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0. 垓婭,生態女性主義

垓婭

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是大地的體現。
傳說她從混沌中分離出來,單獨生出了山、海和天神烏拉諾斯。
她又與烏拉諾斯結合,生了提坦神、獨眼巨神和百手巨神。
獨眼巨神和百手巨神被烏拉諾斯關進大地下面的塔爾塔羅斯。
她為兒子們的呻吟所苦,慫恿克羅諾斯用鐮刀閹割了自己的父親。
從烏拉諾斯傷口流到地上的血裏生出了埃裏尼斯和巨神吉伽斯。
她還與海結合,生了涅柔斯等海神。有的神話說,蓋亞和烏拉諾斯是夜神的子女。
人們認為她瞭解發生的每一件事,往往把她作為誓言的見證。作為收成的賜與者,她在希臘各地都受到崇拜。
著名的德爾斐神廟最初是她的殿堂。在多多涅,她曾被尊為宙斯的妻子,後來被狄奧涅、赫拉等取代。
在古希臘晚期,她時常與得墨忒爾和庫柏勒混同。

1979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國學者J. E. Lovelock《Gaia:對地球上生命的新認識》(Gaia: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
這部富有新意的著作提出了Gaia假說:地球是一個生命整體,她和任何有機體一樣具有形態特徵和生理規律。

生態女性主義 Ecofeminism

女性主義運動已經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了,
它在宣導男女平等、反對性別歧視、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態女性主義作為新近發展起來的
女性主義的流派之一,
正日益受到關注。
代表人物例如:
Karen J. Warren,Carslyn Merchant,
Ariel Solleh ,Griffen …..

生態女性主義:女人要被解放,唯有宰制,剝削,征服的文化徹底消失,才能辦到。

 生態女性主義的主要流派與基本觀點

生態女性主義強調女性與自然的聯繫,與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認為【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觀點相反。
生態女性主義內部又可分為【文化生態女性主義】、【社會生態女性主義】和【哲學生態女性主義】等流派。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對婦女的統治與對自然的統治相聯,是同樣的社會關係與社會力量作用的結果。

Judith Plant認為,(1990) 生態女性主義主要著力於解決以下問題:為什麼父權制社會想要擺脫它與自然的生物聯繫?為什麼它要實現對婦女、他人和自然的控制?什麼樣的社會將與環境和諧共存?

Vandana Shiva以印度婦女的生態鬥爭為例,(1989b)對生態女性主義給出了一個行為取向的定義。她指出,這些鬥爭:
“以使女性從無止境的邊緣地位中解放出來為目標,同時使自然擺脫無休止地開採。它們創造了一種超越性別的、主張男女平等的意識形態以及人性化的政治實踐,並且挑戰了父權制度對普遍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宣揚。”

有關生態女性主義的文獻,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1.【神話/神學】的;2.【歷史/哲學】的;3.【經濟/發展】的。

生態女性主義的【神話學/神學】分支試圖創造以女性經歷和女性價值觀為基礎的新的神話學(Starhawk, 1989)。

【歷史/哲學】的生態女性主義考察西方文化的根源,也即對婦女與自然的雙重統治的根源。在這一領域,最著名的要數Carolyn Merchant的研究(1993),她追溯了西方文化中婦女與自然之間的聯繫,認為大約十七世紀左右,就出現了“認可對婦女與自然的統治”的世界觀。
Val Plumwood指出,(1993) 在西方有關“理性主義”與兩分化(尤其是人類/自然與男性/女性)的概念中,就能找到這種統治的根源。經濟的/發展的生態女性主義則對上述統治範式持批判態度,它不僅提供了使社會擺脫這種二元統治體制的途徑,還描述了生態女性主義者所宣導的社會圖景。它更看重“婦女的勞動”(women’s work)。什瓦(1989b)認為,發展過程“使資源遠離生存、婦女”,應重新反思以往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過程,使之更關注地方的不同條件與需要,更多地面向婦女。森(Gita Sen,1987)對發展的看法更進一步,主張消滅社會內部與社會之間接近、控制資源方面的不平等。為了實現以上目標,他們提倡自力更生,並進行政治、社會與經濟改革,以克服階級、階層之間的不平等。此外,還要給予婦女平等的決策權。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婦女的勞動”將為重新建構社會、經濟關係提供一種模式。當他們談到“婦女的勞動”時,並不是指女性從事的有報酬的工作,而是指她們從事的家務勞動,如扶養、照顧老人和孩子、準備食物等。生態女性主義並不主張把這些領域僅僅局限在女性身上,或者限制婦女僅僅從事這些活動。事實上,生態女性主義主張男性也應對這些活動給予更多的關注。在皮特勒(Hilkka Pietilä,1990)看來,生態女性主義的主要觀點就是婦女與自然之間的傳統合作關係,“這種關係容易發展成為看管與養育、相互給予與獲取的關係”。一方面,婦女承受著自然的恩賜,並把它轉變成人們的生存所需以及人們從事任何活動之所需,使自然轉化為社會;另一方面,“女性的勞動”直接包括看護、管理她們的家庭、所在社區及大自然,因為自然提供了她們滿足家庭所需之物,保證她們的家庭福利並使她們得以繼續生存。概括地說,生態女性主義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女性”價值觀或“女性的勞動”成為全社會及其成員的重要任務,它追求一種以女性的看護、互惠和養育原則為基礎的與自然的綜合,並把這項原則視為一種互動關係,自然提供人類生存所需之物;作為交換,人類應養育與看護自然,把自然視為家庭和社區的成員。什瓦等人(1989)認為,女性價值觀為探索人類與自然的正常、合理的關係提供了正確途徑。

生態女性主義提出了一種社會理想,在這個社會裏,人類扮演著整個生態社區和人類社區的“耕種者和守望者”的角色,社會崇尚簡樸的生活模式,產品主要是為了自用而不是為了市場生產。皮特勒(1991)稱這種經濟為“耕作經濟”(cultivation economy)或“初始經濟”(primary economy)。“初始經濟”是指通過為人們提供物質的、社會的、文化的和精神的需要,而成就人類的其他才能。皮特勒並不主張排除其他經濟活動,而僅有家庭經濟在社會中佔據重要地位。初始經濟提倡自力更生,並鼓勵社會在當地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可持續地生存。因此,經濟決策不僅要以目前的需要為基礎,還應該以它們對環境和後代人的影響為基礎;不應直接指向少數人或部分社會成員的需要,而應針對全體社會成員。

結論

1、經濟關係生態女性主義描述了以小規模社區為基礎的社會圖景。在這些社區中,生產應集中於地方需求上,且這些需求應主要通過小規模的農業和鄉村工業來滿足。目前應大大減少由工業社會定義的“需求”。實際上,這種觀點並不是提倡人們過苦日子,而是鼓勵一種更簡樸的生活模式,強調個人關係與社區關係,而不是物質消費。

由於現存體制鼓勵過度消費和環境破壞行為,生態女性主義認為應對國際經濟體系進行根本變革。在體制變革中,要求發展目標考慮到特殊地區的環境限制和社會需要,並更多地面向窮人,尤其是婦女的需要(Mies & Shiva,1993);市場應成為公平交易的場所,而不是經濟擴張的工具,市場必須學會“沒有擴張、沒有衝突的運轉”(Bookchin,1987)。現存經濟體制還與哲學觀、社會制度緊密聯繫在一起,而這種哲學觀和社會制度鼓勵人們把他人僅僅視為創造和積累財富的工具。同樣,我們周圍的世界也被視為追求經濟利潤的手段。因此,經濟結構的改變要求我們在如何看待環境和他人的問題上有所改變,並重新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2、自然哲學在哲學基礎上,生態女性主義側重於生物的、有機論哲學的觀點。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進化、發展及對其基本統一性的認識,在生態女性主義那裏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生態女性主義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事實,認為它們是同一系統的內在組成部分。人類不僅依賴于自然以獲得物質生存,而且也依賴它滿足精神需要。當我們在破壞自然的恩賜的同時,我們也在破壞著人類自身。生態女性主義試圖把自然哲學觀念運用到人類如何看待環境以及與環境發生互動的實踐中去,以克服自然與社會的二元論。

3、社會關係如果忽略社會關係,將導致對社會與自然以及社會內部各種錯綜複雜關係的忽視,對於社會與自然的關係的考察也將是片面的。生態女性主義主張對社會關係進行變革以克服不公平,認為“向生態社會的轉變必須包括民主和公平的大量增加”(Tom Athanasion,1996)。當前的社會制度部分(或全部)造成了或維持著不公平和壓迫的社會關係,因此,必須對這些制度進行變革(甚至是激進的變革),以帶來一個更公平的社會,一個與其環境有着更健康關係的社會。只有消除社會壓迫,才能克服社會對自然的統治。

生態女性主義分析了社會壓迫與人類社會對自然的統治二者之間的聯繫,認為對婦女和自然的雙重壓迫在西方思想中是相互聯繫的。西方思想歷來把男性看作歷史變化的積極力量,而把婦女和自然看作它的消極客體,這種觀念來源於父權制度、父權統治的價值觀、科技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機械論價值觀和傳統發展模式。生態女性主義假定所有形式的壓迫都直接與對婦女和自然的雙重壓迫相關,而忽略了在不同壓迫關係中其他可能發揮作用的因素。

4、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生態女性主義提出應變革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劃分正是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根源,因此,它主張在自然與社會之間進行綜合,並提出了一種新的範式。這種範式認識到了人類的需要及其獨特性,同時保留了“自然”界的完整。生態女性主義認為,阻礙人類發展的因素根源於社會因素,而不是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因此它主張,如果我們想要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就必須廢除社會障礙,而不是擴大對自然的利用與濫用。除了在社會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更緊密的關係外,生態女性主義還主張,為了人類自身的幸福,應切實採取行動以保護和拯救我們的環境。

5、政治與權力關係生態女性主義批判了現存的社會關係以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要求對社會、經濟結構進行變革。但是,它對政治、經濟現狀的挑戰不大,也不可能在政策領域對環境和社會問題產生太大的影響。不過,它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理念,即社會應如何與其環境發生聯繫以及人與人之間應如何相處。單一的政策並不能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是長期的,生態女性主義將在如何使社會保持可持續的環境以及改善貧困人口的福利和社會權益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該婭1.Tom Athanasion, Planet Divided: The Ecology of Rich and Poor,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 1996
2.Booklin, The Modern Crisis, New York: Black Rose Books, 1987
3.Carolyn Merchant, “The Death of Nature”,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 Michael E. Zimmerman et al. ed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3, pp.268-283
4.Maria Mies and Vandana Shiva, Ecofeminism, Highlands, NJ: Zed Books, 1993

  1. Hilkka Pietilä, “The Daughters of the Earth: Women’s Culture as a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hics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Global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J. Ronald et al. eds,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0, pp.235-244
  2. Hilkka Pietilä, “Beyond the Brundtland Report”, Healing the World, Mark Macy ed., Indianapolis: Knowledge System, 1991, pp.18-31
    7.Judith Plant, “Searching for Common Ground: Ecofeminism and Bioregionalism”, Reweaving the World: The Emergence of Ecofeminism, I.Diamond and G.Orenstein, eds.,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 1990, pp.155-161
    8.Val Plumwood, “Nature, Self and Gender: Feminism,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nd the Critique of Rationalism”,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 Michael E. Zimmerman et al. ed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3, pp.284-309
  3. Gita Sen and Caren Grown, Development, Crises and Alternative Visio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7
  4. Vandana Shiva, Staying Alive: Women,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Atlantic Highlands, New Jersey: Zed Books, 1989
  5. Starhawk, “A Story of Beginnings” & “Feminist Earth-based Spirituality and Ecofeminism”, Healing the Wounds: The Promise of Ecofeminism, Judith Plant ed., Philadelphi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89, pp.115-117, 174-185
    12.陳一筠:西方女性主義派別及其對現實問題的探討,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95年第4期
    13.李霞:傳統女性主義的局限與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超越,社會學,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