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是阿張蘭石的童年。
高雄的市樹雖是木棉樹,
然而,
從阿張家到學校這一帶,
路樹卻是菩提樹。
童年,總愛撿拾剛落下的完美菩提葉,夾在爸、姐的厚厚書冊或自己的小學課本里,然後耐心地等上半年一年,(會稍傷書紙印刷呵呵)它會平順無裂地慢慢乾化、氧化,變成美好如夢的葉脈。童年的阿張蘭石樂此不疲。
在印度,菩提樹就像榕樹一般的普遍,也會結「無花果」,也有發達的氣根,因為它們都同為桑科榕屬的植物。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 Linn.,屬名Ficus就是榕屬(又稱無花果屬),而種名religiosa,道明了這是「宗教」樹;三千多年前,釋尊就是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國伽耶城南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因此這個在印度原有吉祥樹之稱的畢缽羅樹,就被稱為Bodhi-druma–菩提樹,覺智之樹了。此後阿育王之女攜帶一菩提樹枝條,前往斯里蘭卡古都的大眉伽林(Mahamegha),如今該樹仍枝葉扶疏,而中國也在南朝時引進菩提樹栽種在廣州,然後輾轉移植到日本,隨著佛教的廣傳,菩提樹也遍植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寺院裡;在台灣菩提樹則是常見的行道樹或庭園觀賞樹,在台灣的花蓮縣還將菩提樹選為縣樹,也因此而有縣餅「菩提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