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界」是什麼?《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說
"法" 有三義: 〞法〞除了有與意根、意識相對應的〞法界〞意義──這是「無自性」的,當它與含有因、性二義的「界」組合起來,便含有自性不變(性,具有體、本質、本體之意)和具有規則能夠使人悟解的屬性,有法性、真如的意義,成為是萬有的本性、本體。簡言之,它若與含有分齊(界限、類別或方面)意義的〞界〞組合,便具有現在常用的事物、現象、東西等概念的含義。
法藏之師智儼在《華嚴經搜玄記》卷五上<入法界品>中說〞法〞有十種,即:因、果、行、理、教、義、事、人、法、解。可以說包容從真如、法性、佛身到各種教理、教法、修行和衆生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 (1)有爲法界,特指〞本識〞,即阿賴耶識,說它含有〞諸法種子〞(能産生諸法的精神功能、因素),具有〞因〞義,所以是法界;也包括〞三世諸法差別邊際〞,此指世界萬有一切具有差別的事物和現象。 (2)無爲法界,包括兩個方面:性淨門,是指衆生本具的佛性,雖在〞凡位〞,但本性清淨,如同真空,無有差別;離垢門,指通過修行〞對治〞煩惱,使被煩惱覆蓋的佛性顯現的過程,根據修行程度的深淺有十個階次。 (3)亦有爲亦無爲法界,也有二門:隨相門,指十八界中的與意識相應的法界,包括受想行識和五種色(此指唯識學派所說的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六無爲法(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無礙門,指《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一心法界〞,包含〞心真如門〞(指超言絕相的空寂的心的真如本體)和〞心生滅門〞(處在情欲煩惱之中的真如佛性,實指現實的精神作用),二者〞各總攝一切法〞。其中,六無爲法與心真如門都屬於沒有生滅的無爲法,其他則屬於有生滅的有爲法,二種法永不分離。 (4)非有爲非無爲法界,也有二門:形奪門,一切事緣皆爲理(真如)的顯現(〞緣無不理之緣〞),所以與理一樣屬無爲法,同時理必定顯現爲事緣(〞理無不緣之理〞),這樣它便不是無爲法,於是便是亦有爲亦無爲法界;無寄門,法界〞離相離性〞,既然離相便不是有爲法,離性便不是無爲法。 (5)無障礙法界,也有二門:普攝門,以上任何一門都可以統攝其他一切法界;圓融門,〞以理攝事故,全事無分齊。謂微塵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潛入一塵也。以事融理故,全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舍那品>:於此蓮花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一也。〞因爲理統攝事相,故一切事相皆是理(的現象);又因事相皆融攝理而顯現,故理必映現於一切事相之中,於是理事相融,非一非異。 我們從以上的引證不難看出,法藏對法界的解釋的著眼點是法界所包含的真如、法性義,在論證中貫徹著真如隨緣和不變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