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一生對學術是特別認真的,但他自己都知道【凡是不能當真】,所以,這一生,在圓滿的前一刻,神佛給他最後一課:放下學術,要他實踐自己說的“凡事認真,卻不當真”。
但我們這幾個領受過他的恩惠的人,有義務【當真】,要為他捍衛。
亢龍有悔,這是正常的。光國老師是真正學者,不是江湖幫派型的,他的心不在【社團】本身,所以社團會有【有心人】來依附,是正常的。釋迦摩尼佛就曾經稱讚彌勒菩薩說:(前生)我心淑純,而弟子心不淑純;彌勒心不淑純,而弟子心淑純。
李仁豪上次跟我說,他長期觀察老師,老師的心集中在學術,不在外務。雖然眼光犀利,但不怎麼管學生。他遠道從台北一早出發到花蓮上課,負責接他的校車司機還好幾次沒接到他,他都沒有表達一點生氣或埋怨,都笑談說自己怎麼搭了計程車,一邊說一邊笑,稍晚下課後見到司機還是親切地笑著打招呼。
要是別的教授,多多少少會埋怨一下,對人施壓。
光國老師的書名《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被審查人還要求老師更改,那審查人認為不應該說《完成與開展》—-因為早就完成了,不是黃光國這本書完成的。
但是這完全違背的光國老師真正的精神,光國老師對我強調(允中也聽到過):就是因為儒家思想並未完成理論化與體系化,他才要寫這本書,將儒家思想逐步理論化、體系化,才能說【完成】。
老師不開車,不用手機;跟誰都能聊,但不會逢迎拍馬拉幫結派交換利益。蘭石也不開車、不用手機;跟誰都能聊,但不逢迎拍馬拉幫結派交換利益。
老師對人真的好的時候,都不是為了利益交換,例如他若是要蘭石回報,就會跟我說【你某某投稿是我審查的(蘭石自己猜測至少四篇是老師審查通過的);你的升等是我審查的(有其他老教授跟蘭石討人情)】,但是光國老師完全沒有一點點透露。
有靈性的學生,對這種老師,就很交心,很誠心。但天性實在不好的學生,就會真的想利用老師,唉!蘭石幾乎每一篇學術論文都有專門幾段闡述光國老師的理論,尤其他的【知識論策略】,然後作為論據,作為基礎,發展我的整篇論文。這就是老師要的【利用】,一個真正的學者一定希望他發現的真理能夠被持續發展下去。
但有些人只是利用老師的知名度,換取利益。他們要換取利益,本來是沒有關係,我不會生氣。但是,他們扭曲了老師的原意,甚至貶低了老師的評價,蘭石就不會讓他們順心。蘭石就會變成糞坑的石頭,又臭又硬,讓他們不舒服。
師母,老師的離世,也是成就您的靈魂,您的法身慧命。您會深刻體驗到一個【智者的存在】的兩面:現實生活面,與純粹精神面。
智者不是一般人,智者都有閃耀的這兩面。
一般人,例如蘭石,是平衡地體驗著 光國老師的這兩面,那麼感動入骨。
但是,師母您體驗到的 光國老師的現實生活面 比我們體驗到的多太多倍
卻不見得體驗到足夠多的 光國老師的純粹精神面
老師走後,您多體會 光國老師的純粹精神活面,就能到達殊勝的法身成就。
例如《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這本書,是多麼偉大,單單題目就會讓多少心胸狹窄而自認是儒家的人【不理性地】罵光國老師。
老師一直在重整(理論化)儒學,其實他的儒家跟一般說的不一樣,他是要理論化,強調去蕪存菁。所以提出《人情與面子》理論,是與佛法一致的。佛法講因果,人情講恩德與功過;佛法講法的莊嚴,就是老師說的面子。【面子】的學問很大很深,歷史上只有老師把他理論化了,思想深度才看得出來。
老師的理論一直在說他沒有離開,他的人情與面子都在,就是論語說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老師的神,就是在的,蘭石確信這點,才敢一個人想著【靜悄悄地救思源學會】。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最根本大經,而它的全名就是《佛華嚴飾經》,這經的名稱是【佛陀成道,十方功德菩薩以花莖來裝飾佛陀】的意思。可見,佛法還是講【面子】。蘭石常常覺得,光國老師點出了中國思想中的兩大重點,人情與面子,其實是與佛法相貫通的。
老師在生命最閃耀的時刻安詳辭世,其實是很成功的。蘭石因為以前常常拜師學道,很多明師在很老的時候,其實很沒有【面子】—–老相很不堪。
如果是一般人,老的時候,樣子很不堪,是正常的,沒關係。但是,作為修道士的明師,如果老得糖尿病+肥胖得不良于行+癡呆症,真的很【沒面子】。
【面子】不只是【面子】問題,而是:一個導師、明師,若老年癡呆等等,是對自己的道的諷刺,是很不好的。
老師是世人的導師,不得不成功的提早善良謝場;只是要 師母、師姑以及 老師的家人多節哀,正面看到老師不朽的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