霊性起心の史詩 -“Avatar”一詞的神話意義

Viṣṇu這神格的特點,就是有許多Avatāra(अवतार, 來自動詞字根 tṝ :"穿越")。

當代網絡英語中代表虛擬身份的“Avatar”一詞,便是來自印度信仰中的Avatāra。Avatāra意即 "(神靈的)降凡化身"指神靈的採取物質身,從天界來到地上。它常常在英語中譯作 "incarnation",亦即“轉世化身”,但更精確的譯法是"appearance"或"manifestation"(顯現)。(Matchett, 2001:4) 這宗教術語,幾乎是Viṣṇu的特徵,但有時候也用來談其他神靈。(Kinsley, 2005:707~8) 關於Viṣṇu的avatara,在印度宗教文獻中有各種版本的名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Garuda Purana 所說的「十化身」(10 Avatars, daśāvatāra)以及Bhagavata Purana所說的「二十二化身」(22 Avatars),後者且進一步說Vishnu化身無數。(Bryant, 2007:18)
傳說Viṣṇu住在彌盧山頂的天國,吉祥天女(Lakshmi)和大地女神(Bhūmi)是其神妃。在宇宙生滅迴圈的間隙,化身為Narayan的Viṣṇu無夢沉睡在Ananta盤繞如床的身上,漂浮在宇宙之海。在宇宙迴圈的週期之始,Viṣṇu蘇醒,臍生蓮花,蓮中的Brahmā便創造世界;劫末,Śiva毀滅世界(Śiva密宗的解脫=Brahmā世俗的毀滅)。Viṣṇu反復沉睡、蘇醒,宇宙不斷迴圈、更新。在宇宙迴圈的每一劫,當世界為惡魔所害,Viṣṇu總是降凡顯聖,化身拯救眾生。
十化身(Daśāvatar:10 Viṣṇu incarnations)是:(1)魚、(2)龜、(3)野豬、(4)獅人、(5)侏儒(太陽神又叫大步神, 在Ṛg-veda中説明Indra而從侏儒變為巨人,三步繞完地表、天空和天庭而降伏惡魔)、(7)史詩Mahābhārata記載的Balarāma、(7)史詩Rāmāyaṇa主角Rāma、(8)Mahābhārata中Ajuna的老師Kṛṣṇa、(9)佛陀、(10)Kalkin。(Viṣṇu Purāṇa; Wilson, 2006)

「阿特曼原型」,三相神之中尊Viṣṇu (譯作遍入天,妙毗天),亦即Nārāyaṇa(那羅延天;純淨靈性),(Ṛg-veda X,90; Barua,1998[1921]:31~33) 將各種英雄神話歸納於萬神本尊,升格為宇宙中心、秩序維持者、生命之源、原人之子,衍生無數神話。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後,Vaiṣṇava(Viṣṇū信徒)視釋迦佛為Daśāvatar(10 Viṣṇu incarnations)之一,佛教則視Viṣṇu為護法神。Viṣṇu擁有上千名字,種種化身;主要形象是王者衣冠,膚色紺青。早期文獻中Viṣṇu與其座騎獅子合而為一,是為獅人;後期他的坐騎為大鵬金翅鳥-迦樓羅(garuḍa;以龍為食)。千頭Ananta Śeśa(有時被畫成七頭的眼鏡蛇)為他作遮蔽;南傳佛寺的繪畫中有佛坐這蛇盤上,蛇的七頭張如傘蓋;在佛教密宗,這是北方不空成就佛的造形。

史詩版本不斷在各地被後人擴充。Rāmāyaṇa雛形約完成於公元前四、五百年,在「大乘運動」公元二、三世紀又新增了資料,直到四、五世紀才被集成今日的面貌。(釋依淳,1987:242~3) 由漢譯佛典的相關記載中所拼湊出故事,有可能是Rāmāyaṇa的早期面貌。(季羨林,1979:25~6)《雜寶藏經》第一則〈十奢王緣〉和《六度集經》第四六則〈國王〈未名〉本生〉(T3:28)、巴厘本生談第四六一「十車王」Daśaratha(《南傳大藏經》日譯本第三三冊,p.402~411)因佛經而保留了羅摩王子的故事原型。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251CE)譯出的《六度集經》(五,T3:26-7)在敍述了類似Rāmāyaṇa的故事後說:「佛告諸比丘:時國王者我身是也,妃者俱夷是,舅者調達是,天帝釋者彌勒是也。」這裏的「國王」,雖沒有明說是Rāma,但另一則佛經故事卻補充了這不足。–雜采諸經而成的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一,T4:447)也說了類似的故事,正好補充了《六度集經》中缺少的人名Rāma。十奢王,據錫蘭所傳巴厘文佛典中有十車王生經《Desaratha Jataka》與此故事相同。十奢(Daśa-rata)應即十車(Deśaratha)之誤。兩則佛經故事合起來看,就具備史詩Rāmāyaṇa雛形了。顯示在《華嚴》證傳之前,在《六度集經》證傳時,已有融合佛與Viṣṇu原型的傾向。

除了第九化身佛陀,第十化身Kalkin也與佛教有關。據印度教與佛教時輪密宗之說,在世界瀕臨破滅,末法現世結束之時,Kalkin將手持利劍,身跨白馬,引領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