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選北大?
北大採藥 / 200302 花不畏懼凋萎的威脅, 而找到了果實. |
|
台湾学生千里求学为哪般?
(2003-02-28 15:53:28)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新华社记者朱华颖 张舵 刘江
Saved from url=http://www.qianhuaweb.com/20030228/ca55053.htm
在台湾当局一直不承认祖国大陆学历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前来求学呢?记者近日采访了在北京读书的台湾学生。
“我在台湾时听说近十年北京的变化很大,而且大陆的学生和学校很优秀,感到很好奇,就想来看看。”在北京读医科的婉贞这样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好奇”是很多台湾学生最初想到大陆读书的动因。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博士生陈正腾说:“我以前对大陆、对大陆的学校很好奇,台湾的市面上也常可以看到一些介绍大陆的书。我就觉得去大陆看看也不错。”
不过,在台湾当局拒不承认祖国大陆学历的情况下,从“好奇”到真正迈出到祖国大陆求学的这一步,对台湾学生来说却是不容易的事。很多台湾学生都是在反复权衡、做好了生涯规划后,才报考大陆院校的。
“我今后想到大陆寻找发展机会。”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马国荣说,“这些年大陆发展很快,到大陆经商、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台湾近两年经济不景气,机会较少。”马国荣说,大学毕业后他本来还有些犹豫,但他到北京呆了半个月后,北京的变化让他感到“很深的震撼”,于是就下定决心报考北大了。
大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创造的众多机会,是台湾学生冲破限制到这里读书的一个普遍原因,许多台湾学生将参加研究生考试当做进入大陆市场的最佳途径,认为“到大陆继续深造将会开拓一个起飞中的市场”。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湾的高级人力资源已经趋于饱和,而在大陆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留在大陆发展是很自然的事。”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台商来大陆投资兴业,很多台湾学生认为这是个“绝佳机会”。他们表示,到大陆读书可以尽快熟悉这边的情况,还可以结识一些台商,了解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今后就可以“做台商的生意”。
另有一些台湾学生将大陆发展本身视为最佳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到大陆读书,掌握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北大哲学系的李政亮在台湾拿到硕士学位后本来打算去德国研读国际关系,但他觉得目前国际上对大陆发展前景的判断不一,甚至出现两个极端,如果要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如到大陆做研究。“我对社会观察很有兴趣,大陆高速发展中的状态、发展中的社会结构,研究起来很有趣味,很有价值。”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还好没去德国,差点失去一个社会观察、文化观察的机会。亲身经历大陆社会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去西方读书有意思。”
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李政亮说,目前世界上的人文科学领域兴起了“大陆热”,如果能成功地解释大陆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有可能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学历的问题,他也很乐观:“只要有实质的水平,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学术领域都会有发展的机会。”
海峡两岸语言相通,历史文化背景相同,大陆一些高校教学水平高、与国际接轨程度高、学费低廉等原因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前来就读。婉贞自小就对医学感兴趣,她说,和欧美等地区相比,大陆“没有语言关,学费便宜,好申请”。而她的同学月涵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原因是“北京的教学质量高”。李政亮说,大陆翻译西方经典作品的速度很快,大学里的老师与国际交流很多,这些都有助于自己“开阔眼界”。
在北大读宗教学博士的张兰石主要研究佛教,他认为到大陆研究佛教最好,因为大陆“没有太多宗教的束缚”,“可以很客观地进行研究”。张兰石大学时学的是理工科,后来又在台湾读了两个硕士学位,他认为北大的学术环境很好,师生之间很平等,“符合自己的学术理想”。他还认为大陆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有些领域的研究虽然曾经中断,但这里地大物博,一旦开始研究,就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还有一些台湾学生希望今后能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方面有所建树。陈正腾与一些在大陆读书的台湾学生在台北发起成立了“台生会”,一方面是为了呼吁台湾当局尽快承认他们在祖国大陆取得的学历,一方面也为两岸交流搭起桥梁。陈正腾说,“台生会”每年暑期举办的大陆院校情况介绍会都会吸引很多台湾学生前来参加。他还于2002年出版了一本书《轻松上北大》,向台湾学生介绍如何报考大陆院校,以及如何解决在大陆读书、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况。他说,“这本书很有机会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