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佛学院2009年度《佛教心理学 》教学计划
| 课程名称 | 佛教心理学 / Buddhist Psychology |
| 上课时间 | 【2009-3-9 ~ 2009-7-17】周三上午 8:00-17:05 |
| 学 分 数 | 2 学分(一学期) |
| 任课老师 | 张兰石 lanshi@bcs.edu.sg |
|
使用教材 Textbook |
1. [美]斯滕伯格(Sternberg, R. J.)着,李锐等译,2005: 《心理学:探索人类的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 2. 由讲师整理之心理学相关资料,与大藏经中相关经论。 |
|
评量方法 Evaluation |
学期评量 35% 出勤5% 期末考 60% |
| Office hours : | 周三下午 13:00-17:00 (办公室) |
|
课程简介
Course |
依据佛法来研究人们的观念、学习、动机、人格等等心理表现。课程包含佛法在全面地解决人类困境、促进人类发展上的应用。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and processes as percep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personality, etc., according to Buddhism. It includes application of Buddha-Dharma to solve human problems and promote human development in holistic approach. |
| 上课进度(周数) & 课程纲要 / Syllabus |
| 日期 | 上课内容 | 教材 |
| 【心 理 学 导 论】 | ||
| 【1】3.11 |
心理学SOR模式 心理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体 观念的演变 |
课本 第一章 |
| 【2】3.18 |
西方心理学史简述: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现代心理学的萌芽 心理学流派:19世纪50年代及以后 哲学和生理学融入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的早期发展:各学派的早期研究 结构主义、机能主义、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对行为而非心理过程的研究 |
课本 第一章 |
| 【3】3.25 |
20世纪心理学流派的演变: 从联想主义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关于强化和消退的研究 格式塔式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主义:重新回到心理活动的研究上来 前沿领域:生物心理学——对心身研究的重新统一 心理动力学:人类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 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相关研究:探究心理学在公众中的形象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与社会行为 |
课本 第一章 |
| 【心理学研究方法】 | ||
| 【4】4.1 |
科学成果的特征:
科学成果具有可验证性 科学成果具有大众公开性 |
课本 第二章 |
| 【5】4.8 |
心理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 |
课本 第二章 |
| 【6】4.15 |
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推论 控制实验设计 研究数据的评估与分析 准实验设计 相关设计 对心理学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科学研究中的欺骗 生理与心理上的伤害 动物研究中的问题 研究的保密原则 相关研究:从早期科学研究所犯错误中获得的启迪 |
课本 第二章 |
| 【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 ||
| 【7】4.22 |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感觉和知觉 |
课本第 三、四章 |
| 【8】4.29 |
意识 学习 记忆 语言和思维 智力 生理和认识的发展 |
课本第 五-十章 |
| 【9】5.13 |
社会发展 动机与情绪 社会心理学:个体的视角 社会心理学:人际和群体的视角 人格理论 |
课本第 十一- 十五章 |
| 【10】5.20 | 变态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
课本第 十六- 十八章 |
|
5.6 |
复习与预习(本周不上课) | |
| 【宗教心理学、荣格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 ||
| 【11】5.27 |
宗教心理学简介 基督教皈依经验与转易经验 宗教心理学的历史 |
课本第一章 与另发讲义 |
| 【12】6.3 |
心理异常及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学介绍 荣格分析心理学介绍 |
课本第一章 与另发讲义 |
| 【佛 教 的 心 理 学】 | ||
| 【13】6.10 |
佛教密宗曼荼罗 马斯洛的自我超越、高峰经验、高原经验 荣格的自性实现、原型。 |
另发讲义 |
| 【14】6.17 |
Ken Wilber 整合学 身心的层次 |
另发讲义 |
| 【15】6.24 |
五蕴心理学 楞严经 禅修中的五阴区宇 阿含经的相关开示 瑜伽师地论中的重要主题 |
另发讲义 |
| 【16】7.1 |
唯识学与禅修心理现象 梦境的层次 催眠 暗示 气功研究 印度教瑜伽经 |
另发讲义 |
| 【17】7.8 |
唯识学与禅修生理心理学研究 慧远与鸠摩罗设关於法身感应的讨论 现代心理学界对禅修者的实验研究 |
另发讲义 |
【参考书目 /References】
|
課程進度
第 一 周 宗教心理學是什麼?(一)
– – – 宗教心理學發展史概說:William James創立於19世紀末期,其著作《宗教經驗的種種》討論了宗教經驗,研究對象包括個人及群體在宗教活動中特有的心理現象、宗教對個人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徵發展的影響,宗教意識及宗教情感的意義,以心理學角度研究宗教起源、功能、意識本質、意識起因、意識發展、宗教經驗的心理反應、宗教象徵的心理作用等。
– – – 宗教心理學的科際整合:涉及觀察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深層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生態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等。
第 二 周 宗教心理學是什麼?(二)
– – – 宗教心理學看宗教起源:討論信仰意識的起因與功能,主要學說有認知說、情緒說及意向說,個體的心智內涵包含知(認知)、情(情緒)、意(意向)三個層面。
– – – 本學科的智慧實際用途:應用所有知識工具,從知情意三方面汲取宗教智慧,則能在個人修身與社會行為上建立正面狀態。
第 三 周 宗教心理學是什麼?(三)
– – – 宗教心理學看在宗教功能:主要認為有利己、建立價值體系、符號認識系統、合群納入邊緣人格、社會化等功能。
– – – 本學科的智慧實際用途:從宗教功能的實現原理中洞悉自他的人心,應用在社會行為。
第 四 周 宗教的自覺
– – – 本學科的智慧實際用途:應用宗教所傳承的智慧知識,建立高超的自我心理分析能力。
第 五 周 信念與宗教信仰
– – – 本學科的智慧實際用途:了解強大信念力量的來源,契入強大信念力量的法門,應用在生涯規劃與實現人生理念。
第 六 周 罪惡感、羞恥感與良知
– – – 本學科的智慧實際用途:了解人類身心的最大疾病–內疚,便能徹底治療自他。
第 七 周 自然律與宗教感應
– – – 本學科的智慧實際用途:超然療愈,了解宇宙的精微奧秘,讓人生別開生面,締造生命的更高意義。
第 八 周 祈願意志與宗教感應
– – – 本學科的智慧實際用途:超然療愈,了解宇宙的精微奧秘,讓人生別開生面,締造生命的更高意義。
第 九 周 期中考
第 十 周 祈禱、禪修與信仰療癒法門介紹(一)四念處的介紹
第十一周 祈禱、禪修與信仰療癒法門介紹(二)印度瑜伽的冥想法門
第十二周 祈禱、禪修與信仰療癒法門介紹(三)動態靜心
第十三周 催眠與暗示的奧秘(一)
第十四周 催眠與暗示的奧秘(二)
第十五周 博愛與利他的學習(一)
第十六周 博愛與利他的學習(二)
第十七周 博愛與利他的學習(三)
第十八周 總複習
一、課程目標
介紹宗教生活中的心理現象,如宗教意識、信仰行為與宗教經驗等,以深入了解人類宗教心靈的特質。本課程希望兼具理論與實用的學習,除了觀念的研習,更介紹宗教的心理治療,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實際需要,對於生活困境,從宗教療癒的角度,學習改善與超越的方法。
依据佛法来研究人們的觀念、學習、動機、人格等等心理表現。課程包含佛法在全面地解决人類困境、促进人類發展上的應用。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and processes as percep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personality, etc., according to Buddhism. It includes application of Buddha-Dharma to solve human problems and promote human development in holistic approach.
二、教學策略
分為理論與實作二部份,在理論部份,進行宗教心理概念的學習與討論;在實作部份,根據學生各人信仰,學習禪修或禱告的信仰活動,深入體會宗教體驗對心理健康的助益。
三、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宗教語文閱讀能力:
本課程要求學生詳細閱讀具有學術性的入門書,有助於培養學生閱讀佛學專書的習慣。
以資訊素養應用於宗教學術或實務工作之能力:本課程教材涵蓋文字與數位化知識媒介。
以宗教學養作自我提昇與貢獻社會之能力:本課程內容可加強學生研習佛學對內心與外境之相關問題的了解與判斷能力,培養學生從信仰、理性與科學的多面角度來面對身心與境界。
宗教學術之專業認知與倫理判斷能力:
本課程介紹佛法對於身心境界觀點之基礎課程,從身心交感,心色─精神與物質互相影響的立論角度及體證方法,有助於加強學生對佛教現象相關問題的觀察與判斷能力,進而培養佛教學專業精神及佛法觀點之倫理判斷。
宗教團體與相關產業知識、技術與倫理判斷能力:
本課程介紹之佛法內容,期能有助於學生建立正確觀念,以獲致身心平穩與環境和諧之人生智慧,此亦正為宗教組織「宗教與樂活產業」面向之基礎知識。因此就處理宗教相關資料與問題的思考方式而言,本必修課程也可作為本系實務導向學程的基礎課程。
宗教團體與相關產業之職涯規畫與就業能力:
本課程介紹之佛法內容,期能有助於學生建立正確觀念,以獲致身心平穩與環境和諧之人生智慧,未來可以從事宗教樂活相關產業。因此就處理宗教相關資料與問題的思考方式而言,本課程有助於畢業學生以平衡的身心,作出完善的職涯規畫。
一、《宗教心理學》課程除了研討宗教經驗,與從宗教觀點剖析心靈,還著重培養學院實際的「四念處」禪觀,這些都納入「專業認知」核心能力的培養中。所以訂定以下評量方法:
1.平時成績:20%
2.日常習作:30% 專注力與利他心念的練習
3.隨堂作業:20% 宗教心理問題討論
4.期末報告:30% 繳交學習心得一篇
二、說明:
1. 一學期交報告一篇以上,以最好的一份作為“報告成績”,其他則納入“平時成績”參考。
2.學生對於實習心得,必須另外寫作日記,於期末檢查,作為“平時成績”參考。
3.期中考試採取口試形式。同步提交書面報告。書面報告之修訂版必須在倒數第二週(第十七週)以前,送至老師之信箱。逾期者每遲交一日扣二分。
5. 期末書面報告應詳述所引書籍、報刊或其他媒體之出處(包括作者、譯者、出版地點、出版單位、出版時間、頁數、出版單位),末後並附參考資料(佔60%)。
6. 所列書籍須有至少三本以上,是借自校方總圖書館或妙然書軒,並請善加利用本校所訂閱之電子期刊,以獲取最新研究成果。
7. 書面與口頭報告之內容應具足以下項目:
(1)指定閱讀範圍之內容摘要與大綱—-最好能製作表格或多媒體檔案。
(2)個人的看法與心得。(這部份嚴禁抄襲)
(3)提出問題討論。
8. 由於本課程有實習部份,所以必須嚴格要求出席率。曠課每堂扣5分;請假每堂扣2分;遲到10分鐘以上扣1分,遲到20分鐘以上扣2分。參考書目:
1.M.J.梅多,R.D.卡霍著,陳麟書等譯:《宗教心理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一版。
2.E.D.Starbuck著,楊宜音譯:《宗教心理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初版。
3.杨韶刚 着,2006:《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
4.申荷永 主编,2006:《灵性:意象与感应》,广东教育出版社。
5.吉布,扬典着,2006:《唐卡中的曼荼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美]罗森 着,申荷永 等译,2003:《荣格之道:整合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美]斯坦因 着,喻阳 译,2003:《变形:自性的显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史蒂文斯(Stevers,A.)着,杨韶刚 译,2007:《简析荣格》,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美]佩顿 着,许泽民 译,2006:《阐释神圣——多视角的宗教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10. [美]斯滕伯格(Sternberg, R. J.)着,李锐等译,2005:《心理学:探索人类的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1. 由講師整理之相關資料,與大藏經中相關經論。
2. 本校電子資源資料庫(詳參:http://library.hcu.edu.tw/front/bin/rcglist.phtml?Rcg=7)
3.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資料庫(詳參:http://www.cbeta.org/)
4. 本校圖書館電子資料庫中之相關學術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