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Plurk微網址[2009 0722 16:32]
阿張蘭石推 |
“Formosa Betrayed”中’國會禁,台灣一定會上演;不上演,俺在總統府前大螢幕播放!國民黨雖會阻擋,為鎮壓冤魂大陸的“專制大唯物國族主義國”作倀,但中’國人馬英九無法一任就斷絕台灣自由民主。台灣人,性起!www.formosathemovie.com/
|
婆婆Plurk微網址[2009 1026 18:32]
阿張蘭石推 |
希望台灣人能接受獨立建國。哦抱歉沒講清楚,是希望台灣政府接受凱達格蘭諸民族有志之士在花蓮或哪兒獨立建國,然後它們申請加入聯合國。^_^如此即使台灣不幸沉淪個馬特首,仍守住民主自由、民族自決、主體性的勝利。
小國寡民,就是真正地球村世界心相連。 |
中’国vs.台’湾の問題を歴史的に見る.
/阿張蘭石,2010
康熙十八年,淸廷答覆鄭經的一份諭文,淸楚地揭示了大清帝國與臺灣國的關係:
「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期間乎?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識時,必不復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兵,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薙髮,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入貢亦可也。已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市之日本,於世無患,於人無爭,而沿海生靈永息塗炭,惟足下圖之。」(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之諭文)」
這份諭文的背景是三藩之亂未熄,鄭經反攻大陸,淸廷用兵捉襟見肘。於是乎,「台灣本非中國版籍」也說了,「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也認了,甚至「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入貢亦可也」,你鄭家作朝鮮也行,作日本也行,只要「與世無患、與人無爭」,退出大陸沿海,就好了。
時在西元1679年。然而,鄭經居然不同意,堅稱要保留海澄作為廈門的門戶。海澄,是福建省內的一個戰略要地。第二年,三藩之亂形勢已經鐵定是淸廷勝局,鄭軍也被從福建和沿海逐出。鄭經一死,淸軍水師席捲海上,台灣军败给了大清帝國军。但大清仍犹豫该不该将台湾并入版图,經過八個月的觀望考慮,清帝國康熙皇帝才決定併吞台灣,時間在1684年。在此之前,台灣不曾經是中國任何政權管轄下的領土。無怪乎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才說:
「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清‧雍正皇帝,一七二三年(見《清世宗實錄選輯》)
上引文,意即︰台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台灣納入版圖。
現在,唯物专制大国族主义政权所豢养的无耻逢迎的御用文人,常對外誑稱「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雍正皇帝可以證明他們是妄語。
歷史事實就是:
第一,沒有「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理想,因為那是扯淡,台灣本島在鄭氏驅逐荷蘭人建政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中’國政權管轄過,明淸之際無論是漢人還是滿人,都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台灣是中’國固有領土的觀念。鄭森驅逐荷蘭現在成了「民族英雄」,可當時在民族英雄張煌言眼裡,他就是撂下中’國跑到海外去當海大王,是可鄙視的。
第二,也沒有堅持正朔、堅持氣節的海外孤忠。鄭經之後,這個集團就從來沒有想過復明。而最終於大清帝國談判下,雙方都可接受台灣鄭氏變成朝鮮、日本。鄭氏驅逐荷蘭建政台灣的歷史,應是台灣國的建國史,而不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事蹟。這就是歷史事實。
淸廷當然是要「維護領土的統一」,但是它追求的是中’國既有領土的統一,台灣可不在內。如果那上面沒有一群叛逆盤踞著威脅它,估計有淸二百多年一個淸兵都不會踏上台灣島。至於說鄭經「一國兩制」的,那是扯淡。既然是比照於朝鮮、日本,那和中’國还叫「一國」嗎?鄭經当然是肯定台湾主权的,在那時候连大清帝国都没意见。就像上引文中說的:「足下父子自闢荊榛」,鄭家開闢海外領土,就好像華人在東南亞建立蘭芳共和國,人家用本不屬於你中’國的地方獨立,甘中’國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