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源自死亡焦慮的宗教委身機制:分析與模型建構〉

在喪禮中,你是否也覺知到那深淵般攝人的沉默:
連不信神的人,也會突然從心海深處生起肅穆。有的人平常批判宗教、說自己不迷信,可是一到了棺木旁,雙手卻忍不住合起來;跪得不自然、拜得不熟練,卻猶如幼童看見了成人看不見的黑,各種腦海中的聖號或經文都由衷地唸誦起來。
那不是信仰,不是習俗,是“死亡”的臨在,是人在懸崖邊才會看到的深谷重重。
原來,我們不是突然變虔誠,而是在死亡面前變得渺小,感受更深、更真;不是相信神,而是相信死與喪慟不只是無意義的終結。
華人社會中,人們面對死亡而展現的宗教行為,除了“情緒安慰劑”,還有什麼深層社會心理機制?這篇阿張蘭石發表在《本土心理學研究》的論文,揭示了這不易被看見卻主宰人們信仰方式的機制。
整合了心理學、宗教學以及實例觀察,作者提出一個嶄新的理論架構——宗教自我曼陀羅模型,用以剖析華人宗教委身(religious commitment)如何在面對死亡焦慮時激發“宗教”機制。該研究用此機制來理解傳統殯葬與祭祀,揭示華人「天、鬼神雙重信仰」並非思想矛盾,而是一種由死亡焦慮驅動、具有文化心理功能的宗教性表達。
這不僅是一篇理解宗教心理的重要學術論文,更是一面照見華人生死智慧的自我反思之鏡。若你亦有感於「為何人們在喪禮中忽然湧現信仰?」或「宗教對臨終者乃至家屬做了什麼?」那麼,這篇文章值得你認真一讀。
〈源自死亡焦慮的宗教委身機制:分析與模型建構〉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10298282-201712…
[論文摘要] 為了分析華人文化內在結構中的宗教機制,本文以黃光國的「自我的曼陀羅模型」作為理論核心,建構了「宗教自我曼陀羅模型」作為宗教性機制的分析架構,藉以有系統地分析「源自死亡焦慮的宗教委身機制」。本文依據學術界對華人宗教性、宗教向度與普化宗教的理論與實徵研究,以及心理學界在「死亡提醒效應」與「持續連結理論」兩方面的研究,提出假設:一、在機構式宗教之內發宗教取向者間,宗教委身機制啟動於死亡焦慮。二、在華人傳統殯葬中,「死亡提醒」可能增強人們的死亡焦慮而暫時性啟動宗教委身機制,導致宗教性遽增之現象。在顯示「源自死亡焦慮的宗教委身機制」後,作者擴大應用在分析華人殯儀祭祀,於是對華人「天、鬼神雙重信仰」得到一個基於批判實在論的分析。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