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動詞的“澄清湖” — 一個龍神家族的消失
「小貝湖」,先是被企業家王永慶向高雄農田水利會買去十幾公頃,填土蓋了現在的高雄長庚醫院;剩下的一大半水域,現在也完全填平,蓋了高雄縣勞工育樂中心。
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濱山街以下地區,每逢豪雨,經常鬧水患。最主要是因為「小貝湖」的水域面積縮小(在長庚醫院填土之後),蓄洪量減少了。更嚴重的是,勞工育樂中心填平「小貝湖」,來自澄清湖水源區的雨水,不再有「小貝湖」蓄洪,1994年8月13日一場數十年未見的豪雨,導致澄清湖水面上漲,溢出洪水夾著黃土將濱山街當作洩洪道,一連數天,附近數百戶一樓居民天天泡在水裡,擔心地下室洪水倒灌,汽車泡水報銷而提心吊膽。
在先民的傳說中,「小貝湖」是龍穴,住著龍神家族。大清帝國道光年間,鳳山縣署來了一位有水利經驗的知縣曹謹,懂得利用高屏溪(昔稱下淡水溪)上游河水的落差,決定從九曲堂攔截高屏溪水源,經攔水壩導水,並在鳳山地區廣大的平原開鑿灌溉溝渠,而成為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曹公圳」。相傳開鑿「曹公圳」時,鑿圳工匠計劃引水導入「大貝湖」,再從「小貝湖」開鑿出水口,灌溉赤山地區農田。出水口的導引渠道,即前述所說的「龍喉口」位置。在龍脈的喉部,稱為「龍喉穴」,在動工打通出水口引道初期,工人第一天挖了幾百擔土後收工,第二天卻發現前一天挖出的土方部位,又被填滿,工人們都感到不可思議。以後連續施工幾天,都是如此,連水利工匠也都百思不解,只好稟報知縣曹謹。曹謹知縣也感到很奇怪,立即花錢請來一名叫化子(乞丐)到工地守夜,看看半夜裡有沒有一些動靜,以便第二天向知縣回報。
這名叫化子受命守夜,到了半夜聽到龍的家族的談話聲音,龍子哀叫向龍母說:
“如果這樣子挖下去,我們要怎麼辦﹖”龍母安撫龍子說:
“不要怕,他們日挖千擔,我在夜裡施法術填回萬擔。龍子說:萬一他們想出破解方法時,我們怎麼辦﹖龍母說:除非挖土後,埋入黑狗血及銅針,否則很難破解。”
叫化子聽了,牢記在心,第二天趕快向曹謹知縣稟報。曹知縣立刻在當天指示工人照著叫化子的話去辦,收工前,在工地埋入黑狗血及銅針後收工。 第二天,眾人到工地一看,埋黑狗血與銅針的地方,流出一灘血水。相傳:龍王及龍母負傷逃走,留下龍子埋屍龍穴。從此以後,開挖的導水涵管位置,地理上赤山人叫它「龍喉口」。曹公圳導引來自九曲塘下淡水溪的灌溉用水,「小貝湖」的蓄水量增加,下游農田受益更多,稻田也不再是看天田,收穫多了,赤山地區也逐漸富庶起來。
“大貝湖”改名為“澄清湖”之後,名字由“名詞”變成了“動詞”,在姓名靈動上也強化了對天地眾生的凈化作用。
神龍雖亡去,毘盧仍性起。湖底,有阿張蘭石童子的“漩狮水晶宫”。
寶島多元氣象之善
臺灣寶島,寶在哪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此為您介紹臺灣的海陸生物多樣性、天氣多樣性。
臺灣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條件,小小的海島可以有十幾種天氣型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頭山旁大雨,遠望平原可能有燦爛太陽;中央山區有雪,西部西风正爽,東部卻有焚風異象。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說:
“臺 灣的地理位置是在亞洲大陸的東南側,在北緯二十度到二十五度的緯度,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天氣系統在影響。冬天的時候會受到亞洲大陸來的冷氣團的影響, 夏天的話是屬於西南季風,五、六月的時候就是會有所謂的梅雨季,夏天以後又有從西北太平洋產生颱風,每年平均有三到四個颱風會侵襲臺灣,不同的月份有不同 的天氣系統在影響臺灣。以這麼小的面積有這麼繁複的天氣系統在影響,這是相當特殊的現象。”
除了地理位置在劇烈變化的季風帶裏,多山的地形(包含東亞第一高峰)也是臺灣天氣多元的原因,媒體工作者謝德謙他說:
“應該是跟地形有最大的關係,(臺灣有)將近四千公尺的高山,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氣候型態都有,尤其臺灣在這樣面積不大的地方,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就有十幾種天氣型態,世界上其他地方大概找不到。”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進一步說明,多山的地形對於天氣的影響:
“臺灣的中央山脈也扮演她一定的角色,(使臺灣)跟一般所謂北回歸線的氣候是不太一樣的,因為我們有季風的轉換,造成我們有特殊降雨的型態。”
由於地形和氣候的複雜度高,臺灣的東西南北各有特殊的天氣樣態。臺灣大學大氣系教授、也是台大全球變遷研究 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說:
“南 部地區(的天氣樣態)當然還是地形的作用,像冬季的時候,東北季風從北邊來,中央山脈阻擋,中南部地區事實上是在背風面,所以從秋季九月開始,南部都是旱 季;到了春天,特別是進入夏天,西南季風開始取代東北季風,季節的轉換使空氣特別不穩定,南部地區比較能夠感受到旺盛的對流氣團,提到(臺灣南部發生)龍 捲風,就是旺盛氣流作用之下造成的。另外提到台東非常容易出現焚風,那是地形的作用,基本上是氣流走東南,過山,在台東地區產生焚風現象,事實上她最常、 最頻繁出現的情形是在颱風來之前。”
在臺灣最南端的屏東,冬季東北季風盛行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落山風”。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博士為我們解釋落山風的成因:
“屏東地區的落山風是在冬季,東北風盛行,我們剛剛提到中南部多數地區都是在背風面,風速低。可是一直到臺灣的南端的山區,這個區域的高度,從五百、六百慢慢降低到一兩百公尺,東北風在這邊會過山,從東邊往西邊走,這樣下來的下沖流,造成風速特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