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3. 宗教学;世界文明史《近現代漢傳哲學》《佛教与教育》

 

【傳統宗教、新興宗教與心靈研究】課程教學綱要
科目名稱
傳統宗教、新興宗教與心靈研究
Traditional Religions, New Religions and Psychical Research
科目代號  
任課教師
張蘭石 上課時間  
 
1.課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1. 簡介:全面性瞭解對“宗教”的研究法。
2. 反思:瞭解宗教文獻詮釋空間之廣,瞭解整合客觀宗教史與主觀宗教哲學之可能,瞭解宗教現象學之進路,瞭解由各專業學科(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宗教的方法學限制。
3. 獨立的研究:全方位(更深體悟各種觀點而非武斷推測他人) 瞭解研究對象的意義與效用。若以僅僅百年的宗教學斷言沉積千年的宗教,將陷入學術象牙塔,故學者不應執取宗教學理論;若能以開放心態與終極關懷,提供專科視野於科際整合,才真切有助於瞭解自身關注之宗教現象,故應在各自研究對象、各自方法進路上發現體系性真相。
2.指定用書
Text Books
 
3.參考書籍
References
 
4.Teaching Method
1老師課堂講授   2同學讀書報告   3課堂討論
5.教學進度
Syllabus

共36堂課
36主題

第一單元 宗教學研究法
第1週
引言-宗教學的客觀實徵與主觀參與
概論西方宗教學史,宗教的歷史性與共時性研究,宗教現象學方法論。
閱讀:
夏普(Sharpe, E.J.),1991:呂大吉等譯《比較宗教學:一個歷史的考察》,臺北:桂冠。羅伯‧索柯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2004:《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王鏡玲,2000:《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第一章。
希克‧約翰(Hick, John),1972:《宗教哲學》,臺北:三民,193頁。
J. Samuel Preus, 1987:“Explaining Religion: Criticism and Theory from Bordin to Freu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ntroduction.
第2-3週
宗教史學與宗教人類學
閱讀:
金澤,2001:《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裏克爾,1995: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
沈清松,2000:《呂格爾》,臺北:東大。
Mircea Eliade,2001:《聖與俗》(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臺北:桂冠。
Mircea Eliade,2001:《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 histoire des croyances et des idées religieuses/ I ),臺北:商周,第1,2,10,11,12章。
第4-5週
宗教心理學與心靈研究
閱讀:
Homans, Peter. 1987:“The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Movement.”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12, edited by Mircea Eliade. Pp.66-74.
Jonte-Pace, D. & Parsons, William B. 2001. Religion and Psychology: Mapping the Terr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1-10
佛洛伊德,2000:楊韶剛譯《一個幻覺的未來》,臺北:知書房。
佛洛伊德,2000:邵迎生譯《圖騰與禁忌》,臺北:知書房。
Danny L. Jorgensen,1999:王昭正、朱瑞淵譯《參與觀察法》第一、三、六、七章,臺北:弘智出版社。
DiCenso, James J. 1999. “The Other Freud: Religion, Culture and Psychoanalysi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第6-7週
宗教社會學
閱讀:
Berger, Peter L. 1967: “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Garden City: Doubleday.
韋伯(Weber, M.)著,康樂與簡美惠譯,1993:《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381頁。
林本炫,2003,〈社會學有關「新興宗教運動」定義的意涵〉。收錄在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五輯》,頁39-68。
瞿海源,1997,〈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爲的變遷與變异〉,收錄在《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第四章。臺北:桂冠。
張茂桂、林本炫,〈宗教的社會意像: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課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四期,頁95-124 。
第8-9週
 
 
第二單元 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
第10-11週
原始宗教、氏族宗教與世界性宗教
閱讀:
黎登奧(Ridenour, J.),1981:鄭華志譯《殊途同歸?基督教與其它各大宗教之比較》.臺北:中主。
Watt, W.M.,1987:“Muhammad .”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itor in chief: Mircea Eliade. New York: Macmillan.
Chan, Wing-tsit. 1987. “Confucian Thought: Foundations of the Tradition.”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itor in chief: Mircea Eliade. New York: Macmillan.
第12-13週
原始宗教與新興宗教—在心靈研究角度看其同異現象
閱讀:
Morris, Brian,1996:張慧端譯《宗教人類學導讀》(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ory Text),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Barker, Eileen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89.
第14-15週
氏族宗教與新興宗教—在宗教心理學、社會學與心靈研究角度看其同異現象
閱讀:
林美惠,2003:陳美華〈橫跨台灣海峽的女神媽祖:國界、進香和衛星電視〉,《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林美容、張珣、蔡相煇主編,pp. 205-233。
第16-17週
新興宗教案例剖析
重點:學生應舉例研究:哪些新興宗教的哪些現象脫離了傳統宗教的發展軌迹?有哪些表現出類似原始宗教、氏族宗教的面貌?—-特別是領導者的治療等能力、對領導者的崇拜、教團內權力的集中、反社會傾向、洗腦。哪些現象可能是目前世界性傳統宗教的未來發展趨向?目前有關新興宗教的研究大部分焦點在美國,本課程中學生須對台灣的宗教現况做剖析,幷對台灣的新興宗教教團做一深刻分纇,幷就社會學分析宗教在台灣興盛的原因,檢視宗教團體與政經環境、族群意識、家庭制度、傳統價值的關係。
第18週
結論與反思
6.成績考核
Evaluation
□讀書報告:30 % □課堂表現:30 % □學期報告:40%
學期報告格式要求: 依一般學術論文格式。

世界文明史 / World Civilizations
科目名稱
世界文明史 / World Civilizations 教室 藏經樓一樓講堂
任課教師
張蘭石 上課時間 新加坡佛學院07級 2008.3-2008.8
 
1.課程說明
Course Description
每週上課兩次,時數共四小時。是預科班(一年級)學僧之必修課。 
課程采取人類學+宗教史學進路,介紹世界重要文明的文化社會經濟脈絡,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對人類當前處境的 啟示。
課程三主軸:1. 宏觀考古人類學而以宗教學線索展開文明史;2. 藉社會學心理學探討主要文明史議題;3. 全球化。
教材三方面:1. 各主題介紹性文章;2. 視聽教材;3. 名著介紹。
2.指定用書
Text Books
●Ebrey, Patricia Buckley, 2002:《劍橋插圖中國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ISBN 7-80603-635-0。(1996:”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lmann & King Ltd.)
●馬克垚,2004:《世界文明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7707-6/K.0347。
●Tylor, Edward B., 2004: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 7-5633-4577-9。
●Naipaul, V. S., 2003: 黃道琳譯《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ISBN 7-108-01874-8。(1990:”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 London: Heineman.)
3.參考書籍
References
“World Civilizations: Sources,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 Vol. I, by Dennis Sherman, A. Tom Grunfeld, Gerald Markowitz, David Rosner, Linda Heywood,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Perry, Marvin et al.,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4th ed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9).
Ralph, Philip Lee, et al. (eds.), World Civilizations: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 (9th edn., New York,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7). Vols. 1 and 2.
Keesing, Roger1989:張恭啟,于嘉雲譯《人類學緒論》,臺北:巨流。
Wintrop, Robert, H.1991a“Civilization.” In 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Pp. 33-37. New York: Greenwood.1991b“Culture.” In 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Pp. 50-61. New York: Greenwood.
張光直1988a《中國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香。
——–1988b《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香。
——–1990《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
Barfield, Thomas, ed.1997: “Culture.” In 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Pp. 98-101, New York: Blackwell.
Daimond, Jared,1998: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臺北:時報。
1997:”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New York: Norton.
Wolf, Eric R., 2003[1982]:賈士蘅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臺北:麥田。
1982:”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b:秦於理譯《在信徒的國度:伊斯蘭世界之旅》(上,下冊),臺北:馬可孛羅。
1981:”Among the Believers: An Islamic Journe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
4.Teaching Method
學僧於課前研讀指定教材,出席並參與討論。英文閱讀是學習世界史的基本條件。應於課前查出閱讀材料中的生詞。
5.教學進度
Syllabus

共36堂課
36主題

 概  說
1.佛學中心的世界文明史研究路線【學科名的解釋】 【世界文明史參考書】【“文明”-“Civilization”】【憑藉自然科學技術的人文學科】【反饋人文社會科學】【科際整合】
2.宏觀考古人類學視野的地球“文明”史(本堂課是總綱,部分細節分派到以下課堂課來詳說,尤其是第2,3,4堂課.)
(馬克垚,2004:1-13)(張光直,1988a)(Daimond, Jared,1998[1997]:導讀,前言,第一部pp.9-91)
【成住壞空】【地球史7期】【Laurasia & Gandwana】
【人種與文明】【from更新世-舊石器to全新世-中新石器】(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舊石器vs.新石器 】【評論電影“10,000BC”】【金字塔溯至萬年前?】【智人簡史】【智人的遷徙分化】(人种的差异;人类向美洲及澳洲迁移)【漢地舊石器文明】【漢地新石器文明】【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
3.【地球史中的文明分期】
張光直1988從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香。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畜牧业的起源/農業的起源
4.文字與書寫 Daimond, Jared,1998[1997]:第三部第十二章pp.232-257
【埃及圣書字】【古西亞楔形文字】【漢甲骨文】
宗教學線索
5.比較宗教學線索/Introduction Comparative Religion
【Primitive Religion】【Tribal Religion-World Religion】
【氏族制度,氏族宗教,城市與政權】

張光直1990:《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Daimond, Jared,1998[1997]:第三部第十一,十三,十四章pp.208-231, 258-320
【母權】/文明的产生-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社会大分工与大分裂-金属的冶炼-私有制和阶级形成-国家产生/史前文化-图腾-宗教萌芽-史前艺术-科学知识萌芽-文字产生
氏族宗教
6.【部落宗教】
7.【世界性宗教】【巴比倫占星宗教】
8.多元的佛教
9.基督教的興起、擴張與政教分離(馬克垚,2004:361-401)
Daniel J. Boorstin, Part One and Part Three”World Religion”, pp. 78-80; 80-81; 272-291; 400-401; 644-663
10.伊斯蘭的興起、復興與政教結合  The Rise of Islam(馬克垚,2004:337-359)
(Naipaul, V. S.,2002[1981])
 農 業 文 明
11.古西亞/蘇美-巴比倫/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Southwestern Asia(馬克垚,2004:21-56)
兩河流域地理、城邦帝國、巴勒斯坦簡介,
Brian M. Fagan, Chapters Fifteen and Sixteen‧The Random House Encyclopaedia, 中的相關篇章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文明的发生:苏美尔文明的发生-苏美尔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不同-苏美尔城邦争霸-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奴隶制度-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12.古西亞/俳尼基-希伯來-亞述-波斯文明/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Southwestern Asia(馬克垚,2004:60-66)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犹太王国/铁器、腓尼基/犹太教和希伯来民族历史
早期亚述-中期亚述-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
13.古埃及文明歷史/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Northeastern Africa(馬克垚,2004:67-96)
古代埃及文明/埃及文明的起源-历史特点-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和第二中间期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反喜克索斯和埃及再统一-埃及帝国形成-社会经济状况-王权和神权的关系-埃及与赫梯的争霸
14.古埃及文明遺跡/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Northeastern Africa(馬克垚,2004:97-125)
/古埃及文化:文字-建筑-科学-宗教
15.古文明-美洲瑪雅文明/Ancient America Maya Civilization
16.古印度harappa文明/Ancient Harappa Civilization(馬克垚,2004:127-132)
V. S. Naipaul 2002a.‧The Random House Encyclopaedia, 中的相關篇章‧World Religion, pp. 483-505; 999-1000
印度河流域文明:自然环境和居民-哈拉巴文化/吠陀时代:吠陀和雅利安人-早期吠陀时代-后期吠陀时代/列国时期:列国的形势-耆那教-佛教/孔雀帝国的兴衰: 摩揭陀国-孔雀帝国建立-阿育王-古代印度文化
17.古印度吠陀文明/Ancient Indian Civilization(馬克垚,2004:133-166)
18.地中海北岸:古希臘文明/The MediterraneanBasin: Greek Civilization(馬克垚,2004:210-256)
Brian M. Fagan, Chapters Eighteen, Twenty-One, and Twenty-Two‧The Random House Encyclopaedia, 中的相關篇章
爱琴文明/自然环境和居民-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荷马时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形成和殖民-斯巴达城邦-雅典城邦/希腊古典时代:希腊波斯战争-雅典海上同盟-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城邦内部矛盾的发展-城邦间的争霸-希腊古典文化
希腊的扩张:马其顿的兴起-希腊落入马其顿控制之下-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的东征-托勒密埃及王国-塞琉古王国与帕加马王国-马其顿王国-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19.地中海北岸:古羅馬文明/The MediterraneanBasin: Roman(-27~476) Civilization(馬克垚,2004:258-298)
Brian M. Fagan, Chapters Eighteen, Twenty-One, and Twenty-Two‧The Random House Encyclopaedia, 中的相關篇章
20.中華史前(Ebrey, 2002:1-24)
21.秦漢文明(Ebrey, 2002:25-75)
22.唐宋農業文明(Ebrey, 2002:300-164)
23.元朝世界的宗教衝突與融合
24.漢傳佛教的東傳
25.達爾文主義Darwinism
26.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476-1453)/Europe’s Middle (Dark) Ages(西羅馬帝國滅~東羅馬帝國滅)
工 業 文 明
27.明清工業文明(馬克垚,2004:421-433)
28.歐洲科學革命對基督教世界觀的挑戰(馬克垚,2004:468-525)
29.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馬克垚,2004:599-660)
30.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Industrial Revolution & Capitalism:18世紀中葉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封建制度小農經濟消弭。
(Wolf, Eric R., 2003[1982]:第三部)
31.貿易-殖民主義-帝國主義Imperialism,colonialism
(Wolf, Eric R., 2003[1982]:第一,第二部)
32.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與民主/Enlightenment,French Revolution(1789)and Democracy:法18世紀伏爾泰爭自由天賦人權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潮.
33.1848歐洲革命,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族主義/European Revolution of 1848,Liberalism,Conservatism,Nationalism
34.社會主義與全球
35.當今的全球文明分野
36.全球化與流行文化
6.成績考核
Evaluation
[1] 課前研讀,出席狀況,及課堂討論,佔10%。
[2] 期末考:60%。[3] 作業:共10%。[3] 學期報告:20%,內容寫成論文形式。

近現代中國哲學》教學計劃

课程名称 近現代中國哲學
上课时间  
学  分 数  
任课老师 张兰石
Textbook  
Evaluation  
Office hours :  
Course
Description
近現代,東亞與西方產生了文化衝突與融匯,這個時代產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家,他們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重新反省民族文化史,構建了新的思想傳統。本課程通過系統評介近現代中國的著名思想家,主要有曾國藩、康有為、嚴復、梁啟超、章太炎、楊文會、蔡元培、胡適、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太虛大師等,探討他們的思想形成過程及其思想特質,勾勒出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的基本線索和面貌,同時務求依照其思想本身的脈絡,展現思想者與時代之間的張力。
Teaching
Method
本課程以講授為主,結合適當的課堂討論,通過系統評介近現代中國的著名思想家,在古今中西哲學文化碰撞交融的時空兩個維度中探討中國文化的來龍去脈,從而使學生對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發展有一個比較淸晰的輪廓;初步掌握文獻與問題相結合的哲學分析方法;並引導學生體會、把握中國哲學的態度、眼光和方式。
  上课进度(周数) & 课程纲要

日期 上课内容 教材
     
【1】
緒論

學時分配:(2 課時)

本章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中國近現代哲學的時代背景,主要課題和發展脈絡。
重點是全面的理解學習近現代哲學史的理論價值和時代意義。

 

 閱讀書目
1.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淸代部分)東方出版社 1996 年
2.錢 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華書局 1986 年
3.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六)》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4.《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下)》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中華書局 1982年
5.【日】福澤諭吉 《文明論概略》 商務印書館 1959 年第一版
6.【德】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商務印書館 1998 年第一版
7.《中國哲學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8.《中國現代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2】
龔自珍、魏源
學時分配:2 課時。
0
 
經與經學傳統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乾嘉之際的學術大勢和「常州學派」
龔自珍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淵源,論政,,論學

魏源生平著述,論政,論學

0.《魏源集》中華書局 1959 年第一版
1.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612。
2.《龔自珍全集》中華書局 1959 年第一版
3.湯志鈞 《近代經學與政治》 中華書局 2000 年
4.梁啟超 《淸代學術概論》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年
5.陳其泰 《淸代公羊學》 東方出版社 1997 年
6.姜義華、吳根梁、馬學新編
《港台及海外學者論近代中國文化》 重慶出版社 1987 年
7.鄒振環 《晚晴西方地理學在中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8.李允俊 《晚淸經濟史事編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9.M.G.馬森 《西方的中華帝國觀》 時事出版社 1999 年
【3】
曾國藩
學時分配:2 課時。

曾國藩生平著述,學術淵源
湘學, 桐城學派
「禮」論和風俗論
曾國藩遺書與修身養性之訣

1.爾曼(美) 《從理學到朴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年
2.《曾國藩全集》
3.喻大華 《晚淸文化保守思潮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4.(美)李 《晚淸華洋錄:美國傳教士、滿大人和李家的故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5.李雙璧 《從經世到啟蒙——近代變革思想的歷史考察》中國展望出版社 1992 年
6.王俊義、黃愛平 《淸代的學術與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4】
洪秀全
學時分配:2 課時

農民革命的思想來源
農民革命思想和基督教
基督教神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中西文化的衝突:曾國藩的《討粵匪檄》
太平天國與儒家文化,佛教文化
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中國農民革命的悖反

1.吳雁南等主編 《淸末社會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2.丁偉志等 《中體西用之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年
3.熊月之 《西學東漸與晚淸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4.於語和等編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論》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5.楊炳章著 《從革命到政治:長征與毛澤東的崛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一版。

  【】  

【5】
康有為
學時分配:2 課時

康有為的「維新仁學」

儒學的現代轉化

1. 王汎森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 高瑞泉主編 《中國近代社會思潮》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3. 陳少明等 《被解釋的傳統——近代思想史新論》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5 年
4. 王先明 《近代新學——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變與重構》商務印書館 2000 年
5. 朱維錚 《求索真文明——晚淸學術史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6. 陳少明 《儒學的現代轉捩》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2 年
7. 宋仲福等 《儒學在現代中國》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8. 吳雁南 《儒學與維新》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1 年

 

【6】
梁啟超
學時分配:2 課時。

梁啟超生平和著作
梁啟超與中國二、三十年代的科學與玄學之論戰
梁啟超新民說和學術史研究

1.任達(美) 《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2.李澤厚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3.郭湛波 《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4.張灝(美) 《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國度(1890-1907)》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5.啟良 《新儒學批判》 上海三聯書店 1995 年
6.鄭師渠 《晚淸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 年第二版
7.楊向奎 《淸儒學案新編》齊魯書社 1985 年
8.陳祖武 《淸儒學術拾零》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7】
嚴 復
學時分配:2 課時

嚴復生平和著作
歷史上的漢譯事業和嚴復的翻譯
嚴復的思想:進化論,經驗論,教育思想
辛亥革命後嚴復思想的日趨「保守」
 

1.本傑明• 史華茲(美) 《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2.李振崗 《文化憂思錄——中國文化的歷史走向》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4 年
3.劉志琴主編 《中國近代社會文化變遷錄》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4.胡維革 《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年
5.侯外廬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8】
譚嗣同
學時分配:1 課時

 譚嗣同生平和著作
仁學思想的背景,經過及內容

1.彭明,程嘯主編 《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2.龔書鐸主編 《中國近代文化概論》中華書局 1997 年
3.馬勇 《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4.麻天祥等《中國近代學術史》 湖南師範大學 2001 年
     
  【】  
【9】
楊文會(附 敬安)
學時分配:2 課時

楊文會振興佛學
教宗賢首,行在彌陀
中國近代佛教狀況以及楊文會的影響

陳兵、鄧子美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民族出版社 2000 年
潘桂明 《中國居士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年
鄧子美 《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年
高振農 《佛教與中國近代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年
高振農、劉新美 《中國近現代高僧與佛學名人小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
麻天祥 《晚淸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新文津出版社 1992 年
  【】  
【10】
章炳麟
學時分配:2 課時

 章炳麟生平著述

學術淵源和經學研究.

1.《中國現代學術經典 章太炎卷》劉夢溪主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12 第一版
2.《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張昭軍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年第一版。
3.《章太炎學術年譜》姚奠中 董國炎著,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第一版
4.《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錢穆著,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2000 年第一版
5.《學術與政治》馬科斯•韋伯著,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1997 年第一版
  【】  
【11】
孫中山
學時分配:2 課時

孫中山生平著述
三民主義
知行學說
(「行易知難」)
民生史觀:對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的批駁

1.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二)》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2.侯宜傑 《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3.孫中山《三民主義》岳麓書社 1999 年第一版
【12】
胡 適
學時分配:2 課時

胡適生平著述和學術淵源

問題與主義之爭

胡適的自由主義文化觀

鄭大華 《梁漱溟與胡適——文化保守主義與西化思潮的比較》中華書局 1994 年
周明之著 雷頤譯《胡適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歐陽哲生著 《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一版
賀麟著《五十年的中國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3 月第一版
費正淸著《美國與中國》,商務印書館 1989 年 8 月第一版
唐德剛著《胡適雜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2 月第一版
【13】
梁漱溟
學時分配:2 課時

梁漱溟生平著述和思想路程

梁漱溟思想的具體實踐
—鄉村建設:儒家的現代化

1.《中國現代學術經典 梁漱溟卷》劉夢溪主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12 第一版
2.《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粱漱溟著 商務印書館 2001 年版
3.【美】艾愷著《最後的儒家:粱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一版
4.《梁漱溟全集》全八卷,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一版
5.【美】杜維明著 《杜維明文集》武漢出版社 1998 年第一版
  【】  

 【14】
熊十力
學時分配:2 課時
熊十力生平著述
唯識學新解
熊十力的體用論
 

1.《十力語要》熊十力著 中華書局 1986 年第一版
2.《中國佛教與人文精神》樓宇烈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第一版
3.《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郭齊勇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7 年版

【15】
馮友蘭
學時分配:2 課時

馮友蘭生平著述

新理學的諸範疇

人生境界說

1.《馮友蘭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 年第一版
2.《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 陳來著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一版
3.《馮友蘭學術思想評傳》 宋志明著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 年第一版

【16】
歐陽漸
學時分配:2 課時

歐陽漸生平著述和佛教事業

歐陽漸的佛法抉擇

1.《中國現代學術經典 楊文會 歐陽漸 呂澂卷》劉夢溪主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12 第一版
2.《理學、佛學、玄學》湯用彤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3.《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法】讓-弗朗索瓦•勒維爾卡爾陸元旭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一版
     
 【16】
太虛大師
學時分配:2 課時

太虛大師的出生與學習

佛教改革的倡議和實踐:
整興佛教僧會,
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1.高朋、廖自力、張新鷹 《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巴蜀書社 1989 年
2.李向平 《救世與救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3.釋東初 《中國佛教近代史》東初出版社 1992 年
4.江燦騰 《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稻香出版社 1988 年
5.江燦騰 《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998 年
6.何建明 《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花城出版社 1998 年
7.張如倫著《現代中國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一版

 —————
BCS Class 2006 BA (Chinese Buddhism) (2010/2011)/新加坡佛学院2006级中文佛学学士课程(2010/2011)

《佛教与教育》教學計劃

课程名称 112 441 Buddhism and Education / 佛教与教育
上课时间  每週四下午2:00~4:05万佛塔3楼
学  分 数  2
任课老师 张兰石
Textbook  Ken Robinson、Lou Aronica原著,謝凱蒂 譯,2009:《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 –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ISBN:9789862163511。
Evaluation  
Office hours :  
Course
Description
本课程从教育学的观点简介现代佛学院教育以及佛教所兴办的世俗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并从佛法的观点反省当今社会的教育方法,最后介绍现代的启发式身心灵教育。
Teaching
Method
本課程以講授為主,結合適當的課堂討論。
  上课进度(周数) & 课程纲要

日期 上课内容 教材
  【總論】  
【1】9月2日
緒論:传统的佛教教育

學時分配:(2 課時)

婆羅門教的文化傳承。
印度奧義書中的教學形態。
沙門思潮。
閱讀書目
 
【2】9月9日
近代的佛学院
學時分配:2 課時。
0
 
 楊仁山的佛學教育。
支那內學院。
閩南佛學院。
 
【3】9月16日
近代佛教机构兴办的世俗学校
學時分配:2 課時。

Pataraporn Sirikanchana,  ‘Buddhism and Education— The Thai Experience’.
(简介泰国摩诃朱南侬公大学的佛教教育事业)
台湾的佛光大学、慈济大学、玄奘大学、华梵大学、南华大学与法鼓大学。

 
【4】9月23日
由佛法看教育,由教育学看佛法。
學時分配:2 課時

 現在教育的盲點反思。

 

  【第一部份】  

【5】9月30日
找出天賦與熱情
學時分配:2 課時

 所有人都身懷獨特的天賦與熱情,
能夠驅使我們創造超乎想像的成就。
一旦意識到這點,一切都將因而改變。
你必須及早發現被你視為玩樂的工作,
絕對不要低估「及早領悟」的重要性,
平庸之人,將因此轉變為快樂鬥士。

《讓天賦自由》第一章

【6】10月7日
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學時分配:2 課時。

 個人才華可以有很多種展現方式,
如果數學不好,或不會倒背字母,
也不能因此判定你是無用之人。
個人智力如同指紋一般,各不相同。
每個人運用智力的方式也都不同。
不論是雙胞胎,或是各自生活在地球兩端的人,
運用才智的方式必都各有特色。

《讓天賦自由》第二章

【7】10月14日
 誰都能飛
學時分配:2 課時

想像力在人類生命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因為想像力,你才能回憶過往、思考當下、預測未來,
以及──發揮創意。
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就是來自於想像力。
想像力催生了語言、藝術、科學、哲學,
以及浩瀚繽紛的人類文化。

《讓天賦自由》第三章

【8】10月21日
忘我的境界
學時分配:1 課時

 你或許也曾體會到自己「消失」在某個經驗中。
你一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身邊的世界似乎就離你而去。
幾小時過去了,對你來說好似只有幾分鐘,這就是你的「神馳狀態」。
處於神馳狀態,就是以「最優」的方式運用你特殊的才智。

《讓天賦自由》第四章

     
  【第二部份】  
【9】10月28日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學時分配:2 課時

狄倫前往紐約尋找志趣相投的人,其實是尋找他自己。
窺得格斯里的人生之後,他也開始想像自己的人生。
他跟牛頓一樣,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而看見了更遠的風景。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只能獨自追求熱情,
那麼在你找到族群的那一刻,或將感到無上的解放。

 

《讓天賦自由》第五章

  【第三部份】  
【10】11月4日
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學時分配:2 課時

為了到達天命狀態,有時必須想方設法排除頑強的限制因素;
面對嚴酷的阻力,也不能失去你對未來的憧憬;
有時又得脫離熟悉的生活,投入一個更適合你發展的環境。
追根究柢就在於「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進入天命之後的收穫雖然豐厚,
但收割之前,或許得先克服堅如鐵石的阻力。

《讓天賦自由》第六章

  【第四部份】  
【11】11月11日
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學時分配:2 課時

「幸運」的人找到熱情,也有機會實際去追求熱情;
「不幸」的人則不斷遭遇挫折。
只是每個人都會碰上或好或壞的際遇,
際遇並不能完全左右你的生命,
重要的是你面對際遇的態度。

《讓天賦自由》第七章
【12】11月18日
辨認生命中的良師
學時分配:2 課時

良師在你的生命裡占據特殊地位,對你有個人的意義,
幫你開啟一扇扇的門,並且直接參與你的人生旅程,
告訴你下一步可以踩在什麼地方,鼓勵你勇往直前。

《讓天賦自由》第八章
【13】11月25日
 人生永遠不嫌遲
學時分配:2 課時

人類的生命應是一個不停循環的整體,
你的能力有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以不同的強度展現。
青春之泉確實存在,就是你的心靈、你的天賦,
還有你為自己與所愛的人發揮的創意。
只要懂得探索這股泉源,你將能超越年齡的限制。

《讓天賦自由》第九章
  【第五部份】  

 【14】12月2日
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學時分配:2 課時

為了找到天命歸屬,你不見得必須丟開一切,砸下每一天的每一分鐘。
如果能夠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即便一週只有幾個小時,
其他時間所做的事情也會因而更有意義,甚至促成難以想像的轉變。

《讓天賦自由》第十章
【15】12月9日
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學時分配:2 課時

教育體系其實不需要改革,他們需要的是轉型。
轉型的關鍵也不是追求一致性,
而是要適應個體的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個人天賦。
我們營造的教學環境必須讓孩子產生學習欲望,
並自然地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

《讓天賦自由》第十一章

【16】12月16日
全體人類都必須活出天命
學時分配:2 課時

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天命,
並鼓勵他人發現他們的天命,
人類的發展就有無限生機。
若做不到這一點,生命當然也可以繼續,
只是失色許多。

《讓天賦自由》后记
     
 【16】12月23日
复习
學時分配:2 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