導下輕度的催眠或覺醒狀態下暗示常能收到較好的療效。由于此療法的實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選擇病人要嚴格,一般須由受過訓練的精神科或其他臨床醫生和心理學家擔任。返回

催 眠 與 睡 眠


儘管誰都要睡眠,但很明顯,誰也不能從自己的體驗中得到大量的睡眠知識。在這一領域裏,正是由于科學研究方法的誕生,特別是腦電圖(EEG)的發明,便使得關于睡眠與夢的知識爆炸性地增長。在做腦電圖記錄時,要將電極置于頭皮上,測量腦的電活動變化。德門特和克萊曼(1957)通過記錄腦電圖而分別出睡眠的四個不同階段。在第1期睡眠中,腦電圖呈現高頻、低幅的波形,與清醒休息狀態(0期)的波形相近,只是較不規則。在這期睡眠中,人們正在打瞌睡。而且若從這期睡眠中醒來,人們甚至否認正在瞌睡。
  第III期睡眠的腦電圖以大而低的波形爲其特徵,偶爾見有短時的、有節律的低頻波(稱爲“棱形”波)。第II期睡眠較第I或睡眠爲深。第III期睡眠又較第II期睡眠爲深。在這一期睡眠中,腦電圖的波形更不規則,其間也有梭形波,只是其波幅較高;偶爾也可能出現大而慢的波形。第IV期是最深度的睡眠,在腦電圖上以大而慢的波(6彼)爲其特徵。此外還有眼快動(REM)期睡眠,這時人們正在做夢。在一夜的睡眠中,人們平均要經歷5段眼快動睡眠,每段間隔大約90分鐘。眼快動睡眠穿插在一夜睡眠的各期之間。
  被催眠者腦電圖的波形與睡眠者腦電圖的II、III期波形和IV期的波形好像有很大差別(埃文斯,1982)。例如在催眠過程中幾乎沒有IV期6波的迹象出現。徹脫克和克拉烏茲(1959)討論過I期睡眠與催眠在腦電波上的相似性。這種相似當然部分是由于催眠師暗示受術者感到瞌睡,正在閉上自己的眼睛,甚至題上 1—2秒鐘。或者正如埃文斯(1979,1982)指出,它是由腦電圖記錄的不敏感性所致;催眠與睡眠的腦電活動本來可能存在差异,但這種差异爲腦電記錄時的過多干擾所掩蓋。可以預料,如果爲受術者施加“覺醒”誘導,而不是相反的“睡眠”誘導,那麽其腦電波將有很大差异。(班亞,梅扎羅斯、格雷古斯,1981)
  爲什麽催眠曾被視爲是與睡眠相同的狀態,這一點是很清楚的。在別人看來,正在睡眠的人與經過“睡眠”誘導催眠了的人在表現上報相似;二者顯然都可産生不隨意活動,如生動的做夢。睡眠與催眠的另一個可能的相似之處在于,有人(埃文斯,1977)發現受術者在接受哈佛集體催眠易感性量表A表的測試時的得分與他們的夜間入睡能力有關。埃文斯(1982)認爲,這種相關可能是因爲人體記憶體在一種控制意識水平或意識狀態的機制;而該機制無論在人們進入催眠還是進入睡眠時都發揮作用。除了上述相似之處以外,人們一般認爲睡眠與催眠是大不一樣的兩種狀態。返回

催眠 誘 導 與 受 暗 示 性

催眠誘導(hypnoticinduction)是以産生高度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爲特徵的一個系統程式。它會引起人們被動的放鬆,反應性降低,注意範圍變得狹窄和幻覺增强。誘導催眠的技術有多種,通常是催眠者不斷反復地用輕聲告訴被試他感到了疲倦、 發困和朦朧欲睡,幷且清楚地描述應該發生的身體感覺,如你的兩臂在下墜,脚在發 熱,眼皮變得沈重,擡不起來了等等。在這種情况下,許多被試就逐漸地接受影響進入了催眠狀態。
大量研究結果指出人們對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個體差异。有1/10的人對催 眠誘導根本沒有反應,在另—一極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1/10。每個人對催眠的 反應性是一種穩定的可測量的特質,可以通過各種特定的量表進行測查,其中美國斯坦 福大學教授希爾加德(Ernest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Stanfordhyp— noticsu~eptibilitvscale,SHSS)被公認最爲有效c至于受暗示性的實質,過去人們曾認 爲那屬于一種人格特質,與易受吸引和表像清晰有關,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關很低。再 考慮其他方面,發現對催眠的受暗示性與一個人的態度和期望密切聯繫,凡對催眠持積 極態度,相信催眠的可能性,同時又對該催眠者表示信賴時,他就容易很好地配合接受,暗示幷取得成功。這也與我國在宗教信仰上常用的一句諺語“心誠則靈”正相符合。返回

斯坦 福 催 眠 感 受 性 量 表
 
暗示的活動
通過標準
(1)姿勢改變(你彎下身去!)
不須强迫就自動彎下身去
(2)閉上眼睛(你的眼皮越來越沈重!)
不須强迫就自動閉上眼睛
(3)手向下垂(你的左手垂下去!)
在10秒鐘內左手垂下6英寸
(4)手臂定位(你的右臂無法移動!)
在10秒鐘內右手舉不到1英寸
(5)手指幷攏(你的手指無法分開!)
在10秒鐘內手指無法張開
(6)手臂僵硬(你的左臂開始僵硬!)
在10秒鐘內手臂彎曲少于2英寸
(7)兩手合攏(你的兩手相向合攏!)
在10秒鐘內兩手合攏6英寸之內
(8)口語抑制(你說不出自己的姓名!)
在10秒鐘內無法說出自己的姓名
(9)幻覺現象(你眼前有遺迹一隻蒼蠅!)
被試揮手試圖將之趕走
(10)眼睛失控(你無法支配你的眼睛!)
在10秒鐘內睜不開眼睛
(11) 醒後暗示(醒後請坐另一把椅子!)
醒後表現出移動的反應
(12) 失憶測驗(醒後你將忘記這一切!)
所能記憶的催眠中專案少于三個

返回

催眠 狀 態 下 的 心 理 特 征


在進入催眠狀態後,人的意識活動幷未停止,只是變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動一般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
1.感覺麻痹 有些被試在催眠狀態下,甚至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而不感到疼痛。以至有些醫生曾用它代替麻醉藥物,但其效果顯然不如止痛藥品。
2.感覺扭曲和幻覺
在催眠狀態下的人可能出現幻聽和幻視現象。他不僅是在沒有刺激的情况下聽到聲音或看到形象,有時還可以依照指導語將電視機看成方紙盒,或將臭味聞成香味。
3.解除抑制
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據社會準則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們不可能讓被試去、做。但是在催眠狀態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據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當衆脫衣、對別人施暴等。
4.對催眠經驗的記憶消失
催眠者的暗示不僅指導著被試當時的心理活動,還可以影響到事後的行爲。最常見的是告訴被試他將不記得當時發生的一切,從而造成清醒後對催眠狀態的記憶完全缺失。返回

催眠 相 關 理 論

催眠從江湖魔術發展到科學研究的物件,曾經有多種理論對其實質做出解釋。但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下面介紹其中影響最大的兩種理論: 1.催眠是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對催眠的一種非常滸的看法是將它與睡眠相聯繫,認爲它是轉變了的意識的另一種特殊狀態。然而腦電波研究發現催眠狀態下的腦電波形態與清醒狀態下的完全相同,對此不予支援。于是巴伯爾(Theodore Barber,1979)和斯潘諾斯(Nicholas Spannos,1986)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論,認爲催眠産生于被試在催眠者的誘導下過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幷且指出,是被試對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引導他們以高度合作的態度做出了某些動作。
2.催眠是意識的分離(dissociation in consciousness)
很多學者堅持催眠是意識的另一種狀態,而不是角色扮演,因爲即使最合作的被試也不同意在不給麻醉藥的條件下進行手術。根據實驗結果,斯坦福大學教授希爾加德1992)提出催眠的意識分離理論,認爲催眠將心理過程分離爲兩個同時進行活動的層面。第一個層面爲接受暗示以後所經歷的意識活動,性質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個層面是被掩蔽的、當時難于覺察的意識經驗,但其性質是比較真實的,希爾加德稱之爲“隱蔽觀察者”。意識分離是生活中一種經常出現的正常體驗。例如,長途駕馭的人對交通信號和其他車輛做出了一毓反應但多不能回憶,就是由于當時意識明顯地分離爲駕馭汽車與個人思考兩部分了。正是由于隱蔽觀察者的存在,所以,人在催眠狀態下也不會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返回

什麽是心理治療的催眠療法?

催眠療法是應用催眠術使人進入催眠狀態,幷以暗示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由于在催眠狀態下,患者能順從治療者的指令,所起的效果要比在意識清晰狀態下的暗示更爲理想。   
  誘發催眠的方法各异,命名繁多,至今仍無統一的分類,現根據不同的施術方式、時間和條件,把催眠術的種類劃分如下:
  (1)按施術者來分:①自我催眠,即自己爲自己進行催眠的方法;②他人催眠,即由催眠師負責施行的催眠方法。
  (2)按暗示條件來分:①言語催眠,即運用語言進行暗示的催眠法;②操作催眠,即非言語性的催眠法,它是運用行爲、動作、音樂或電流等作爲暗示性刺激,達到催眠狀態。
  (3)按意識狀態來分:①覺醒時催眠,即在意識清晰時進行暗示性催眠;②睡眠時催眠,即在睡眠狀態下進行催眠。
  (4)按配合情况來分:①合作者催眠,即對自願或合作者進行催眠;②反抗性催眠,即對不合作者進行催眠。
  (5)按進入催眠的速度來分:①快速催眠,即在瞬間進行催眠狀態的方法;②慢速催眠,即逐漸使受術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
  (6)按受術的人數來分:①個別催眠,即施術者對單一受術者進行催眠;②集體催眠,又稱小組催眠,即對一群體同時進行催眠。
  (7)按距離來分:①近體催眠,即面對面的爲受術者催眠;②遠離催眠,即施術者與受術者相距甚遠進行催眠,如電話催眠、書信催眠和遙控催眠等。
  (8)按客觀因素來分:①自然催眠,即受客觀自然條件的影響産生的自然的催眠現象,如汽車駕駛員出現的公路催眠等;②人工催眠,由施術者來進行的催眠,即他人催眠。
  (9)按催眠程度來分:①深度催眠,即受術者達到深層催眠狀態,如呈僵直或夢行狀態;②中度催眠,即受術者達到中層催眠狀態,如呈無力、迷茫狀態;③淺度催眠,即受術者進入淺層催眠狀態,如呈寧靜、,肌肉鬆弛狀態。
  (10)按催眠物件和手段來分:①人的催眠,即使人進入催眠狀態的催眠術;②動物催眠,即使動物進入催眠狀態的催眠術;③麻醉藥物催眠,即應用麻醉藥物,如阿米妥鈉、硫噴妥鈉等麻醉藥物,使人進人催眠狀態;④非麻醉藥物催眠,即用無麻醉作用的藥物作爲暗示性刺激,以達到催眠的方法,如使用葡萄糖酸鈣等藥物。 返回

何謂催眠,催眠狀態與正常睡眠有何區別?

催眠是一種特殊的睡眠狀態。巴甫洛夫說道:“催眠狀態當然是與睡眠相同的。就催眠狀態的本質說,它跟睡眠是無區別的,所不同的僅是一些個別的特點,比方說,催眠狀態是一種進行很緩慢的睡眠,也就是說,它起初是被限制在很狹小的範圍內,而以後愈益擴大起來,最後竟達到這種程度,即從大腦半球到皮質下部,只剩下呼吸中樞和心搏中樞等安然無恙,而且,就這兩種中樞說,也是顯著地被削弱了。”巴甫洛夫把催眠看作是部分的睡眠。由于各種條件的不同,催眠性抑制可以時而籠罩大腦半球的這一區,時而那一區,時而範圍大,時而範圍小。催眠性抑制的深度和强度也可以不同。由抑制過程廣度和强度的變化决定催眠性睡眠有不同的程度。那麽,催眠狀態與正常睡眠的實質區別何在呢?催眠狀態是由催眠師用暗示的方法引出來的。催眠性睡眠可以很深,對外界刺激不起反應,無論周圍的聲音如何嘈雜都不能使他醒轉,甚至針刺也感覺不到疼痛。然而,被催眠者與催眠師之間却保持著“感應關係”。催眠師的低聲細語以及姿態手勢便足以在被催眠者的身上産生强烈效果,可以命令被催眠者作出某些動作和行爲,甚至影響其植物神經系統,例如噁心嘔吐、出汗、心搏加速或减緩。被催眠者對在催眠狀態中所發生的一切,事後可全部遺忘或部分遺忘。催眠性睡眠的外在表現與正常睡眠類似,也是雙目閉合,全身肌肉鬆弛,有時還有鼾聲。他對外界的一般動靜也像正常睡眠者那樣不起反應,甚至對十分嘈雜的聲響以及强烈的光綫不起反應,唯獨保持著與催眠師之間的感應關係,催眠師的輕言細語他都能感受,甚至姿勢和動作的變化他也能覺察。雖然催眠性睡眠的外形類似正常睡眠,二者的腦電圖却迥然不同,催眠性睡眠的腦電圖既不同于非眼快動睡眠,也不同于有夢的眼快動睡眠,它比較接近于醒覺狀態時的腦電圖。因而就本質看,催眠性睡眠與正常睡眠還是有區別的。不過,二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由催眠性睡眠可以轉入正常睡眠,亦可由正常睡眠移行到催眠性睡眠。返回

什麽 是 催 眠 後 暗 示 ?


催眠後暗示催眠狀態中暗示被催眠的人,要他在清醒之後的某個時間或看到某個訊號的時候,就要去做某一件事情。
譬如說,現在我在催眠中暗示你,等你醒來以後,一看到我用手摸鼻子,你就要去打開窗戶。好,那麽等你解除催眠,醒來以後,你可能在房間跟朋友聊天,但是,你一看到我在摸鼻子,你就會忍不住走到窗戶旁把窗戶打開!
注意喔!你已經忘記了這是我所給你的指示,你會以爲這是你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去做的。這時,如果我問你:「喂!你爲什麽去打開窗戶呢?」
你可能會說:「因爲我覺得房間裏的空氣很悶,所以要打開窗戶!」
所以,很有可能,許多你以爲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見解,其實,只是你在不知不覺當中,被別人或社會或某些團體給催眠了!
以前還發生過一個案例,有一個人向精神醫師抱怨,他老是覺得很緊張,總感覺到背後有一隻大黑狗跟著他,好像隨時會被它咬一口!他自己也知道其實後面幷沒有狗,可是這種一直强迫出現的念頭,使他受不了。
醫生幫他治療了好久,都沒有效果,後來,就用催眠,回溯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才發現,很多年以前,他曾經去參加一場舞臺上的催眠表演,催眠師在舞臺暗示他有一隻又大又凶猛的黑狗正在背後追他,使得他在舞臺上拼命奔跑,達到了非常好的戲劇效果。他自己在表演之後,睡了一覺,對于發生什麽事情都毫無印象了!可是,從此以後,他就一直感到有一隻黑狗在背後追他。
找到原因以後,醫生就在催眠中暗示那一隻狗走了,不再追他了,醒來以後,他才完全恢復正常。所以,有時候參加催眠的舞臺秀,要小心一點,被催眠成超人跑來跑去還好,萬一被催眠成一聽到音樂就忍不住大跳脫衣舞,那你可要小心點兒……返回

心念 運 動 淺 論


近代科學發現,心裏所想的意念會傳達到神經、肌肉等,做出微妙的反應。曾經有個實驗,邀請一個演員表演出憤怒與焦慮,然後以儀器檢查生理反應。雖然是”表演”,但儀器上顯飾演員的心跳、脉搏、血壓與呼吸都有明顯的變化。
知名的催眠師-艾瑞克森醫師即是觀察此的能手,艾氏有”讀心”的本事,即所謂的他心通。他能夠在對話的時候,發現對方內心深處真的感覺與想法。艾氏宣稱他的能力一點也不神秘,而是來自敏銳的觀察力。艾氏敏銳的觀察力甚至能看到對方的心跳與脈搏。
在同理心的訓練中,第一要務是發現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也有情緒。從身體發現情緒的確是個好方法,因為意識會騙人,而身體不會。許多人不承認自己對某些事情有感覺、有情緒。但實際觀察自己身體時,會發現在負面情緒中,某些肌肉會綳緊,某些會有壓迫感等等,因人而异。
而催眠誘導是明顯可觀察心念活動的方式,如給予手臂漂浮、眼皮僵直等暗示,對方內在活動已發肌肉神經的反應。
靈擺(擺垂)是個很有趣的東西,也是觀察自己內在深層意識的工具。原本因靈擺給人過于神秘的感覺,因此筆者放弃使用。直到友人提及擺垂的存在價值,才重新採用這項工具。
有時,我們自己會限於迷惑中,並不清楚自己內在真正想的是什麼或要的是什麼,但其實,所有的問題在潛意識中其實都早已經有答案。但如何把答案戴到意識層面來呢?就是應用擺垂,當詢問自己某些問題時,潜意識的回應會牽動手部肌肉纖維,造成擺垂的運動。
曾經有位案主來到我的工作室,詢問夫妻感情的問題。在催眠中,我讓他使用擺垂,並且問他:關于這件事,你已經决定怎麼做了嗎?擺垂給我“是的”反應。我又問:這個方法會讓你感覺不愉快嗎?擺垂的反應也是”是的”喚醒後,我問案主:在你心中已經想好要用什麼方法了嗎?案主回答:是的,只是我希望有人能告訴我別的方法。
有許多時候,運用擺垂可以更快速地找出問題的癥結,甚至是答案。有時可以藉此詢問出案主內在早就有的內在資源,幷給予讓案主自行處理的暗示。會比給予行為改變暗示快得多。
當然擺垂會受到意識的幹擾,如果一堆雜念飛來飛去,自然得不到精準的答案。但無論如何,都證明瞭心智活動會引發身體實際上的活動。返回

意識的性質--我的一點體會

  當我坐在萊斯特綜合技術大學語言病理研究所的電腦房撰寫此書時,我“意識”到很多事情。首先我被本段的第一句話的措詞所困擾,它似乎表達了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我又覺得不太恰當。爲了保存我對自己意識的這種解釋,我决定不予修改,但它仍然使我感到不安。我也意識到,我內心正力圖將我下一步要表達的思想見諸文字。這些都屬于內部事情;除此而外,我也意識到外部的事情。
  外部事情包括走廊對面秘書正在打字;監測器螢幕上的閃爍光點(與螢幕上的文字相比,我似乎更加注意到光的閃爍);由于坐勢長時間不變而引起的右腿輕微不適感;以及室溫稍微偏高的感覺。我能够選擇性地將注意力指向這些外部事情的任何一種,幷加以探索。我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到我右腿的不適感覺上;而當我這樣做肘,不適感覺好像擴散開來。這幷不是說右腿不適逐漸加重了;我的意思是這種感覺好像占據了我更多的意識。與此同時,由于我正在考慮一種軀體感覺,故對其他模糊的不適感、癢感也更加明白地體察到。我斷然說明,我似乎未體驗到任何欣快的軀體感覺。
  這種控導注意力的能力是意識,因而也是催眠的一個重要問題。當我思考這句話的時候,若干心理學家的姓名進入了我的意識。首先是布羅德本特,緊接著是波斯納和施奈德。“布羅德本特”出現的原因似乎不難解釋。對我來說,“布羅德本特”與注意力概念的聯繫最爲密切,這從他的有關著作(如布羅德本特,1957)即可看出。然而,“波斯納”和“斯奈德”的出現是很難解釋的。我認爲其原因如下:在考慮注意力的控導問題時,使我“想起”注意力不能得到控導的條件:而這又“提醒”我考慮到意識的自發和控制情况。波斯納和施奈德兩人都曾論述過這一問題。在此我爲“想起”和“提醒”兩詞加了引號,因爲我確信它們無一是意識過程,都只不過是意識的自發情况。
  我又意識到,自己正在爲後面兩個人名而感到不安。當查找自認爲是我正在尋思的參考資料時,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很可能有誤。我沒能找到由波斯納和斯奈德二人合撰的論文,不過我仍然有些相信,如果再進一步查詢,我還是可能找到該文。我最後所找到的是兩則參考文獻,一則是波斯納與斯賴得合撰的一篇文章;一則是斯奈德與希夫裏會撰的一篇文章。我說出這些內容,目的在于告訴欲進一步探究這類混淆的人們,我的記憶之誤是由于“斯奈德”與“斯賴得”聽起來相似所造成。
  通過對自己主觀體驗的說明,我們可得出什麽結論?首先,我知曉外部事情:其次,我知曉內部事情;其三,在某些情况下,我似乎能够控導我的注意力;其四,我能監察這些注意力轉移。其五,我能監察這些意識幷且探索其性質,這一點或許最難體會。我認爲,最後這種能力類似于奧特雷(1981)所說的“反射意識”,以及漢弗萊(1984)所說的“反射意識”或“意識之意識”。
  這裏幷不是說意識有什麽級別和次序;上面所談的只是對自己意識之客體進行分析的方法。而即使是對自己意識的監察,最好也要置之于同一層次進行考慮,否則便可能進入一種無限制的回歸,即意識有很多層次,而每一個意識層都能監察了一個意識層。這是很危險的看法:而且在理論上也不需要作這樣的理解。比較審慎的看法是,意識的監察幷不是一種特殊的現象,而不過是意識的一種類別。返回

催 眠 與 放 松

  毋庸置疑,被催眠者看上去極像處于放鬆狀態的人,無論這種放鬆是不是由他人施加誘導程式所致。而僅僅是因爲兩種現象貌似相同便認爲它們本質無二,這種看法之錯誤同樣也是毋庸置疑的。爲了弄清催眠與放鬆之間的關係,有必要研究更多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其外在表現。

  正如前章所述,埃德蒙斯特(1981)認爲催眠與放鬆有相似之處;在此我不打算重復其論點,也不準備提出相反意見。我想作的是分析人們常把催眠與放鬆認爲是相似現象的原因。其原因之一是,催眠誘導技術常常涉及放鬆方法,例如催眠誘導中的進行性放鬆方法就包括逐漸放鬆各個肌群直至全身放鬆。進行性放鬆也可使用雅各布森氏法(1938),其操作是各個肌群首先增加張力然後放鬆。如果受術者接到放鬆指令,他們是可能遵行其事的,這一點幷不驚奇。
  另一個原因正加瓦格斯塔夫(1981)所說,當受術者詢問別人被催眠是哪樣的感受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那就像處于放鬆狀態。可以料想,很多受術者由此而期待著自己將會放鬆,因而他們也將會把自己的感受描述成放鬆狀態。
  埃德蒙斯特(1981)對放鬆狀態和催眠狀態的許多生理資料作了分析比較,這些資料包括腦電圖、血液化學、血壓、心率、外周血流量、呼吸、代謝、體溫以及皮膚電位測定。其結論是這些指標在兩種狀態間幷無真正差別。不過,這到底是說明兩種狀態生理資料的真實相似性,還是僅僅由于測量儀器的不靈敏?對此還值得繼續探討。
  總之,我認爲放鬆幷非催眠的一種必需伴隨現象,因爲在催眠過程中,有些受術者正在用勁,或者正在發泄情感;要是將這些人也視爲放鬆就十分荒謬。我認爲,如果催眠誘導使用了放鬆暗示,或者受術者期待著出現放鬆感覺,那麽他們在被催眠之後顯得放鬆,也報告自己感到放鬆,而且還出現放鬆狀態的生理變化,這一切都不足爲奇。這是一種合乎清理的說明;除此以外,沒有必要作其他任何解釋。返回

暗 示 的 魔 力

科學家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
  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人體發出某種資訊,個體無意中受到其影響,幷做出相應行動的心理現象。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了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于結果的內容。
  舉兩個實例。某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身體如何難受,而且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見頽喪,百藥無效,醫生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後來,一位心理醫生接受了他的求治。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症。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種特效藥,專治你這種病症,注射一支,保證三天康復。”打針三天後,求治者果然一身舒坦出院了。其實,所謂“特效藥”,不過是極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醫生語言的暗示作用。
  二戰時,納粹在一個戰俘身上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將戰俘四肢捆綁,蒙上雙眼,搬動器械,告訴戰俘:現在對你進行抽血!被蒙上雙眼的戰俘只聽到血滴進器皿的嗒嗒聲。戰俘哀號一陣之後氣絕而終。其實,納粹幷沒有抽該戰俘的血,滴血之聲乃是類比的自來水聲。導致戰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聽血滴之聲,想著血液行將流盡——死亡的恐懼,暫態導致腎上腺素急劇分泌,心血管發生障礙,心功能衰竭。
  一正一反兩個例子,足以證明“暗示”的魔力。
  醫治心病,最重要的莫過于自療。正如人們越來越看重身體鍛煉一樣,時時注意自身的心理鍛煉,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比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更爲重要。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許多身患殘疾乃至身患絕症者,活得積極樂觀;而許多身體狀况正常者,却活得無聊無趣終日煩惱,進而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自囿于現實世界之外的幻想世界以自慰。
  同有半杯水,消極者說:“我只剩下了半杯水。”積極者說:“我還有半杯水!”同樣擁有,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與價值判斷,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
  讓我們時時給自己一個積極進取的心理暗示:我能贏。給自己喊一聲:加油!返回

催 眠 療 法

催眠療法  (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範圍變得極度狹窄,借助暗示性語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催眠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從而産生治療效果。
  催眠是一種類似睡眠的恍惚狀態。催眠術就是心理醫生運用不斷重復的、單調的言語或動作等向求治者的感官進行刺激,誘使其意識狀態漸漸進入一種特殊境界的技術。通過催眠後的求治者,認知判斷能力降低,防禦機制减弱,表現得六神無主、被動順從。這時,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狀態下明顯,求治者的情感、意志和行爲等心理活動可憑心理醫生的暗示或指令轉換,而對周圍事物却大大降低了感受性。在催眠狀態下,求治者能重新回憶起已被“遺忘”的經歷和體驗,暢述內心的秘密和隱私。換句話說,求治者在催眠狀態下呈現一種縮小了的意識分離狀態,只與心理醫生保持密切的感應關係,順從地接受心理醫生的指令和暗示。這樣,心理醫生對求治者運用心理分析、解釋、疏導或采取類比、想象、年齡倒退、臨摹等方法進行心理治療。
  從1775年奧地利醫生麥斯默(Mesmer,E•A)首次使用催眠術幷運用于醫療到現在,催眠療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像英國醫生布雷德(J•Braid)、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以及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等,都對催眠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在催眠狀態下,由于人的大腦皮層高度抑制過去的經驗被封鎖,對新刺激的鑒別判斷力大大降低,從而使當作刺激物而被應用的暗示,具有幾乎不可克服的巨大力量。催眠療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催眠治療前的準備工作。首先,要向求治者說明催眠的性質和要求,把治療的目的和步驟講清楚,以取得求治者的同意和充分合作。其次,要測試求治者的受暗示性程度。這兩點是保證治療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尤其是後者,是决定催眠療法療效好壞的關鍵。受暗示程度低或不受暗示者,一般不宜進行催眠治療。測試受暗示性高低的方法很多,現介紹4種:
  (1)測嗅覺。用事先備好的3個裝有清水的試管,請求治者分辨哪個裝的是清水,哪個裝的是淡醋,哪個裝的是稀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辨別出後兩種中的一種得1分,辨別出後兩種的得2分。
  (2)測平衡功能。令求治者面墻而立,雙目輕閉,平靜呼吸兩分鐘後,施治者用低沈語調緩慢地說:“你是否開始感到有些前後(或左右)搖晃,你要集中注意力,盡力體驗我的感覺,是否有點前後(或左右)搖晃。”停頓30秒,重復問3次後,要求求治者回答或觀察求治者,如未感到搖晃者得0分,輕微搖晃者得1分,明顯搖晃者得2分。
  (3)測記憶力。令求治者看一幅彩色畫,畫面畫的是一個房間內有一扇窗戶,藍色的窗簾和兩把椅子。30秒後拿走彩色畫。問:“房間裏有3把還是4把椅子?”“窗簾是什麽顔色,淺綠色還是淡紫色?”“房間有2扇還是3扇窗戶?”若回答與問話一致,則具暗示性,每一問得1分;若回答與畫面一致則得0分。此項測試的得分爲0~3分。
  (4)測視覺分辨力。在白紙上畫兩個直徑均爲4厘米、間距爲8厘米的大圓圈,圓圈中分別寫12與14兩個數位。要求治者回答哪個圓圈大。若回答一樣大得0分,若回答其中之一大者得1分。通過四項測查,求治者可得0~8分,分數愈高表示求治者暗示性愈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
  2.催眠的方式、方法。催眠的方式可分爲集體催眠、個別催眠和自我催眠。集體催眠就是讓病情相似、年齡相近的幾個或10多人一起進行催眠,其優點是既可同時治療多人,又可消除求治者的孤單感和恐懼心理,還可通過效果好的求治者現身說法,與求治者間的相互暗示、模仿以形成最佳的催眠氣氛,增加求治者對催眠效果的信服。個別催眠是施治者面對單個求治者進行的催眠。自我催眠是指在催眠師的指導下,由求治者對自己進行的催眠。求治者在接受暗示性測驗後即可進行催眠。催眠一般是在安靜、昏暗的房間內進行,施治者最好有助手在場,尤其是對异性催眠時。求治者舒適地坐下或躺下,安靜、放鬆數分鐘,然後進行催眠。實踐證明,90%以上的人能進入程度不等的催眠狀態,30%左右的人可進入深度催眠狀態。
  
  催眠的具體方法很多,大致可分爲四種:
  (1)言語暗示加視覺刺激。此法又稱爲凝視法,是讓被催眠者聚精會神地凝視近前方的某一物體(一光點或一根棒等),數分鐘後,施治者便用單調的暗示性語言開始進行暗示。“你的眼睛開始疲倦了……你已睜不開眼了,閉上眼吧……你的手、腿也開始放鬆了……全身都已放鬆了,眼皮發沈,頭腦也開始模糊了……你要睡了……睡吧……。”如求治者暗示性高,則很快進入催眠狀態;如求治者的眼睛未閉合,應重新暗示,幷把凝視物靠近求治者的眼睛以加强暗示,使兩眼皮變得沈重。
  (2)言語暗示加聽覺刺激。催眠時,讓求治者閉目放鬆,注意傾聽節拍器的單調聲或水滴聲,幾分鐘後,再給予類似于上述的言語暗示,同時還可以加上數數,如:“一,一股舒服的暖流流遍你全身……,二,你的頭腦模糊了……,三你越來越困倦了……,四、……五……。”
  (3)言語暗示加皮膚感覺刺激。施治者首先在求治者面前把手洗淨、擦幹和烤熱,然後囑求治者閉目放鬆,用手略微接觸求治者皮膚表面,從額部、兩頰到雙手,按同一方向反復地、緩慢地、均勻地慢慢褹E動,同時配以與上述類似的言語暗示。有時也可不用言語暗示,僅用誘導按摩。這種按摩還以采取不接觸到求治者皮膚的方法,只是靠雙手的移動而引起溫熱空氣波動,給皮膚溫熱感而達到誘導性催眠按摩的目的。
  (4)藥物催眠。某些求治者如暗示性低、不合作,可使用2.5%的硫噴妥品或5—10%的阿米妥品0.5克,稀釋後,進行靜脉緩慢注射,在求治者進入半睡眠狀態時,再導入催眠狀態。
  催眠狀態的表現有强弱、深淺之分。淺度催眠狀態的求治者感到渾身倦怠、肌肉鬆馳、呼吸深緩、無力睜眼,醒後對催眠中發生的事情有回憶能力。中度催眠狀態的求治者感到睡意甚濃、四肢僵直,醒後對催眠中發生的事只保留部分記憶。深度催眠狀態下的求治者除對施治者的說話有反應外,已基本沒有知覺,甚至對針刺刀割也無痛覺,可施行外科手術。一般來說,淺度催眠狀態時進行心理治療效果最好。這時,可根據求治者的症狀,其回憶已遺忘的過去的經歷,宣泄其碼e在的創傷體驗;可以詢問其病史、生活和工作的挫折等,爲治療收集資料,可以暗示其做一些動作或講話,如通過講話來糾正緘默症;也可以告訴求治者某些症狀很快就會消失,等等。例如,一長期失眠的神經衰弱求治者,在催眠狀態下對其進行暗示:“你很容易接受催眠,說明你大腦功能良好!催眠已使你輕鬆、愉快,焦慮緊張狀態已經消失,失眠已經治好,你不會再失眠了!以後你每晚9時一定會很快睡熟……直至次晨6時方醒,醒後你會感到精力充沛……你的病已痊愈了。”
  治療結束後,可以及時喚醒求治者,或讓其睡完覺後逐漸醒來。一般用這樣的指導語:“好了,治療結束了,你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覺,睡醒後你一定會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催眠治療的療程一般是1~5次,間日或三日一次,三次後每周一次,最多不超過10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療後還要加緊個別心理治療,以消除病因。
  必須指出的是,催眠治療是一項嚴肅的工作,與巫醫與巫術有嚴格的區分,切不可視爲兒戲,任意濫用。一般只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在出于研究和治療的需要時,幷在求治者自願配合的况下,方可使用。而且催眠療法除具有療效快、療程短的優點外,也有其缺點。一是幷非任何求治者都能成功地接受催眠治療;二是療效往往不甚鞏固。在使用時必須注意。
  
  暗示催眠治療適應症

心理應激: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的壓力造成的心理緊張、焦慮、抑鬱。催眠下暗示作用,主要是通過良性言語暗示,幫肋放鬆、消除緊張不安的情緒,使受試者提高對應激因素的認知,學會應付應激的正確方法使其重新適應社會。
對各種神經症、精神病及心身疾病如哮喘、過敏性結腸炎,蕁麻疹等都有較好的效果。
各種疼痛性疾病如腰背痛、關節痛、偏頭痛、痛經、癌痛的治療可謂是一枝獨秀。
此外,對治療男女性功能障礙、青春期焦慮症,解决學習問題及兒童的口吃、遺尿、行爲問題也毫不遜色。對戒酒、戒烟,尤其是自我催眠下的戒烟,更是功不可沒。 。
  催眠治療在精神科及其它科都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其主要適應于神經症,以及胃潰瘍、結腸炎、高血壓、慢性哮喘、冠狀動脉機能不足、癔病、疑病、恐怖病等身心疾病。此外,還可作爲鎮痛手段,在“催眠麻醉”下施行外科手術。
催眠治療另有催眠藥物治療、催眠曲治療和催眠音樂治療.
  
  催  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種類似睡眠而實非睡眠的意識恍惚狀態。此種恍惚的意識狀態,是在一種特殊情境之下,經由催眠師的誘導而形成的。由催眠師所設計的特殊情境,與其所采用的誘導方法,兩者合之,即稱爲催眠術(hypnotism)。
  催眠或催眠術以前被人視爲怪异之事,但現代心理學家鹹認催眠的意識形態確實存在,而且肯定該特殊意識形態與睡眠狀態不同。因爲,自從腦電波技術被用來研究睡眠之後,已清楚瞭解,進入催眠的意識狀態,及大腦活動所顯示在腦波圖上的波型特徵,與睡眠中各階段的波形都不相同。
  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希爾嘉氏實驗觀察發現,在催眠狀態下受式者在心理上一般顯示以下七種特徵:  1、主動性反應减低
  2、注意層面趨窄化
  3、舊記憶還原現象
  4、知覺扭曲與幻覺
  5、暗示接受性提高
  6、催眠中角色扮演
  7、催眠中經驗失憶
  催眠師能否對受試者予以催眠,取决于三個條件:(1)受試者的催眠感受性。根據調查,具有催眠感受性的人,約占百分之二十五;能進入深度催眠狀態者,欲占百分之十;大約百分之十的人,根本就無法施以催眠。由此可見,催眠術幷非對所有人普遍有效。(2)適合于催眠的環境。催眠通常在安靜的室內進行,一般采取個別的方式進行,幷盡可能减少刺激的程度,如燈光,聲音等等。(3)良好的情緒關係。受試者對催眠師的態度,必須無恐懼,無懷疑。催眠師也應該表示出和善悅納受試者的態度,幷使之瞭解催眠術是一種科學方法,不是神秘的魔術。
  催眠誘導語示例
  催眠誘導語,是催眠師在誘導受試者進入催眠狀態時,對受試者所講的一些暗示性的話。催眠誘導語的內容雖不一定相同,但基本上必須符合三個原則:一、語音平抑;二、語意單調;三、語句重復。以下是催眠誘導語的一個例子:
  請把眼睛閉起來!希望你專心仔細聽我所說的話,心裏不去想其他任何事情。眼睛閉起來!……眼睛閉起來!希望你覺得很舒適,輕鬆,保持內心清靜。除了我的話以外,什麽都別想。……閉起眼睛來!舒舒服服的閉著眼睛,保持內心清靜,除了我的話以外,什麽都別想。……你覺得雙臂雙脚都很重吧,放鬆雙臂,放鬆雙脚,放鬆,放鬆全身。……放鬆兩腿肌肉,放鬆手臂肌肉,全身放鬆;仿佛你已回到冥冥之中,回到冥冥之中。你在冥冥之中,你會覺得更加放鬆,更加舒服。……你更加放鬆……更加舒服。……你現在只能聽到我的聲音,只聽到我的聲音……只聽到我的聲音。要保持內心清靜,要保持內心清靜。全神貫注,只聽到我的聲音。現在你會覺得很舒服,全身很鬆弛。你開始想睡了,……開始想睡了……很想睡了……非常想睡……保持內心清靜……只聽到我的聲音。你覺得全身放鬆,全身舒適。有規則的深呼吸……有規則的深呼吸……深深的呼吸,……放鬆全身……只聽見我的聲音,保持內心平靜。你已開始入睡,……開始入睡……保持內心清靜……你已入睡……你已入 睡……你已睡著了……深深地睡著了。深深地睡著了。舒舒服服的睡吧!……深深地,舒舒服服地睡吧!……你睡的更深,更舒服,……你睡的更深,更舒服;更深,……更舒服;……更深,更舒服;你深深地睡著,保持內心清靜,你睡的更深,更舒服;……你睡的更深,更舒服。睡著……睡著……睡著……全身舒舒服服地睡著,……睡著……睡著……睡著。你睡得很舒服……睡著。……當我從一數到十的時候,你會睡得更深,……如今睡的更 深。當我從一數到十的時候,你會睡得更深……更深……更深……更深……更深……睡得更深……更深……更深……更深。我從一數到十的時候,你會睡得更深……更深……更深……更深。
  催眠是如何進行的
  由于被催眠的物件不同,催眠分集體催眠、單人催眠和自我催眠。
  集體催眠是讓病情和年齡相近、性別相同的數人或10餘人同在一間治療室裏進行催眠。
  自我催眠是在催眠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是解除失眠的一項有效方法。受試者平臥床上,閉目,全身肌肉放鬆。眼皮放鬆不緊閉。上下頜放鬆,不咬牙。頸部放鬆。雙上肢放鬆,不握拳。胸腹部放鬆,腹式緩慢呼吸。雙下肢放鬆,自然伸直,兩足向外倒。把全部思想集中在全身肌肉放鬆,呼吸緩慢,不主動想別的事,把闖人頭腦裏來的一切雜念清除出去。當覺得全身有一種下沈感,是即將入睡的前兆。再堅持做下去,全身肌肉放鬆……呼吸緩慢,便能進入睡眠。
  一般所說的催眠是指單人催眠。 現在的催眠一般不采取神秘的作用和離奇的布置,而是向受試者說明催眠的性質和要求,取得當事人的完全同意和充分合作的情况下,在一間安靜舒適的普通工作室裏即可進行。催眠前測試當事人的暗示性的高低是催眠成功與否的關鍵。
  催眠的方法分爲直接法(或自然法)和間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