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0. 力量音樂(土着祭礼の力量音楽)

0925_sacredspirit_face

 

You are missing some Flash content that should appear here! Perhaps your browser cannot display it, or maybe it did not initialise correctly.

 

Sacred Spirit Volume I – 03 Ly-O-Lay Ale Loya

0925_sacredspirit_face
1855年,印地安Siletz族還生活在美國俄勒岡洲大約一百萬英畝的土地上;1954年,俄勒岡洲只剩下方圓三十六英畝的Siletz族墓地。1960年,殘餘的Siletz族人,星散各地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在60年代末期,Siletz族首領們發動了大規模運動,要求聯邦政府正視印地安部族的原住民身份,經過十多年的奮鬥以及美國本土人權基金的資助,印地安部落終於在1977年恢復了地位。在1980年,聯邦政府正式在俄勒岡洲劃出3600英畝的土地作為Siletz族的保留地。他們的遭遇,不也正是全球各地原住民的共同心酸?

所有原住民族都不曾無限地擴大其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這尊重萬物的智慧就反映於音樂中;那「靈性起心」而發出的音聲,與萬物共鳴,自古便配合著大自然平衡力量(不僅生長力,還有消亡力),如今在人類劫難中則展現了療傷振奮的靈性力量,這就是阿張蘭石所說的「力量音樂」。在傳統的北美土著社區,與傳統的臺灣原住民社會,都沒有職業音樂家,所以沒有職業化的音樂教育。歌曲的創作和傳播過程常充滿神話,部落歌手的創作靈感據說得自夢境。北美大盆地烏特部落的民歌手們甚至堅信,除了在夢中學歌,再沒有其它的創作法。生活在北美大平原的高瓦人認為:音樂創作的靈感常來自大自然的天啟,有時,當一個人在無垠的草原上漫遊,會得到一首歌;在白天得到的歌只能在白天唱,而在夜裡唱的歌通常是在夢中學會的。在這類信念下,音樂被各地原住民族認為具有超自然的靈性力量。音樂成為神靈-人心之間的媒介,神靈則通過教唱歌曲將其旨意傳達給大家。許多部落都相信,歌曲所擁有的「力量」只有在特定場合由特定之人演唱才能體現。所以,他們往往將自己的歌曲當作為一種重要財富而不輕易往外傳播。許多部落的Ω9祭禮,十分注重歌曲音樂上的準確性,因為某一音符或律動上的差錯都可能會導致祭禮的偏差;在這樣的音樂祭禮中,顯起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各種土著文明。要體會土著民族的心靈,通過力量音樂會比通過文字更直觀。

這些印第安音樂專集,出是美國原住民人權基金會(The Native American Rights Foundation)於1994年出版之『聖靈:美國原住民傳統歌謠與舞蹈』(Sacred Spirit: Chants and Dances Of The Native Americans)。是正統北美洲印地安歌謠,經過現代化錄音技術與樂器混音後製作而成,由Virgin Records Ltd.發行。據說本專輯除開頭序曲「我們的土地怎麼失落了」(Intro: Why The West Was Lost)以及第三首「逆時針迴旋舞」(The Counterclockwise Circle Dance)之外,其餘九首歌謠皆為碩果僅存、並且持續凋零的印地安耆老,用幾乎消失於時光洪流的母語,所吟唱出來的各種祭天、求神、勉勵子孫,以及眼睜睜看著強勢的白人侵占掠奪自己的土地,對部落子民發動的殘酷屠殺(就像電影「末代武士」裡面的情節,別以為那是虛構的)而感到哀號,以及感嘆山川大地之精靈皆已不再與人類對話、地球上的萬物之靈即將永世沉淪於煉獄的哀傷。 

這專集於1994年由Virgin公司發行,95年獲得格萊美最佳民樂專集的提名。sacred spirit - mask這專集,開啟了THE BRAVE(原名Claus Zundel,著名的德國錄音室大師,另一知名系列是B-Tribe B部落)最出名的系列——Sacred Spirit。這系列至今已發行九張,其中四張提名了格萊美。而這個專集和它的後續《More Chants And Dances Of The Native Americans》一直是整個系列裡銷量最好的,全球銷售超兩百萬張。(網絡資料收集)

 

專輯中文名: Chants And Dances Of The Native Americans
藝術家Sacred Spirit
發行時間: 1998年07月28日
地區美國
專輯曲目

01 How the West was Lost (Intro & Prelude)
02 Winter Ceremony (Tor Cheney Nahana)
03 The Counterclockwise Circle Dance (Ly O Lay Ale Loya)
04 Celebrate Wild Rice (Ya Na Hana)
05 The Cradlesong (Dawa)
06 Advice for the Young (Gitchi Manidoo)
07 Wishes of Happiness & Prosperity (Yeha Noha)
08 Elevation (Ta Was Ne)
09 Intertribal Song to Stop the Rain (Heya Hee)
10 Heal the Soul (Shamanic Chant N°5)
11 Brandishing the Tomahawk (Yo Hey O Hee) 


任梦想不羁,
且勇於追随。


 


地球上任何土著的音樂,都隨其部落祭禮而流傳,各族群以祭禮活動展現音樂中的力量。例如,臺灣鄒族的Mayasvi(祭歌),臺灣賽夏族的Pasuteai(矮靈祭),臺灣排灣族的Maluvng(五年祭)…矮靈祭的祭歌是在每二年一次祭禮中由集體一起用很長的時間來吟唱,除迎神歌之外都伴有舞蹈,歌詞富有文學價值。
布農族的音樂大都以自然泛音的do, mi, sol , do 所構成,族人中合唱甚為普遍。大小三度、完全四度、五度、八度構成了合唱的和聲。布農族許多歌謠中都非常類似,但和聲甚為族人所重視。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這世界唯一僅有的特殊唱法,是布農族最具特色的歌謠。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由於其演唱的複雜性及禁忌的限制,因此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外加的神秘感及不同的解釋法。以小米(dilas)為主食的布農族人,在每年整地完畢到播種祭之前,就運用一套嚴肅的祭儀,透過pasibutbut的集體演唱,把布農族人的心願及祈求傳達給dehanin。
  由於儀式的嚴肅性,pasibutbut的演唱自然也加上了不少限制及禁忌,過去在傳統的約定俗成之下,族人也都恪遵規矩,嚴守禁忌,以最虔敬的心情來演唱。(T-4, Amazing Grace, 2:21)

pasibutbut在郡社群、巒社群中視為虔誠之祭歌,然而這種世上罕見而奇特的唱法,布農族的祖先們是從哪裡學會這首歌呢?據仍然演唱pasibutbut的數個村落調查採訪結果不外乎下列三種傳說:
1.布農族的祖先們在某一次狩獵行動中,乍見幽谷之中飛瀑流瀉,蔚為奇觀,尤其是在幽谷中飛瀑流瀉造成的迴響,令他們聞之不禁生出肅穆敬畏之感,回到社中之後他們發現今年的小米收成比起過去任何一年都要豐盛,於是聯想起或許天神dehanin預示其所好,於是社中這些男子將在瀑布中所學到的音響傳頌下去,代代不絕。持這種說法的以高雄縣郡社群的布農族為最多。
2.也在一次狩獵到某一獵場時,他們祖先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枯木橫亙於地,巨木中間巳中空,此時成群的蜜蜂(linmo),又稱(hatongusazu),展翅嗡嗡作響,在中空的巨木之天然共鳴箱中鳴響,族人雀躍不已,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聽過這種天籟之音。於是這些男子將他們在山中聽到的音響模仿唱出,加上族人個個都是合唱的能手,於是代代相傳下去。台東縣境內郡社群及南投縣信義鄉(明德,羅娜)布農族都持這種說法。
3.花蓮縣卓溪鄉崙天部落巒社群布農族則認為他們祖先聽到在結穗盈盈的小米田中,成群結隊的小鳥振翅疾飛而過的聲音,交相模仿而學會了這首歌曲。

一到了播種祭之前,祭司決定了祭日,此時祭司會慎選族中這一年之內所謂最聖潔的男子六至十名,住於祭屋之內。次日,祭司帶領這些成年男子在屋外圍成圓圈,雙手互相交叉置於背後,圈內放置種粟一串。此時在祭司的領唱下,先在屋外演唱這首「祈禱小米豐收歌」,然後再慢慢移入屋內,象徵今年播種的小米能豐收,並堆滿穀倉。由於這首祭儀歌曲的演唱形式之特殊性及其與整個祭儀結合的複雜性,這首pasibutbut早已蜚聲國際,中外皆知。
布農族人自稱pasibutbut為「八部音合唱曲」。但是單從音樂的結構觀之,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的複音現象。只是唱這首曲子時,必須要八名成年男子以上分成mahOsgnas、manda、mabonbon、lagnisgnis等四個聲部,再依一套嚴謹的規則慢慢依次進入合唱。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因此八部合音的錯覺現象於焉產生。無論如何pasibutbut已是一首中外皆知,並且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 

 

You are missing some Flash content that should appear here! Perhaps your browser cannot display it, or maybe it did not initialise correctly.

 

臺灣布農族Pasibutb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