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課程》探原

bill_helen.jpg【圖片說明:《奇蹟課程》筆錄者威廉.賽佛與海倫.舒曼】
本文
作者/Dr. Kenneth Wapnick, Ph.D., Foundation for A Course in Miracles
譯者/ 若水  原文於2006/4/6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人忍受痛苦的能力雖高,卻是有限度的。人們遲早都會體會出,不論多麼隱約,一定還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才對。當這個體認愈來愈深入心靈,便成了人生的轉捩點。”(奇蹟課程, T-2.III.3:5~7)

一九六五年十月的一個晚上,哥倫比亞大學附屬心理學院的主任比爾晚上收到一個電話,他的同事海倫(Helen Schucman)歇斯底里地在電話的那一頭嚷著:「那個『聲音』始終不放過我,一直說:『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請筆錄下來。』我該怎麼辦?」

比爾知道,幾個月前,當他對系裡的鬥爭感到忍無可忍而說出「這一定另有出路才對」時,海倫曾慨然應允與他一起尋找這條出路,自那個事件以後,海倫開始經驗到一連串的怪異現象,甚至白天都會看到異象,他們有種預感,某種不尋常的事件就要發生了。

身為六十年代心理學家的海倫,擔心被人視為迷信或瘋狂而淪為學術界的笑柄,始終抗拒這些無法解釋的經驗,若非比爾的諒解及鼓勵,她簡直無法面對這類事情。

這回比爾照常安撫她,建議她按照那「聲音」的指示筆錄看看。海倫仍不放心:

「萬一那只是一派胡言呢?」
「我們就把它撕掉,沒有人會知道這件事情的。」
「保證沒有人知道?」
「我保證。」

海倫終於答應錄下那些訊息,她拿起筆記本,以速記的方式寫下《奇蹟課程》的第一句話:「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以及隨後的奇蹟凡例。海倫愈寫愈恐慌,那聲音還要繼續,海倫已經驚惶到了極點,看都不敢看,合起筆記本,丟到公事包裏,就躲到床上去了。

第二天,比爾提前一小時來到辦公室,看到海倫已經在那兒來回踱方步了。他要海倫唸出昨晚速記下來的資料,他替她打字出來。當他們讀了筆錄的內容,不禁面面相覤,比爾與海倫共事多年,知道她是寫不出這種東西的。不論比爾怎麼勸,海倫決定終止這個荒謬的事件,但她制止不了那個「聲音」的出現。當天下午,她在辦公室剛掛掉電話,那「聲音」又出現了,她跳起來,衝到比爾的辦公室直嚷,比爾不斷安撫她,叫她記錄下來,再做決定。

當她一提筆,就聽到第一節的標題「奇蹟凡例」。當晚她就完成了那有名的五十條奇蹟凡例。《奇蹟課程》的筆錄過程就這樣開始了,比爾每天提前到辦公室幫她打字出來,前後進行了七年之久。海倫雖然非常清楚自己紀錄下來的內容,始終抗拒它,倒是比爾愈仔細地閱讀,心中愈是不安,因他知道「如果這些話都是真的,那麼我這一輩子的人生信念與行事原則都被推翻了。」

《奇蹟課程》的內容對海倫的生活心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她想盡辦法找出話中的毛病,但那聲音始終耐心地解釋。海倫感到最荒謬的是,那「聲音」竟然自稱是耶穌,而海倫是根本不信耶穌的猶太人。七年來她不斷向那聲音抱怨,挑剔文字與內容,若非比爾的陪伴與開導,她大概很難支撐下去。

筆錄的工程一直到一九七七年才圓滿完成,由於職業及身分的顧慮,此書深鎖櫃中,成了兩位學者「不可告人之密」,更不敢輕易示人。直到研究心靈學的茱麗出現,這本書才開始在一小群有緣的朋友間傳誦。很快地,他們了解這本書不是只為比爾與海倫而寫的,便開始以佚名的方式慢慢影印流傳出去。奇妙的是,這麼艱深的資料,不論印多少,都供不應求,於是正式出版成書勢在必行。

這個小團體開始聚在一起,祈求聖靈指引,他們得到的答覆是:此書必須由純粹致力於此書的非營利機構出版,如此一來,傳統的出版管道便不在考慮之內了,唯有組織基金會自行出版,然而,經濟來源呢?在這四個人中,唯有茱麗得到答覆:「先發願再說。」茱麗了解自己可能是受託之人,便發願盡畢生之力為此書服務。

第二天,茱麗收到墨西哥一位地主的電話,不知他由何處讀了《奇蹟課程》的影印本,自稱聽到內心的指示,願意賣掉一棟莊園,助印五千本《奇蹟課程》。就這樣,《奇蹟課程》正式於一九七六年六月以書本的方式問世,而且始終都透過口耳相傳及郵購管道流通,直到最近。

如今,此書已流通了上百萬本,且翻譯為各種語言。以此書為研討內容的大型網站、讀書會以及有線電視節目,蹴手可及。更有許多根據此書中的一兩個觀念而寫成的暢銷書,多得不勝枚舉,以致引發了不少智慧財產的法律糾紛,甚至還有一些熱忱讀者不顧基金會的勸止,組成教會,搞得熱鬧非凡。

《奇蹟課程》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其實它只是一部供人自修的靈修教材,幫人轉變舊有的知見,治癒心靈的創傷。它不管人類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錯綜複雜的人生百態,一刀切入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它認為人生只有「一個問題,一種解決,救恩就完成了。」

最終極的問題即是人類「自以為」與生命的根源斷絕了,營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那朝不夕保的處境中忙著不必要的自衛、投射與攻擊,為自己帶來了無邊的煩惱,也為他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最終極的解決之道便是「覺悟出你的本來境界以及你的永恆真相而已。」,換句話說,沒有神會定我們的罪,我們也從未「真正」失落過。一旦認出這一真相,我們就不再會終日忙著為自己辯護、投射、尋求補償或賠補自己的罪過,回頭便是那永恆不渝的「愛」。

《奇蹟課程》的理論雖然相當抽象,而且仰之彌高,但它的方式及目標卻具體非常–治癒生命每個層面的創痛。它鐵口直斷:一切痛苦源自人心,唯有改變人的信念與想法才能斧底抽薪。因此它在洋洋大觀的理論體系之後,製作了 365 課的教材,供人實驗與操練。如今已有上百萬的讀者為之作證,這些乍聽之下聳人聽聞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身體力行,變得如此天經地義,連他們都難以解釋內心所產生的變化。

《奇蹟課程》基本上是一套修正人類心理或意識的教材。人類過去所學到的一切,不僅沒有找到渴求的幸福,反而為世界帶來許多痛苦與災難,因此它要求自己的學生:「要學習這一課程,你必須自願去反問自己所珍惜的每個價值觀。」唯有先解除(undo)過去的錯誤觀念以及隨著觀念而形成的具體經驗,外在的環境才有改變的可能。

過去,人們常把外在現象難以解釋的改變稱為奇蹟,其實現象界是最不可靠的,因它們只是「果」而非「因」。若只著眼於「果」的層次,被現象所炫惑,便會淪為「怪力亂神」之流。唯有心靈層次的轉變才堪稱為奇蹟。《奇蹟課程》說,真正的奇蹟乃是「千古的仇恨化為當前的愛」,當人心突破了舊我的束縛與限制,奇蹟便成為每天生活不可缺的一環了。所以它斬釘截鐵地說「奇蹟本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當它匿跡不現時,便表示(生活)出了問題。」

《奇蹟課程》確實不負此名。 


奇蹟課程形成背景

文/若水 本文於 2006/3/29 發表於奇蹟課程網站 奇蹟課程中文部 2009/07/07 校對

筆錄《奇蹟課程》者,乃是哥倫比亞長老會醫學中心,內外科副教授海倫.舒曼博士,她從一九六五到一九七二年間接收到由內而發的神秘訊息,好似一種秘傳(inner dictation)。那股清晰而內在的聲音,自稱是耶穌,督促她筆錄所聽到的一切。

另一位協助海倫‧舒曼完成這一經典鉅著的,竟是她的頂頭上司,內外科醫學院主任威廉‧賽佛(後稱比爾)。當身為科學研究者的海倫為這靈異經驗感到惶恐不安,設法逃避抗拒時,比爾不只在旁支持鼓勵,更是每天忠實地將海倫的速記稿打字成篇。

七年來,這成了他倆在辦公閒暇所進行的例行工作。這兩位各具事業野心的工作同仁,在職業上可說頗有默契,卻由於個性迥異,以至於日常生活裡衝突迭起。海倫的善辯,得理不饒人的作風,碰到了比爾悶不吭聲,跟她拗到底的脾氣,真是一對絕配。

他們的合作始於一次相當意外的事件。一九六五年春天,比爾滿腹牢騷地向海倫表示,他對醫學院裡充斥著競爭、挑釁與怨懣的氣氛,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最後他斬釘截鐵地說「一定另有出路才對!」他決定要找出一個解決辦法來。令他驚異的是,平常老愛與他抬槓的海倫,竟然附和他的論調,還興沖沖地要與他一起探索這個出路。

根據海倫的回顧,她冥冥中好似就在等待這一刻的來臨,這一機緣觸發了隨後那個暑假一連串不可思議的經歷。她在夢中看到異象,白天都會看到一些影像,或聽到一種由內而發的聲音,而且這類靈異經驗的宗教色彩愈來愈濃,她擔心自己快要精神崩潰了。

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到了一九六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晚上,海倫聽到那熟悉的聲音說「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請筆錄下來。」她驚嚇萬分,立刻打電話給比爾,比爾一再安撫她,保證她沒有發瘋,建議她按照指示錄下所聽到的內容,他明天一大早會和她一起過目這些資料。海倫便依計進行,這就是《奇蹟課程》之始。

 

    「那聲音是無聲的,好似快速而神秘地通傳給我,我筆錄在速記本上。這種書寫方式並非身不由己,可以隨時中止,隨後又可不加思索地繼續下去。它顯然利用了我的教育背景、個人興趣及經歷,但那只限於風格上;至於內容,我作夢也想不到自己會寫出這類東西來。」

筆錄的過程,大致來講,進行得相當順利。海倫在速記本上錄下內心所聽到的訊息,第二天提早一小時到辦公室,唸給比爾聽,比爾就一字一字地打出來。在這事上,他們確實極有默契,兩人都盡量保存海倫所接收的訊息之原貌,這一工程進行了七年,終於在一九七二年十月圓滿結束。

筆錄的過程雖然毫不費心,但海倫的心裡卻充滿了掙扎與衝突。比爾反而比較能夠接受此事。海倫寫道:

    「這事讓我寢食難安,可是我從未真正想過中途而廢,它好似是我冥冥中答應過要完成的任務。它確實成了我與比爾的聯袂探奇,我相信它的真正意義也在於此。我無法解釋、更無法自圓其說我心中的矛盾:我一邊公開承認自己是不可知論者,抗拒自己筆錄的資料,而且常身不由己地批判,想盡辦法挑它的毛病。

    在這同時,我卻甘於投入這麼多的時間來記錄這些資料,然後唸給比爾打字,這顯示我對此事的認真,我有時甚至會把它視為自己此生最大的成就。

    也許真如比爾所說,就憑我這樣激烈地與它爭辯、抬槓,表示我暗地裏是相信它的。果真如此,它對我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我的處境實在荒謬,竟然無法信賴自己一生的工作成果,我常為此感到好苦。 」

根據比爾的回憶:

    「這些資料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及能耐,它與我們的背景、志趣及學養幾乎都扯不上太大的關係,令我不得不信這靈感必然另有來源。這資料的文學水準更令我心折,它古詩般的體裁,更加深了它的韻味與氣勢。」

有人請他試著界定《奇蹟課程》 時,比爾說:

    「它是為了幫我們改變對自己及上主的觀點,傳授真正的寬恕精神,使我們內心根深蒂固的天人分裂之理念不攻自破。<奇蹟課程>的中心課題即是教我們如何寬恕自己及他人,教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生命真相,又如何化解過去積非成是的妄念,就是這錯誤的思想架構阻撓了我們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海倫對外始終隱瞞著她的靈性旅程,除了她的先生路易斯以外,從未告訴過任何親朋好友。繼《奇蹟課程》之後,她還筆錄下兩個小冊子:「心理治療:目的、過程與行業」以及「頌禱:祈禱、寬恕、治癒」。此外,海倫又在默感下寫出了百餘詩篇。

《奇蹟課程》的內容已經令海倫如坐針氈了,她對這些詩篇更是輾轉反側,因它反映出神與人的親密關係。由於這些詩篇透露了她內在的隱私,故她不願在有生之年出版,心靈平安基金會尊重她的意願,等到她去世後才於一九八二年出版。

此外,她堅持佚名,讓《奇蹟課程》自行出面,也讓真正的作者耶穌成為唯一的焦點,她知道自己頗具爭議性的角色會讓人偏離了本書的焦點。

海淪於一九七七年由醫學中心退休,於一九八一年二月九日逝世於紐約。比爾則於一九八〇年退休,於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拜訪心靈平安基金會時,逝世於諦伯朗。


筆錄者海倫的小故事

文/若水本文於 2006/04/07 已刊登於奇蹟課程網站

領受此課程內容的海倫曾對自己作過這番描述:

身為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的我,在理論上相當保守,在信仰上屬於無神論,任職於頗具學術名望的環境中,卻因一個事件,引發出一連串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系裏的主管有一天出人意表地公開表示,他再也受不了我們充滿怨忿及挑釁的心態,在結論中,他斷言:「這一定另有出路才對!」此時,我彷彿冥冥中受到某種提示,決定幫他探索這個出路。這個課程顯然就是那個出路。(摘錄自《奇蹟課程》原序)

前言

    因著《奇蹟課程》的神奇背景,世人開始對海倫其人其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海倫在世時,便已風聞了種種不實的傳聞與臆測。與海倫交往甚深的肯尼斯 (Dr. Kenneth Wapnick),也就是奇蹟課程的主編,在海倫去世前兩三年便應允海倫,將在她身後據實報導她筆錄《奇蹟課程》的始末以及她與耶穌愛恨交織的親密交情。

    海倫去世十年後,肯尼斯實現了他的諾言,摘錄了許多耶穌私下給予海倫與比爾的一些指導,為海倫寫出了六百多頁的傳記。雖然其中少不了介紹海倫的一些生平事蹟,但肯尼斯所著眼的卻是海倫的心理發展。

    最後,他借用了當年他們所喜愛的莎翁劇哈姆雷特中的一段話,「暫別永福」(Absence From Felicity),作為書名,烘托出人類離開生命本源的無奈處境。

    海倫私下承認她所接收到的聲音是耶穌。她雖然沒有在《奇蹟課程》中公開指認出來,但在她的傳記裡,肯尼斯直接將那與她親密互動的聲音稱為 耶穌,使得她與耶穌之間的互動更顯得人格化。

    耶穌曾坦率地指出,海倫的反應模式是典型的「投射」,而比爾則是典型的「壓抑」。他們倆人彼此以及與神之間的互動,堪稱為一幕淋漓盡致的小我樣板戲。肯尼斯 不只刻畫出海倫對耶穌的嚮往與抗拒,他更希望讀者看出,耶穌其實是透過海倫與比爾的個案來教導人類如何擺脫小我的陰影而答覆愛的呼喚,整部《奇蹟課程》就是基於這兩個小我樣本而發揮出來的一部天人交會,甚至可說是天人交戰的紀錄片。

    我個人覺得耶穌在海倫與比爾的生活瑣事上所作的提示,比《奇蹟課程》的理論更為親切,因為我們很容易在海倫比爾活生生的實例上看到自己的陰影。於是耶穌的一句針砭,便說到了我們的痛處。

    《暫別永福》這部大書一時是不可能譯出的,但我每讀到拍案叫絕之處,便忍不住又想饒舌一番,因而增闢了「海倫軼事」這一專欄與讀者分享。
    ———————————————————-

雖然比爾在心理學界人緣甚佳,他的個性卻屬於「關起門來玩自己的一套」那種典型。別人邀請他演講時,他總是推說:我這個 professor 沒有什麼好 professed。

面對崇拜他的一群讀者,他也愛用笑諷揶揄的方式輕輕撥開讀者的熱情。「那聲音」早就看出比爾親切的談吐下面所隱藏的退縮與隔閡的心態,它不止一次提醒比爾:

    比爾,暫且別操心你的壓抑問題,多注意一下你有意迴避自己的弟兄的傾向,這種迴避或退縮是很可怕的,但你目前還無法認清自己退縮的種種伎倆。

    海倫說的沒錯,她所經歷的事能夠穿透她的知見,而反映出不可思議的真知。你說的也沒有錯,只有當她慢慢認清了,自己本來就知道卻自行切斷這一聯繫而已,她就能獲此真知了。

    你,比爾,有待學習的則大不相同,因為你深怕捲入任何事物之中,認為那會剝奪你什麼似的。你對自己這毛病已經看得蠻清楚了,應該比較容易在心裡制衡這一傾向了。當你接近弟兄時,就等於接近我,你若迴避他們,我對你也會顯得生疏起來。

    你堅持與海倫聯袂合作下去,這實是一大進步。這與真正的靈修冥想毫不相違,事實上,冥想的精神就藏在你們的合作中,因為冥想本身原是與上主的聯袂探險。你若自絕於整個「上主兒女的奧體」之外,是不可能成就任何冥想的。因為那樣,你已經與我切斷了聯繫。

絕塵遠去,隱居獨修,乃是中國數千年來修行人的夢想,《奇蹟課程》卻一再提醒讀者,人是無法單獨上天堂的,連舊約的諾亞方舟,也是成雙成對的。地球上的人類與生俱來就是社群動物,絕非一種巧合,這種預設其實提供給了人類一個化解「孤立分裂」心態的機會。

因此《奇蹟課程》用修行人內在「參與或結合」的心態作為靈修境界的一個試金石。真正大修行者,不是比別人修得更「高」,境界更「遠」,而是跟每一個凡夫俗子的心靈更「近」,更「親」。因此,我們不該藐視世界,反應感謝它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材與學習環境。


Helen Schucman (July 14, 1909–February 9, 1981) was a research psychologist from New York City. Raised by Jewish but non-religious parents, Schucman had always had an interest in religion. From 1958 through 1976 she was a professor of medical psychology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Gloria and Kenneth Wapnick

Dr. Kenneth Wapnick –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Kenneth’s association with the Course dates back to 1972, when he met Helen Schucman and William Thetford in New York City, shortly after the scribing of the Course was completed there. He then worked closely with Helen in editorially organizing the Course manuscript and preparing it for publication.

Gloria Wapnick – Gloria was a social studies teacher and Dean of students in a Bronx (New York) High School. She has been working with the Course since 1977, when she began a group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ourse’s teac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