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芸芸眾生,垂釣著情感、名利。心迷所慾,故而身昏;身繫於釣絲,而未得此身原本的自由;心待一魚餌(俗界)而未知萬波緣起(勝界)。
姜太公釣魚,離水三寸;志士所垂釣的德業,或許是隱沒在心波下的自我。禪師不缺世間德業,待的是真正圓滿!────無始以來,業習牽纏,生死猶如大海上的波起波滅;萬頃波光,彼此相緣,撫不平的海面像無法獨善的世間。「千尺絲綸直下垂」正暗示真如自性潛藏於心識深密之處,必須深入世間,極意垂釣、參尋。然而,當世間心再生起,心波識浪相續,又如何在萬頃波光中分辨,是波動,或是魚動?月色相隨,唯有體悟到,潛藏的大魚是共心之靈,不食人間誘餌;放下小我心念的刻意尋求,不是消極的被動主義,而是讓心靈自主,才能「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靜夜江水沁,滿艙明月中,粼粼波光是詩心,亦是禪心。圓照過、未世間,無非「月明」;處處生活中,就如龐蘊:「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