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旋轉舞(Sufi Whirling)起源於Cappadocia的Konya,是伊斯蘭教支派Mevlana的靈修舞蹈。 http://m.youtube.com/watch?v=mJhioU_vGj0
他們相信,萬物一直都在自轉與互繞;利用自旋,能實現與神的接觸。傳說,詩人鲁米(Jalāl al-Dīn Rūmī, 1207-1273)靈性起心,連續旋轉舞蹈36小時,而後與神會聚,成道。
p.s.: 《華嚴》中佛從眉間放卍字光芒,甚至十方法界亦成卍字。如:
被當作祭禮而存傳至今的小周天舞蹈,其實暗合靈修機制—產生旋場(spin field)。若全心全身的旋場一致,在時空扭曲中便有結構拖曳(frame dragging)效應,便可能「召感」各種經典所述的靈應境界或神聖祂界 。阿張蘭石所觀察的旋轉舞,是息諸戲論而靈性起心的;若要在這神蹟上完整論述其道理,只能指向台大前校長李嗣涔教授所探究的撓場(torsion field)。
當今實證科學的最前沿,是現代物理學相對論、量子物理學等等。知名物理學家Fritjof Capra認為,《華嚴經》為近代科學的模型與理論提供了最顯著的類同。Capra在《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的類同探索》中指出,《華嚴》與現代物理學相對論、量子場論等有顯然的可類比性。所以,他認為東方哲人能通過直覺認識世界實相,其「相即相入」觀念是科學新發現的世界觀要素之一。他把科學和神秘主義看做人類精神的互補體現,認為兩者不能互相替代,只有並存相補才能完整地理解世界。(Capra, 1975:.99)
因自旋撓場相互作用而有的撓量,使歷史事物彷彿恆常。—“幻象”可追溯。曾經存在而參與交織出撓場的事物,在無常滅壞後,仍可從撓場追溯,如幻象般。撓場,蘊涵歷史軌跡,猶如不動的波,猶如全息,所以,可以用來解釋心識記憶、靈魂不死、超感知覺、靈應共感的現象。撓場的全息感應,與場強度無關,所以不隨時空距離而衰減,所以,佛能身坐菩提樹下而在額前召集十兆光年明星的撓場—華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