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頁
的
下
層
:
| | 2006在福州大學社會系三年級開設的必修課程【應用寫作】與選修課程【環境社會學】:
授課教師:福州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蘭石[ ]
授課時間:星期二
上午8:10~10:00
上課教室:福州大學新校區/東3-401
授課教材:本網站關於環境社會學的網頁。
課程簡介:
環境社會學主要是從社會學觀點來討論環境課題,並以環境學智慧來反省社會學方法。
本課程主要議題是:人類生產方式、社會組織、政治經濟力量、階級、族群等如何影響上述關係,又如何受上述關係的影響。同時,有關社會公義、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維護、環境風險等議題,也都是漸受關切的內容。
本課程探討環境如何透過人類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及文化體系的運作而改變;而個人行為又如何成為這些體系運作的一環。介紹環境社會學理論如何批判傳統社會學——專注於社會環境而忽略自然環境。也討論邁向永續社會的途徑、可能遭遇的阻礙,以及環境運動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張蘭石分析各種環境社會學思潮的形成因素,探入各種意識形態中的價值與觀點——以基督教倫理與東方緣起觀為兩大典型,提出人們應洞悉各種環境意識的正面意義與局限性。
課程目標:
1.透過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相關主題的介紹與討論,建立學生之基礎認識。
2.以資源面、經濟面、生活面等不同角度探討環境問題,拓展學習者的思維廣度,培養批判思考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建立基礎的環境倫理觀,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關懷,加強學生對環境的體認。
上課方式:
1.
以討論為主。同學輪流負責導讀與提問;導讀者請整理列印一兩頁以上的摘要給其他同學。須學習提出建設性批判
。
2.
提供相關文章,如全球變遷、環境問題…等,於課堂閱讀並討論。3.
於學期中提供與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短片欣賞。
成績評定:
1.
期末報告:每位同學
須於本學期中寫一份報告,
對閱讀文獻或上課內容進行批判性討論(critical
review)。請用電腦打字。也可自行選擇有興趣並相關的報章雜誌文章、新聞為題材。將所選擇之文章附在報告書最後。內容應包含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對你的意義為何?在期末考前交,逾期不收。
2.
成續:期末考(20%)+期末報告(40%)+課堂表現
-出席率和參與討論的情形(40%)
課程進度與綱要:
|
單元 |
內 容 |
討論主題 |
1 |
課程介紹 |
環境(environment)與自然資源(resources)的概念 |
2 |
基督教環保概念的
地球憲章 |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的歷史與人類文明。
何穎怡譯,神聖的平衡:重尋人類的自然定位,商周出版社,2000。 |
3 |
全球化
|
|
4 |
永續性、自然資本
生態女性主義
(Ecofeminism) |
Warren, Karen J. 1990. "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12: 126-146. Merchant, Carolyn. 1996.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Chs. 4, "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and Ecology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pp.75-90).New
York: Routledge. Shiva, Vandana. 1989. Staying Alive, ch. 3 "Women in Nature." (pp.38-54)
London: Zed Books. |
5 |
淺生態學 vs
深層生態學
(deep ecology)
|
淺生態運動其實是反對污染與資源耗盡的。它的中心目標是為了追求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健康與富裕。
深生態學有7點主張: 1.反對以人為主的環境思考,贊成整體的場域比喻。2.生物圈的平等主義原則。3.多樣且共生的原則。4.反對階級的態度。5.反對污染與資源耗盡。6.複雜而不混亂。7.本土的自治權與地方分權。
|
6 |
環境倫理——
社運環保與
宗教環保的盲點1:
基督教環保 |
西方近代生態、環保運動的最主要思想泉源,就是基督教。 由於基督教倫理是一種形上律則的倫理——認為有高於人的上帝來指導人的施為,所以基督教環保是基於某種不容深觀的成見的,這成見就是創造論。 基督教不曾真正能符合天演論,至於一些新興教派雖然表面上吸收了天演論,其實仍是堅持絕對威權(一個宗教有了絕對威權,才能形成宰製信徒的威權金字塔)的,所以基督教環保運動其實是為了守衛上帝的創造物--佛教深觀中性空緣起的生靈視為基督教上帝財物財物。 與其說是生態、環保,不如說是物種保育。基督教環保充滿了的成見,既然是一種異化就談不上人本精神。
|
7 |
社運環保與
宗教環保的盲點2:
佛教環保 |
佛教的真正倫理學,不是尊奉一套形而上的道德教條來行善受戒, 而是放下一切成見來深觀緣起,在體會因緣時便自然地生出慈悲行為。 然而,佛教環保
雖然基於佛教,但在大眾的實踐上,卻不見得能掌握好緣起觀——把倫理準則建立在長遠全觀大眾共同的利益,反而盲目從事能造福的活動,例如放生等行為往往流于對功德觀念的成見執著,這就不比將創造論等成見而視為天律的基督教環保高明了。 |
8 |
生物多樣性與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Jacobs, Michael. 2003. "Sustainability and 'The
Market': A Typolog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 Environmentalism: Critical Concepts. Pp.
328-349. *Adams, W.M. 2001. "Countercurrent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reen Development. 2n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紀駿傑2004,〈永續或發展 「永續發展」的環境社會學分析〉,環境教育研究,第一卷第二期:1-21.
*蕭新煌等 2002《永續臺灣2011》,臺北:天下. |
9 |
生態腳印 --量測永續性的方法 |
|
10 |
全球環境變遷-1- Gaia Theory,
全球暖化 |
王俊秀、楊啟航著,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出發,巨流出版社,1999。D. Suzuki著
。 (影片"明天過後") |
11 |
全球環境變遷-2- |
臭氣破洞與酸雨 |
12 |
全球環境變遷-3- 土地利用變遷 |
土地利用及地表覆蓋的變遷(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環境變遷研究當中的核心議題。 地表覆蓋型態改變會幹擾地表與大氣圈之間的動態平衡,導致全球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降低,衝擊環境的永續發展 (諸如糧食生產,水資源,人類健康及生活品質等),同時地表覆蓋的型態也會受到這些改變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
13 |
社會變遷與保育 |
1.議題與理論。2.社會運動與環境運動,反核、鄰避情節、焚化爐。 3. 科技集權與分權參與保護區經營管理的脈絡。4.在地社區的個案。5.野生物貿易。6.原住民的議題。7. 生態旅遊(綠島的觀光)。8.民間團體荒野。 9.生態區的區域思考(宜蘭縣區域規劃的個案)10. 共管(從蘭嶼、丹大到馬告)11. 生物科技(基因食品)12.其他討論出來的議題:全球化、環境倫理、複製動物(人)、環境影響評估、永續發展、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自然主權、女性主義、政治生態學、生態產業、景觀規劃與濕地保育AIDS |
14 |
環境資源的社會鬥爭1 |
水資源的托拉斯 |
15 |
環境資源的社會鬥爭2 |
在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裏聽環境社會學。 |
16 |
環境與社會的衝突及演進 ---評估經濟發展的自然成本, 發揮環境保育的社會力. |
環境與社會的衝突 (The Conflict of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Catton, William R. Jr. and Riley E. Dunlap. 1980. "A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for Post Exuberant Sociolog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24, No. 1: 15-47. Schnaiberg, Allan and Kenneth Alan Gould. 1994.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The
Enduring Conflict. Ch. 1 & 2 (pp. 3-41).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17 |
環境法概述
城市規劃中的環保 |
環境保護法,廣義上又稱環境法,是調整因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而產生的社會關係的法律。 目的是為了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護人體健康,保障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關於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環境要素,防止環境破壞的法律規範, 一是關於防治環境污染公害,改善環境的法律規範。還包括防止自然災害和減輕其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法律。 環境保護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徵外,還具有綜合性、科學技術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區特殊性等特徵。 環境保護法律規範,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現代環境法出現在世界上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 環境法的基本原則:1協調發展原則。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3獎勵綜合利用原則。4開發者養護、污染者治理原則。5環境保護民主原則。 |
18 |
環境污染防治法 自然資源保護法
特殊區域環境保護法 |
環境污染防治法:我國環境法是在70年代未以後發展的,範圍主要包括,環境污染防治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 雜訊污染防治法等;自然環境要素保護法,如森林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文化環境保護法, 如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環境管理、監督、監測及保證法律實施的法規,如環境監測管理條例、 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報告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暫行辦法。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等。
自然資源保護法:自然資源保護法屬於環境保護法的一個部分.目前,我國自然資源保護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但還不完備, 與自然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特殊區域環境保護法:1保護特殊區域(飲用水源、古跡,或生態環境敏感區等)環境,有利科學文化的發展;2有利整體環境的改善。 3有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19 |
生態旅遊與綠色休閒。 自然永續生活
─生態、生產之平衡 |
國家公園保育與永續發展(西雅圖酋長宣言) 原住民,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
20 |
改造中國為
環境友好型社會 |
阿張蘭石認為,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兼顧生態環保與個人發展的社會,不止於環保觀念。 |
【應用寫作】期末考試 學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注:(平時上課坐在哪兒?qq的i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本知識題,占50分。
( )1.公文的發文字型大小由三部分組成,放在第一位置的是: A.年號 B.順序號 C.擬稿部門代字 D.發文機關代字
( )2.報告要以具體的事實和確實的資料作主要內容,所以它的表達方式主要是? A.敘述 B.說明 C.夾敘夾議 D.議論
( )3.公文擬稿人把公文擬寫完成,此文稿稱為? A.標準稿 B.討論稿 C.草稿 D.定稿
( )4.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有關單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執行的事項的公文,稱為? A.公告 B.通告 C.通報 D.通知
( )5.依法成立並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和承擔義務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才是國家行政公文的
A.撰稿人 B.法定作者 C.審稿人 D.簽發人
( )6.對所收公文有實際辦理或答復責任的機關,稱為? A.主送機關 B.抄送機關 C.受文公司 D.法定機關
( )7.《國務院關於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的作者是? A.國務院總理 B.國務院秘書長 C.國務院 D.文件擬稿人
( )8.為檢索和引用該檔提供專指性較強的代號,為統計和管理公文提供方便的依據,是?
A.公文份號 B.發文字型大小 C.公文主題 D.公文標題
( )9.將調查研究的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一種文體稱為? A.調查報告 B.情況報告 C.研究報告 D.調研通訊
( )10.公文的成文日期除有特別規定外,均為公文的 A.擬稿人寫定日期 B.辦公室審核日期 C.印發日期 D.生效日期
二、寫作題,占50分。
1.請簡單回答何謂“應用寫作”?這門課程你有什麼心得、收穫?
你可就自己的體會來寫,但仍然要發揮“應用寫作”的功力,力求兼具說服力、準確性和圓融(避免令人挑剔、懷疑或反感)。
―――――――――――――――以下作答―――――――――――――― |
基進生態學的思潮與運動
生態學於十九世紀後期,在歐洲及美國興起。生態科學關注非人類的自然,主要研究自然界裡生物性成員與非生物性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前者如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等,後者如空氣、水、土壤、原子、分子等。人類生態學則再加上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這使得可供研究的主題變得異常豐富。另一方面,社會生態學分析人所使用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制度,如何在人與自然及其資源的關係裡發生作用。例如:斧頭、鎗砲、堆土機等技術;狩獵、採集、捕漁、農耕、工業製造等經濟生產體系;以及繁衍的文化體系、法律與政治、理念與意識型態等等。
在這些基礎上,由於體認到當前工業化世界所面臨環境問題的危機,牟茜特(Carolyn Merchant)以基進生態學(radical
ecology)來指稱環境主義,並認為不同的環境主義所提出不同的見解很值得參考。從根源來說基進生態學,採取一個全新的觀點:當前環境問題源自於人對自然的支配,而其中又伴隨著人類對自己種族、階級、和性別的支配。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建立一種新意識:人對其他自然界成員和其他人負有責任;而這需要一種關於如何對待自然及他人的新倫理。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基進生態學者致力於推動社會體系和生態體系改造,以建構新型態的生產、繁衍、和意識;期待這些新型態能改進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品質。於是,他們挑戰原有的政治與經濟秩序中會妨礙基本人性需求滿足的某些面向。在他們看來,當前世介面臨的環境問題導因於今日社會的兩項矛盾:
第一:生產對生態的侵犯,導致生產的經濟力量與當地生態條件之間的緊張。各項資源消耗與工業污染,使各地方及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第二:生產對生物性與社會性繁衍的侵犯,導致工業生產形式與生態、社會繁衍能力之間的緊張。工業廢棄物中的有毒物質,使整個生態繁衍和人類社會繁衍都陷入了危機之中。
當這兩項矛盾變得更加明顯時,它們也同時侵蝕了「西方文化正當性世界觀」的有效性基礎。這迫使了哲學家、科學家、及宗教家重新思考人與非人世界的關係。當前的西方文化正當性世界觀起自於十七世紀科學革命;將世界看成是一部巨大的機器,它由可以互換、可從外部來操作的原子部分所組成。這觀點稱作機械主義世界觀(mechanistic
worldview);它引出且支援了早期資本主義,並伴隨著一種控制及支配自然的倫理觀。機械主義和它的支配倫理觀正當化了把自然當作日用品來使用的心態,而且也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
牟茜特將同屬奠基於基進生態學理念之下的活動,區分為三路思潮和三路運動:
1、 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
深層生態學的主要訴求是用相互關連且互利互惠的生態學框架,來取代具支配地位的機械主義框架,以進行科學和世界觀的總轉型。這個理念源自奈斯(Arne
Naess)1972年的文章:〈淺層與深層:長程的生態運動〉,他用深層淺層來對比,認為當時主流生態運動僅止於要求修正法律和制度,以制止污染和資源消耗,這是一種淺層生態學(shallow
ecology);至於他所提倡的深層生態學,則是訴求人與非人的自然之間更為基本的關係改變。基於對生態危機的真切瞭解,必須要在意識及世界觀的層次上轉型,進而推動社會及經濟體系朝著永續的方向發展,方是治本之道。
首先,深層生態學需求一種「人處於自然之中」(humans-in-nature)而非在其上的新形上學。這種宇宙性/生態性形上學重視一種介於人與非人的自然之間的「我/你」關係,以及「人/行星」的完整性。生物範圍平等性原則在一種有機性民主之中,把人置於跟其他生存物平等的層次。
其次,需求一種新的心理學或自我哲學。這意味著人與行星的總融合;一個奠基在個體自我突顯的社會,能提供道路給新的精神自由,以發展相互連結的社群。在這裡,謙恭、遜讓、和對演化的敬畏,優先於對控制生物界的人類力量之肯定。
第三,深層生態學發展一種新的人類學;把安住於某塊土地的人視為「在其中的居民」(dwellers in
it),是大地的一員,而非超越於土地的主宰者。對任何生態區域來說,「使用」的指標應該是人對生態的負荷能力,而非其經濟開發的價值。因此,深層生態學拒斥工業社會作為發展的世界典範,認為荒野是土地共同體的成員,喜愛荒野是人類生物特質的一部份,因此,要求保護荒野,留下大量荒野土地。
第四、擁護生態中心倫理,而非人類中心倫理。主張在使用非人類的自然時,人有責任維持生態範圍的完整性,而不該只是征服並使其更有效用。雖然求生存伴隨著一些殺戮,但是其他有機體跟人一樣有權存在且演化。人是依賴著生態界來存活,所以不該像主人對待奴隸一般剝削它。
第五、提倡一種新的、生態性基礎的科學,傳播一種關於人在自然家園裡所處地位的知覺。這種新科學以過程為導向,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是渴求的目標;技術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增進人類福址的手段。
深層生態學的首倡者,挪威奧斯陸大學奈斯(Arne Naers)教授深受佛教的影響,突破人類中心論的束縛,提倡應把生態系統,把其他物種作為我們人類倫理關懷的物件。
美國著名環境哲學家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對佛教所包含的環境保護的思想資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在東方文化中,雖然沒有作為嚴格科學的生態學,但是卻具有辭源學意義上的生態學,即關於居住地的邏輯,從而也具有保護自然的全球倫理學。例如因果報應、六道輪迴在保護生命中起到的作用,雖然這很難從生物學中推論出來。佛教中因陀羅網的比喻是對生態網路的極好描繪。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著名神學家史懷哲(Albert
Schweizer)提出的“敬畏生命”的理論,突破傳統倫理學忽視其他物種的局限性,發揚聖方濟的人與動物是兄弟的思想,為基督教的文化傳統關注生態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漢傳佛教的素食傳統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有積極作用,放生歷來是佛教徒的重要功德之一,更是積極救護生命的善舉。
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推崇簡樸的消費觀,這種“惜福”的思想,與當代環保運動所推崇的“綠色消費”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利於減輕環境的生態壓力。
為實現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偉大理念,中日韓三國佛教界擬於每年4月份在本國植樹,藉以推進環境保護事業,淨化社會。
臺灣以佛教人士為主于1993年1月成立的“關懷生命協會”,一方面通過不同方式開展社會教育,培養群眾尊重生命、
愛護動物的意識;另一方面全力敦促“政府”部門改善動物處境,並要求立法委員制訂出對動物處境較為有力的相關法案。例如,該協會結合其他環保及生態保育社團共同制訂的“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正案的民間版本,竟然取代“官方版”而於1994年10月在“立法院”獲得通過,這是臺灣歷史上罕見的先例。又如慈濟功德會和臺灣法鼓山在“心淨則國土淨”思想指導下的環保運動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泰國僧侶Phrakhru
Pi-tak所宣導的保護森林運動,則利用為樹木祝聖的佛教儀式,宣傳環保理念。
2、 靈性生態學(spiritual ecology)
靈性生態學強調人類與自然世界的整體連續性,主張把新的生態理念融入宗教靈性的視野。所謂的生態靈性是湧現自深切的盼望,從人與自然的夥伴關係中,滿足靈性世界的力量而非烏托邦式的企求一個更公平、永續的社會。
靈性生態學從崇拜自然的儀式、古老宗教崇敬自然的傳統與北美原住民「萬物都是親屬」的宗教意識中闡發所有生命的內在價值,視地球為有機的地母(Gaia)。而基督教新神學也不再對自然界冷漠,分別提出創造神學和過程神學,肯定上帝與自然的緊密關係,受造物的完整,大地永不止息的運作以及共生的真實性。
3、 社會生態學(social ecology)
社會生態學強調人類對大自然支配的觀念和人對人的支配密切相關。它著力探討環境生態問題的「社會根源」,認為人的態度、價值觀和社會制度才是理解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基本面向。大自然的失衡正是人類在他的社會內在結構的失衡所造成的。資本主義社會將有機社區關係溶解在市場關係裡,這時,地球才淪為受掠奪的資源。大自然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中只是商品,被視為製成品和貿易的資源,大自然被外部化,人類和自然只是利用和宰製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下,人類摧毀了自然。
社會生態學主張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全面轉型,企圖以環境永續為立足點,透過社會、經濟總體的重建,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從生態學「多元化」的本質,建構多元的、平衡的、和諧的社區。
以上三路思潮裡的大部分理論,都伴隨著一種生態中心倫理或經過生態性修正後的人類中心倫理。在前者之中,生態體系包括人在內的所有部分,都具有同等的價值;而後者則同時評價社會正義和社會生態兩者。
4、 綠色政治(green politics)
綠色政治運動可概分為二個行動團體。有些人致力於形成綠色政黨,以生態學、社會責任感、草根民主以及非暴力為四個基本原則,以重鑄社會性及政治性的繁衍作為聯盟的綱領;有些人進行各式的直接行動,如「綠色和平」(Greenpeace)、「地球優先」(Earth
First)等環境保護組織,力圖把深層生態學的生物中心論之典範轉化成政治行動,「在捍衛地球母親時絕不妥協」。
為了保護生物,或為了捍衛棲息地,「綠色和平」、「地球優先」等組織倡導「生態學的抵制」(ecological
resistance),採取保護環境的搗亂行為(pro-environment
sabotage)以阻止大地被破壞。某些行動成功地達成目的,但環境主義者是否有權力以暴力行為阻止一個「錯誤」的行動,也成為該陣營一個重要的倫理課題。
5、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生態女性主義特別關懷那些會影響在生物性繁衍中的女人身體,和會影響在社會性繁衍中的女人角色之議題。七0年代,生態女性主義跟隨著一種女性與自然之間的連結意識而出現。生態女性主義行動呈現了生產與繁衍之間的矛盾;女人試圖藉由顯露問題和解答的建議,來制止對生物性及社會性繁衍的侵犯。由於體驗到這項矛盾是加諸於她們身體和她們孩子身體的侵犯,女人遂以行動來制止它。
生態女性主義倫理認為奠基於權利、規則、和利益之上的傳統倫理學應加以轉型與限制,代之以奠基於關懷、愛、和信任之上的考量的新倫理學。一種可能的選項是夥伴倫理(partnership
ethic):在個人、家庭、和政治關係上,平等對待包括男夥伴和女夥伴在內的人類;並對待人類與非人類的自然之間關係,如同平等的夥伴,而非「受制於」(controlled-by)或「支配著」(dominant-over)的關係。這容許了人和自然之間的親密關係,並如同對待有性別、種族、或文化差異的人一般,容許人對非人類的慈悲情感。
同為生態女性主義陣營內,還可以因所受到影響的思想來源不同,而區分成四種次類型:
(一)、自由生態女性主義(liberal ecofeminism)
自由女性主義認為做為理性的主體,女人跟男人沒有差別;把女人受教育和經濟的機會排除掉,將會使她們無法實現自己在所有人類生活領域裡的創造潛能。受到自由女性主義的影響,自由生態女性主義主張若是給予女人如同男人一般平等受教育機會,以成為科學家、自然資源管理者、律師、或立法者,女人也能像男人一樣(或超越男人),對環境改善、自然資源保護、及更高品質的人類生活有所貢獻。由此,女人將能夠超越她們生物學理上的社會性汙名,在環境保護的文化規劃裡,加入男人的行列。
(二)、文化生態女性主義(cultural ecofeminisim)
文化女性主義認為人類本質立基在人類生物學理上;人類可以按生物性別(sex)和社會性屬(gender)來區分,性別/性屬關係分別給予男人和女人不同的力量基礎。介於女人和生物性繁衍之間所感知的連繫,反倒變成女人權柄和生態運動的來源。文化生態女性主義則是對西方文化的感知裡,把女人和自然互相連結在一起並貶低它們的一種回應。這主張認為脫離困境的方法是透過直接政治行動,來提高並解放女人和自然。她們經由復甦關於女神崇拜、月亮、動物、和女性生殖系統的古代儀式,來慶賀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女人的生物學理和大自然正是女性力量的來源。它的哲學強調直覺、關懷的倫理、以及人與自然間的網狀關係。
(三)、社會生態女性主義(social ecofeminism)
社會生態女性主義接受了社會生態學的基本教義:支配自然的理念起自於人對人的支配;唯有終止所有支配的系統,才有可能實現生態性社會。這主張致力於經由反轉經濟和社會階層來解放女人;因為那些階層迫使生活的所有面向都進入市場社會,今日,甚至已入侵了子宮。它期待能把社會重建成人性的、去中心化的許多社群,而那將能超越對資本生產和官僚國家是必須的「公/私」二分法。在那裡,女人在公共生活和地方自治區的工作位置上,將是自由的參與者。
(四)、社會主義生態女性主義(socialist ecofeminism)
社會主義生態女性主義是社會生態學的一種女性主義轉型;它使繁衍範疇而非生產範疇,成為一個公正的、永續的世界之觀念核心。
在資本主義底下,男人負責交換商品,同時也支配其生產;在工業資本主義底下,繁衍從屬於生產。事實上,在所有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現有理論裡,繁衍和生態都從屬於生產。社會主義生態女性主義將會倒轉資本主義的優先性,使得生產從屬於繁衍和生態。
社會主義生態女性主義聚焦在生命本身的繁衍上。在自然中,生命經由地方生態系統裡的物種之生物性繁衍而傳遞;對人類來說,繁衍卻同時具有生物性質和社會性質。人類和其他物種世代間的生物性繁衍,以及日常生活的世代內繁衍,對於恆久地持續生命具有本質上的重要性。所謂「永續」,即是維持人和自然間一種「生態/生產/繁衍」的平衡,也是一切生命品質的長存。
6、 永續發展運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vement)
永續發展運動找尋利用資源的新途徑,以制止生產對生態的侵犯,提倡永續農業、生物控制與復原生態學。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與全球永續發展運動是該運動的主軸,生態區域主義認為人類無論棲息在何處,海濱、山坡、沙漠或平原,都應將自己與棲息環境相連結,必須要瞭解在地的自然歷史與支持人類生活的區域環境的特徵與承載力。生物區域主義主張:在地球的各類生物區域中,重建居住地;尋求一種生態永續、穩定的、自我維持的生活方式;使這些小規模的多樣化社區與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結合起來;並發展一套合作性的適合當地的獨特政策,使非中心的社會、政治結構與當地的生物完整性相融。
1983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應聯合國大會的緊急要求,負責制定「全球的變革議程」(a global agenda for
change),提出實現永續發展的長期環境對策。「永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意味著世代間社會公平的關注,也意味合理地協調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環境正義與共同利益。因此,人口與人力資源、糧食與保障、物種和生態系統、能源、工業與城市的發展,是國際社會共同的挑戰與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全球永續發展運動著力於國際共同的行動,鼓勵在生態可能範圍內的消費標準和所有人可以合理嚮往的標準。
以上三路基進環境運動引用許多理論家的理念和倫理學,而直接介入現實事件,以試圖解決生態與生產之間、生產與繁衍之間的矛盾。
牟茜特所論述的基進生態學概括了三個思潮和三個運動,由此可見生態思想本身的分歧,它們和生態科學、宗教靈性、政治經濟總體制度之間的關聯各有不同的立場,然皆訴求新的世界觀、新的自我哲學與行動的實踐。這提供了關懷倫理學環境轉向的可行性。
構想中的關懷倫理學將探討「人與環境如何道德地相遇?」、「人的環境態度如何在關懷關係中揭露呈顯?」、「人的環境態度如何成為一種意向、一種實踐?」而基進生態學正提供了多元的論述,使生態思想得以培養生態敏銳度,透過對環境的接納、關係和回應而體現出來。特朗托(J.
C. Tronto)在《道德的界限》中已初步觸及這個問題,特朗托認為關懷具有四種內在的特性:1.他並不侷限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了對事物、對環境以及其他事物的關懷;2.關懷不是二分和個體化的;3.關懷的行為是根據文化來定義的;4.關懷是正在進行中的。關懷能夠為一個行為賦予特性,也可以描述為一個過程。為了釐清關懷範圍,特朗托進一步指出:
儘管關懷能夠產生快樂,人們能夠懷著關懷的目的從事創造性的活動,但是當一種實踐只在維持、延續修復這個世界時,我們才能承認他是關懷。
如果把「世界」解釋成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那麼特朗托的關懷倫理學是否可以發展成環境倫理學?特朗托並未進一步加以論述,意即特朗托理論的精彩處在關懷倫理學的政治辯護,其環境辯護的面向並未有系統的建構,這仍有待進一步的發展。
【环境社会学】期末考试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平时上课坐在哪儿?qq的id是?)
一、何谓“地球宪章”?(25分)
二、请阐述“环保”观念的重要性与盲点?(key words:基督教、佛教、深层生态学、发达国家、全球化、永续发展)(25分)
三、请简单回答何谓“环境社会学”?这门课程你有什么心得、收获?(50分)
“应
用
写
作”
课程大纲
授课教师:张兰石
授课时间:星期二
上午8:10~10:00
上课教室:福州大学
新校区
东3楼-401
授课教材:自编讲义与教材
上课班级:福州大学
社会学系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常用的应用类文章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培养和提高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文章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并为即将开始的毕业作业写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上课方式:个文体介绍后,以案例进行分析,再分组写作,将作品共同讨论。
主要教材:
l.书面教材
裴显生、王殿松,《应用写作》(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软件教材
请下载
http://www.0123.org/write.rar
成绩评定:
1.
期末报告:本学期中须缴交三份分组进行的文书。这三份文书分别是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每个同学分别加入一组,每组进行讨论与写作。请用电脑打字。在期末考前交,逾期不收。报告书应符合规定格式。
2.
出席率或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形。
3.
总成续:期中报告(10%)+期末考(20%)+期末报告(40%)+出席率或课堂表现(30%)
课程进度与纲要:
1 |
绪论 |
在这一部分,着重掌握应用类文章的基本特征,大致了解应用写作的涵义及提高应用写作水平的途径。说明课程的总体情况,把握文体的一般特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是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
(一)
应用写作的涵义
(二)
应用类文章的基本特征
(三)
提高应用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
2 |
传统礼仪应用文 |
|
3 |
行政公文-1- |
掌握法定公文的概念、特点、分类及构成要素和写作要求;各公文文种的用途;某些文种的分类;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的一般写法。概述:1.
公文的概念及特点;
2. 公文的基本功用 |
4 |
行政公文-2- |
公文的体式---- 1.
公文的构成要素;
2. 公文的构成格式;
3. 公文的印装规格..
各类公文的种类:
1. 命令(令)2.
决定3.
议案4.
公告5.
通告6.
通知7.
通报8.
报告9.
请示10.
批复11.
意见12.
函13.
会议纪要 |
5 |
行政公文-3- |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
6 |
事务文书 |
掌握:简报、调查报告、计划、总结及各类法规规章的涵义;简报的格式;调查报告的特点;调查报告、计划、总结及各类规章的一般写法;简报、计划、总结的写作要求..
|
7 |
常用事务文书的种类 |
1.
简报2.
调查报告3.
工作计划4.
工作总结5.
法规规章6.
述职报告7.
讲话稿 |
8 |
经济新闻 |
概述:1.
经济新闻的涵义
2. 经济新闻的种类
经济新闻的写作要领:1.结构和内容;
2.写作要求 |
9 |
产品说明书 |
概述:1.
产品说明书的涵义;
2. 产品说明书的作用…
产品说明书的写作要领:1.结构和内容2.
撰写的注意事项 |
10 |
广告 |
概述:1.
广告的涵义;
2. 广告的主要类型
广告的写作要领:1.
广告的一般写法;
2. 广告的写作要求 |
11 |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
|
12 |
招标、投标文书
合同 |
|
13 |
市场预测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
概述:1.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涵义;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领: 1.
可行性研究方法介绍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 |
14 |
法律事务文书 |
一、
民事法律事务文书---种类: 1.
民事起诉状2.
民事答辩状3.
民事上诉状
二、
刑事法律事务文书---刑事法律诉讼文书的种类: 1.
刑事自诉状2.
刑事上诉状3.
刑事答辩状4.
刑事申诉书
三、
行政诉讼法律文书---种类:1.
行政起诉状2.
行政答辩状 |
15 |
科研文体-1-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的涵义;经济论文的基本特征;课题的类型;选题的原则;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基本途径;选取论文写作材料的原则和标准;论文的结构程序;论文写作提纲的构成项目;论文构段的要求和方法;论文的构成项目。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种类。毕业论文的写作除应依循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应遵循一些特殊的要求。对这些特殊的要求也应掌握。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1. 研究课题的选择;
2. 写作计划的制定;
3. 课题的研究;
4. 论文的执笔写作;
5. 论文的最后完成..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领:
1. 选题的注意事项;
2.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3.
毕业论文的构成项目;
4. 答辩的准备 |
16 |
科研文体-2- 学术情报 |
学术情报的涵义;学术情报的主要种类;文摘的涵义和种类,撰写文摘的注意事项;提要的涵义和种类;提要的写作要点;综述的涵义和特点;综述的主要种类;综述的写作要求;述评的涵义和特点;述评的写作要求。 |
《人與社會》课程大纲
科目名稱:人與社會
科目代號:
英文名稱:Man and
Society
授課教師:張蘭石
開課系所 |
新加坡佛學院06級 |
上課教室 |
|
學 分 數 |
|
授課時間 |
|
修 別 |
■必修□必選□選修 |
課程簡介 |
A study of social and Buddhist manhood,
interrelation of human to society and organiza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factors, structure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common sense, intelligence,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of society in general and Sri Lankan society, including
Buddhist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s. |
教學目標 |
1、了解应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
2、理解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应用社会学各领域的基本方法:(1)
社会调查中的抽样方法、社会调查属性数据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方法;(2)人类学研究方法;(3)
社会心理学方法;(4)互动论。
3、掌握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视角,学会利用社会学重要理论去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1)人类社会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个人对社会发展进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2)如何理性地认识自己,决定自己的广泛和社会地位的主要社会力量是什么?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自己的命运?(3)样才能将社会学应用到个人生活中去。如何帮助他们选择自己的职业等。 |
講授方式 |
1□老師課堂講授
2□同學讀書報告 3□課堂討論
以讲授为主,修課者必須確實出席並參與討論。教师提供原典选读教材,同学提供相关文章,于课堂阅读并讨论。 |
成績考核
方 式 |
□讀書報告:
% □課堂表現: % □學期報告:
% □期末考試:
%
學期報告格式要求:
依一般學術論文格式。
每位同学於本学期中写一份报告,对上课研讨内容进行批判性讨论(critical
review)。 |
週別 |
教學內容課程綱要:(含每週授課教材進度) |
|
第一單元 社會學方法論 |
第01週
引言 |
引言 –個體與群體關係的哲學。
閱讀:鍾玫,<全球社會中個體與群體的辯證關係> |
第2週
社會學方法論1 |
方法課程有如地圖學,看圖索引如紙上談兵,唯有在迷路的旅程中方能摸索到自己的
路徑。本課程配合本學院的另一課程《世界時事研究》,是啟程前的暖身。本課程定位在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基本介紹,學習如何找到有意義的課題,如何以科學語言去除概念成見而轉化為可行性的研究計畫,如何在理論與資料的辯證過程中發展概念。本課程也須盡可能了解多面向的方法論議題
(學術研究的認識論、知識生產過程的反省)。
閱讀:汪国华,2008:<走出困境: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取向>
參考: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
第3週
社會學方法論2 |
客觀實徵與主觀參與,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哲學進路。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中将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社会形态学和社会生理学三部分,其中经济社会学是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分支。
本堂課稍事講解,課後由學員自行蒐集網上解說資料。 |
第4-5週
社會學課題1 |
課題:
1. 社會組織、文化、制度。
2.
個體對社會問題的感受、觀念、意識形態。
3.
社會变化
4
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
5
性别与性
6
身体社会学:健康、疾病与衰老
參考:卡罗尔•帕特曼著、李朝晖译,2004:《性契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第4-5週
社會學課題2 |
7
家庭
8
犯罪与越轨行为
9
种族、族群与移民
10
阶级、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11
贫困、福利与社会排斥
12
现代组织..
參考教材:
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
相關研究的檢視》,臺大社工學刊第十期。
马戎,2001:《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
第6-7週
社會學課題3 |
13
工作与经济生活
14
政府与政治
15
大众传媒与传播
16
教育
17
宗教
18
城市与城市空间
19 人口增长与生态危机 |
第8週
社會學理論流派簡介1 |
簡介:
1.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2.
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科塞,科林斯
3.
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
4.
符号互动论:从米德到布鲁默
5. 拟剧论:戈夫曼
6. 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
7
批判理论:米尔斯,哈贝马斯
8.
新功能主义:亚历山大,卢曼 |
第9週
社會學理論流派簡介2 |
9. 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
10. 女性主义视角
11. 社会网络分析
12.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13.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4.
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
15. 福科的权力/知识说
16.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
第10週
社會心理學概論 |
介紹:埃利奧特.阿倫森,1984:《社會心理學》,電子檔。
2004年北大“社会心理学”听课笔记 |
|
第二單元 宗教社會學 |
第11週
宗教社會學簡介 |
介紹:
韋伯(Weber,
M.)著,康樂與簡美惠譯,1993:《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381頁。 |
第12週
宗教社會學例1 |
杨凤岗:《宗教社会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Berger, Peter L.
1967: “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Garden City: Doubleday. |
第13週
宗教社會學例2 |
林本炫,2003,〈社會學有關「新興宗教運動」定義的意涵〉。收錄在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五輯》,頁39-68。
張茂桂、林本炫,〈宗教的社會意像: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課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四期,頁95-124
。 |
第14週
宗教社會學例3 |
瞿海源,1997,〈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爲的變遷與變异〉,收錄在《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第四章。臺北:桂冠。 |
第15週
宗教社會學例4 |
介紹杜尔克姆《自殺論》。 |
|
第一單元 佛教徒與社會 |
第16週
佛教所面對的四類國家的概況 |
1.
簡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
2. 簡介佛教發達的國家
3.
簡介佛教初步發展中的國家
4. 簡介壓抑佛教的國家 |
第17週
佛教徒面對的主要社會問題 |
依據佛教所面對的四類國家的概況,分析各國佛教徒面對的主要社會問題。
介紹南傳教區之斯里蘭卡、泰國社會現況,比較北傳教區之台灣、日本。
討論緬甸社會問題,西藏問題。 |
第18週
佛教徒對社會問題的反應與理解 |
在佛教風俗或意識形態中,佛教徒對種種的社會問題的反應與理解,有何特點?
閱讀:林端,2006:《佛教與社會—科際整合的啟示與貢獻》,台灣:佛教圖書館刊。 |
第19週
佛教對社會問題的因應之道1 |
依據佛教經典,佛教智慧對種種的社會問題有何提示?
思考參考:“沙門不敬王者論”,唐代法相宗、華嚴宗。
閱讀: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灣:法界出版社。 |
第20週
佛教對社會問題的因應之道2 |
依據佛教經典,佛教智慧對種種的社會問題有何提示?
思考參考:日本鐮倉佛教。 |
《世界時事研究》课程大纲
科目名稱:世界時事研究
科目代號:
英文名稱:Current World
Affairs
授課教師:張蘭石
開課系所 |
新加坡佛學院06級 |
上課教室 |
|
學 分 數 |
|
授課時間 |
|
修 別 |
■必修□必選□選修 |
課程簡介 |
A study of the important situation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economy, society, politics, 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 Singapore and Current World-Affairs, collaboration among
Buddhists in world arena, Buddhist contribution to solving the
conflict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world. |
教學目標 |
本门课程主要目标是为观察我们的社会提供一种客观方法。这一目标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科学性的认识导向。要求學員能从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对当代世界进行比较观察和分析。 |
講授方式 |
1□老師課堂講授
2□同學讀書報告 3□課堂討論
以讲授为主,教师提供原典选读教材,同学提供相关文章,于课堂阅读并讨论。 |
成績考核
方 式 |
□讀書報告:
% □課堂表現: % □學期報告:
% □期末考試:
%
學期報告格式要求:
依一般學術論文格式。
每位同学於本学期中写一份报告,对上课研讨内容进行批判性讨论(critical
review)。 |
週別 |
教學內容課程綱要:(含每週授課教材進度) |
|
第一單元 方法論 |
第1週
引言 |
1.
何以要研究時事?
2.方法論:客觀實徵與主觀參與,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哲學進路。
3.“新聞”“媒體”的存在價值與功能限制。
閱讀:張玉涵<媒介議題與網路公眾議題之間相似性探討
----以BBS政治版為例>
鍾起惠,2006:
<當代新聞角色的再思考:重返新聞與公眾的國度>*
陳彤旭<世界主義,報業資本主義以及北京報業的區域特徵(1912——1927)> |
第2週
世界時事的重點 |
1.
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
2. 驟然現前的新聞事件 |
第3週
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1 |
1.
社會組織、文化、制度。2.
個體對社會問題的感受、觀念、意識形態。
3.
社會变化
4
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
5
性别与性
(關於上述議題,由學員腦力激蕩舉出當前世界有哪些的事件或問題。) |
第4週
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2 |
6
身体社会学:健康、疾病与衰老
7
家庭
8
犯罪与越轨行为
9 种族、族群与移民
10
阶级、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關於上述議題,由學員腦力激蕩舉出當前世界有哪些的事件或問題。) |
第5週
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3 |
11
贫困、福利与社会排斥
12
现代组织..
13 工作与经济生活
14
政府与政治
(關於上述議題,由學員腦力激蕩舉出當前世界有哪些的事件或問題。) |
第6週
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4 |
15
大众传媒与传播
16
教育
17
宗教
18 城市与城市空间
19
人口增长与生态危机
(關於上述議題,由學員腦力激蕩舉出當前世界有哪些的事件或問題。) |
|
第二單元 時事的研究解析 |
第7週
全球化環保議題1 |
簡介西方環保主義的哲學基礎,簡介深層生態學的環保觀念。
閱讀:于蕙清,<由環境永續性指數談環境議題全球化之趨勢>。 |
第8週
全球化環保議題2 |
閱讀:柳中明,2007:<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全球發展趨勢> |
第9週
全球化價值議題 |
蕭希偉,2002:<全球化教育思潮> |
第10週
全球化救援經驗 |
SARS經驗,四川地震救災經驗。
張曉文,2005:<全球化與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以志工組織團體為例>
王崑義,<全球化、人類安全與後SARS
時代:兩岸非傳統安全的新議題> |
第11週
世界市場演變與當前的經濟衰退 |
對當前所謂“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基本認識。
閱讀:台灣,2007:<國內外經濟情勢分析>。
李櫻穗、林育鴻:<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對國際經濟之影響>。 |
第12週
當前的經濟結構轉型 |
依賴理論。第三世界勞力市場的逐漸消失與發達國家勞工面臨的競爭。M型社會發展:中產階級的提升與沉淪。 |
第13週
戰爭
當前“恐怖主義” |
當前的恐怖主義。定義與分類。
閱讀:黃榮源<論全球化社會與文明間的衝突─「後911
時代」的省思>
*趙國材<論全球化下之國際反恐怖主義公約> |
第14週
當前國家制度舉例 |
民主化現象(Powerpoint檔案介紹何謂民主國家,為何所有國家都號稱民主?民主化大致有哪些歷程?) |
第15週
當前種族衝突 |
文明衝突與民族國家 |
第16週
當前宗教衝突1 |
東南亞政經
巨克毅,<宗教衝突與基要主義之研究> |
第17週
當前宗教衝突2 |
巨克毅<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衝突與對治初探──從Jihad
vs. McWorld
之論述談起> |
第18週
科學的推陳出新 |
自然科學簡史 |
第19週
互聯網新世界 |
閱讀:
林誠謙、李世昌、鄧炳坤,2003:<下一代網際網路新紀元-全球網格(World
Wide Grid)>
劉靜怡,2002:<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使用與隱私權保護規範:個人、政府與市場的拔河>
CA安全諮詢團隊,2007:<網際網路威脅>
陳俊明、蕭乃沂,2004:<網際網路時代公民直接參與的機會與挑戰:民意電子信箱的再檢視> |
第20週
佛教界時事 |
閱讀:
何建明:<人間佛教的百年回顧與反思——以太虛、印順和星雲為中心>
林本炫:<中台禪寺剃度風波的觀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