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ne绝对不算坏人,她善良、勇敢、上进,喜爱小动物,经常做义工,还是个素食主义者;她年轻漂亮,有个条件优越又非常爱她的男朋友,凭自己奋斗从乡下到城里并谋得银行信贷员的工作,看起来前途远大。就因为这样,众多观众难以接受电影出乎意料的结局——难道所有的努力和忏悔都没用的吗?难道这样的好人也要因为一时的“失误”下地狱吗?
是的,在观众的心目中,Christine拒绝并羞辱Ganush太太的行为可能连“错误”都算不上,在现今社会的道德标准中,不故意害人已经算好人了,而Christine为了工作的原则性做法,在道德的领域里的是非判定更加模糊,我想很多工作中的人都不会对Christine的做法提出异议,因为换了自己,未必比Christine做得更好。
可是,就这样一个比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好人还好的美女,在历经苦难貌似熬得苦尽甘来之后,还是逃不出生生被拉入地狱的厄运,这让我们在震撼之余心寒不已——若知道好人也会下地狱,何必如此辛苦做好人?
导演这种颠覆大团圆式的结局取得了理所当然的效果——如果你在电影中关注的不仅仅是恐怖片的刺激元素,那么你无法不因这样的结局而对自己的道德选择产生怀疑,这怀疑会让你重阅自己并展开层层逼问,在逼问中又不得不从头回忆电影里的每个细节,在细节凸显之后,许多暗沉于内心深处的人性逐渐清晰,在这份清晰里,答案一一落实。
一、竞争社会里,贪欲有张冠冕堂皇的脸
如果关注影片开始前20分钟的细节,你会发现Christine堪称所有正在城市中奋斗的上班族代表:她努力、上进,开车时仍不忘练习标准口语来纠正自己的乡下口音;她内敛、克制,曾经很胖,但成功减肥,虽然喜欢甜点,路过美丽的甜点店却没有买;她细心又善解人意,知道男友有收集硬币的嗜好,便留心寻到一枚稀有的1929年硬币送给他,还帮男友修好了打印机;她敏感而独立,家境优越的男友妈妈在电话中看不起她是乡下妞,她的内心反应非常强烈,她被诅咒之后,一直独自承担恶魔的折磨不愿意男友分担;她聪明而略带心机,却不失善良,她对日本同事与她的明争暗斗心知肚明,她帮同事和上司带饭,同事要芥末,她却故意给他带了蛋黄酱,而她最终却没有把那颗给人带来噩运的纽扣,送给这个曾经使用卑鄙手段对付她的同事。
这样的Christine很难不在观众心目中引起认同,认同Christine就等于认同自己,认同自己所有的努力奋斗以忘记低微的出身,以融入代表着上流的都市,在这种认同的情感之下,Christine对Ganush太太所作的一切都显得微乎其微甚至合情合理了,而Ganush太太又那么丑陋邋遢,不讨人喜欢,她对Christine不依不饶的报复那么恶毒而不留余地,两人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无法不把所有的情感倾向投向Christine,因此,电影结局以Christine被拉入地狱为终,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导演到底想要说明什么?
按照剧情所呈现的道德标准,要想不堕入地狱,你必须谨小慎微,必须依据良心而不是制度行事;你不可有半点贪念,必须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不可以貌取人,对待弱势群体也要充满诚意。
当然,这样的道德标准在美好的理想中没有问题,但放置于现今社会就显得过于苛刻。
生活在以竞争为核心的现代都市里,每个人都力争上游,为自己争取更好的位置和更大的利益是被社会公然赞同的,向上爬是上进的代名词,手段的道德标准在竞争的压力下一降再降,商业社会有自己纯物质的道德观,利己隐藏在游戏规则之下,贪欲有一张冠冕堂皇的脸。
在这样的竞争社会里,Christine的宿命便带有强烈的无奈和悲哀,强大的社会机器中,Christine们是最末的一环,他们身不由己地顺应于社会的改造,却要独自承担这份改造带来的报应,这公平吗?
社会在变,善恶的尺度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性和因果,当Christine为了自己的前途拒绝帮助Ganush太太的瞬间,一时的贪念已将她带入了地狱,这跟Ganush太太的报复无关,起心动念之间,便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命运的强大就在于它不会听你诉苦衷,不会跟你谈条件,公平不公平由不得你说,冥冥中的因果从不爽约,如果能清晰地觉知到社会本身的病态对人造成的侵蚀,那么就不会让贪念在选择的刹那占上风。
可惜世间多的是贪欲蒙蔽的心窍,却在懵懂中瞪大无辜的眼睛。
二、大难临头之时,我们仍不忘自欺欺人
Christine被恶魔搞得苦不堪言之后,终于找到Ganush太太的孙女家请求原谅,在Ganush太太的孙女面前,她为自己开脱,将对Ganush太太的拒绝归于工作,却被Ganush太太的孙女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撒谎。
Christine的确是撒谎,她不敢坦然承认对Ganush太太的拒绝是贪念的指使,她在欺人的同时自欺,因为她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藏于犄角旮旯里的那份贪婪。
我们经常像Christine一样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来掩饰暗藏于内心深处的东西,那是我们拒绝承认的人性弱点,我们已经给它订上了不洁不善或不道德的标签,因这标签带来的耻辱感让我们没有赤裸面对自己的勇气,自欺其人让我们心安理得,这心安理得给我们带来浅层的自我认同,我们躲在这种自我认同的羽翼下感觉很安全。
我们像Christine一样常年活在不真实的自欺里,并已经让自欺成为脱口而出的习惯,即便在大难临头之时,仍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这份无法透明的狡猾中,我们永远跟诚意失之交臂。
因此,Christine带着自欺的登门自然是无果的徒劳,何况已死的Ganush太太也不会再给她诚意道歉的机会,但我们如何能看透这份歉意本身的毫无诚意才是让厄运无法逆转的原因呢?
程序早已设计好了,品性参与其中,宿命在我们一言一行中定型,如果我们清醒,这一切或许可以改变,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擦亮心灵的眼睛。
三、很多忏悔源于恐惧,而不是内心的慈悲
如果说Christine的登门道歉是迫于恶魔缠身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意的话,她最后与男友相见时的那句忏悔是否就发自内心?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她在将诅咒的纽扣送给谁的问题上相当纠结,艰难的选择中甚至放过了害过她的同事,这份善良让观众动容,因此,当她掘墓与Ganush太太的尸体奋战一番,终于将诅咒奉还给Ganush太太之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最为勇敢而合理的选择,尤其她仍能在灾难过后的阳光明媚中面对男友真诚地忏悔,于是,纵然Christine真的有过不可饶恕的罪过,此刻也应该给她一个自我救赎的光明,万不该翻脸无情,又将她拉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如果结局大团圆,观众会多么舒坦,一切会多么美满,但电影却立刻变成一部平庸单纯的恐怖片,深度骤减,乏善可陈。
历尽苦难的Christine在所有人都放松了心情的状态下被拉入地狱,这种心理预期的反差所带来的震撼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对Christine的同情一半源于对Ganush太太的厌恶,Ganush太太丑陋的形象与恶毒的诅咒,让我们忽略了她乞求帮助时那绝望的眼神,她本该是最该获得同情的弱势群体不是吗?为何我们会对她吝啬如此,我们真的是善良的吗?我们的同情到底给的谁?Christine?Ganush太太?还是自己?
我们从未真正善良过,我们轻易被外表影响自己的感觉,对一个人的判断流于浅层而过于情绪化,我们拿自己的厄运去迁怒他人,如果别人比自己更有理由被谴责,好像自己就可以不负担犯下的错,却从不去想,别人的罪责不能成为自己脱罪的理由,Ganush太太纵然万般恶毒,Christine的贪念仍然是事情的起因,起因无权谴责结果,结果只能被承担。
而Christine的心理何尝不跟我们一样,因Ganush太太的恶毒而同情和宽恕自己?她是真的忏悔了吗?她是忏悔给Ganush太太造成了羞辱甚至导致她死亡吗?还是对自己一时贪念引来恶魔缠身的恐惧?刚刚经历过掘墓大战把诅咒奉还给Ganush太太的一幕,我们能说Christine对Ganush太太心存忏悔吗?就像一个杀人犯的忏悔,是对刑罚的恐惧还是痛悔对死者的伤害,内涵是一样的吗?
Christine爱动物,素食,而为了逃脱恶魔的纠缠一样会拿自己宠物猫咪祭刀,我们可以说这是为了活命逼不得已,Christine不忍把诅咒纽扣给人足以证明她的善良,是的,她是善良的,只是这善良如此脆弱,经不得考验,我们的善良都是基于对自己无伤的尺度上的,检省我们内心,我们是否认清了这一点:我们的善良本不纯粹,自我仍是我们的中心?
导演山姆·雷米把对人性的群嘲隐藏在自己一贯的恶趣手法之中,不关注细节、不善于追问和反思的人,看不出其中的味道。我们就像Christine一样活在自以为是的虚假中,被社会改造,被自我塑造,已被地狱之火炙烤却以为只是天气炎热,宿命的道理从不存在人的感觉之中,电影结尾如果仍不能让我们警醒,下一个被拉入地狱的,可能就是你我之中的某个。
反思: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念贪引发累世劫,善恶不能互相抵消,任何一丝恶念一旦碰到成熟的因缘,足以铸成万劫不复的恶果。
衰运女Christine碰上功力强大的吉普赛女巫是一个个案,但这个案便隐藏在无数的常态之中。
不要说什么“既然好人也要下地狱,何必辛苦做好人”的话来,因果记账簿上一笔笔的善恶都记得清清楚楚,纵然此生清白无暇,也抵不过前生累积的旧恶,而此生一念之恶可能引发累世劫的雪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洗刷净化劫难的唯一出路,面对因果大则,唯有真实而谦卑地承担,或许还有解脱的可能吧。
留言
在〈《堕入地狱》:好人也会下地狱?〉中有 2 則留言
《拉我下地獄》(Drag Me to Hell)(2009)最精闢的影評
《拉我下地獄》(Drag Me to Hell),是2009最精彩電影之一,相關的影評卻不多,更不夠深刻。
然而其中,作家若耶女士的影評,無疑是精闢的。
因為,一般影評關心的是影片本身,然而若耶的觀點卻是放在觀眾本身的心靈啓發。
若耶:“导演山姆·雷米把对人性的群嘲隐藏在自己一贯的恶趣手法之中,不关注细节、不善于追问和反思的人,看不出其中的味道。我们就像Christine一样活在自以为是的虚假中,被社会改造,被自我塑造,已被地狱之火炙烤却以为只是天气炎热,宿命的道理从不存在人的感觉之中,电影结尾如果仍不能让我们警醒,下一个被拉入地狱的,可能就是你我之中的某个。”
智慧闪光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念贪引发累世劫,善恶不能互相抵消,任何一丝恶念一旦碰到成熟的因缘,足以铸成万劫不复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