Ψ012*3(1)禪修科技 – 聲光儀調整腦波

利用現代科技聲光儀來調整大腦

李嗣涔等教授已證明,閃光可產生神秘以及視覺幻覺。它是人類發現火焰之後就知道的事物。對古代僧人及詩人而言閃光必定存有價值非凡的知識,這些古代僧人及詩人學習如何在火焰中利用影像來增強其不可思議的力量。即使最早時期的科學家對此現象也深感興趣。十九世紀時,佛洛伊德學說方面深具影響力的重量級老師法國心理學者珍奈特(Pierre Janet),發現醫院的患者若曝露在閃光中,則會減少歇斯底里症的發作及增加放鬆程度。
現代科學家們為了分析這種現象,就以比火焰更複雜的光源來設計實驗。神經科學家W.Gray Walter於四十到五十年代作了一系列實驗,他使用電子頻閃觀測裝置結合EEG設備,將節奏性閃光以每秒10到25閃讓受測者看。發現閃光不只改變與視覺連結區域的腦波活動,更改變整個大腦皮質的腦波活動───節奏性連續閃光似乎破壞大腦不同區域間的某些物理限制。這表示大腦皮質其視覺投影區接收的閃光刺激已突破邊界;閃光的波紋溢流至其它區域。那些受測者的主觀感受更是特別。
從1920年代末葉初次記錄EEG的腦波模式之後,研究人員便明白光(光線)刺激可改變EEG。一九三四年時科學家已確立在已知頻率下重複視覺刺激不僅能改變EEG模式,而且靠著同一頻率大腦能夠迅速產生回應。此稱為導引效應或光導的效果,這與Monroe在無意中發現的「成音頻率接續反應」同樣(使大腦接受一些節奏性聲音的刺激,發現大腦的EEG模式會呈現那些聲音的頻率)。
在1960年代,英國藝術家及美國作家William Burroughs研究Walter的一些實驗,深受那些關於視覺導引效應在某些頻率下會明顯引起視覺幻覺的報告所吸引,並組合一部簡單裝置───命名為作夢機。受測者報告看到神秘光輝及色彩的眩目光線。當閃光與受測者的alpha節奏保持一致時,他看到色彩模式的各區域不斷擴大延伸至整個視覺區,在360度幻覺視覺中出現星座影像。從多次元馬賽克中將不可思議複雜的精巧幾何構造建造成像東方神秘宗教的曼陀羅般栩栩如生的火球,或隨時分解成明顯個別影像,以及像五彩繽紛之夢境般地動人戲劇性場景……。閃光是個藉由改變光速以調節alpha節奏,在不斷改變關係中創造影像的眩目多樣性。
1970年代早期和中葉,研究人員除了證實光導引效應以外更調查光導引效應對受測者有何影響。研究結果令人意外、興奮,而且認為光刺激可能是提高精神及身體機能的利器。

相關研究發現:

在alpha和θ範圍內某些頻率下,以節奏性閃光刺激會減輕焦慮,閃光會引起受測者產生一種深沉身體放鬆和精神澄澈的狀態。
藉使用光刺激,可以「訓練」大腦變更其EEG腦電圖頻率。經過這種訓練後,會增加受測者的語文能力和語文執行智能;
在alpha和θ範圍內,閃光會增加受測者的催眠能力和被暗示性;閃光會使大腦的兩腦半球進入一種更結合或同步的狀態,這種腦半球間的結合與增加智能有關聯。 

以年紀大約十四歲以內的小孩而言,最常產生的頻率是θ,以成人來說,最常產生的頻率是B;也就是說,正常EEG的百分比減少,隨著個人長大為成人的過程中位量會增加,因此將成人的腦波導引在θ頻率之下,有可能使成人回復至較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具有活潑自然發生的精神影像和想像,以及創造性思考的特徵。
當繼續這些有關腦波的光導方面的蓬勃研究時,一些其他研究人員則調查腦波的聽覺驅動。在以聲音,如節奏性滴答聲、音調或騷音的漩渦振動刺激大腦時,藉由使用EEG來監視大腦,結果發現大腦的確在與聲音相同頻率下以增加大腦活動來回應節奏性聽覺刺激。也就是雖然聲音本身的導引效應效果似乎無法像光的導引效應效果般地顯著或持久,但只使用節奏性聲音還是可以導引腦波活動。另外也發現,以光導、聽覺驅動來說,有證據顯示它們能夠使大腦的兩腦半球進入一種更結合或同步的狀態。
當完成這些光和聽覺驅動的各別研究時,如先前所提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腦雙腦同步的存在,而且明白雙腦同步是一種與多種益處有關的狀態,這些益處有深沉放鬆、幸福感、增強創造力和智能等等。

觀念的誕生 

顯而易見地若結合這些各別研究成果便能產生更新的境界。由於閃光與規律振動聲本身能導引腦波活動和增加雙腦同步,因此許多獨立研究人員幾乎同時都認為,也許藉結合相同頻率的聲音和光刺激,這些導引效應效果,以及雙腦同步的成果會更顯著。受到種種可能性的激勵,這些獨立發明探索者開始調查結合聲音和光刺激的各項效果,然後創造一些讓個人能夠同時以聲音和光來衝擊其大腦的新裝置。
顯然地此刻已到了將創造和使用聲音及光機器,或視聽統合器的計劃付諸實施的時候了。如先前提到,人們早對閃光的各種效果有興趣,隨著科技進步已設計出初製的閃光箱,例如,作夢機,人們可利用這部機器在某程度控制下體驗幻覺閃光現象。頻閃觀測器結合一九六○年代幻覺搖滾樂的使用。由於在一九七○年代大量有關光導的科學研究報告證實下,使得科學家能夠分享閃光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同樣地,節奏性聲音的效果一直迷惑人類,從有人開始就知道節奏聲的精神改變和腦波導引效應效果,例如部落巫師或僧人發展超過數千年的複雜聽覺驅動技巧。如人類學者兼黃教權威Michael Harner所指出,進入SSC狀態(黃教狀態)的基本工具是鼓和嘎嘎聲。西伯利亞人和其他黃教道士有時將他們的鼓稱為馬或獨木舟,認為這些鼓可以將他們送往地獄或天堂。鼓的規律單調敲打聲就像載波,幫助黃教道士進入SSC狀態。研究專家們調查一些EEG模式與鼓聲效果,發現節奏性打擊聲會劇烈改變腦波活動。Harner觀察其他黃教儀式研究者之後,發現在入會進行期間θ波EEG頻率範圍內的鼓聲頻率佔優勢。
人類始終強烈欣賞音樂的精神擴大力量,它當然是一連串節奏性聽覺信號,幾年來音樂家和作曲家藉由操作音樂節奏和音調的頻率,來有意識地或故意地影響傾聽者的大腦狀態。
從結合節奏性光和節奏性聲音刺激中產生影響精神機能的各種可能性一直吸引著人類。例如,進入精神恍惚狀態的古代儀式經常涉及以鼓聲、嘎嘎聲、鐃拔聲、拍手聲或吟誦聲形式產生的節奏聲,以及涉及由蠟燭、火炬、烽火或節奏性舞動的數列人牆所產生的閃光,營火前面進行各種儀式並將光切割成催眠狀態的節奏性閃光。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結合聲音和光。電影發展出聲音之後,電影製作人便迅速開發各種聲音潛能來強化螢幕上閃爍影像功能,在這些電影中節奏性聲帶融合閃光及蒙太奇編輯技術的節奏性閃光來創造觀眾意識的改變,這些改變是無法僅由使用聲音或光來達成。一九六○年代搖滾演唱會中表演的電子樂器的互相作用與具有閃頻觀測幻覺光顯示的擴大,可在意識中產生快速深厚的改變。
縱觀整個科技進步的歷史,例如電影科技方面的進步,人們馬上便利用這些科技來刺激人類著迷於節奏性聲音和光。整個一九七○和一九八○年代初期,科技進步也使科學家能夠更瞭解聲音和光如何影響大腦的電化學活動。結果是先前提到的大量研究都與光和聽覺導引效應以及雙腦同步脫離不了關係。一九七二年時出現第一部使用光罩而非單獨閃光源的裝置。大約同期,大腦精神研究者傑克.史考茲(Jack Schwarz)開始製造及販賣類似的變頻光罩機器,他將這機器命名為ISIS。一九七四年時一位新紐約市科學家查爾斯(Seymour Charas)獲得某部結合聲音和光機器的第一個專利權,但是這部機器從未上市。到了一九八○年代終於在結合聲音和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催化劑是誕生於一九八○年代微電子學方面的重大變革,此一變革使得發明者組合異常複雜裝置來產生及結合聲音與光。
許多人同時都提出許多優秀的想法。短期間內許多發明家皆開始創造各式聲光激發儀(AVI) 。雖然在許多重大製法上各不相同,但這些聲光激發儀彼此還是有某些共同特徵。它們都使用包含小型光線環繞兩眼的眼罩。使用者只要旋轉旋鈕刻度,即可利用這些連接控制台的亮光眼罩來調整閃光強度、閃光模式,並且從最高β到最低δ波之間選擇任何頻率。
另外,一些以立體耳機為號召的裝置也連接控制台,讓使用者以任何想要強度或頻率來選擇或創造幾近無限多種的電子合成音(滴答聲、心跳聲、海浪聲、高低不齊的噪音以及音調的各式配合)。這些裝置使用複雜電腦回路將聽覺和視覺振動連結成同步關係,以便隨著閃光變慢或加速,變亮或變暗時聲音能夠保持同步。也就是當光線以某頻率假設8Hz透過視覺系統刺激大腦時,聲音也以相同頻率透過聽覺系統刺激大腦,導引或驅動腦波活動。
這些裝置也擴大了光導與聽覺導引結合的潛力,讓使用者得以選擇許多各別形式來傳遞信號給大腦,例如可同時傳遞這些振動至兩眼及兩耳,或在眼睛和耳朵之間交替,或在左眼與左耳以及右眼與右耳之間輪流,或最後藉由右耳和左眼與左耳與右眼的輪流刺激下形成「交織」。(微體電子學方面的種種瓶頸未突破前,建造這種複雜電腦化裝置是非常昂貴的,而且像舊真空管電腦,它們的電氣回路和元件都非常龐大及笨重。如今這些新式聲光刺激器價格都較低廉,體積也很小,有些初期式樣只有大約一部手提打字機大小,按著許多運用控制台的樣式更幾乎等於一台隨身聽大小。) 
有關光導的科學研究發現清楚的腦波導引效應,以及相關效果.例如雙腦同步:有關聽覺的研究也顯示導引效應。組合這些新聲光激發儀的實驗人員藉由結合這兩種刺激希望能夠產生更顯著效果。當實驗人員以這些裝置進行實驗後,使用者發現這些新聲光激發儀產生的效果比預期還大;在可變頻率下合成音和光的組合似乎能夠增強雙腦同步的功能,並且控制EEG模式進入全新領域。
受測者不僅快速進入深度全身放鬆狀態,報告還說這些機器可引發一種像鑽石般燦爛亮麗令人充滿感動的影像,就像神經科學家Walter和巴勒斯所提過的「閃光效果」,但它卻更強烈和給人深刻印象。使用者會屢次體會到具有身歷其境的逼真場景,或那些變化成如故事般一系列相連場景或影像的幻影。這些場景經常是早遺忘的童年往事;有時是令人吃驚的心靈電影。使用者也經常報告「有了!」事件和創造力的閃現。而且在許多個案申,於使用過此裝置後的數日仍然有這種精神舒爽的放鬆感覺。

藉由閃光產生的近眠學習及童年倒敘

全球著名的生物反饋權威之一柏德辛斯基博士(Thorns Budzynski)及數位同仁於一九八○年共同公佈一份關於其申一個聲光激發儀的報告,當時他任職於丹佛生物反饋研究所。根據報告,所有該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至少都參與五項有使用此裝置的階段作業。各項結果涵蓋的範圍從產生催眠、近似催眠狀態(經常使用θ波)到逼真親歷般影像。有時,會出現來自幼年的影像。當工作人員開始對病人使用此裝置後,得到極為令人鼓舞的結果。
根據此報告的說法,此裝置會產生[超然放鬆感]。工作人員發現此機器在做為[催眠促進器]方面非常有效,而且在3-7Hz範圍內使用時,發現病人輕易地進入催眠狀態。同時令人驚訝的是此機器扮演「無意識取回促進器」的方法:工作人員以錄音帶錄下病人描述所經歷影像的特徵,然後在下個階段的療程時治療學家可使用此資料的錄音。根據報告所述,通常此資料都會提供與此問題有關的無意識處理之重要透視。透過此步驟似乎可加速治療過程。也許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工作人員使用此裝置來加速並增強使用者學習和記住新資料的能力,一種此報告稱為「近眠學習」(twilight learning)的過程。此報告陳述:近眠學習意味在半醒或近似催眠θ狀態下提供受測者聽覺資料。此報告指出經過十或十五分鐘後聲光激發儀可以產生這種狀態。按著以緩慢的速度開始呈現聽覺資料,逐漸增強為舒服的收聽量。由於所吸收的資料會避開某些出現於清醒意識狀態下的主觀障礙,因而提高吸收力。
此報告他指出低頻率3–6Hz似乎可以讓受測者回憶起某些過去的幼年事件。當工作人員監視受測者的各種聲光激發模式時,發現經過五–十分鐘後,聲光激發儀會導引一些特有的腦波頻率。此報告推論:使用聲光激發儀可確實增強「語言素材」的吸收作用和促進「無意識資料取回」。
柏德辛斯基認為超級學習是此裝置極可能發揮強大功效的領域。他說,我們結合機器與潛意識錄音帶以及某些引導影像錄音帶,來促進提升精神處理的各種積極本性。此機器強化資料的吸收,我明確肯定地說此機器會增加暗示感受性。柏德辛斯基指出其各項研究顯示θ狀態結合右腦半球機能的力量可大幅增加學習能力。或者如他曾述,極迅速地進入個人右腦半球,並將這些學習狀態保持在θ狀態,此時右腦半球會非常快速執行許多工作。他說道,在θ狀態或近眠狀態下,大腦擁有大量接受語言資料或接受幾乎任何大腦能處理之資料的性質。由於聲光激發儀是一項能夠使焦急不安者進入這種感受性敏銳狀態約有效工具,柏德辛斯基認為若適當運用聲光激發儀便能夠戲劇化地提高學習能力。
北紐澤西醫學發展中心醫療主任克魯奇博士(Roman Chrucky)他曾經在其業務上廣泛地運用聲音和光的裝置。他的多項觀察皆傾向支持相德辛斯基的觀點;他也發現此機器具有很強的放鬆與平靜效果他說道,它將取代鎮定劑的角色,功效似乎可持續二或三天。通常在使用此機器一或二天後會看到最大改變。他也注意到此裝置可增強和加速催眠誘導。以及強化暗示感受性:當病人使用聲光激發儀時感受性非常敏銳,所以使用此機器對於改變那些希望突破、改變習慣的人而言,它是一種極佳的引導暗示方法,如停止飲食過量、戒菸、控制體重等等。
克魯奇博士談到其研究聲光激發儀中其最感興趣的一面:增強創造力。他說,許多人自發地告訴我,使用此機器後感覺更有創造力。我發現使用θ頻率時本身也獲得那種增加創造力的回應。
水牛城醫學研究博士布拉克(Gene W.Brockopp),他曾廣泛使用聲光激發儀,且對它的功效的印象深刻,在發現聲光激發儀在眾多受測者身上皆產生戲劇性功效後,決定開始針對那些與聲光刺激裝置有關的各項研究審查相關科學文獻,然後於將研究彙總成論文「關於多重頻率感覺刺激與臨床運用及研究計劃」。他所審查的領域是有關大腦的光和聽覺刺激,意識與腦半球差別,EEG模式和人格變異,以及誘發刺激模式的行為效應方面的研究。運用此有效研究並結合自己的研究和使用聲光激發儀所得的臨床經驗後,做出若干有關聲光激發儀效力方面的結論。
其中一項發現就是「腦半球其高頻率腦波的連貫性,明顯與增加智能或智能品質有關聯」。因此,若聲光激發儀實際上創造使用者其高頻率腦波產生的連貫性,則會恰當地增加智能。另一發現是當某腦波狀態經歷、學習以及練習過一段期間後,讓腦波狀態至少短期內會抗拒習慣再發生,此現象正可說明為何機器似乎有累積功效,所以經過一系列使用聲光激發儀的經驗後,使用者似乎發現更容易隨意進入想要的腦波狀態。
仔細探究此研究的各項臨床運用後,布拉克指出聲光激發儀可積極地誘發一種大腦處於被動但非睡著的復原狀態,此時大腦是清醒狀態,但不涉及進行中存在物的混亂。假設上述情況屬實,則它可能是一種可設計用來發展新認知策略約有效工具。
兒童大部分時間都處於θ狀態,以聲光激發儀導引出θ波,可能會恢復童年印象,而且,減少成人的意識警戒,擺脫受限的大腦處理程序。這個返回童年思想模式並增加取得以前無意識想法的情形,可說明為何這麼多聲光激發儀使用者皆表示此裝置時常觸發逼真的童年記憶。布拉克推論,那些具嚴密組織或強制性,且處處維持警戒的人,會因為感到不安或想要睡覺而反應給大腦,因此迴避了應有的效果。請注意!具機能的腦波狀態與人格模式之間存在某些交互作用,布拉克認為,若能以外部刺激來驅動這些交互作用便可幫助某個人有意識地經歷不同腦波狀態,透過在神經層次上分解各種模式,我們可以增強個人能力讓其機能擁有更多變化。如此可幫助這些交互作用發展換檔或前後移動的能力,從許多習慣性行為模式中移除這些交互作用而變得更有彈性及創造力,然後發展更精緻絕妙的機能策略。
這個在神經層次上分解各種模式的觀念可衍生更多適應性和創造性,使我們想起普利高琴的消散結構概念。我們可推測若大腦(消散結構)容易受到聲光激發儀的高度刺激,則現存結構(例如,神經模式)便無法處理太過強烈的波動或混亂,必須放棄現存結構,然後以更高更一致更彈性的層次來重組現存結構,使重組結構的神經構成要素之間存在更高級通訊。因此,聲光激發儀可能使大腦趨向上層階級,這種情形可說明使用者經常陳述的增強創造力、智能等等現象。在這層意義上,可將聲光激發儀視為一項促使大腦進化成長的工具,聲光激發儀極類似使一些羅森斯.威格實驗的柏克萊老鼠其大腦增長和智力增強的豐富環境。
在一項由亞伯塔大學湯馬斯教授(Norman Thomas)與同事共同執行[重複性聽覺與視覺刺激封骨骼和血管舒縮神經活動的影響」的研究中,利用一部聲光激發儀中提供一組實驗組對象十五分鐘1OHz的alpha頻率範圍內的視聽刺激,同時使用由EMG監視肌肉張力和手指溫度。同樣地監視下,沒有提供視聽刺激下,口語引導另一組控制組的受測者放鬆並想像寧靜場景,期間同樣十五分鐘。實驗組和控制組都是研究人員所謂的抵抗或非可催眠對象。當控制組的受測者表達一種放鬆感時,EEG和指頭溫度監視器完全相反地顯示控制組受測者事實上是增加肌肉張力量。而指頭溫度降低(與張力或壓力相關聯)。另一方面,使用聲光激發儀的那一組顯示戲劇性增加放鬆,達到完全放鬆狀態即使十五分鐘視聽刺激過後仍延續很久。研究人員寫道:「最後斷定自我暗示放鬆不如聲光激發產生放鬆那麼有效」。腦波記錄計顯示在視聽刺激受測者身上產生的皮質反應,且必定有某個頻率伴隨。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麻醉系醫學博士克斯革羅(Robert CosgroveJr),他於一九八八年開始另一種聲光激發儀的初期研究。在其最初評價中,製藥學和主物醫學權威克斯革羅注意到聲光激發儀明顯地在使大部分受測者產生深沉放鬆方面具有極強大能力。聲光激發儀的效力這麼大,使我們非常熱衷於在手術前、手術中以及剛完成手術時使用它,關於聲光激發儀其鎮靜特性在病人身上發揮哪些作用的評估展望,我們也從事一些研究來證實聲光激發儀在長期壓力中的效用。
克斯革羅寫道,「我們量化了自願者和病人其聲光激發儀的腦波記錄結果,結果顯示強烈的腦波導引效應。」
克斯革羅補充,我們觀察這個具有適當選擇刺激協定的聲光激發儀之後,發現它是優秀「神經通道運動家」。就目前情況來看,相信聲光激發儀用於增進最佳大腦性能方面極具潛力,而且,定期使用聲光激發儀的長期效果在整個生命期間維護和改善大腦性能皆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可將傳統上認為與年紀有直接關係的大腦退化延緩數十年,真令人激賞。我們計劃在腦部受傷患者身上試驗此假定,其中已證實復原程度與感覺和皮質刺激有關,這些結果對於在健康正常大腦中長期使用聲光激發儀意義深遠。克斯革羅博士推斷:視聽刺激裝置已超出我的最期望之外,並公開表示他相信視聽刺激將澈底改革神經科學和醫學。
由於聲光激發儀技術持續進步,近年來這些裝置的售價已大幅下降。科技領先的聲光激發儀目前市價需約數百美元即可擁有。
印第安納大學哲學康福斯博士「Bruce Harrah-Conforth」於一九九○年完成其中一項程式化聲音和光機器的控制研究,經過為期二年多研究大腦導引效應後,發現這組接受聲音與光刺激的受測者在其一些腦波模式回應出現重大改變,同時也顯示腦雙腦同步的證據。我們要求此研究的參與者描述其經歷。根據康福斯博士所述,受測者的解說內容皆一致,例如 身體無任何感覺、感覺像騰雲駕霧般地飛行、深沉放鬆、好像靈魂出體等等。康福斯博士發表的報告中認為一些聲音與光裝置會引發「動能覺醒」,激發交感神經系統和大腦皮質覺醒。連結創造經驗和忘我出神經驗,以及「滋能覺醒」,引起副交感神經系統覺醒。連結深沉放鬆和虛無飄渺的無垠模態,康福斯博士說,就人類而言,可將這兩種狀態解釋為超覺醒和輕度覺醒的精神意識態。

有科學報告指出,聲光

神經回饋法

(取材自美聯社特稿)
編譯邱秀貴
 

 

神經回饋法 把正常腦波調回來

美國小女孩瑪西,生來腦部就嚴重受損,因而雙眼失明、無法 言語,甚至也無法對父母的聲音和碰觸有所反應。四歲半前,她 的身體每天痙發作二十多次,不僅如此,她還患有一種嚴重的 嘔吐反射疾病,不論玩具、手指或食物,一放進嘴裡就嘔吐。 醫師告訴她的父母歐布萊恩—澤布里斯夫婦說,瑪西一輩子都會 這樣,不能對周遭起反應,而且要服用很多藥物。他們夫婦聽了 這番話後,決定尋找另類療法。 在因緣巧合頭,他們認識了治療部珍妮布魯姆,讓瑪西接受「神 經回饋」(neurofeedback)療法,希望藉這項治 療重新訓練腦波。這種一正統的療法又稱為「腦波回饋療法」(  EEG biofeedback )。

經過兩年治療,瑪西的痙和嘔吐現象幾已完全消失。她一聽到 父母的聲音,還會微笑或咯咯地笑,開始模仿聲音。 科學家開始用「神經回饋法」來治療腦功能失常和腦部受傷患者 ,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由於新科技和軟體的精進,十多家公司已 研製出特殊設備,有三百多名從業人員在美國各地設立診所。 布魯姆說這種方法很簡單,透過精緻儀器,即可讓大腦自行治療 的力量重新學習。」 布魯姆現在美國東北部開業,每周要治療六十到七十名病人。 治療時先在病人腦部銜接三個包著黃金的電極,從電腦螢幕上可 顯現腦波形態,就像溫度計兩個指標似的。 為了讓指標位於標準的範圍內,病人須自行訓練,把過長的腦波 形態變成正常。 布魯姆說,「神經回饋法」的訓練就像使用自行車的訓練輪一樣 ,一旦學會平衡,就不再需要訓練輪一樣。

「神經回饋法」現已用來治療過動症、癲、腦部受損、中風及 毒癮、酒癮和一些慢性疾病等。不過,這種方法無法用來治療中 樞神經退化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阿滋海默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 。馬西治療了兩年後,改善情形比多數人來得明顯。多數病人訓 練後也能得到改善,時間一般是三到六個月。

不過,批評人士認為,「神經回饋法」,主要藉由口傳,未必可 信,要把它當成另類療法,仍須有更多的科學研究支持。 華盛頓國家腦傷協會醫學主任歐山尼克說:「我們不太確定這種 方法如何奏效。我擔心,人們可能會花大把鈔票去試這種並未經 證實的療法。」 田納西州精神病學教授、也是「神經回饋法」研究先驅的盧巴爾 說,從一九七年中期以來做的研究顯示,這種方法可有效治療 過動症。至於治療腦傷、痙疾病、慢性疼痛和成癮疾病方面, 也有令人鼓舞的進展。

正常的腦波涵蓋從慢到快的頻率範圍。布魯姆說,功能失常的大 腦在一般醒著的狀態下,出現的慢波較多。 盧巴爾說,「神經回饋療法」的儀器在螢幕上分別顯現慢波(低 波)和正常腦波高波的活動情形。訓練病人腦波的目的就是要增 強高波,抑制低波。 他指出,這種療法應與正統療法相結合,而且還須做更多的研究 。 盧巴爾說:「『神經回饋法』已開始朝正確的方向走了。我想應 會有很美好的未來,但我擔心這種方法過早被運用在商業方面。 」 這個領域主要都是自我規範。很多製造這類儀器的人同時也在訓 練和考核提供這種療法的人。

布魯姆念的是機械工程系,一九八一年自哈佛大學畢業。她對「 神經回饋法」感興趣後,重回哈佛,取得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理 學的碩士學位。她在加州師事「神經回饋法」先驅、在比佛利山 開診所的瑪格麗特耶爾茲多年。耶爾茲目前仍在監督她所做的研 究。

布魯姆說,考慮接受這種療法時,應和考慮任何療法一樣,都應 先知道相關的訊息、自己也要多問問題、多了解才行。這種療法 一小時要花一百美元。 她指出,有些人號稱一些不切實際的療效,令她很憂心。如果有 人說這可把病人治好,她一定不願接近這樣的人。 布魯姆現與病人的醫師合作,從事這方面的治療。她建議,病人 接受六到八次每半個小時一次的治療,若未有進展,就應停此。 布魯姆說,教育可說是醫界主流接受「神經回饋法」的一大障礙 。來找她的病人都是口耳相傳,因為醫師不是不曉得這種方法, 就是知道但不願建議病人選擇這種方法。 她說:「我真的覺得很多病人都是到了最後沒辦法的時候才來找 我,這讓人覺得很遺憾。」

機器在治療「學習障礙」上有效。學習障礙常與大腦特定區域的不正常腦波有關:在許多個案中發現,某些應該是β腦波區域,卻出現太多θ或δ腦波。由於這些過動兒的腦波活動太慢,無法令其集中注意力,只能藉助藥品來加速大腦中那些異常運作。若光刺激能改變腦波活動和加速腦波活動達到最佳頻率,便能有效改善。

留言

在〈Ψ012*3(1)禪修科技 – 聲光儀調整腦波〉中有 1 則留言

  1. 「猫海」的個人頭像
    猫海

    SBaGen — Binaural Beat Brain Wave Experimenter’s Lab

    http://uazu.net/sbagen/

    The theory behind binaural beats is that if you apply slightly different frequency sine waves to each ear, a beating affect is created in the brain itself, due to the brain’s internal wiring. If, in the presence of these tones, you relax and let your mind go, your mind will naturally synchronize with the beat frequency. In this way it is possible to tune the frequency of your brain waves to particular frequencies that you have selected, using of the four bands: Delta: deep sleep, Theta: dreaming and intuitive stuff, Alpha: awake, focussed inside, and Beta: awake, focussed outside.

    USE AND EXPERIMENT WITH THIS UTILITY AT YOUR OWN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