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回饋法
(取材自美聯社特稿)
編譯 邱秀貴
神經回饋法 把正常腦波調回來
美國小女孩瑪西,生來腦部就嚴重受損,因而雙眼失明、無法言語,甚至也無法對父母的聲音和碰觸有所反應。四歲半前,她 的身體每天痙攣發作二十多次,不僅如此,她還患有一種嚴重的嘔吐反射疾病,不論玩具、手指或食物,一放進嘴裡就嘔吐。 醫師告訴她的父母歐布萊恩—澤布裡斯夫婦說,瑪西一輩子都會這樣,不能對週遭起反應,而且要服用很多藥物。他們夫婦聽了 這番話後,決定尋找另類療法。 在因緣巧合頭,他們認識了治療部珍妮布魯姆,讓瑪西接受「神經回饋」(neurofeedback)療法,希望藉這項治 療重新訓練腦波。這種一正統的療法又稱為「腦波回饋療法」(EEG Biofeedback)。
經過兩年治療,瑪西的痙和嘔吐現象幾已完全消失。她一聽到父母的聲音,還會微笑或咯咯地笑,開始模仿聲音。 科學家開始用「神經回饋法」來治療腦功能失常和腦部受傷患者 ,已有二十多年曆史。由於新科技和軟件的精進,十多家公司已 研製出特殊設備,有三百多名從業人員在美國各地設立診所。 布魯姆說這種方法很簡單,透過精緻儀器,即可讓大腦自行治療 的力量重新學習。」 布魯姆現在美國東北部開業,每週要治療六十到七十名病人。 治療時先在病人腦部銜接三個包著黃金的電極,從計算機屏幕上可 顯現腦波形態,就像溫度計兩個指標似的。 為了讓指標位於標準的範圍內,病人須自行訓練,把過長的腦波 形態變成正常。 布魯姆說,「神經回饋法」的訓練就像使用自行車的訓練輪一樣,一旦學會平衡,就不再需要訓練輪一樣。
「神經回饋法」現已用來治療過動癥、癲、腦部受損、中風及毒癮、酒癮和一些慢性疾病等。不過,這種方法無法用來治療中 樞神經退化疾病,如帕金森氏癥、阿滋海默癥和多發性硬化癥等 。馬西治療了兩年後,改善情形比多數人來得明顯。多數病人訓 練後也能得到改善,時間一般是三到六個月。
不過,批評人士認為,「神經回饋法」,主要藉由口傳,未必可信,要把它當成另類療法,仍須有更多的科學研究支持。 華盛頓國家腦傷協會醫學主任歐山尼克說:「我們不太確定這種 方法如何奏效。我擔心,人們可能會花大把鈔票去試這種並未經 證實的療法。」 田納西州精神病學教授、也是「神經回饋法」研究先驅的盧巴爾說,從一九七年中期以來做的研究顯示,這種方法可有效治療 過動癥。至於治療腦傷、痙疾病、慢性疼痛和成癮疾病方面, 也有令人鼓舞的進展。
正常的腦波涵蓋從慢到快的頻率範圍。布魯姆說,功能失常的大腦在一般醒著的狀態下,出現的慢波較多。 盧巴爾說,「神經回饋療法」的儀器在屏幕上分別顯現慢波(低 波)和正常腦波高波的活動情形。訓練病人腦波的目的就是要增 強高波,抑制低波。 他指出,這種療法應與正統療法相結合,而且還須做更多的研究 。 盧巴爾說:「『神經回饋法』已開始朝正確的方向走了。我想應 會有很美好的未來,但我擔心這種方法過早被運用在商業方面。 」 這個領域主要都是自我規範。很多製造這類儀器的人同時也在訓 練和考核提供這種療法的人。
布魯姆念的是機械工程系,一九八一年自哈佛大學畢業。她對「神經回饋法」感興趣後,重回哈佛,取得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理 學的碩士學位。她在加州師事「神經回饋法」先驅、在比佛利山 開診所的瑪格麗特耶爾茲多年。耶爾茲目前仍在監督她所做的研 究。
布魯姆說,考慮接受這種療法時,應和考慮任何療法一樣,都應先知道相關的訊息、自己也要多問問題、多了解才行。這種療法 一小時要花一百美元。 她指出,有些人號稱一些不切實際的療效,令她很憂心。如果有 人說這可把病人治好,她一定不願接近這樣的人。 布魯姆現與病人的醫師合作,從事這方面的治療。她建議,病人接受六到八次每半個小時一次的治療,若未有進展,就應停此。 布魯姆說,教育可說是醫界主流接受「神經回饋法」的一大障礙 。來找她的病人都是口耳相傳,因為醫師不是不曉得這種方法, 就是知道但不願建議病人選擇這種方法。 她說:「我真的覺得很多病人都是到了最後沒辦法的時候纔來找 我,這讓人覺得很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