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f Pi》当然是一部奧斯卡級的杰作。但是,媒体的追捧,非常庸俗,典型“河蟹”。
主人翁Pi倖存於劫海,本身就是個奇跡。人心受到神跡靈應的感動激揚,能照見人性的本來面目,所以,廚子、水手、母親乃至自己,在超然的心眼中成了一群原始動物(鬣狗、斑馬、猩猩乃至孟加拉虎);萬物在神跡靈應下,不僅如實顯現了貪嗔癡懼,也生起了令人臣服的美與和諧(示現在虹彩幻滅中犧牲的魚,猶然生命原初之湯的螢光海…Pi如此認識了Vishnu),給了主人翁蓮花意象中的大死(母親的死,島上林里蓮花中的殘牙)大生(超越世俗宗教道德而體會萬物生殺中不歿的神性,Pi在食人肉的夢靨中領悟Vishnu神話,虎歸叢林而人歸信地)。
p.s.: Vishnu沉睡生命原初海洋上,祂身上一朵蓮花中,大梵天神幻化了生生死死的輪迴世間。超越生死的Vishnu,卻又大悲應劫,而有種種化現。
然而,原著的深意並沒有在電影中勇敢展現,原著所其實欠缺的完整宗教信仰(包含對鬼神靈異的信實認知->斷疑生信)卻被李安奉為“能讓尋找信仰的人找到信仰的故事”。原著作家本身就肯定是個不曾受靈異機緣所啓蒙的人,他的“信仰”,只是要滿足大腦的。但是,那卻正好迎合了大眾—–二十億電影消費者大多是沒打算(也沒機緣)接受靈異(鬼神)的存在卻又希望能得到“信仰”的人。主人翁在電影最後的敗筆評論,竟然不小心地將終極關懷定位在人性投射(如這記者的懵懂感觸)。—這故事可以令人相信神?這止於泛神論的絢麗歷險故事,還不如任一個寫實的神跡靈應故事來得能撼動人心的唯物成見呢!八面玲瓏的泛神論,平息了人們對神跡靈應的大疑之心,贏得了靈性史詩、感性美學的桂冠,而又默契了人心妄識制約中唯物主義笑容。於是,徒然把人性的分析止於“象徵動物化”,不但沒有充分彰顯神性的真善美圓,更沒有對人性、社會之矛盾癥結的深刻反省。雖點到了Vishnu代表的大化神性,卻沒能讓觀眾體會到那足以救贖這場苦難的知性饗宴(Pi的存活須要知性饗宴, 而非口說第一個奇幻故事,腦想第二個合理故事,卻心藏第三個深淵秘密)與完整恩典(Pi的存活蘊涵完整恩典,而非止於自欺自慰),更沒有因緣的覺悟,沒有在電影中忠實保留那宗教間都該保留的心路–人與社會之孤獨矛盾等等痛苦的還滅之道。
爱之深责之切,期待李安能拍出像《贫民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般蘊涵人道关怀、承担人类问题的电影,而不是自閉於萬花筒中遐想宇宙:一部无感或合理化生命苦難与社會病症的电影,沒有啓蒙;一部简直是為迷信正名的电影,自欺自得自戀自慰。—心靈感應的奧妙佛性與實存真神全在萬花筒中矮化為人性的感性自欺。里面没有对普世价值的勇敢追求,没有对靈性向度的坚决定位,没有为人、为己去看清社會真相與心靈真相,沒有對真愛的啓蒙,没有殊勝的牺牲,没有超個體的感應,沒有….剩下的,就是大眾照鏡子時自欺自戀看到的美麗意象,就是谄媚大众俗人的低等感性。
片中,河蟹了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主角的最後一番話,甚至將對痛苦史實的感性迴避與意義投射,詮釋為“宗教”。大家都歌頌著:李安擅長以最平凡的事物說精彩的故事。但是真正在這三個宗教中有所體驗的人會說:別將庸俗感性無限上綱成為唯一真理。
李安所成功展現的那感性,與所詮釋的“信仰”,其實很俗,但是卻又恰好立於渾渾噩噩下層大眾集體自閉自欺自戀自慰所投射的那中心點上,於是,顯得不俗,儼然文藝巔峰。他簡直是電影世界的莫言—唯一達不到普世價值與心靈啓蒙的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难怪中国媒體、中国人也願隨美帝追捧李安。凡是有啓蒙性的电影,在中国都不会被媒体追捧的,甚至会被恶意诠释,例如魏德圣的《Seediq Bale》。《Life of Pi》這種沒啓蒙元素的感性媚俗電影,不違背唯物專制大國族主義;即使是被愚民教育徹底洗腦后的無神論者、自閉草民,看這電影也不會受到思想衝擊。
在炫麗畫面、奇幻情節與宗教感性的包裝之外,有何啓蒙价值?竟把神的存在等同于感性须要,這樣的情節邏輯与人心的妄识制约倒是念念相续,真的沒啥靈性起心。
李安,更精致更美化了通俗感性的张艺谋。这部电影,无限放大感性,却三過家門而不入—一个印度移民的故事竟能灵巧地不揭起国族主义不公义的伤痛,圆滑地漠視了被宰制的人类的生涯真義。是超然?神與美學能超然於人間苦難主題?若是,他展現的是深層心識奧妙嗎?不。因为他那过度成熟过度驯化(甚至不违背唯物专制大国族主义)的电影诗学甚至不能直下承担人类问题。他把人类的问题丢给「神」,却又把「神」矮化为「感性」。
遍搜网络,竟然找不到任何批评这电影的文章。让人觉得,这世界的流俗,熱炒得令人心冷。所以,写這文章,但不是批判李,而是反省人心那不自知的冷漠、自以為是的感性自慰。这電影的熱炒,是源自冷漠者的,源自自閉自慰手淫口淫意淫的人类,而非心胸開放、头脑清醒、知悉心靈學新知的人,更不源自故事主人翁Pi那種對神的實存有知有信的人。
《Life of Pi》当然是一部奧斯卡級的杰作。但是,媒体的追捧,非常庸俗,典型“河蟹”。
主人翁Pi倖存於劫海,本身就是個奇跡。人心受到神跡靈應的感動激揚,能照見人性的本來面目,所以,廚子、水手、母親乃至自己,在超然的心眼中成了一群原始動物(鬣狗、斑馬、猩猩乃至孟加拉虎);萬物在神跡靈應下,不僅如實顯現了貪嗔癡懼,也生起了令人臣服的美與和諧(示現在虹彩幻滅中犧牲的魚,猶然生命原初之湯的螢光海…Pi如此認識了Vishnu),給了主人翁蓮花意象中的大死(母親的死,島上林里蓮花中的殘牙)大生(超越世俗宗教道德而體會萬物生殺中不歿的神性,Pi在食人肉的夢靨中領悟Vishnu神話,虎歸叢林而人歸信地)。
p.s.: Vishnu沉睡生命原初海洋上,祂身上一朵蓮花中,大梵天神幻化了生生死死的輪迴世間。超越生死的Vishnu,卻又大悲應劫,而有種種化現。
然而,原著的深意並沒有在電影中勇敢展現,原著所其實欠缺的完整宗教信仰(包含對鬼神靈異的信實認知->斷疑生信)卻被李安奉為“能讓尋找信仰的人找到信仰的故事”。原著作家本身就肯定是個不曾受靈異機緣所啓蒙的人,他的“信仰”,只是要滿足大腦的。但是,那卻正好迎合了大眾—–二十億電影消費者大多是沒打算(也沒機緣)接受靈異(鬼神)的存在卻又希望能得到“信仰”的人。主人翁在電影最後的敗筆評論,竟然不小心地將終極關懷定位在人性投射(如這記者的懵懂感觸)。—這故事可以令人相信神?這止於泛神論的絢麗歷險故事,還不如任一個寫實的神跡靈應故事來得能撼動人心的唯物成見呢!八面玲瓏的泛神論,平息了人們對神跡靈應的大疑之心,贏得了靈性史詩、感性美學的桂冠,而又默契了人心妄識制約中唯物主義笑容。於是,徒然把人性的分析止於“象徵動物化”,不但沒有充分彰顯神性的真善美圓,更沒有對人性、社會之矛盾癥結的深刻反省。雖點到了Vishnu代表的大化神性,卻沒能讓觀眾體會到那足以救贖這場苦難的知性饗宴(Pi的存活須要知性饗宴, 而非口說第一個奇幻故事,腦想第二個合理故事,卻心藏第三個深淵秘密)與完整恩典(Pi的存活蘊涵完整恩典,而非止於自欺自慰),更沒有因緣的覺悟,沒有在電影中忠實保留那宗教間都該保留的心路–人與社會之孤獨矛盾等等痛苦的還滅之道。
爱之深责之切,期待李安能拍出像《贫民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般蘊涵人道关怀、承担人类问题的电影,而不是自閉於萬花筒中遐想宇宙:一部无感或合理化生命苦難与社會病症的电影,沒有啓蒙;一部简直是為迷信正名的电影,自欺自得自戀自慰。—心靈感應的奧妙佛性與實存真神全在萬花筒中矮化為人性的感性自欺。里面没有对普世价值的勇敢追求,没有对靈性向度的坚决定位,没有为人、为己去看清社會真相與心靈真相,沒有對真愛的啓蒙,没有殊勝的牺牲,没有超個體的感應,沒有….剩下的,就是大眾照鏡子時自欺自戀看到的美麗意象,就是谄媚大众俗人的低等感性。
片中,河蟹了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主角的最後一番話,甚至將對痛苦史實的感性迴避與意義投射,詮釋為“宗教”。大家都歌頌著:李安擅長以最平凡的事物說精彩的故事。但是真正在這三個宗教中有所體驗的人會說:別將庸俗感性無限上綱成為唯一真理。
李安所成功展現的那感性,與所詮釋的“信仰”,其實很俗,但是卻又恰好立於渾渾噩噩下層大眾集體自閉自欺自戀自慰所投射的那中心點上,於是,顯得不俗,儼然文藝巔峰。他簡直是電影世界的莫言—唯一達不到普世價值與心靈啓蒙的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难怪中国媒體、中国人也願隨美帝追捧李安。凡是有啓蒙性的电影,在中国都不会被媒体追捧的,甚至会被恶意诠释,例如魏德圣的《Seediq Bale》。《Life of Pi》這種沒啓蒙元素的感性媚俗電影,不違背唯物專制大國族主義;即使是被愚民教育徹底洗腦后的無神論者、自閉草民,看這電影也不會受到思想衝擊。
在炫麗畫面、奇幻情節與宗教感性的包裝之外,有何啓蒙价值?竟把神的存在等同于感性须要,這樣的情節邏輯与人心的妄识制约倒是念念相续,真的沒啥靈性起心。
李安,更精致更美化了通俗感性的张艺谋。这部电影,无限放大感性,却三過家門而不入—一个印度移民的故事竟能灵巧地不揭起国族主义不公义的伤痛,圆滑地漠視了被宰制的人类的生涯真義。是超然?神與美學能超然於人間苦難主題?若是,他展現的是深層心識奧妙嗎?不。因为他那过度成熟过度驯化(甚至不违背唯物专制大国族主义)的电影诗学甚至不能直下承担人类问题。他把人类的问题丢给「神」,却又把「神」矮化为「感性」。
遍搜网络,竟然找不到任何批评这电影的文章。让人觉得,这世界的流俗,熱炒得令人心冷。所以,写這文章,但不是批判李,而是反省人心那不自知的冷漠、自以為是的感性自慰。这電影的熱炒,是源自冷漠者的,源自自閉自慰手淫口淫意淫的人类,而非心胸開放、头脑清醒、知悉心靈學新知的人,更不源自故事主人翁Pi那種對神的實存有知有信的人。
留言
在〈自閉自欺自慰即是宗教?—评李安《Life of Pi》〉中有 1 則留言
我的理解 🙂
自闭:只关心自己,不去关心和了解他人
自欺:觉得自己“有所得”或“有所悟”
自慰:手淫或意淫
自死:范围比较广,固执骄傲、自怜自艾、自暴自弃、损人利己,贪财好色,占别人便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