Ψ0*1 (9)超個人心理學–由超心理学重看所谓“(具有主体的)轮回”之说

由超心理学重看所谓“(具有主体的)轮回”之说

阿张兰石

  古来宗教所论述的“轮回”说,除了是依据祖师教导(或“天启”),大致都是基于某些超心理现象而推论的。但是所推论出的“轮回”说,其实却是夹带了既是毫无根据却又是最为意识所执着投射的概念――主体神我的存在。例如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薄伽梵歌》(Bhagavan Gita 7.7.47)说:

   “生物由于以往的欲望造作,得到现在身,他可以了结今生造作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他可以从物质身中解脱。生物得到某种类型的身体,以那个身体从事活动,他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身体。所以,他从一身转生到另一身,由于无明,而重复于生死。   

1.       灵魂附体现象与“轮回说”的厘清 

  一些耸人听闻的媒体,充满着无科学根据的轮回论。提示有关前世的书籍充斥市场。这类的杂志刊物,可视为轮回的证据吗?不能,那只是「人心的投射」+「法界本有的灵感相应」。 

  灵魂附体的现象并不能证明轮回论,但却为人谈论最多。虽然灵魂附体的报导很多是真的,但实际上只能证明人的主体「心」,是能超越时空而感应到其它主体心,这些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真正新的数据,关于这些灵魂附体的故事,只能能证明超越这身体以外另有「灵」的层次。

2.       “前世催眠”现象(在催眠状况下回复过去的景象)与轮回论的厘清

  很多有关轮回的流行书籍,十分注重在催眠状况下回复过去景象的实例,在这些情况下,当事人都提出他们能够回忆起前生或再前数生中的细节,其中一本名为《搜寻碧娣﹒梅菲》,成为五十年代最畅销的书籍,故事轰动全球,这本书成为前世回溯的流行模式,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欢迎。可是,这些书只接触到超心理学─轮回论的表面,有很多地方都把人导向错误。 

  《搜寻碧娣﹒梅菲》一书的作者,一位熟练的催眠师,把接受他催眠的人——一个中年美国妇女维珍尼亚。提葛太太——带到她前生的轮回之中。在那一生,她是一个称为碧娣﹒梅菲的女子,一七九八年在爱尔兰诞生,她在那里过了一生,六十四岁在贝尔法斯去世。 

  在催眠状态下,提葛太太透露有关「碧娣」童年家庭有关的细节,说出父母,朋友和亲戚的姓名及其前生有关细节。这本书指出碧娣在死亡的时候进入了灵性的世界,然后于一九二二年在美国以维珍尼亚﹒提葛的身份再生。

  这部书一举成名之后,小说家及研究人员启程到爱尔兰去,以证明碧娣﹒梅菲的存在,花了不少精力,他们仍未能够证实提葛太太提供的姓名、地点、日期和其它有关的描述。这样看来,碧娣﹒梅菲根本从未存在过。 

  后来,第二组调查员发觉,提葛太太在美国渡过的童年,跟她在催眠状态下对碧娣﹒梅菲的童年的有关描述有几点相近的地方。例如,提葛出生在一间白色门框的房子里,这房子跟她对碧娣﹒梅菲童年的房子描述很相近。当提葛太太四岁时,她的父母离婚,她便跟她一位姨母住在一起。她姨母居住的地方和另一条街,有一个爱尔兰籍的妇女名叫安东尼。寇克太太,她婚前的名字就是碧娣﹒梅菲。在碧娣﹒梅菲的实例中,很多学者深信提葛太太以及她前生轮回的那些事实,不外是她今世忘记了的一些生活插曲。不知不觉中,她在催眠状态下回想起来。所有心理学家都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不单只是童年的回忆会在催眠状态下错误当作前生的生活,无论是任何思想也好——童年时听到的故事的联想,以前读过的书或任何纯粹幻想出来的情景或事件——都很容易地误作为前世的经验。所以,以催眠状态回复以往经验的方法来认识轮回,即使能够,也很不可靠。另有关回复前生常出现的漏洞,就是在今世及前生的轮回之间无法解释的空隙。例如:以为自己曾经是碧娣﹒梅菲的当事人,提出她前生是一八六二年去世的,但在她下一世的轮回,作为维珍尼亚﹒提葛之前,多出了六十年的时间。那本书提出在这段时间内,碧娣﹒梅菲的当事人,提出她前生是一八六二去世的,但在她下一世的轮回,作为维珍尼亚﹒梅菲的灵魂居住在灵性世界里。 

  在美国的伊恩﹒史迪和澳大利亚的彼得﹒拉姆斯特的著作中,详细地记载了轮回试验——许多情况下还包括独立的观察者,以保证其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接受试验者能说一口他们一生中少有或根本不曾接触过的语言。少数人甚至说一种业已消失,仅在史书上才有记载的方言。拉姆斯特的试验者带着他和观察者到要试验者本人从未去过的国外的住处去。在好些试验中,这些房子,或其遗迹,与受试者先前叙述的「前世之家」非常相符,这些叙述在他们出去做证实实验之前,在拉斯特办公室录了音。这些精心设计、以科学方式进行的实验,把我们带到一个几乎勿庸置疑的结论,轮回一定以某种形式存在。遗憾的是,他们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真正有深度的知识或理解力,去明白灵魂实际转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种方法最多是对一种高度发达的现象作初步的解释的一种尝试。况且,对这种试验(大多并不科学)的过于简化,追求刺激或作危言耸听的报道,大大限制了回返法作为了解轮回的综合复杂性的一种信息来源的可信性和可行度。  

  他们直接引用这种不够智慧权势的现象,而形成「新时代」宗教信仰。。。。但死亡,真的是没有痛苦的过渡期吗? 

  一些书籍把死亡描绘成前途一片光明的景象,更肯定人在他的下一世会诞生为人,这种误导是十分危险的。那些作家试图把死亡描绘成一个美丽而毫无痛苦的转移程序,有机会经验成长并进展到一个较深及高知觉的平和的层面。

  大多数以研究轮回为时尚的理论家都想令我们相信,在一个短短的宇宙沉睡期过后,我们会经验到一种温和的、飘然浮动的感觉,灵魂便慢慢步向他下一个人类的身体。紧接着,我们便进入一个温暖舒适的人体子宫中,在那里我们舒适地绻缩躺着,不受外界的影响,直至出生,终于从我们母亲的庇荫中获得了自由。 

  这些都说得很美妙。可是残酷的事实就是,在超心理学的理性智慧下,这些都是由于当人们无法「活在当下」「直下承担」时,便产生的轮回投射,用来安慰自己对生命放不下的贪欲和生命欲,我执与法执。 

  只有自觉了的、解脱了的灵魂才能无忧无惧地经历死亡。这是可能的,因为这些崇高的人,其身虽限于时空,由于灵界的无限,已经使其心完全不依附他短暂的身体,而超越了时空,他的灵魂与念力,也当然超越了时空。于是他坚定于宇宙真知中,明了他们是永恒的,非物质存在的灵魂,不用依赖物质身体。这些伟大的灵魂常在持续不断的灵性快乐中,死亡时,不为身体的痛苦和转变而感到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