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汲忙忙蒼生中,少數曾頓然斷念的人,從那橫亙生死的靈性興起了滿心疑情,終其一生追尋那份能告慰生死的答案。「亡者仍存?夢是什麼?神意若何?」這謎題如魅影般形成了初民的靈異經驗、巫術的核心、文化的泉源。人們對這謎題的恐懼、魅惑、譫誑與體悟,幾千年來形成了無數宗教。在感官運動之外,人類從心靈的內省洞察、遊戲行為、美感活動與宗教經驗中,直覺到靈魂的存在與空性。因而,「靈性如何生起心身法界?」這謎題成了智者的終極關懷……科學家心靈中永遠的未知函數:ψ(psi)。數千年的追尋,在證悟與科學的帶領下,在現代心靈學的印證中,怎樣的答案才能一酬這份終極關懷呢?
古來的心靈研究者,有的秉持內觀直覺來體悟,有的藉由觀察實驗來解謎,前者如柏拉圖(Plato, 427~347BCE),後者如維薩利斯(Vesalius, 1514~64CE)、笛卡兒(Descartes, 1596~650CE)。柏拉圖認為人兩種精神,雖然存於脊髓的人性精神在死後便消散,但暫寄腦中的神性精神卻長存宇宙,這是理證心靈學的Ψ0.~1(有靈性感應,無心智機制)範疇、宗教原型體系中的Ω1。解剖學始祖維薩利斯認為心靈存在於腦室,這就屬於理證心靈學的Ψ~0.1(無靈性感應,有心智機制)範疇、宗教原型體系中的Ω6。其後,笛卡兒認為身、心之間是二元對應的,松果體就是靈魂的聖座,這是理證心靈學的Ψ0.1(有靈性感應,有心智機制)範疇、宗教原型體系中的Ω2。
若接受“靈界”之說,人們仍要問,相對於物質世界的物理法則,靈界有無其法則?靈魂能不能被改造或毀滅?複製人的靈魂又是如何?許許多多問題似乎愈理喻亂……。若捨“靈界”之說,那麼松果體與超越時空的“信息場”是如何連通的?“因果業報”是如何超越時空而實現的?
所有的研究與探索,雖似乎回答了一些老疑問,卻也引出了更多更深的新疑問。所有疑問,由ψ指向終極的Ω。
0. 第一里程碑–1882:學術社團的樹立
0.0 “科學”接手研究“靈異”
所有民族、所有文明,都有他們對身心靈的洞察,那些被傳承著的知識,都是廣義的心靈學;然而若嚴格界定心靈學史,則只能追溯一百多年。因為心靈學作為一種有發展性(可否證性)的科學,其定義是對身心靈之謎(ψ)的科學實證性研究,而直到一百年前,人類才開始有了面對靈心身之謎(ψ)的科學方法論與派典(paradigm)。
0.1 英國SPR的創立
現代心靈象的科學史,可推自1852年英國Cgenterbury總主教(Archbishop of Cgenterbury: E. W. Benson)在劍橋創立的“靈魂學社”(Ghost Society),這幾乎是半官方機構了,當然有許多主教和教授參加。其後,牛津的幾位知名自然科學家成立了“幽靈學社”(Phantasmatological Society));倫敦也成立了“辯證學社”(Dialectic Society),參加者多是著名自然科學家。
1882年,英國物理學家William Barrett提議將三個社團合併,成為「心靈研究社」(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簡稱 SPR)。1882 年2月20日在英國倫敦的劍橋大學,這個成為歷史典範的社團成立了。當時又公推深受尊重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哲學家Henry Sidgwich教授為會長,參加的會員多為教授,都是歐美各國的知名學者。總部設於倫敦,藏書豐富,分會設於紐約。
當時的熱門心靈學課題,還沒被科學系統化,所以包含了許多無解的Ψ0(準心靈學)。當時Ψ0*1(理證心靈學)尚未成熟(有待二十世紀Dr. Rhine等的統計理證法),但有兩個Ψ01*2(事觀心靈學)課題卻促使了SPR的創立,那就是當時流行的通靈術(p.s.1)與催眠(Mesmerism)。(Irwin , 1989:13)
p.s.1: Spiritism又譯為招魂術、招魂會,十九世紀中葉興起於美國。通靈術信仰者聚會於小房間,由一個靈媒主持,讓有形或無形的幽靈(ghost)回答與會者的問題,通常類似台灣乩童的「牽亡魂」,偶而與會者也能經驗到空中聲響等現象。(Irwin , 1989:15~9)
當時成立這樣的協會,多少是「驚世駭俗」的,所以,他們的宗旨扣緊了“科學,理性”。歐洲自古就有靈媒,在教會規範外,除了個人會藉由靈媒來溝通已故親友,群眾也會滋生誇大的“神跡”傳言,故而成了社會問題。於是,標榜科學“目的理性”的科學家們便認為:若靈魂之說一直只在理性殿堂之外糊里糊塗地流轉,難免誇大變形,造成心靈學與理性之間兩極對立。所以,應該將心靈學納入科學範疇。
0.2 SPR所樹立的典範
SPR創立後,最初的Ψ01*2(事觀心靈學)活動,就是任命一個委員會來調查「通靈術」。其中有些成員是通靈術信徒,有些則是懷疑論者。他們大膽地登報,徵求各種靈異事件資訊,大量收集而提供學者研究。委員會成員拜訪了許多著名出神靈媒(trance medium),長期觀察他們“招魂”的方法。在協會的記錄彙編(Proceedings)與學術期刊(Journal)上,曾揭露了某些靈媒的欺诈。委員會有一個心得,那就是:科學不能被商業潛入,調查與實驗不能以職業靈媒為對象。因為人們有了利益考量,就會作弊。當時,SPR想找到一種為心靈學真理而來的通靈師(Spiritualist)──他必須既擁有高度靈媒能力,又不以降靈維生。終於,他們找到了些這樣的人。所以,有了對霍藍女士(Mrs. Holland)的“交感”(cross correspondence)研究;而美國ASPR懷疑論者哈吉森(Richard Hodgson)對美國通靈師派普(Mrs. Leonora Piper)的研究,更是完整,許多“科學招魂術”(scientific spiritism)的論點都奠基於此。他們曾出版《生命之靈》(Phantasms of the Living)一書,成為第一本心靈學教科書。當年SPR科學家們所走的路線,可以說是現代心靈學所樹立的第一個派典(paradigm)。
進入二十世紀,劍橋大學教授F. W. H. Myer出版的《幻覺的統計調查》(The Census of Hallucinations)(Myers, 1894)與《人格及其不死》(Myers, 1903)都成為經典文獻。當時已確立了心靈學的主要研究課題:超感官知覺、念力、靈魂、轉世證據等。《幻覺的統計調查》一書首度對「精神感應」現象作客觀研究,書中對二萬人作了問卷調查,可惜以今天的標準而言,其方法仍欠缺科學性。Telepathy(心電感應)這名詞,便是Myer在1882年所提出。
0.3 各地SPR的創立
1884年,心靈研究社的紐約分會獨立了,改稱為美國心靈研究社(American S. P. R.)。創立者包括了美國最重要的哲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是美國第一個心靈研究團體。至此SPR三字已成為一種傳統,代表了心靈學;台灣校園內的第一個心靈研究團體,台大心靈研究社,也簡稱SPR,便是沿襲了這名稱傳統。
當時各地的心靈研究社當然沒有今天心靈學家所具備的科學工具,所以想要真正解釋超心靈現象,還有相當的侷限性,協會的主要工作只能初步蒐集、建立心靈現象案件檔案,並以正式學術觀點來談。科學是傳承演進的,對今天的心靈學而言,該時期的意義,除了蒐集到的大量檔案,更重要的是,在案例調查上逐步建立了程序嚴密性。而當時所收集的案例,除了超感官、念力、靈動等較屬於客觀現象之外,確實已經包括靈界、靈魂與轉世等議題,而這便是在研究材料上確立了「心靈學」的定位。學者循此典範而不需要再爭議哪些主題是超過心靈學研究範疇的。
歐洲其他國家,由於基督教文化因素,神學、哲學已經有高度發展,這對於心靈學的發展而言,應該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但卻也正因基督教在某種角度上反對窺探「上帝的奧秘」,所以使心靈學卻受到壓抑,起步較遲。幸而因為歐洲有渾厚的人文資源,潛力仍然不容忽視。
1. 第二里程碑–1934:理證派典的形成
1.0 杜克(Duke)大學心靈學研究室
心靈學能成為學子們的正統課程,是直到1920 年代之後才實現的。1937年,萊因(J. B. Rhine)得到心理學家麥克道格(William McDougall)的協助,開啟了「實驗心靈學」(Experimental parapsychology)的時代。
萊恩博士在1920 年代獲得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發覺植物本身不僅具有生命力,而且有感情。他認為宇宙萬物,尤其人類,具備有高層次的潛在能力,這醞釀了他的研究信念。
當心靈學正式成為大學學科之後,在研究方法上便有了突破。1934 年美國杜克大學設立心靈學研究室(Parapsychology Laboratory of Duke University),並首先成立心靈學系、研究所,當時就叫做Department of Parapsychology;而其他大學卻不一定以Parapsychology此名稱,西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系則設有這領域的碩士及博士班課程;加州Saybrook 研究所頒授碩士及博士學位。奧國維也納大學,英國的牛津、劍橋,都有相關課程,且准以申請為博士論文。在大學學術殿堂中正式成立相關科系與課程,是心靈學的時代里程碑。心靈學(Parapsychology)也就是在心理學(Psychology)前面加一個para 而成。他們在為超心靈現象歸檔時,以希臘字母 ψ(psi)來命名,如今ψ已普遍成為這一類現象的代名詞了。
當時杜克大學心靈學系的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即是萊因博士,他長於統計學,認為為了要證實超常現象之存在性就必須從實驗結果上進行統計分析;他的團隊中,實驗心理學家Karl Zener在1934 年發明了所謂ESP卡。ESP卡一套五張,上面分別□、☆、┼、○和流水五個圖案,又稱為ESP symbols或Zener symbols。在做心電感應的實驗時,利用隨機亂數的抽牌方式抽出一張牌由主事者看牌,讓受試者來感應正確圖案,如此重覆幾十或幾百次然後根據或然率及統計學理論,來判定受試者之感應正確的次數是屬於隨機之範圍呢?還是遠超過機率而具有統計上之顯著性。例如扔一次骰子要使之出現一點,有六分之一的機會,扔六百次就有出現一百次的機會。但只要運用意志的力量,在扔出時希望它出現“一”,統計結果若出現“一”的次數超過六分之一而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便能證明人的精微念力(相對於顯著念力/macro-PK)是確實存在的。總之,制式實驗器材的使用,再配合以統計學的或然率理論,便能明確驗證ESP的“存在性”。由這類嚴謹“存在性”實驗,萊因建立了“實驗心靈學”的科學基礎。從此心靈學就擺脫了案例收集之傳統,而進入實驗心靈學的境界,而萊因博士也被譽為現代實驗心靈學之父。
自從1934年萊因博士出版論文《超感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其建立的整套心靈學術語,已經成為派典;而應用統計學於實驗設計與結果分析中,更使保守科學界對心靈學無可置喙。至此,是心靈學已經不是迷信,反而是學術界所追趕的一門尖端科學。萊因博士的研究,帶動了英國學者索爾(S. G. Soal) 及泰瑞爾(G. N. M. Tyrrel) 以及牛津、劍橋的哲學系、物理系許多著名教授,他們在相繼進行進一步研究,肇始了一門科學派典—-實驗心靈學。
1953年,心靈學基金會(Parapsychology Foundation)在荷蘭Utrecht開會,學者們都感到心靈學家之間的聚會,有助於克服這學科工作所面對的孤立,對研究工作有實質鼓舞。所以,1957夏,杜克大學的心靈學研究室舉辦了“心靈學工作室”(Workshop in Parapsychology),除了研究室本身的成員與註冊學生之外,也包含了其他心靈學家。萊因博士當時作為研究室主任,提議將這組織轉變成國際性的心靈學專業社團。於是,在1957.6.19,心靈學會(the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便在心靈學工作室的一次特別會議中成立了。心靈學會在組織章程中,明確聲明學會的目的是:「發展心靈學科學,闡揚此領域的知識,並與其他支的科學作整合。」協會指定的機關報是《心靈學期刊》(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p.s.2)
p.s.2: 1937年William McDougall 和萊因博士(J. B. Rhine) 創立《心靈學期刊》(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這份期刊的定位,是作為發表與討論原始研究報告的專業論壇,因為這是一份針對科學家及懷疑論者創立的學術期刊,為了面對所有嚴厲的檢視,它採取嚴格標準來評估、編審各種報告。這一份期刊在今天的科學界也已經贏得了廣大的認同,被視為權威性的資訊來源;不論對專家教授或新人而言,這期刊已成為這一學界的正統教育機制。它的基本內容是技術性實驗報告,加上些廣泛性的研究評論、理論架構、相關期刊報告的評論,以及書評。它是季刊,每期都有大約一百頁。
從SPR的記錄彙編(Proceedings)與期刊(Journal)開始,到《心靈學期刊》,心靈學領域的學者已經有了不少的論壇,除了學院的論文管道外,許多機構都有研究報告發表著。例如:1975年創刊的《歐洲心靈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1982年創刊的《Psi研究》(Psi Research)都是重要論壇;在紐約的心靈學基金會(Parapsychology Foundation Inc.),發行《Tomorrow》雜誌,並補助各國對靈學研究之經費。專題期刊,則有:1963年創刊的Theta討論提供靈魂之說;《瀕死研究期刊》(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原名Anabiosis,1981年創刊)研究瀕死經驗。
實驗心靈學經過了60 年的發展,基本上已確證了部份 psi現象的存在性,也發展出很多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目前全世界有十餘種學術期刊接受關於psi現象的研究論文,設有心靈學系的大學也散佈到亞洲,如日本的防衛大學,及澳洲的新英格蘭大學。
1.1 完整的研究:主觀研判→統計理證→事件分析→迴饋反省
SPR(心靈研究社)雖然一開始就掌握了科學路線,但畢竟對「某ψ現象是否存在?」還是依賴主觀經驗來研判;萊因博士之後,這種研判不再訴諸人的洞悉力,而是訴諸統計。「以客觀統計證明ψ存在」的研究,不斷地被完成。心電感應、透視、念力致動等ψ現象,都一再被證明了。到了1960年,驗證性實驗法仍是心靈學的主流。1970年德國學者Helmut Schmidt運用放射性原子核的衰變原理,研發出隨機事件產生器(REG),(p.s.3)作為驗證性實驗法的最佳工具,如今這套儀器、實驗法與結論已經普遍被學界肯定。
p.s.3: REG(Random Event Generator) 是Helmut Schmidt為了證明PK實驗的客觀性而研發的機器,它能接收原子核衰變時放出的電子,並顯示燈號。因為目前物理學公認無法預測「一個放射性元素何時放射出電子」,Schmidt便據此作為隨機事件,設計了四種燈號,讓受測人猜測下一次哪種燈號會亮(在無人在場時,每種燈號的發亮機率都是25%),並按適當的鈕,以測定心靈影響電子射出時間的快慢程度。結果,發現確實有些人明顯有預測力。見H. Schmidt, A guantum mechamical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for psi tests. J. of Parapsychology 34: 219-224, 1970.
然而如今,隨著心靈學成果的演進,杜克大學所掀起的統計理證實驗的熱度已經冷卻。因為,只為證明“ψ現象的存在”而進行的實驗,已經大致完成。在既已確定ψ現象的存在之後,目前心靈學家所進一步著眼的,是從可以直觀ψ的事件中檢驗分析其中蘊涵的奧秘。所以,目前的實驗方式,不再如前期般制式,反而是儘量配合發生ψ功能所須的特殊情境,儘量去發現新類型ψ現象,以檢驗分析其原理。在這類實驗中,ψ功能人不再需要在固定條件下“過度”重複地發功了;除了就實驗目的所規劃的量測檢驗之外,ψ功能人不須戴上太多的監視性儀器,因為那使得ψ功能人不易發揮其功能。
隨著科技的發達,各種電子儀器如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等,可以「使無影無蹤的ψ現象,得到實徵(表現在儀器上)!」
例如,當發生「帶功現象」(氣功師發放外氣帶動眾人的氣機)時,儀器已能偵測到多種有意義數值,可以「以具象的數值來定義抽象的“外氣”」。又例如手指辨識實驗,發現ψ功能出現時必能量測到放電。這是極大的轉變,摒棄了傳統Ψ0(準心靈學\不科學的主觀判斷)與萊因博士以降的Ψ0*1(理證心靈學\只能統計理證而不可直觀,且限制了ψ功能的發揮)的缺點,Ψ01*2(事件心靈學\事件分析)採用電子儀器上的數值實徵,終於更能夠客觀且精密地探討超心理現象。
杜克大學、紐約市立大學與臺灣大學,都進行ψ功能人腦波研究,探向ψ功能的本質。這是Ψ01*2,這第二階段心靈學在問:「既知有ψ超能力,ψ本質到底是啥?」
TM研究單位研究靜坐法會對當時社會犯罪率的影響,這是Ψ012*3,這第三階段心靈學,以ψ功能的巨觀應用,來迴饋、反省對ψ的認知—尤其反省科學化約論的片面性,從而得到更完整的瞭解。
1.2 實徵研究例──靈光攝影由Ψ01*2到Ψ012*3:
在古老的宗教體系,與當今“氣功師”與“特異功能者”的敘述中,“靈光”(Aura)都是心靈現象的特徵。各種宗教中的聖者常被繪畫在一層靈光之中,據說靈光的不同也象徵了果位、神格的不同。然而自古以來,“靈光”只有極少數人得以見證,故而一直無法科學驗證,無法被大眾理性所了解。直到1939年以後,科學才進展到可以用儀器將“靈光”實徵出來。
對心靈學家而言,“克里安攝影術”的發明,最重要的意義,是從玄學領域再度攻佔了一些地盤;由克里安所肇始的“靈光”研究,將Ψ-field圖像化,其實就是「由Ψ01*2(事觀心靈學)到Ψ012*3(迴饋心靈學)」的科技。(p.s.)
p.s.: 簡介克里安夫婦及其“靈光”攝影術:早在1890年,美國的西班牙裔天才科學家S.Nikola Tesla(1856~1943)就發表了他所拍攝的「高壓照片」。1939年,烏克蘭的電機技師Semyon Kirlian,在一家醫院裡觀察運轉中的生理治療儀器時,無意中人身接觸到電極而放電時所產生的亮光。於是他好奇:「如果把感光片放在那發亮處會呈現什麼?」他便將手放在感光片之後,再度碰觸電極,他驚奇地發現環繞著指尖有一圈光。於是,他便與妻子Valentena開始一起研究這「ψ」,在只有兩個房間的小公寓內成立了研究室,而這小小研究室其後四十年中所研究的,卻造成心靈學界大大的迴響。這攝影術很簡單,在金屬平台上放底片,底片上放某物體,當高電壓的電荷通過平台,該物體便會顯現出不同顏色輪廓的“光”。它所顯現的奇異圖象,被假設為對應著該物體的靈性全息。例如一片破損的葉片,在克里安照相術之下的“光”,卻可能呈現完整葉片形狀──從此,這有名的“葉片幻形”,一直是心靈學者認為「有超乎肉眼之外的靈場」的重要說例。作為對ψ的觀察分析工具,克里安攝影術能給“靈光”下一個操作型定義(雖然操作型定義往往難以契合靈性深意),以此“靈光”作為“Ψ場的表徵”。在當今心靈學界,這攝影術有三方面用途:一、積極應用於實徵、分析ψ,用來顯現人體能場,以資實徵研究;二、在Ψ012*3(應用心靈學)所謂「實效反省」中,作為“新醫技”而被檢證。而它還有更將受爭議的第三用途,那就是──三、作為超能力者的驗證法。例如:1974年,21位科學家對擁有ESP與PK能力的英國青年Matthew Manning作了克里安照相,比較其放鬆時與發功時的“靈光”,果然發現其發功時的靈光呈現令人驚異的大範圍光亮,由此,Matthew Manning的“ψ功能態”得到了實徵;而當實徵出現時,超常現象也正好發生,故而排除了“巧合”因素,便是“驗證”了其確實為此ψ現象的主體。
這個Ψ012*3(迴饋心靈學)的分析技術,可由其醫學運用中回饋到心靈學:通常受截肢的人常會有斷支後疼痛幻覺,但經由“靈光”攝影,竟發現那也是心靈學者該感興趣的一種靈學現象──靈體的疼痛知覺。依據英國針灸學院的Worsley發表的報告,斷肢後,仍能在靈光照片中看到“未消失的靈肢體”,在愈有疼痛幻覺的病人身上,就愈能發現“未消失的靈肢體”現象。列寧格勒外科醫師Gaikin發現,在人體的克里安照片中,光點間有特定型態,這些“能量點”與皮膚中的神經末梢等生理表徵並不一致,卻略與古傳的經絡、穴位圖相符。傳統醫學認為,人體上有無形的經絡連繫著臟腑;若有病則影響經絡的循環流通,這會反應在經絡上的特定穴位。故針灸家透過相關穴位的針刺,可以調節氣脈,使身體恢復陰陽平衡。但現代醫學卻質疑經絡,因為這「生命能場體系」不存在於解剖學家的顯微鏡前。西方學者曾嘗試用放射性追蹤物、紅外線熱像圖、皮膚阻抗、輻射場攝影等技巧來印證經絡,但目前為止連經絡的定義也無定論。但依據Ψ012*3(迴饋心靈學)的“實效反省”,多數的臨床針灸師按經絡原理進行針刺,能讓病患“得氣”──產生療效,則是普遍性事實。
p.s.: 與克里安攝影術類似的技術,例如,Kilnar以塗上雙花青素染料的玻璃來作為濾色版,透過它,看到了人體的三層靈光(Human Aura):近體表的是0.635cm 的暗色層,其外層是5.08cm,較淡,最外層則外廓不明顯,約有15cm厚。見W.J.Kilner, The Human Aura, University Books, New York, 1965.
20 世紀末,商業界推出所謂「氣場分析儀」(Aura Spectro-Photo-Meter),卻背離了心靈學所謹守的科學正途。它號稱能拍出人體的氣場,拍出其各種顏色和結構,不像克里安相片只有藍藍的一片,而更能從中分析出一個人的性格、運勢,甚至修行程度的高低。然而,這些都是基於對攝影技術的誤解,與“穿鑿附會”甚至“江湖”的伎倆。
這種相機無法直接擷取人的氣場,而是根據所先前建立資料庫來拍攝的,由資料庫控制相機內的燈組而投射影像、模擬成人們成見(依據一些“天眼通人士”的說法)中的“靈光”。而該資料庫是依據預設的標準而「轉換」成“氣場影像”,那些標準或許是掌導電度、腦波、體溫等不絕對具有“靈”意義的生理參數。總之,這種“靈光”攝影,絕不是某種射線直接發射、反射、感應底片而得到的。
1.3 是鬼神還是潛能?(懸而未決)──Sorrat的“小實驗室”疑題
1961年由依利諾大學文學教授J. G. 奈赫發起了一個念力研究團體,稱為Sorrat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Rapport and Telekinesis),他們所發展的心靈學實驗,為PK現象提出了重要的詮釋角度。
1965年,Sorrat匯聚了一些人來從事「如何引發PK現象」實驗,一開始,他們引發PK現象的方法是“通靈術”(Spiritism),也就是圍著桌子坐待超常現象發生。終於,他們“接觸”到靈界存在體了,Sorrat將這種能回答問題的存在體稱為“代理人”───因為透過“代理人”,可以產生PK現象。例如說:當他們希望施展“折彎湯匙”的PK,並不是直接用“自己的念力”來折彎湯匙,而是託付“代理人”,由這靈界的存在體來完成PK現象。
這個實驗的成果,使Sorrat集團對PK的根本定義產生懷疑,這也是心靈學界最重要的懷疑之一:到底超常現象的源頭,是自己的心念,還是外在的靈界存在?
後來奈赫教授與萊因博士一起設計了“小實驗室”研究。1973年以後,主持Sorrat實驗的是萊因博士研究所中的研究員W. E. 凱克斯,和J. T. 理查博士。他們的“小實驗室”是一個謹慎密封的木箱,箱內底部鋪上一層咖啡粉來顯現物體被拖動的痕跡。實驗過程是:Sorrat諸人先請“代理人”完成某種“動作”,例如將箱子中的某兩個骰子的位置對調。然後,Sorrat諸人可以放鬆心情,等待“動作”自己發生,甚至可以不在場。一段時間後,再來觀察咖啡粉上的痕跡,果然該“動作”被完成了。有時,還有更意外的發現,例如箱子裡頭出現了原本沒有的一顆念珠,而箱子當然不曾被打開。
進一步的“小實驗室”,是能夠保證密封,又能夠便於監看的玻璃魚缸,實驗設計仍然相當嚴謹。終於在1975年5月某日以及七月四日,在“小實驗室”中完整拍攝到一支筆自己飄在空中進行“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的證據,這無疑挑戰了許多心理、心靈學家的理論,諸如:「發生在靈媒身上的『自動書寫』,只不過是她自己的潛意識的浮現罷了。」「與其說超常力量來自亡者、靈界眾生,不如說是來自生者所分裂出的人格。」Sorrat點出了重大的公案:「若沒有靈媒的存在,也能有自動書寫發生,則所寫出的是誰的潛意識?」
一般心靈學者都以為,PK現象的關鍵是該特異功能人,而這人必須非常專注才能使“動作”發生;但“小實驗室”實驗結果卻是相反的。───能施展許多超常現象的Sorrat諸人,並不需要去專注地施加意念,甚至不是關鍵主角,便能完成動作。這表示PK現象的關鍵恐怕不是ψ功能人,而是ψ功能人背後的「代理精靈」。
2. 第三里程碑–1987:唯物派典的興衰
2.0 唯物主義下的心靈學分支
在東亞文化圈,氣功、神通、靈修等都有悠久繁複的傳統。但是,近代學術界卻學到西方“科學方法”中的“化約論”與“唯物論”,卻沒有學到多少西方科學的獨創性與批判性,故而遲遲無法對固有文化傳統進行科學研究。中國建國之後,更因為唯物專制主義,故心靈學被聲討為“偽科學”。
2.1 中國的氣功研究
1976年中國剛打倒了四人幫,緊張的政治氣氛稍有開放,學術界從文革中初醒,百廢待興。在重新開發科學主題的野心中,“氣功科學”誕生了。當時主其事者,是中共火箭之父錢學森博士,經歷過對傳統一昧“否定”的文革的他,腦子裡產生一種“肯定”觀點:應該回頭過來探究古老文化中的奧妙。他選定氣功做為其中的研究重點,在當時的意識形態框架下,唯物觀的“心靈學”由“氣功科學”夾帶而開始了。1978年,錢學森開始推展氣功及特異功能研究,範圍廣泛而系統化,各地的大學、研究機構及國家單位陸續參與,大量學術論文出爐了。
2.1 人體科學研究風潮
1979年,四川日報報導了兒童唐雨的“手指識字”“耳朵識字”等特異功能。三年後,受中央重視的“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 成立了,統稱當時引起討論熱潮的超常心靈現象為:人體特異功能(簡稱EFHB; Exceptional Function of Human body)。
1982 年4 月,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邀請幾所大學和研究所舉辦了一次聯合測試,目的是對特異功能的存在性進行一次公開實驗。這種存在性實驗,有嚴僅的實驗條件與程序,要求可重覆性,有20多個單位與40多位人員的參與、監督與公證。結果證明人體特異功能—-包括透視、隔空傳輸等,都是客觀存在的。有了這次公開實驗,科學家緊扣每個被證明了的項目來構築相關理論假說,向現代科學跨發出了革命步伐,挑戰那些故意忽視未知領域而霸住學術市場的假權威。
1980年,杭州大學的田維順教授等人,對杭州四所小學、四所中學年齡7至18歲的學生1222人,做了四個小時的誘發測試,結果發現9歲兒童的手指識字功能的出現比率相當高,達20%。而隨年齡降低或增加,出現比率遞減:10~11歲均為14%左右;12歲為7%,13歲為4%,14歲以上的150名學生當中只有一位出現(田維順等,1996)。此外北京大學(1979)雲南大學(1980)也有類似實驗。“開發ψ功能小孩”實驗,讓世人耳目一新。他們最革命性的貢獻,不是確證了小孩能手指識字,而是發現到:特異功能可能根本就不“特異”,對在7~12歲之間的人而言,根本是大部分都具備的。
他們也發現到特異功能成功的同時,手部會發出可量測的信號,這發現,使得ψ功能的機制,變得可以“實徵”──可以從外在儀器明確掌握到當事人的特異功能「真否發生?」和「何時發生?」。
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對張寶勝做了“穿透藥罐”實驗,證明張寶勝能從瓶口已被燒結的透明玻璃罐中,將“藥片”抖出來。(p.s.)台大李嗣涔教授從高速攝影機拍攝到的藥片穿壁過程,顯示了物體間竟然可以空間交錯。──空間真的只是萬物間共同交織的成見?
p.s.: 他們對張寶勝做了50次「穿透藥罐」實驗,先將裝入透明玻璃罐的「藥片」做了獨特記號,再將瓶口燒結,讓張寶勝把它們抖出來(藥罐不能抖破)。結果,有25 次成功。他們也用高速攝影機拍到藥片穿壁的連續過程。
中國地質大學人體科學研究所長期研究孫儲琳的特異功能,發現特異功能的形態對一個功能人而言,其實並不固定,可以觸類旁通;也就是說,分類甚細的種種特異功能,其實可能都是同源的。孫儲琳能通過約60 種不同的特異功能項目,包括微型雕刻、念力撥鐘、念力爆米花等,更神奇的是在硬幣上打洞,以念力改變生命時程──讓焦敗的花生種子重新返生發芽。
上海復旦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及生命科學院在長期的調查之後,注意到一個向來被忽略卻可能蘊藏關鍵性秘密的事,那就是特異功能發生時,功能人似乎都會有「屏幕效應」──在額間或面前出現類似電影屏幕的遮斷性視覺。這種視覺傳統心靈學界稱為第三眼,但特別的是它往往具有遮斷性,也就是說當屏幕效應發生時當事人會看不見眼前被遮斷的實景。這一點值得探討,因為它似乎並不同於宗教上所說的天眼育有「無礙性」。「屏幕效應」顯然是特異功能的重要樞紐,不只是用來接收ESP,也用來完成PK──念力想要影響的該物體會被「攝入」此屏幕影像上,當影像中該物體的「變化」完成了,實景中的該物往往也確實被變化了。若能深入研究這「屏幕效應」,不僅可能能洞悉特異功能原理,或許也有助於掌握「展現特異功能」的關鍵因素,甚至能進一步由「屏幕效應」的性質,來分類特異功能。
2.3 對人體科學風潮的反醒
在客觀、有耐心的心靈學家看來,偶見的作弊,是預想得到的,是可控制、可排除的,所以不會妨礙實驗的真實性。因為,根據大量對特異功能人的描述,他們往往具有較低的社會壓力承受度,因為對世俗社會認同度較低,甚至常有「彷彿活在夢中」的意識狀態。許多知名特異功能人都是出身鄉村,原本社會地位較低,比如張寶勝連小學學歷都沒有,卻因「表演」特異功能而被奉為國寶,所以「表演」對他而言變得很重要,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壓力。社會施予心靈學家的「實驗不准一次失敗」的壓力,最後也都壓在功能人的身上。許多的政要、科學家乃至參觀表演的人士往往非常不尊重、體諒,把這些原本被奉為神人的功能人當作職業藝人;若他們無法提供表演,就甚至無權得到藝人的尊重—-不演出的藝人還是藝人,不演出的功能人卻須受辱,被辱為「媚附科學的鄉下神棍」。於是功能人往往強迫自己每次「實驗」都要有被預先設定的結果──實驗之前便需要保證成功,這在實驗的科學精神上是荒謬的;更糟糕的是,一定得成功,則作弊便成為難免。但可惜他們不知道在科學上只要一次作弊,則整個信度都會被質疑。即使張寶勝偶然也會作弊。
事實上,多數的重要實驗都不會有作弊發生,被採信的實驗都有嚴格的評判標準,例如測試樣本有不可破壞性和唯一性(施測者有簽字或做暗記,有時還要加上虎符),且不允許帶離現場。現場也有種種監測。所有實驗都是雙盲(施測者和受測者都不知道目標的內容)。實驗結果要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
3. 第四里程碑–2000:終極關懷的碰觸
3.0 海東島上自由高飛的心靈學
當中國的人體科學因為法輪功事件的連坐而受到專制政權的全面打壓,在海東台灣島上,心靈學的自由研究開始高飛。
3.1 “生物能場研究”對唯物科學信仰的揚棄
一開始,僅止於生物能場(氣功)研究。1987年10月,李嗣涔跟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王唯工,陽明醫學院的崔玖、東吳物理系的陳國鎮等七、八位教授,聯袂拜訪國科會主委陳履安,討論氣功研究計畫,那天,大家一致想到以“生物能場”一辭來代替“氣功”──這是科學上該有的作法:在對“氣”這東西還不明白的情況下,不適合將研究對象武斷地與“氣”劃等號,應該只給研究對象一個操作型定義。免得落入了一般人對於“氣功”這語彙的既定印象。1988年四月,他們正式向國科會提出了“生物能場”研究計畫—-有三個方向:一、「外氣」對生物細胞的影響。二、中醫的把脈原理及其在氣功上之應用。三、用「穴位電訊測量儀」測量氣功師。
台大心靈學的突破性發展,嚆矢於1989年初台大的一場「電磁場對生物細胞的影響」討論會。根據文獻,氣功師練氣時,身體穴位會產生約10hz的低頻震波,發放的外氣也含有大量約10 hz的聲波;而腦波振幅在練功時大幅增加,其α波之頻率也是8-13 hz。在那討論會中,李教授頓然想到α腦波和氣功之間,一定有密切關係。已知,練氣功會使α腦波增大振幅。那麼,沒練氣功的人,若能由外在激生α腦波,能否進入氣功狀態?───此後的兩種實驗符應了這假設 (李嗣涔, 1989):
第一種是「快速思想」實驗。利用有節奏的思想(重覆每秒默念1到10),果然能在腦內產生固定頻率的神經脈衝,與視丘部位α腦波產生源處產生共振,而激生“氣感”。實驗發現相當高比例的未練過氣功的人,能在30分鐘內產生氣集丹田等效果。
第二種實驗是「閃光刺激實驗」。實驗結果發現某些未練功的人,可以利用不同頻率的光照(在暗室用不同頻率驅動的綠色發光二極體照射閉閤的雙眼),引發氣感。
為了探討氣功與腦波的關係?在這段時間,李教授只要聽說哪裡有“高人”,不管是佛是道、是正是邪,都去“下帖”請人家來台大醫院量腦波。
在以科學研究氣功的過程中,李嗣涔逐漸發現,某些少年時代的幻想竟成了實相。氣集丹田、打通任督、大小週天、念力移物、起死回生等,居然在研究計畫中被證實了。李教授不但不變成迷信的人,反而更加成為一個質疑者──對科學成見所構築的整個世界觀質疑。從氣功層次的發現,他跨向對宗教的思索:「我們也發現,氣功與伴隨而來的人體特異功能,不但不是迷信,反而是人體科學上的高層次問題,是一個充滿向人體生命現象挑戰、徹底了解宗教現象的巨大領域。」
3.2 臺灣大學的心靈學研究
1991年4月,李嗣涔教授開始研究人體特異功能,1992年2月正式在台大開了一門課程:人體潛能專題。
所謂“人體潛能專題”,實際上就是心靈學,該課程在成績單上的英文名稱就是special topics on parapsychology,它是2學分的課程,在這課程中大量蒐集了台大學生ESP、PK表現與其腦波的關係。這課程本身就是一個規劃縝密的大規模實驗:首先,利用“ESP卡片統計實驗”(p.s.),從學生中找出具ψ功能者。除了<目的一>證實ESP的存在,更是要<目的二>用來和長久練功、修行的氣功師、禪師及邀來的ψ功能人作比較研究,找出兩者生理上(如腦波)的異同,從而分析“ψ功能”的原理,瞭解人是怎麼會有心電感應力的──甚至開發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ψ功能的方法。
p.s.: ESP卡片統計實驗:這是在心電感應方面的實驗,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以心念將ESP卡訊息送出,另一組坐在三公尺外背對發訊者負責收訊,一分鐘後寫下答案。每次上課,每人各別都做了十次接收及發訊。累積一學期100次,然後用統計方法來檢驗個別心電感應成績是否具有顯著性。
而這兩個目的,都相當程度地完成了。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個目的的完成:發現了兩種腦波型態與ψ功能的關連──
在台大,受測試的近數百名學生中,有許多具有顯著心電感應力,且從不曾修練過。其中多數在正常閉眼做心電感應時,α腦波的尖峰振幅都極低,很像禪定學中的「入定態」。
於是,李教授對於所發現的「心電感應產生在“入定態”中!」提出了以下假說:
「在『入定態』中,腦的生理活動下降,雜訊降低,使得外界存在很微弱的訊息,有機會進入大腦不為雜訊所掩蓋,而為大腦掌管意識部份所感知,這與一般低雜訊電波接收器原理是類似的。」
另外,李嗣涔與石朝霖教授的“念力轉指南針”實驗,先讓受試者石朝霖教授換上剛拆封都內衣、無塵褲,穿拖鞋,以高斯計確定身上沒有磁性物質,然後用意念轉動一指南針,同時用高斯計量測頭部附近的磁場。結果發現,在ψ現象發生時,受試者會產生高達115高斯的磁場(李嗣涔、石朝霖, 1993)。
李教授在課堂之外,也開設兒童特異功能研究班,經過長年的實驗,確定了“手指識字”的存在,發現了數十位7~12歲的小孩具有“手指識字”能力。(用彩色筆在紙片上寫上中英文或畫圖,再將紙條折疊,讓小朋友置於耳朵或手上,結果幾分鐘之內,小朋友們就能由“心眼”看到紙上的圖文。)
3.3 「碰觸到了佛的世界!」
李嗣涔在台大開了“人體潛能專題”課程,大量蒐集台大學生的ESP,PK數據,將心靈學帶到大眾眼前;心靈學也將李嗣涔帶向了光怪陸離的生活,例如他所描述在台大醫院的見鬼經驗。那一次由教授學者七人組成「抓鬼隊」,請到聞名於全球心靈學界的超能力者石朝霖,要以特異功能來「逼亡靈現身」。大夥聚在台大醫院的某病床旁,由石朝霖施發念力,招請鬼魂現形。結果大家果真看到了一絲朦朧黑影,鬼沒看清,卻聞到了嗆得“恐怖”的臭氣,大夥不約而同地拔腿逃開了。(哈~果真是葉公好龍,誰也沒想到自己心中對鬼的恐懼有那麼大。)別人可能認為這是一次失敗的實驗,但在李嗣涔心中,卻刻下一個大問號──亡靈的“殘留訊息”果真存在嗎?這件甚少人有緣親見的事,對那絕頂聰明的權威半導體科學家而言,是理性頭腦的一次大翻轉。
由於氣功研究,李嗣涔的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全被翻轉了。從前,他對自己的理性智慧極端自信,凡事問證據,對“怪力亂神”不屑一顧。如今他會說「封神榜的世界可能是真的」。相同的是那一份自信:他不怕別人批評他走火入魔。
在李教授的課程中,“科學工作”結合了”終極關懷”,許多人航越了成見之海,瞥見了現實中的超越性。1999年8月,李嗣涔的研究果然「感通靈境」,重大發現正如中研院院士陳建德所形容的「天意般現前」。在對高橋舞的“手指識字實驗”中,意外地發現“神聖記號靈效應”這種有獨特意義的ψ現象,阿張蘭石在當時參與了李教授的研究。當時,平生謙沖而嚴於科學的李嗣涔,對阿張蘭石說:我們今天的研究,已經遠遠超越過去的水平,「碰觸到了佛的世界!」那溢於言表的“ψ自信”,彷彿一種波動,傳開了那彷彿“投身於時代天命”的欣悅。
西方實驗心靈學開始了六十年,李嗣涔才從零開始起步,所幸,台灣有祖先留下來的氣功文化,這使他的團隊在八年間便突破了西方六十年來的限制:先因為發現“腦波共振態/入定態”理論而超越大陸人體科學,又因為發現“神聖記號靈效應”,而突破了西方實驗心靈學對「靈界存在否?」的無可置喙。希望今後吾人能持續點亮心靈學與宗教、真理之間的灰暗關連,終結心靈學的長夜孤寂。
參考資料
Irwin, H. J.,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Parapsychology“, Jefferson, NC: MagFarland.
田維順等,1996:〈耳朵識字年齡、性別分怖特徵的研究〉,《中國人體科學》6,頁105-108。
李嗣涔,1989:〈以刺激法導引氣感之產生〉,《國立台灣大學工程學刊》第64期,1989.6,頁117-125。
李嗣涔,張蘭石,(2001:〈手指識字關鍵字與信息場之聯繫模式〉,《佛學與科學》2001, Vol.2, No. 2,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頁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