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9. 性起凈念:心的內向超越與轉依彌陀

在[2.7.8 華嚴的涵攝—-靈心導師足跡[Ω3^Ω7]]與[2.7.9 華嚴的涵攝—-靈心導師亦是「靈心如來藏」,指出了阿彌陀佛(Amita Buddha)代表了終極的「靈心導師」。

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壽佛(無量生息)(p.s.)、無量光佛(無量臨光)。鳩摩羅什所譯《阿彌陀經》中,不區別此二化名,都譯作「阿彌陀」,故「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皆統稱為「阿彌陀佛」。然而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解說佛名時,仍分說為「無量光-無量壽」兩種意思,具有「空間-時間」、「化身-報身」、「臨光法門-觀音法門」的一尊二元性。

p.s.: 在藏傳佛教,長壽佛並非圓頂、著袈裟的僧伽相,甚至不是不著冠戴的出家相,而是身著天衣、天冠並有十三種飾物莊嚴其身的涉俗禪人相,三昧結印的手上持著令人長生不死的甘露寶瓶。

在[8.4.5.2 「如來性」(adj.:共主體性)的起心—-無量臨光]指出:Amita Buddha有兩個化名:Amitābha與Amitāyus。意思分別是:
Amitābha —-「大捨無我無量之臨光(光照)」、「無計量之心智顯起」。
Amitāyus —-「大捨無我無量之生息」、「無限量之寶音」(p.s.)。

p.s.: 諸經所載的「阿彌陀佛本生」顯示,「阿彌陀佛」與「音聲法門」是有淵源的。如西晉時代月氏三藏竺法護所譯的《賢劫經》載:
「爾時佛告喜王菩薩:勿以衣食之施奉事如來用為第一也。欲供養佛,當以法供養而奉事之。所以者何?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稱載,有佛……國名無量淨。眾會不可稱計。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時世有王名『使眾無憂悅音』,為轉輪聖王。往詣其所聽是三昧。……喜王。欲知彼時法師豈異人乎?莫造斯觀,則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也。其時國王名無憂悅音者,阿閦佛是也。」(賢劫經.一.法供養品,T14n425:10b9~10c6)
阿彌陀佛,作為「無量生息」(「無量壽佛」),即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以度之」的「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在實修上亦即「觀音法門」。每一個眾生,只要返聞聞自性而從音樂聯覺到明體—「統攝運轉音樂之妙智」 (2.8.9.8 「果-因\當下所作因,亦是無盡因」),就都蘊涵了「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所以,「阿彌陀佛」是眾生內在「靈心導師」([2.7.9華嚴的涵攝—-靈心導師亦是「靈心如來藏」])。
關於「念佛(無量臨光)->性起」法門,見[6.7.1.4 禪定入法界—性起光明心:一切靈修證悟的根本]:「如母憶子如子憶母」的實相念佛—也就是「念佛(無量臨光)->性起法門」的「以心看光」與「念佛(無量生息)->觀音法門」的「以心觀音」。
並參閱[6.7.1.9 「性起念佛」—「心」向「整體靈性光明」的轉依]。

分析Amitābha與Amitāyus兩梵詞詞義:

0. 佛名組成

Amitābha  <–  amita (adj.:無量的; adv.:無量忖地) + ābhā (n.:光彩,相似; v.: 臨,出現,成為,照)

Amitāyus  <–  amita (adj.:無量的; adv.:無量度地) + āyus (n.:壽,生機,眾生整體; v.:呼吸,發音)

1. 西方心法:

Amita一詞中的”mi”,意為「測量」,其後加上接尾語”ta”則成為形容詞,意為「測量的,有限量的」。Amita,是在mita(量)之前,加上接頭語a(意即「無;不」),意即「無量的」。
《華嚴》所攝的西方精神,是大捨。大捨,即「無我執」(無人我執,無法我執)。「無我執」,故「無量」(無能量,無所量)得而念佛臨光、圓融觀音。(「無人我執」,便「無能量者」,得而念佛臨光;「無法我執」,便「無所量者」,得而圓融觀音。)

2. 性起法門

阿彌陀佛名號的上述兩詞,在漢地向來只流傳客體性-名詞性的解釋:無量的光,無量的壽命。但是,考其原意,更應當包含主體性-動詞性的解釋:無量忖而臨光,無量度而生息。

其中,ābhā = ā (副詞狀的接頭語[常與動詞連用]:接近) + bhā (陰性名詞:光,光彩,相似; 動詞:臨,出現,成為,照)
所以,ābhā的意思是「臨光」。

「臨」是動詞,猶如「顯」(如《如來興顯經》之譯)、「出現」(如《如來出現品》之譯);但「臨」這動詞是偏向指「主體」之臨在,相對於意向偏於客體的由隱而「顯」、表相「出現」。「性起」的「起」則是中性的,可是主體的「起心」,也可是客體的「顯起,現起,起用」;「臨」則是主體性的。「臨光」,是個體心的清明臨在而光明覺醒,而不是在心外得到光色能量。

「生」是動詞,是觀音法門禪人在心中「生起」諸佛與眾生的信息。強調「生起」是強調:眾生本空,眾生之信息都只因當下「觀世音菩薩之大悲心」而存在。

在「性起法門」「觀音法門」,禪人觀悟「毘盧遮那(阿彌陀;明體)」「音息曼荼羅」,所觀的光與音息不是「客體的」而是「共客體的」「主客體圓融的」。此即「臨光」「生息」

何謂「臨光」(T.: hod-gsal, ösel; S.: prabhāsvara)?「臨光」是「臨在(presence:出席,出現,神靈)心光」,心與光、主與客之間相交相即、沒有距離。

何謂「生息」?「觀音法門」所感應的是無盡眾生音魄聲息,所成就的便是廣大圓融之生命機緣,此乃眾生界之「生息」,是「菩薩有情的心種子」也是「輪迴還滅的信息鑰」。所以,「阿彌陀佛」–無量臨光、無量生息,是「觀音菩薩」的果分。
臨光,是臨在心光,更是性起法門。—基於果因空念(斷機械性的因果念念相續)之靈性起心,自然導向轉依法門。
生息,是眾生壽命音息,更是觀音法門(破除我執,六根清淨而得聞眾生之心音全息)所證。

性起階段,「性起念佛」(霊性起心の臨生念佛[阿彌陀佛即無量臨光,無量生息])之打坐,亦即心身之中一切生息皆整合而靜待(真實作意)或念想(勝解作意)佛之臨光。

今將“Amitābha”與“Amitāyus”中的“a”字接頭語譯出,是為「無量臨光」(心無量忖而臨無量心光)與「無量生息」(心無量度而生無量心息)中的「臨」與「生」字,這使“Amitābha”與“Amitāyus”不只是一個名詞(一個「佛號」),而是一個動態語(一個「法門」)。

所以,Amitābha與Amitāyus兩梵詞相應了「念佛->性起法門」與「念佛->觀音法門」:

念Amitābha,蘊涵「無量之臨光(光照)」之意。
—-這便是「念佛->性起」的法門:
如母憶子如子憶母而念佛念光,故靈性起心而無量光照。
(打坐修習「念佛->性起」法門的時候,自覺「捨棄一切,溶入光明」,這便顯示「西方大捨[捨下我執而共成救贖主體,大死大生面臨靈師]」與「無量臨光」的相應。)

念Amitāyus,蘊涵「無量之生命音息」之意。
—這便是「念佛->觀音」的法門:
大捨大悲母子感應而無量壽,一心全顯無盡眾生音聲。

(關於「彌陀兩個梵語名號」與「觀音法門」的「果-因」關係,參見[6.9.0 淨起梵音—-觀音法門的殊勝處與原型體系]。)

「念佛」(buddhānusmṛti),尤其「念無量佛」,作為一種修持法門,當知不是固步自封、自我投射的,當知是以「勝意念佛」為向度的。「勝意念佛」,不是唱誦念、持名念、默唸或覺唸,而是以體驗無量自發的淨光與曼陀羅為正念而體驗無我,體驗無我即是俱起三寶(佛,法,僧),故而並非只是念「佛」而不持其「法」、不成其「僧」。心唸 “नमो ऽमिताभाय”(Namo ’mitābhāya; 皈命無量臨光)與“नमो ऽमितायुषे”(Namo ’mitāyuṣe; 皈命無量生息)(p.s.1)時,便攝心於修持「性起臨光」、「觀音圓通生息」此二「法」總持門;(p.s.2) 念“Amitābha, Amitāyuḥ”(p.s.3)時,也就觀照了無盡「僧」眾生諸佛。所以,「全觀」,即是「臨光法門(性起:看光,顯光,顯靈)」「觀音圓通法門(觀世生息)」。

p.s.1:amitābha ~>(單數與格) amitābhāya
amitāyus ~>(單數與格) amitāyuṣe
namaḥ + amitābhāya ~> namo ’mitābhāya
namaḥ + amitāyuṣe ~> namo ’mitāyuṣe

p.s.2:初修持「性起臨光」、「觀音生息」時,雖專注於看光聽音,心中仍可念持“Namo ’mitābhāya, Namo ’mitāyuṣe”或“Amitābha, Amitāyuḥ”以遮止昏沉、掉舉。

p.s.3: amitābha ~>(呼格) amitābha
amitāyus ~>(呼格) amitāyuḥ

「念無量佛」,即是深觀緣起,修持「全觀」法門。

因為眾生個體心太局限在片面觀念,故而執取逐求、煩惱不休,愈是焦慮之人愈會執取局部而產生幻象輪迴;唯有漸得「全觀」,(p.s.1)才能漸得息心空念、(p.s.2)漸見世界平靜—-轉「念念相續」而依「靈性起心」。

p.s.1:見圖https://0123.net/omega1_panoramic_1.jpg 。焦慮熾盛念念相續時,見此圖則覺得其中局部正在轉動不已;兒童或成人心念寧靜時,則得全觀此圖而不陷入局部,故自然明見此圖不動。

p.s.2:每個人每一秒,不管自以為平靜或躁動,其實都有大量情緒波動。只要你還無法靜坐兩小時默觀明體的顯起,你的腦子就不算高效率節能。你的大腦,耗費著大量眾生資源,忙綠地平衡著你容易無聊、焦躁、憂鬱的心緒。所謂正念是什麼?空念性起、無煩惱念。可以無念思考嗎?智者幾乎是無念地思考,即使是解高等數學方程式時,腦子也比煩惱專營成習者打坐時還清淨,這可經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類儀器測量而證明。測量發現:一般人做簡單數學題,整個腦子裏瘋狂般糖分亂燒一通;數學家解題時卻冷靜精確,如庖丁解牛。普通人在煩惱中,整個大腦過度忙亂,不自知想些什麽,得不出解答,找不到智慧方針。智者解謎存乎一念,愚人迷執千頭萬緒。禪觀之人,全腦內在和諧,就像是天堂的交通:高效率而不堵車、不窮轉圈子。心亂的人,全腦難以諧振,就像是北京的交通:低效率而堵車、窮轉圈子。
打坐不心亂(自覺不動腦)的時候,心靈是純真的小孩欣賞夕暮、日出、流水、鯨魚而燦然入神。
發呆、愣神、發蒙、眼睛發直,是焦慮減輕的現象。發呆不是壞事;呆,能自發,也是好的,至少不再總是意識的造作。焦慮少了,心念動作不那麽粗了,就要加力覺觀,不然就是停滯。打坐的初始,不焦慮掉舉了,就容易掉入停滯昏沉。如何加力?搞雙盤,坐墳場,降蛇鼠,逼成觀。其中以坐墳場、捉毒蛇,最為密宗祖師愛用,不是要用意識去硬練技術,硬練是練不熟的;要放下意識,讓先天本能自發自顯。「逼成觀」是救治他人時自身自發的進化—-若潛能不取代意識而自發而成觀,就要死人了。「坐墳場」是狠招,無常生死之種種心境自發,不需刻意念鬼念神。根機銳利者,不念他們都來。學禪,就有所謂召請鬼神。來了要怎樣?那就是要「入法界」。啥是入法界?破罎便盡見法界沙。入了法界,鬼神盡成光明如來藏。怎麼在打坐中超越境相、不看到相呢?就是要這樣「入法界」(=進入光明=靈性起大光明心; 法界就是清淨大光明體),進入光明就照透一切相,就像是萬物無法存在於太陽中。還有一招「穿心牆」,在魂游觀的境界中,若無心時就無心,若念起了就去撞牆,提醒自己「咋不是色不異空?」「咋不是事事無礙?」發現自己連夢中撞牆都無法通透,便能自省「念念相續」之謬,進一步在「性起-轉依-觀音」的修持中逐步證悟夢身通透、圓融無我。

本節所談的「禪觀靈修,當先空念,顯起光明心」,另銜接於[6.7.5 唯心即果—因地的明體]。亦參照[8.4.5.2 「如來性」(adj.:共主體性)的起心—-無量臨光]。

3. 轉為佛號

amita + ābhā的詞性是陰性的,意思是「無量之臨光(光照)」。但是,作為佛的名號(而非指「無量之臨光」),便將語根bhā的母音的語尾ā縮成短音,這便成了陽性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