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裹屍布
(Shroud of Lirey-Chambery-Turin)
都靈耶穌裹屍布(Shroud of Lirey-Chambery-Turin)是人類史上被最仔細研究的一件物件,相傳耶蘇被第十三個門徒出賣,結果釘死於十字架上,死後三日卻復活過來,盛下曾經包裹著他的屍體的裹屍布。
裹屍布一直被教徒視為神蹟,是對耶穌存在的其中一大證明,梵蒂岡亦早已認定裹屍布是神蹟。
三尺乘十四尺的裹屍布上,可以見到耶穌的輪廓,仔細得連嘴唇也清晰可見,但是整幅亞麻布都沒有包括耳朵、肩膀在內的側面輪廓,他的身軀、面頰、手臂和手指都比正常的幼長,而左手前臂則較右手長。裹屍布的影像只是表面的顏色改變,而沒有滲入布中,所以亞麻布的背面並沒有耶穌的圖像,奇怪的是以攝影底片形式顯示的容貌卻是異常清晰,並且擁有三維立體圖像(經過電腦修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耶穌死於公元36年,但至1356年才有詳細關於裹屍布的歷史文獻記載。
歐洲學者重建「耶穌」的面容
長久以來,大多數世人熟悉的耶穌面龐,是個披著一頭淡棕色及肩長髮、瘦削、蓄長鬚、五官清秀的白皙男子。但是近來一群歐洲學者卻另闢蹊徑,運用尖端刑事鑑識科技、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來重建耶穌的面容,結果竟顯示耶穌有一張大臉、鼻子大而挺、頭髮短而鬈、鬍鬚也剪短,看起來就像個結實的農民,頗具鄉土氣息。更令人驚異的是,專家認為,耶穌的膚色早被地中海艷陽曬得黝黑而近於橄欖色。
這群學者復原耶穌面容的過程,將呈現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第一台探討耶穌生平的新節目「神子」(Son of God)中,從四月一日開始播放,參與製作的還有Discovery頻道與法國第三頻道。節目製作人布瑞格德說:「我們以考古學與解剖學做出迄今最接近真實的耶穌面容。雖然這還不是耶穌真正的臉,因為我們並沒有祂的頭蓋骨,但這代表復原耶穌面容的出發點。」
復原工作主要負責人是曼徹斯特大學法醫專家尼夫,他曾以面容復原技術協助警方,辨認一九八○年代倫敦地下鐵大火慘案中的死者身份,成功率高達七○%。尼夫將頭骨做成塑膠模型,再貼上一條一條的黏土,逐步復原死者面容。尼夫解釋道:「以面容復原來辨認死者是廣獲認可的方法,而且相當成功,因為頭骨的形狀決定臉部的形狀,包括眉毛、鼻子與下顎。其他特徵如頭髮、鬍鬚與膚色事後再添加。」
尼夫復原耶穌面容所用的頭蓋骨雖然不屬於耶穌,但也是大有來歷。數年前,一群以色列築路工人在耶路撒冷工作時意外發現一堆骸骨,以色列考古學家認定這處墓葬遺址的時代可上溯至西元第一世紀,與耶穌的年代相去不遠,而且這些骸骨與其他時期、其他地區出土的骸骨有顯著不同。後來以色列考古學家塞加斯挑出一具最有代表性的頭骨,交給尼夫來復原耶穌的面容。
至於耶穌的膚色黝黑,則是根據地中海地區的氣候來推測。專家認為,考量當時陽光酷烈的氣候,長年在外奔走的耶穌絕不可能如後代藝術家描摹得那麼白皙。還有,專家依據第一與第三世紀時期,伊拉克北部猶太教會堂中的濕壁畫,認定耶穌的頭髮短而鬈,鬍鬚也剪得很短。
其實新約聖經中從未提及耶穌的生理特徵,後人熟悉的耶穌面容幾乎全來自於信徒與藝術家的想像。真正留下耶穌面貌具體證據的文物大概只有著名的「杜林屍衣」(Turin Shroud),但真偽一直備受爭議。
——————————————————————————————–
——————————————爭議——————————————–
文藝復興大師李奧納多.達文西是否犯了史上最大藝術造假案,開了世人一個大玩笑?美國一名視覺藝術家宣稱,被認為是耶穌受難後包裹其遺體的亞麻布「杜林屍布」,上面印著的人臉其實是達文西自己的面容,而非長久以來人們所傳言的耶穌容貌。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圖像藝術顧問史瓦茲說,她以電腦掃描發現,「杜林屍布」上那張蓄鬍男子容貌比例與達文西自畫像吻合。史瓦茲曾以電腦精密比對達文西自畫像和他筆下知名畫作主角「蒙娜麗莎」,提出「蒙娜麗莎」就是達文西的說法,現在她用同樣技術研究杜林屍布。她認為達文西使用「暗室」攝影技巧,將自己的容貌「印」在這塊布上。
曾有科學家以碳十四鑑定發現這塊布是在一二六○到一三九○年間製造,挑起屍布真假爭議,現在史瓦茲的說法無疑讓爭議再添一筆。
生於一四五二年的達文西對光學器材著迷,他的筆記本也有非常原始的「暗室」設計手稿,杜林屍布研究家皮克涅說,如果達文西知道這塊布上的影像在他死後五百年仍吸引世世代代的信徒朝聖,「我想他會開懷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