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0. 棕狗事件

棕狗事件───靈心身界的超感共應  /阿張蘭石,2001,《0123心靈學刊》

不必討論被推倒的偶像到底是否聖人。崇拜,即使本意是崇尚美善,真正導致的卻是人民個體喪失主體性、專制弊端,與民族沉淪。

愈是崇拜偶像的民族,最後被崇拜的愈是既得利益的權貴人,愈是偏離真實,甚至被用來支持專制。例如東方太陽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雷鋒,與被說成民族救主且發明漢堡、手榴彈的金日成。

愈是尊重公民(而非領導人)的民族,愈是人格成熟獨立而不崇拜偶像的民族,若出現偶像,那偶像就愈是真,不是“權貴”甚至不是“人”。例如南倫敦貝特希公園 (Battersea Park)的老英國苑 (Old English Garden),有一尊小棕狗銅像,座落園中幽靜角落,沒標榜偶像的完美如父、奇里斯瑪。只在銅像下刻著:

「紀念1903年死於倫敦大學實驗室的一隻棕色獵狗。
牠在生前,承受了超過兩個月的解剖實驗,
由一實驗室再到另一實驗室,直到死亡方得解脫。
也紀念1902年,在相同實驗室被解剖的232隻狗。
英國男女們!這樣的事,究竟還要存在多久 ?」

那神情永遠仰視人類朋友,原該令人喜愛,卻曾令無數人落淚的小棕狗,是百年前轟動英國的「棕狗暴動」 ( Brown Dog Riots)的主角。銅像對面的長椅,可讓人長坐深觀這銅像的歷史與啟示。流連在這座英國政治文明史上最具啟發性的銅像前,四周環境靜謐,民眾悠閒,誰憶起那一段人心激昂?
真有人對狗狗的友善心靈沒感應?還是醫學科學家喜歡自欺?──喜歡去擁抱笛卡兒的隨想,給充滿無奈矛盾的自己隱藏在道德名義(醫學救人)之下?(笛卡兒以為動物沒心靈,只是一部精微機器automata。)

1876年,英國「皇家調查委員會」草擬「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法案」(Cruelty to Animals Act)是界最早的規範 動物實驗法案,建立了登記審核制度,亦規定麻醉劑的強制使用,唯有當實 驗特殊需要時,得申請特別執照,免除麻醉。此一法案,沿用一百多年,延續其精神而有1986年的科學程式法案( Scientific Procedures Act)。

動物解放運動者,結合了「生物權」觀念,與對工業消費文明的批判,並結合了深層生態學。他們洞悉到,當代「醫學」在教育正規化及醫院制度化之後,已經專業化(異化)、權威化(世俗化而替代了宗教)。這項發展本身,似乎也標示著新一波倫理取向 。醫療行為的「主體」,逐漸不再是病人,而是「醫學利潤」和「醫學本身的發展」。因此,開始有殘酷動物實驗,顯示「醫學」已經脫離了人心的直覺與質疑能力。在社會世俗化現象中,科學逐步取代宗教,受大眾膜拜,科學家彷彿「祭 師」,以科學之名進行各種違背良知良能的實驗。在「醫學本身」真正能發展到探觸真理、回歸本心之前,實驗動物乃至人類良心正忍耐著似無止境、求死不得的煎熬。

一隻倍受折磨的棕狗的無聲悲鳴,喚醒了人類集體潛意識中被物化的神,降下了你我如今仍可參與的超感共應。

───這一場史上最憾人動物保護運動,始於瑞典少女露意和麗莎 (Louise Lind-af-Hageby and Leisa Schartau),她們因仰慕而申請參觀當時的歐洲醫學重鎮,巴斯德研究中心,卻震撼地目睹了動物實驗的殘酷。她們回瑞典後迅速成立反對動物解剖團體,一年後,為了做更充份準備 ,她們決定進入醫學院,親自瞭解實驗室內不為人知的實情。 1920年秋進了「倫敦女子醫學院」後,每堂實驗課她們都詳實地記錄,不到一年便已看過倫敦大 學數十個實驗室的解剖示範。終於,一隻棕狗的遭遇,激動了她們。如銅像碑文,這隻棕狗在未麻醉的狀況下,連續被解剖多次,兩個月間,輾轉於不同實驗室,直到最後死於解剖刀下。她們於是離開學校,將筆記拿給英國當時最大反動物解剖團體──全國反解剖協會(National Anti-Vivisection Society;NAVS)出版,並公佈小棕狗的遭遇。
依照上述的1876年英國法令,禁止未施打麻醉、重覆對同一動物作實驗。在媒體報導的壓力下。倫敦大學執刀的貝理斯教授(William Bayliss) 為自保而控告NAVS秘書長柯立芝 (Stephen Coleridge)毀謗。此權威學府與知名團體的官司,成為大眾焦點。數天的調查過程中,雙方陣營劍拔弩張,尤其在法庭上,大批倫大醫學院學生的進場叫囂和幹擾秩序,被當時媒體稱為「醫學界暴力」 (medical hooliganism) 。結果暴力者勝訴,柯立芝被罰五千磅。然而挫敗於社會力之前,卻往往是「超感共應」運動的開始。媒體與慈心群眾開始公開地的呼籲、募集所需賠償金。「每日新聞」(Daily News)更發起對有動物實驗醫院的抵制捐款行動;建立棕狗銅像計劃就在此時展開,要說服當局願意提供用地。為一具高度爭議性的棕狗樹立銅像,是一場重大的宣示。貝特希這一區的議會,成為遊說對象,果然不負眾望,區議會批准了銅像案,1906年,在貝特希市中心一主要廣場,一尊在一切世人眼前、心間矗立的七呎高棕狗,就此誕生,也成了往後一起 起暴動事件的引爆點。
1907年11月某日淩晨,在倫大醫學生Lister的號召下,一群學生手持斧頭欲砍掉這銅像。他們馬上被員警包圍,十人現場被捕。學生隨即聯合上千名倫敦地區其他醫學生,遊行示威、焚燒市長和棕狗芻像。往後一個月,倫敦各地區學生抗議不斷。11月30日,百名年輕人再度於市中心來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等地示威,三名獸醫系學生被補 ,罪名是酒醉及幹擾警方執勤,以及揮舞一隻愛爾蘭獵狗標本,敲打路人。 除了市區示威,醫學生的另一戰場,即是反對動物解剖的群眾大會。幹擾保 護動物會議,多年來,已是醫學生的積極反制之道。棕狗事件,貝特希民眾 和動物團體,亦舉辦多次數千人群眾大會,表達立場,但往往被學生的叫囂 和怒罵所阻撓,甚至以打群架收場。對於醫學生的武力抗議行為,醫學院當 局亦相當頭痛。雖然校方和醫界支持學生立場,但學生的抗議,卻往往與夜 間喝酒、叫囂玩樂、打架、破壞公物等行為連結,故校方只能選擇性地支持 ,比如肯定學生的千人陳情書,請求除去碑文上倫大校名。只要銅像仍樹立,醫學生之怒就無法平息,運動雙方的長期對峙,警力無可間斷的保護和不斷為抗議事件動員,造成過大人力物力耗損。 僵局終於在1911年解決──區議會決議將銅像移走。

人類在矛盾無明的辯證中,當時甚至還不能終止對自己的心靈的否定──不能終止對人類自己的屠殺,難怪聽不到眾生一體的悲吟。兩次世界大戰,疲於獸性求生本能的社會集體意識,使自認文明的科學家,殺人研究核武、殺動物研究藥物。使煉獄更擁擠了,無明醫學就更流行了;天堂更蕭條了,關懷生命的團體只能孤獨地維持風燈一盞。

棕狗案中的科學家,也都持續在科學研究方面,寫下輝煌成就:操刀解剖棕狗的貝裏斯醫師,一年後,升為倫大基礎生理學教授,兩年後寫下經典教科書「基礎生理學原理」,1922年以其科學成就封爵;而結束棕狗生命 的戴爾(Henry Dale)醫學生,成為知名生理學家,1936年諾貝爾獎得主。
今天矗立在貝特希公園的,自然不是一世紀前那尊聞名全國,成為戲劇歌謠話題的棕狗銅像。銅像的側面,根據另一段碑文:「英國廢除解剖聯盟 (British Union for the Abolition of Vivisection)暨全國反解剖協會 (National Anti-Vivisection Society)共同出資;大倫敦議會提供用地; Nicola Hick 雕刻,於1985年12月10日揭幕。」顯示那是在八0年代反 對動物實驗浪潮再達高峰時另再立的。百年前轟烈的棕狗事件,終以銅像移除落幕,標示人類的慾望醫學完全排斥了不與慾望邏輯相依賴的心靈醫學
銅像正面碑文,是這麼寫的:「動物實驗,是當代最重大道德議題之, 不應存於文明社會。一九0三年,有一萬九千零八十四隻動物,在痛苦中死 於英國的各實驗室。一九八四年,英國一地,即有三百四九萬七千三百三 十五項次的實驗,是在活生生的動物身進行。時至今日,動物仍然被燒、被弄瞎、被餵毒、且被其他無數可怕而殘忍的 方法,進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