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341碑銘筆記 ] 342淨土 ] 343商代古密 ] 344偽師八鑑 ] [ 345假名神格 ]
345假名神格

Back ] 回上層網頁 ]

Last Modified:2009/07/31










檔案:宗新教政8_宗教古禮_古禮解諦 ─── Sat8_CultMudra解諦【宗新教政5:…彌勒名印開顯先知教政,復說宗教法脈、冥契、民俗古禮原理諸契…

古禮

  既使苦難、流離與愚痴,民間仍然傳承著古禮。古禮先以無理之姿拘束了我們,而後,我們解開拘束時便也解開了凌越時空以待後人的悲智遺產。

  因為黎民大眾的敦厚、無覺,所以只要避其短、而揚其長,反而能成為涵藏教法的大地。教法藉著黎民大眾浩浩無邊的延續力與模仿性而藏於古禮中。
  古制常常是深有淵源的。唐初名學者顏師古(581~645)在一篇討論喪服的文字就清楚地點出了這個事實:
『原夫服紀之制,異統同歸。或本恩情,或申教義。所以慎終追遠,敦風厲俗。』
  「恩情」源於養成、教育的倫理階次,溯至佛祖;「教義」是儒教義理,在中古時代的觀念裏,教義必本於聖人之言,視之為經義亦可。

古禮解諦本文:隨一名神乩進入台灣民間宗教內面,演出一尊尊假名神格之間的互動古禮,發掘祂們溫厚隱述的開荒驗的結晶,也意外發掘祂們幽默地存藏的一套文化進化的辯證原則

  原來,我們已經先經由接觸古禮傳承者,而發掘出了台灣諸神祇個別古禮裏所隱藏保存的智慧──島嶼拓荒經驗結晶,『人與自然之戰史」;

  就這樣,我們「一路跳著乩」──
──核武時代仍遵循先祖的兵器意蘊崇拜,而跳出了八家將所隱藏的醫學原理;降靈在中黃而順轉四方的古禮迷惑眾心,總有人跳出了漢民族走出先天(八卦)命運而創造後天格局的原理(文王八卦);以抬神轎步法解開了洛書昭示的雙8開合勘輿方位學;………
──「跳到了佛祖面前」。

  終於,在我們實地地成為台灣民間宗教的最源頭處──花蓮慈惠堂總堂──的「廟住」後,如夢醒於一批批分靈宮廟來祖廟朝拜進香時演出神與神間的宗教古禮(儀軌),才確實地在宗教信仰儀軌裡面掘出『宗教與信仰的戰史』

[宗教VS信仰][佛祖與王爺的古禮]

  「信仰」「宗教」是兩碼子事,而且兩者之間也沒有必然的相關。
信仰是本能的;而宗教則是一種由超越性源頭展開的文化運動。

人類的「信仰」,起源於凡夫眾生對自然靈魂的崇拜依循。古人對於自然界神秘的事物,都視為神靈,而來崇拜祭祀,希望能解困降福。

信仰活動還不是宗教

「信仰」這層次的文化活動還不是宗教。因為雖然民間信仰也有類似宗教三要素的形式(教主,經契、知儀軌的徒眾),也有領導人、經典圖騰、儀軌,本質卻都不同;以第一要素「教主」為例,「信仰」中的「領導人」並非真正的宗教教主。宗教教主指的是以超越性位置提出創見,引導徒眾的實存人物或假名神格,而非只是「信仰領導人」如初民信仰中的靈媒、祭司。

凡夫的神靈感應對象和感應內容也不是超越性的──神靈往往是與時人性格相似的祖先、鬼靈,且教義內容也是來自民間自心(反射民眾本來成見)的。後來,隨著社會演變,信仰體系累積在生活模式中,成為各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信仰的「神靈感應所啟示的訓令」也沈澱成「道德」。真正的宗教教典經契都強調由教主源頭而來不可變異,而”信仰”中的「道德經典」卻毫不忌諱地來自各種來源(比如,籠統地總括了同一信仰地區中文化、認知參差不其的靈媒的說法)。

宗教三要素

  而社會的進化運動「宗教」,則由於具足了教始(祖師或神佛)、儀軌教義、教徒(僧伽、傳教士)三要素而形成,並且融入社會民心的信仰體系中,而形成統攝著「道德」的「宗教信仰」。

釐清與「信仰」之不同後,讓我們重新看看宗教三要素:

一、(正如上一段所說)宗教三要素中的教始,不只是「初民信仰」中的凡夫靈媒,而是代表超越性的偉大源頭,所以應該原創地開啟出不同於被救渡對象層次的教義;


二、「宗教經契」,也不止是信仰體系的網羅累積,更是保存、蘊藏千古不易的教義的方法,使超越性源頭的「法」能夠不變質地流傳在凡夫大眾之間;


三、「宗教教徒」是能傳承法脈與古禮的入門者,而「初民信仰」中,同一族群中的人都屬於同樣的信仰體系。

 

  所以宗教和信仰是不同的,宗教是救渡性的運動,內涵(教義)是由人類進化的頂點所創生,並保持無變異;

而信仰是互助性的本能,內涵由大眾的本能欲望交織投射而成,故隨風轉舵。

 

對信仰而言宗教是革命性的,但是,宗教所必然的傳布工作,卻需要大眾本能(自然迫力)的信仰來作前導,所以自古以來宗教在傳布前總是先吸收了初民信仰的體系。

 

宗教必須融入、入主於信仰體系中

既然,宗教運動是必須融入、入主於社會民心的信仰體系中,才能形成「宗教信仰」;
所以,一個宗教的流布、渡海遷徙,祂那隱有神能的舞步(教義),也必定正聽著「信仰」這比較樸拙接近原欲的動機作為舞曲。

 

請看(下一節)本島宗教信仰的新生,便是聽著(以下第二節)宗教信仰渡海來台時的曲風;當生民受到迫近原欲的生存壓力時,哪個系統的宗教能流布,不再是個別教主的意志,而是因神靈信仰而受生民選擇。


哲學家問:『是諸佛選舉了生民,還是生民選舉出諸佛呢?』

禪師回答:『是宗教相應了信仰,還是信仰改造出宗教呢?』

 

請看「本島宗教信仰的新生」──宗教寓寄、入主了信仰,而信仰也回頭選舉、演化了宗教。

民間傳統住宅正廳前樑,大多懸有『天公爐』,以代表天公,每月初一、十五或每天晨昏上香,表示崇之意。

正月初九日為天公生日。一是陽數之始,九是原始之終。
這種神明節日的訂定,不是以珍貴之數來象徵天公尊貴非凡的唯一哲學(1)與廣大、不朽的進化論(9),因為民間大眾會流傳的不是數理學而是「天公生日」的信仰;這種神明節日的訂定,是以天公之至大至尊神格假名,來涵藏「夾帶」這先人所珍視的數理之學。

到底是…先有神,才來附會一個數理學上的日期;
還是……先有數理學上的存藏企圖,再來找一尊合適「宿主」?!

古禮形成宗教的硬體,處處充滿應用上的、工程上的意義。比如,壇城依據古禮而建立時,能夠產生科學所尚未能瞭解的磁場

 

唐初顏師古(581─645)在討論喪服時點出:
「原夫服紀之制,異統同歸。或本恩情,或申教義。所以慎終追遠,敦風厲俗。」

人情莫大於恩,「恩情」就是人情;「教義」是儒教義理,中古的觀念裏,教義本於聖人之言。

隋文帝仁壽三年(603)七月有詔論母死父在的服制,其中有言:
「夫禮不從天降,不從地出,乃人心而已者,謂情緣於恩也。故恩厚者其禮隆,情輕者其禮殺。聖人以是稱情立文,別親疏貴賤之節
。」
這便是呼應那「『情』(當下現實所趨)『(古)禮』(古聖人所立)」的觀念。

中國自西漢中葉起,在家庭和社會倫理的領域內,儒家居於獨尊的地位,經書成為聖典,有至高無比的權威。

自東漢晚期,個性解放之風漸興,至曹魏末年,自然與名教之爭大起。以阮籍、嵇康為首的名士鄙棄禮法,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明說:「六經以抑引為主,人性以從欲為歡;抑引則違其願,從欲則得自然」(〈難自然好學論〉),把經典『(古)禮』和人性『情』(當下現實所趨)對立。

西晉統一中國以後,名教與自然進入調和的階段,出現「名教中自有樂地」的論調。 爾後永嘉亂起、晉室南渡,此一觀點在南方成為主流,一般都以為「禮」與「情」、經義與人性是可以兼顧的。
在北方,士族特重禮法,但也有人強調人情。 北方行為規範重人情的風氣還有另一個來源,就是胡族統治集團無漢人式的禮法觀念,他們的行為在許多漢族士人看來,都太過任自然了。 隋唐承繼東晉、北朝以來的傳統,人心視『(古)禮』經義與人情
(當下現實所趨)為人類行為之基準。


檔案:宗新教政8_宗教古禮_古禮假名 ─── ''''8_CultMudra假名

古禮2─演化中像瘤一般滋生的假名

古禮解諦假名本文:【隨一名神乩進入台灣民間宗教內面,演出一尊尊假名神格之間的互動古禮,發掘祂們溫厚隱述的開荒經驗的結晶,也意外發掘祂們幽默地存藏的一套文化進化的辯證原則】我在”西王母信仰”的教典裡面深得假名神格的神髓後,卻在古禮才意外發現了假名神格宗教和實存聖格宗教的斷脈

台灣民俗古禮解諦之二:假名宗教──台灣道教的西王母崇拜

 

一、何謂「假名宗教?」

  研究"比較宗教學"的訣竅,則是先依照不同的教主形式(所謂宗教,都需要曾經具備宗教三要素:教主、經契、傳承),而分辨出「實存聖格」「假名神格」兩類:

  第一種教主是實存的,多數為聖人,少數為聖物,這些聖人以能涵攝、展現各種神格,而示現超凡生命,而作為眾生命之教主;

  第二種教主是假託一個名詞,而指涉出的玄奧概念,那是由詩人先知所拈出的人性所涵攝的超凡屬性,進而獨立出來昇華為神格,而作為眾生命之教主。

簡單地說,前者存在有一生命之航的勝者(稱為大雄、佛、真人)親自示現作為先祖、教主,比如道教。
後者由靈媒(先知、使者)傳達眾生所知覺不到的形上神格,而以形上概念作為教主,比如結合民間信仰、並且隨著文化(大腦理性)進展而抽象化後的道教。

真實存在的聖者仙佛(如釋迦牟尼),生命本身具體而微地涵攝著各種神格。
所以佛教的優點是自然實存,使教徒也容易人格完整;而假名神格所擬人化的諸神(如五方佛)則本身是特定的神格。所以神道教的優點是屬性強烈,比如東方佛就是仁慈而沒有正義等等其他屬性,各種信徒只要所求的是仁慈,都可以崇拜祂。

佛教密宗五方佛父母的觀念,和中國西王金母、東華木公等一樣,並非指向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聖者、仙或佛),而都是五方假名神格。

有時,曾經真實地存在於歷史上的聖人,一個涵攝種種品德假名的宗教源頭,也會隨著神學演化、隨著大眾的大腦理性發展,而在其傳下的宗教中脫落,當其真身人格[靈魄、三身]消失(,就是"正法時期結束"),其人格就被萃取、演化,其名字被片面地抽象屬性化,成為天地之始就已經存在的某種屬性,珍貴的神格。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西王母。

 

五方假名神格之 ── 西王母

一、原始神話:

慈悲之神 王母娘娘

在天地初開之後,有一位天王名叫"盤古" ,有一天,他閒來無事到人間遊玩,無意間看見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子,盤古非常喜歡他於是便將這位女子帶回盤古住的玉京山,結婚後生下一男一女,女的取名叫" 九光元女",也就是王母娘娘,後世尊稱為" 瑤池金母" , 或" 西王母"。

由於她具有慈悲心腸,不忍見人有病痛,因此常常顯靈救助有急難的人,所以信徒相當多。

二、形成神格的"根本假名"──「乾」「坤」等卦象:

坤為地──廣博的大地,含載萬物的母親──

  有太極然後有乾坤,有乾坤然後天地之位定篤,故受之乾坤始焉。

  上坤下坤,上下為地,地下有地,萬物資生、厚德、載物。所以「 坤為地」在易經六十四卦裡,是地母溫柔廣蘊的象徵。

在大地廣博寬厚層層寶藏的礦土中,有那一份慈愛與包容,就如「坤」字土旁有申,申表金,金是寶藏珍貴之物。

「坤」字的「申」,由眾生的田地向上向下感應伸延,所以「申」在古中國象徵中,也屬神物之右旁,表現神格之位。

坤卦坤字演化出來也就是民間奉祀的母性神明。

如果再進一步解開古文字中的冥契,由坤字,我們可以發現神學上的奧秘:

坤字醞於坤卦,其卦象以「層層疊疊中,一氣貫通」為徵,不就透露出母系神祇的位格,是層次分明而又一氣相通、一以貫之的?!

所以生靈大地是一體的,地球上所有層次所有領域的一切生機,都是息息相關的。

這是有意義的發現,因為比如,祂與與乾卦「乾為天」大大不同!

「乾為天」象徵著天上父神體系不但層次分明,而且彼此互不相關。所以各宗教所談的天界,人言人殊而各成體系,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堂是天堂,涅槃是涅槃,都能自存自在而不相礙。

  坤屬西南與北方之位﹐本屬大地陰蘊之鄉﹐「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

地大物博﹐就如宰相肚裡能撐船。祥瑞之卦,人相應於此(卦)則喜有「大地含弘﹐宰相寬大」之量﹐規劃籌謀﹐必得遠福

如果,還想更進一步,更進一步,究竟而真實地與「坤」卦相應,就必須180度轉彎──去由這假名,洞悉到其源頭本來是實存著的那(能涵攝這些神格假名的)真人、真心、真名!──

 

──『卦象假名都來自人心(DNA),所以一切卦均應圓攝返歸於人!

所以「坤為地」展現在世上,相當於根本母佛。如:

無極老母、瑤池金母、王母、地母等等母字輩之母神,其實都應是實存DNA的母佛。其子民信眾也應該由此悟見而促使宗教反歸於完整實存的人格的教化,而不流於形上假名的投射與利用。』

可見作為「假名」的坤字,也蘊藏著要被悟到『本來必定存在著實存真名』的重要內涵。以下由「實存的"西王母"──→假名的神祇"西方瑤池金母"」便是證明了西王母這神學概念中,蘊藏著實存的DNA人格,當那根源根本被悟見,西王母便重生而實存,而不是今天任由被遊魂天鬼去附會的神像與假名。

  

 

三、歷史考據:

長壽仙人 西王母

    最初的西王母,是我國西部祈連山一帶的部族首領。那時,她的形象也不怎麼光彩--頭髮蓬亂,戴著首飾,滿口虎牙,條豹尾。後來西王母漸漸變的尊貴、漂亮起來,還掌握著不少誘人的好東西。

到了東漢,她已經變成一位美麗絕倫、能歌善舞、雍容華貴的婦人,並且和當時的皇帝有了些瓜葛。

據《漢武帝內傳》所述,當時的西王母住在西天的瑤池,年齡三十上下,身材適中,容冒絕美,儀態端穆,穿著打扮得體;伺候她的兩位侍女年紀在十六、七歲,穿著素淡,雙目流盼,神姿清發,也都是絕色美人;瑤池金殿上聚集數千名神仙,而西王母則儼然群仙的領袖。

當時新起不久的道教見西王母影響如此之大,也就將她網羅門下,甚至說她是道教第一大元神始天尊的女兒,三界十方的女仙都她的屬下,並且把她許配給東王公。等到玉皇大帝的信仰興起,她又成了玉皇的配偶、天國的第一夫人,稱作「王母娘娘」。

    在民間,西王母是一位十分重要的神仙,但人們對她的崇奉並不僅因為她重要,也因為她對人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聯繫、一定作用。西王母不僅自己是美貌的長壽仙人,還握著令人長壽永生的不死之藥和仙桃。據傳,嫦娥正是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裡得來的不死之藥而升天成仙。又傳西王母居住的地方種著一種蟠桃,這種桃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實,吃了就長壽。每到蟠桃成熟的時候,西王母都要在瑤池召集蟠桃會,大開壽筵。所有這些不僅讓人們把西王母當作女仙領袖看待,也把她當作能給人們帶來健康和長壽的神仙崇奉。


檔案:宗新教政8_宗教古禮_古禮神階 ─── 8_CultMudra神階

古禮3─演化後滋生出假名間的

古禮解諦假名神階本文:【隨一名神乩進入台灣民間宗教內面,演出一尊尊假名神格之間的互動古禮,發掘祂們溫厚隱述的開荒經驗的結晶,也意外發掘祂們幽默地存藏的一套文化進化的辯證原則】【我在”西母信仰”的教典裡面深得假名神格的神髓後,卻在古禮才意外發現了假名神格宗教和實存聖格宗教的斷脈】一名化的辯證原則

本島宗教信仰的新生[關公代彌勒掌天盤]

初民信仰被宗教運動入主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最大特色,是以泛靈的初民信仰為基礎,再被我國境內歷史較悠久的儒、釋、道三家的宗教運動融會、「入主」而成,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宗教。
比如佛道教「入主」了台灣原始的黎民信仰,使英雄人格崇拜對象的諸王爺,一一地被佛、道教體系收編為護法神或教主本尊的化身。

這也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只要適合社會需要的,都能兼容並蓄地融合在一起。

包容性基於中國社會的政治性

  這種包容性特色。也是基於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高度政治性。

儒家本意的強調儀禮──雖未知其所以然,仍須敬重奉行保存蘊藏智慧的古禮,吸收成為強調孝道等等祖傳倫理(上人使其下人的守禮謙遜),於是宗教泉源處的聖智力量成功轉化成「體制安定力量」。

道家以教導人們超越愚痴為本意,強調要去全觀超越性的自然,當流傳於大眾便被善巧地吸收成為強調順應自然──順應黎民苦難輪迴的自然──的人生觀,於是仙道泉源處的不死月露,也成為安撫人心麻醉焦慮的潮汐。

佛教強調果報、度眾的思想,於是大眾也吸收佛教,而認為神除了作道德之楷模之外,還有監督世人的責任,於是禪心源頭處的出離心,竟也能變臉成為鼓舞社會的重要力量。

維繫的台灣漢人高度文化生機的「宗教信仰」,便是這三股因彼此結合而新生的力量。

宗教信仰渡海來台←[神間古禮竟有選舉,且結合過海的意象]

台灣人,除了少部份原住民,都是大陸來的漢人。台灣與大陸具有地緣與血緣的密切關係,文化一脈相承,所以,民間宗教信仰大多承襲原鄉。

有了「唐山到台灣」的命運,眾生便面臨了三大問題,即航海、瘟疫與『蕃害』。於是便有了媽祖聖母、保生大帝、王爺三大神明。

當時由於航海知識不足,船小,台灣海峽風浪又猛,一開始即需面對海難之威脅,大海茫茫,波濤洶湧,人在大自然中,尤顯渺小而無助,只有祈之於神靈,以求海上平安。因此,指點迷津的航海之神媽祖和玄天上帝普受崇拜。

登上陸地後,接踵而來的有水土不服、瘴癘瘟疫肆虐與颱風、水災、地震的摧殘打擊。因為當時來台的移民,大多是拓荒的農民,少有醫生,即使有,醫藥也缺乏,因此,疾病瘟疫無法控制,只得藉諸祈求瘟神的保佑,是以沿海地區居民對瘟神-王爺和醫藥之神保生大帝之崇信,即特別盛行。

大陸來台的移民,在找到適當的地方定居下來之後,披荊斬棘,拓地墾荒,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無可避免的原住民發生了爭執與衝突,由於原住民驍觔善戰,神出鬼沒,讓墾民們吃足苦頭,為了對抗原住民,保護身家財產的安全,極需關公等武神的庇佑,所以本縣山區關帝廟特別多,原因在此。著名的拓墾家黃南球、吳琳芳,抱隘墾地都祀奉關聖帝君,作為守護神。

移民定居後,人數越來越多,同一祖居地的移民往往群居一地,崇拜相同的神祇;此一神明很快成為團結統合的象徵,各有各的守護神,如漳州人崇信開漳聖王,泉州人崇拜廣澤尊王,客家人崇拜三山國王。

先民經國一番胼手胝足,慘澹經營之後,闢成一片平疇沃野,最殷切的希望就是五榖豐登,於是崇信神農大帝。另外,被認為是掌管土地和農物的福德正神,也普遍奉祀於田頭田尾。

經過長期的開發,社會秩序上了軌道,城鎮市集逐漸出現,商業逐漸繁榮,人們溫飽已不成問題,開始尋求心靈的慰藉,追求更完美的人生境界。這時,佛教的觀音、釋迦的信仰、日漸增多,所以本縣的佛教寺院多數建於滿清中葉以後。

至於起源於西洋的基督、天主等教,則在晚近信仰自由思想興起後,才普遍起來。

本省大部份的寺廟,均由民間創設。寺廟不但是聚落自治的中心,也是居民心靈所繫的中心。寺廟的廟會、祭典活動,融入居民生活中,而成為民俗文化不可分的一部份。近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不少寺廟的宗教信仰活動朝多元發展,已成為社區居民藝術、民俗、公益、休閒等活動的主導力量。

 

道教通俗信仰是以古禮蘊藏知識智慧

台灣之道教,隨著大陸移民而傳入,漢人所到之處,各類道教神祇寺廟紛紛設立。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俗稱天公或天神爺。民間咸信天公居於天上玉京,為道教及通俗信仰中之上神,統轄天、地、人三界神靈,並為天地宇宙萬物興衰隆替、吉凶福禍的主宰,也掌握人間萬物生長、保育和賞罰大權。

 

民間傳統住宅正廳前樑,大多懸有『天公爐』,以代表天公,每月初一、十五或每天晨昏上香,表示崇敬意。

 

正月初九日為天公生日。一是陽數之始,九是原始之終。
這種神明節日的訂定,不是以珍貴之數來象徵天公尊貴非凡的唯一哲學(1)與廣大、不朽的進化論(9),因為民間大眾會流傳的不是數理學而是「天公生日」的信仰;這種神明節日的訂定,是以天公之至大至尊神格假名,來涵藏「夾帶」這先人所珍視的數理之學。

 

到底是…先有神,才來附會一個數理學上的日期;
還是……先有數理學上的存藏企圖,再來找一尊合適「宿主」?!

 

民間逢『天公生』,信徒必於前夕一家大小齋戒沐浴,正廳排設祭壇朝門外,頂桌供奉天公座,呈列五果六齋、麵線塔、清茶等供品,下桌供奉從神,祀敬五牲、粿品。而後燒天公金,祭儀極為虔敬肅穆。

 
  瑤池金母
 

瑤池金母又名西王母,亦稱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虛九光龜台金母元君。統營天地間成神得道的眾女神仙。

 

自明代羅清者揉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創立羅教之後,瑤池金母大發慈悲欲,普渡九二億原子返回天之說法,便成為民間教團之中心信仰。

 

台灣瑤池金母之信仰,始於民國三十八年十三日,據說王母娘娘顯靈於花蓮縣吉安鄉北昌村,附身於蘇烈東之身,此後即頗有靈異,轟動遐爾。民國三十九年因信徒分化成二派,於是在顯靈地分到全省各地,總數約二百四十餘座,發展速度極為驚人。

   

Revi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