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地球憲章秘書處網站 The Earth Charter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 |
![]() |
![]() |
![]() |
![]() |
![]() |
![]() |
![]() |
巴西“亞馬孫自然生態研究中心” 環保活動 |
SGI歌詠組在“亞太地球憲章討論會” 中熱唱 |
2001.1.1創價大學地球憲章小組 踏出稱為“第一步”的清除垃圾活動 |
馬來西亞創價學會製作的 “地球憲章展覽” |
![]() |
《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是當今文明國家應該尊重的普世價值。張蘭石認為:
雖然《地球憲章》未曾洞悉自身的物種保育觀念只是神學創造論的執著,不能契入“緣起觀”建設性的豁達,但站在緣起觀的“慈悲護生、放養善緣、和諧演進”角度,仍是值得認同的; 雖然其對人類為脫貧而破壞環境的行為設立的法條充滿已開發國家過河拆橋的企圖, 不能解決開發中國家的貧窮問題, 但站在緣起觀的“十界無礙、敬業不濫”角度仍是值得認同遵守。(2006.2.28) |
||
在巴西庫亞巴的
《地球憲章》石碑 |
《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
|
《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rio declaration) 全文如下: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於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約熱內盧召開,重申了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爾摩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宣言,並謀求以之為基礎。
目標是通過在國家、社會重要部門和人民之間建立新水準的合作來建立一種新的和公平的全球夥伴關係,為簽訂尊重大家的利益和維護全球環境與發展體系完整的國際協定而努力,
認識到我們的家園地球的大自然的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謹宣告:
原則一:人類處在關注持續發展的中心。他們有權同大自然協調一致從事健康的、創造財富的生活。
原則二:各國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按照它們自己的環境和發展政策開發它們自己的資源,並有責任保證在它們管轄或控制範圍內的活動不對其他國家或不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地區的環境造成危害。
原則三:必須履行發展的權利,以便公正合理地滿足當代和世世代代的發展與環境需要。
原則四:為了達到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應成為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同發展進程孤立開看待。
原則五: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在消除貧窮這個基本任務方面進行合作,這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目的是縮小生活水準的懸殊和更好地滿足世界上大多數人的需要。
原則六: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國家和那些環境最易受到損害的國家的特殊情況和需要,應給予特別優先的考慮。在環境和發展領域採取的國際行動也應符合各國的利益和需要。
原則七:各國應本著全球夥伴關係的精神進行合作,以維持、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鑒於造成全球環境退化的原因不同,各國負有程度不同的共同責任。發達國家承認,鑒於其社會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壓力和它們掌握的技術和資金,它們在國際尋求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承擔著責任。
原則八:為了實現持續發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品質,各國應減少和消除不能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和宣導適當的人口政策。
原則九:各國應進行合作,通過科技知識交流提高科學認識和加強包括新技術和革新技術在內的技術的開發、適應、推廣和轉讓,從而加強為持續發展形成的內生能力。
原則十:環境問題最好在所有有關公民在有關一級的參加下加以處理。在國家一級,每個人應有適當的途徑獲得有關公共機構掌握的環境問題的資訊,其中包括關於他們的社區內有害物質和活動的資訊,而且每個人應有機會參加決策過程。各國應廣泛地提供資訊,從而促進和鼓勵公眾的瞭解和參與。應提供採用司法和行政程式的有效途徑,其中包括賠償和補救措施。
原則十一:各國應制訂有效的環境立法。環境標準、管理目標和重點應反映它們所應用到的環境和發展範圍。某些國家應用的標準也許對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不合適,對它們造成不必要的經濟和社會損失。
原則十二:各國應進行合作以促進一個支持性的和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這個體系將導致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持續發展,更好地處理環境退化的問題。為環境目的採取的貿易政策措施不應成為一種任意的或不合理的歧視的手段,或成為一種對國際貿易的社會科學限制。應避免採取單方面行動去處理進口國管轄範圍以外的環境挑戰。處理跨國界的或全球的環境問題的環境措施,應該盡可能建立在國際一致的基礎上。
原則十三:各國應制訂有關對污染的受害者和其他環境損害負責和賠償的國家法律。各國還應以一種迅速的和更果斷的方式進行合作,以進一步制訂有關對在它們管轄或控制範圍之內的活動對它們管轄範圍之外的地區造成的環境損害帶來的不利影響負責和賠償的國際法。
原則十四:各國應有效地進行合作,以阻止或防止把任何會造成嚴重環境退化或查明對人健康有害的活動和物質遷移和轉移到其他國家去。
原則十五: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應根據它們的能力廣泛採取預防性措施。凡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或不可挽回的損害的地方,不能把缺乏充分的科學肯定性作為推遲採取防止環境退化的費用低廉的措施的理由。
原則十六:國家當局考慮到造成污染者在原則上應承擔污染的費用並適當考慮公共利益而不打亂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方針,應努力宣導環境費用內在化和使用經濟手段。
原則十七:應對可能會對環境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活動和要由一個有關國家機構作決定的活動作環境影響評估,作為一個國家手段。
原則十八:各國應把任何可能對其他國家的環境突然產生有害影響的自然災害或其他意外事件立即通知那些國家。國際社會應盡一切努力幫助受害的國家。
原則十九:各國應事先和及時地向可能受影響的國家提供關於可能會產生重大的跨邊界有害環境影響的活動的通知和資訊,並在初期真誠地與那些國家磋商。
原則二十:婦女在環境管理和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她們充分參加這項工作對取得持續發展極其重要。
原則二十一:應調動全世界青年人的創造性、理想和勇氣,形成一種全球的夥伴關係,以便取得持續發展和保證人人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原則二十二:本地人和他們的社團及其他地方社團,由於他們的知識和傳統習慣,在環境管理和發展中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國應承認並適當地支持他們的特性、文化和利益,並使他們能有效地參加實現持續發展的活動。 原則二十三:應保護處在壓迫、統治和佔領下的人民的環境和自然資源。 原則二十四:戰爭本來就是破壞持續發展的。因此各國應遵守規定在武裝衝突時期保護環境的國際法,並為在必要對進一步制訂國際法而進行合作。 原則二十五:和平、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互依存的和不可分割的。 原則二十六:各國應根據聯合國憲章通過適當的辦法和平地解決它們所有的環境爭端。 原則二十七:各國和人民應真誠地本著夥伴關係的精神進行合作,貫徹執行本宣言中所體現的原則,進一步制訂持續發展領域內的國際法。 |
地球憲章最終版本是在2000年3月由地球憲章委員會所公佈。
期間歷經約20年,27原則被整理成四大原則, 由全世界超過200個國家及相關組織長時間會議討論, 最後作成對全球人類最具意義的地球憲章, 期許提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擁有一個公平正義,永續發展與繁榮。 |
The Earth Charter 地球憲章
(序言 PREAMBLE)
我們正處於地球歷史上人類必須對其未來作出抉擇的關鍵時刻。由於世界變得日益相互依賴和脆弱,所以未來既有巨大的風險又充滿了希望。為了進步,我們必須認識到:儘管文化和生活方式紛繁多樣,但我們是一個具有共同命運的人類大家庭和地球共同體。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創造一個以尊重自然、普遍人權、經濟公正以及和平文化為基礎的可持續的全球社會。為達此目的,我們地球公民必須宣佈對彼此、對更大的生命群落和對子孫後代負責。 We stand at a critical moment in Earth’s history, a time when humanity must choose its future. As 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and fragile, the future at once holds great peril and great promise. To move forward we must recognize that in the midst of a magnificent diversity of cultures and life forms we are one human family and one Earth community with a common destiny. We must join together to bring forth a sustainable global society founded on respect for nature, universal human rights, economic justice, and a culture of peace. Towards this end,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the peoples of Earth, declare our responsibility to one another, to the greater community of life, and to future generations. (地球,我們的家園) 人類是不斷演化的宇宙的組成部分。地球——我們的家園是獨特的生命群落。大自然的力量使生存成為一種強迫的和不定的冒險,不過,地球提供了生命演化所必需的條件。生命群落的恢復力和人類的福祉依賴於:保護一個擁有所有生態系統、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肥沃的土壤、純淨的水和清潔的空氣的健全的生物圈。資源有限的全球環境是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保護地球的生命力、多樣性和美麗是一種神聖的職責。 Earth, Our Home Humanity is part of a vast evolving universe. Earth, our home, is alive with a unique community of life. The forces of nature make existence a demanding and uncertain adventure, but Earth has provided the conditions essential to life’s evolution. The resilience of the community of life and the well-being of humanity depend upon preserving a healthy biosphere with all its ecological systems, a rich variety of plants and animals, fertile soils, pure waters, and clean ai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ith its finite resources is a common concern of all peoples. The protection of Earth’s vitality, diversity, and beauty is a sacred trust. (全球形勢) 目前流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正在導致環境破壞、資源枯竭和物種大量滅絕。群落在逐漸遭到破壞。發展的好處未能被公平分享,貧富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不公平、貧困、無知和暴力衝突比比皆是,這 是造成巨大痛苦的根源。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使生態和社會系統不堪重負。全球安全的基礎受到威脅。這些趨勢是危險的——但並非不可避免。 The Global Situation The dominant pattern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re causing environmental devastation,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and a massive extinction of species. Communities are being undermined. The benefits of development are not shared equitably and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widening. Injustice, poverty, ignorance, and violent conflict are widespread and the cause of great suffering. An unprecedented rise in human population has overburdened ecological and social systems. The foundations of global security are threatened. These trends are perilous—but not inevitable. (面臨的挑戰) 選擇權在我們自己手中:是建立全球夥伴關係,關心地球和彼此關照,還是冒毀滅我們自己和毀滅生命多樣性這樣一種風險。我們的價值觀、機制和生活方式需要進行根本的改變。我們必須認識到: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人類發展主要是為了取得更多的進步而不是有更強的物質欲望。我們擁有為所有人提供生計和減少我們對環境影響的知識和技術。全球文明社會的顯露,正在為建設一個民主和人道的世界創造新的機會。我們在環境、經濟、政治、社會和精神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是相互聯繫的,我們攜起手來,就能夠找到包羅萬象的解決辦法。 The Challenges Ahead The choice is ours: form a global partnership to care for Earth and one another or risk the destruction of ourselves and the diversity of life. Fundamental changes are needed in our values, institutions, and ways of living. We must realize that when basic needs have been met, human development is primarily about being more, not having more. We have the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o provide for all and to reduce our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e emergence of a global civil society is creating new opportunities to build a democratic and humane world. Our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spiritual challenge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together we can forge inclusive solutions. (共同的責任) 為了實現這些抱負,我們必須決定:要以一種共同的責任感來生活,與全球共同體和本地社區打成一片。我們既是不同國家的公民,又是同一世界的公民。人人都對人類大家庭和更大的生命世界當前和未來的福祉負有責任。只有當我們崇敬生命的奧秘、感激生活的饋贈以及謙恭地看待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時,人類與所有生命的休戚與共精神和親密關係才會得到加強。 Universal Responsibility To realize these aspirations, we must decide to live with a sense of universal responsibility, identifying ourselves with the whole Earth community as well as our local communities. We are at once citizens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of one world in which the local and global are linked. Everyone share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well-being of the human family and the larger living world. The spirit of human solidarity and kinship with all life is strengthened when we live with reverence for the mystery of being, gratitude for the gift of life, and humility regarding the human place in nature.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共同的基本價值觀,以便為正在呈現的世界大家庭提供道德基礎。因此,我們懷著共同的希望,批准下列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相互依存原則,作為一種共同標準,以此來指導和評價所有個人、組織、企業、政府和跨國機構的行為。 We urgently need a shared vision of basic values to provide an et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merging world community. Therefore, together in hope we affirm the following interdependent principles for a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as a common standard by which the conduct of all individuals, organizations, businesses, governments, and transnational institutions is to be guided and assessed.【原 則】 一、 尊重和關心生命共同體 PRINCIPLES I. RESPECT AND CARE FOR THE COMMUNITY OF LIFE 1. 尊重地球及其所有生命1. Respect Earth and life in all its diversity. (a)認識到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種生命形式,無論它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有其自身價值。a. Recognize that all being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every form of life has value regardless of its worth to human beings. (b)堅信所有人生來就有的尊嚴以及人類的知識、藝術、道德和精神潛力。 b. Affirm faith in the inherent dignity of all human beings and in the intellectual, artistic,ethical, and spiritual potential of humanity. 2. 以理解、同情和愛心來關注生命共同體 2. Care for the community of life with understanding, compassion, and love. 3. 建立公正的、共同參與的、可持續的及和平的民主社會3. Build democratic societies that are just, participatory, sustainable, and peaceful. 4. 為當代和子孫後代確保地球的恩施和美麗 4. Secure Earth’s bounty and beauty for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為了履行這四大義務,有必要: In order to fulfill these four broad commit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二、生態完整性 II. ECOLOGICAL INTEGRITY 5. 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特別關注維繫生命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過程 5.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integrity of Earth’s ecological systems, with special concern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he natural processes that sustain life. 6. 防止破壞是最佳的環境保護方法,當知識有限時,採用預防性措施 6. Prevent harm as the best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hen knowledge is limited, apply a precautionary approach. 7. 採用可保護地球的再生能力、人權和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繁衍方式 7. Adopt patterns of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reproduction that safeguard Earth’s regenerative capacities, human rights, and community well-being. 8. 推進生態可持續性研究,促進現有知識的公開交流和廣泛應用8. Advance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promote the open exchange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acquired. 三、社會公正與經濟公正 III. SOCIAL AND ECONOMIC JUSTICE 10.確保各級經濟活動和機構以公平和可持續的方式促進人類發展 10. Ensure that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promote human 11.肯定性別平等和公平是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並保證人人享有 12.摒棄歧視,堅持所有人擁有一個有利於人類尊嚴、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權利,特別重視土著人和少數民族的權利 12. Uphold the right of all, without discrimination, to a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supportive of human dignity, bodily health,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minorities. 四、民主、非暴力與和平 IV. DEMOCRACY, NONVIOLENCE, AND PEACE 13.加強各級民主機制,提供透明和負責任的管理,廣泛參與決策,並享受公正對待 13. Strengthen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and provide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in governance, inclusive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nd access to justice. 14.將可持續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識、價值觀和技能納入正規教育和終身教育 14. Integrate into form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needed for a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15.尊重和關心所有生物 15. Treat all living beings with respect and consideration. 16.促進寬容、非暴力及和平的文化 16. Promote a culture of tolerance, nonviolence, and peace. 前進之路 THE WAY FORWARD 共同的命運史無前例地召喚著我們去尋求新的開端。這一開端是地球憲章原則所允諾的。為了實現這一諾言,我們自己必須致力於採用和促進本憲章的價值觀和目標。 As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common destiny beckons us to seek a new beginning. Such renewal is the promise of these Earth Charter principles. To fulfill this promise, we must commit ourselves to adopt and promote the valu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Charter. 這需要精神和心靈的轉變,需要一種新的全球相互依存感和責任感。我們必須富於想像力地在本地、國內、地區和全球範圍內,提出和運用有關可持續生活方式的遠見卓識。我們的文化多樣性是一種珍貴的遺產,不同的文化將以其獨特的方式來實現這種遠見卓識。我們必須深化和擴大地球憲章制定過程中所進行的全球性對話,因為通過對真理和智慧的不斷發展的合作性探索,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 This requires a change of mind and heart. It requires a new sense of global interdependence and universal responsibility. We must imaginatively develop and apply the vision of a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locally, nationally, regionally, and globally. Our cultural diversity is a precious heritage and different cultures will find their own distinctive ways to realize the vision. We must deepen and expand the global dialogue that generated the Earth Charter, for we have much to learn from the ongoing collaborative search for truth and wisdom. 生活中時常會發生重要價值觀之間的衝突。這可能意味著不同的 為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全球大家庭,世界各國必須重新履行它們對聯合國的承諾,根據現有的國際協定,充分履行它們的義務,並以國際環境與發展的法律約束性檔來實施地球憲章的原則。In order to build a sustainable global community,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must renew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United Nations,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under exist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th Charter principles with an international legally binding instrument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讓我們這個時代成為被後人銘記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喚醒了對生命的重新尊敬,採取了堅定的行動去實現可持續性,加速了爭取正義與和平的鬥爭,並且能夠歡慶生命。 Let ours be a time remembered for the awakening of a new reverence for life, the firm resolve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the quickening of the struggle for justice and peace, and the joyful celebration of life. 地球憲章最終版本是在2000年3月由地球憲章委員會所公佈.期間歷經約20年,由全世界超過200個國家及相關組織,長時間會議討論,最後作成對全球人類最具意義的地球憲章,期許提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擁有一個公平正義,永續發展與繁榮和平的地球未來. 一個人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只要你願意,隨時隨地你都可以為地球作出貢獻… |
二是惡化環境拒絕權,即公民有拒絕惡化環境(即水氣污染、噪音、自然景觀受損等)的 權利;
三是環境知情權,即公民有知曉環境資源生態狀況的權利;
四是環境參與權,即公 民有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 環境權中的“環境’一詞主要是指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
“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 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第2條)
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促進公眾更多地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探索。如定期發佈城市空氣品質週報或日報、主要河流水質環境或城市飲用水源水質公報,鼓勵或允許公眾、環保社團通過聽證、書面表示意見、制度性協商、遊說和宣傳等方式參與環境管理和決策,加大對於環境權侵害 後果責任的追究和懲治等。儘管環境保護涉及到公民個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尊嚴,但是在實踐中,在面對生態保 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衝突時,利弊權衡的結果往往是前者讓位於後者。表面上看,找出一種平衡衝突性權利的標準似乎是困難的,其實標準只有一個,這就是人類、社會和自然三者共同的長遠利益。危害環境的侵權行為造成的是人類賴以繁衍生息的自然環境品質的下降,尤其是非再生資源的被破壞,從人類長遠的利益上看,將使子孫後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環境品質的經濟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傷,在惡化的環境中,人類、社會和自然三者的可持續性 發展都將被窒息。環境權是實體環境權和程式環境權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公民享有法定環境權;另一方 面,公民享有參與有關環境管理和決策的程式性環境權。公民知曉環境權並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他們自身和社會經濟組織對於環境的侵害行為,保持和改善其生活環境的品質,減少政府部門環境決策上的失誤。正是這樣,環境權便具有公權和私權兩重性。就因環境權而生的環境訴訟權而言,在某些情況下,它的擴大意味著即使公民本人沒有受到 環境危害,他也能夠以公眾的環境權受到侵害為由而提起環境訴訟。
世界水資源問題
|
|
雖然地球的70%面積覆蓋著水,但只有2.5%的水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
目前11億人未能用上安全飲用水,24億人缺乏充足的用水衛生設施。聯合國警告:到2025年,世界將近一半的人口會生活缺水。 據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農業用水佔用了全球淡水資源的約70%,聯合國預計在未來的20年裏,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農作物以滿足人類對糧食的消費,加上工業用水、家庭用水和市政供水,到2025年,整個淡水供給需要增加40%。水危機已經嚴重制約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不合理利用也造成水資源的萎縮。過度用水、水污染和引進外來侵略性物種造成湖泊、河流、濕地和地下含水層的淡水系統的破壞,已帶來嚴重後果。過度開採地下水,水床沉降而無法補充河流的水源,常常造成河流斷流而使下游乾涸,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和中國的黃河。 |
《藍金》是又一本《寂靜的春天》,它揭示了淡水資源被破壞、被污染、被切割,“令人不寒而慄”的“可怕場景”和全球面臨水枯竭的危機,同時指出全球經濟化導致了世界性水危機的進一步惡化,揭示了跨國公司、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致WTO如何聯手企圖壟斷世界水資源,以“從乾渴的普通公民身上賺取利潤”。
就像一個小行星正向地球飛撞來,淡水資源危機正向我們、向全人類飛來——這就是加拿大人委員會主席莫德·巴羅和副主席托尼·克拉克協手合著於2002年3月出版的《藍金:向竊取世界水資源的公司宣戰》一書中向我們發出的紅色警報。 這是一本關注全人類公民利益、關注一切有生命的物種、關注自然、關注未來的書。書的兩位作者是公民運動積極分子兼暢銷書作者,他們所在的加拿大人委員會是加拿大最大的公眾利益組織,有10萬多成員。莫德·巴羅還是國際全球化論壇理事和“藍色星際運動”的發起人。他們以大量的事實、資料為依據,十分有說服力地向我們揭示:水正在逐漸枯竭、在被污染、被宰割、在死亡。 第59天的危機 說到水的危機,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天,在一片湖水中長出一支荷花,路人紛紛讚美。到第59天,荷葉已覆蓋了湖面,只剩下一小片湖水,人們看到的仍是繁茂的荷葉、美麗的荷花,魚兒在荷葉下游來遊去。到第60天的清晨,荷葉蓋滿了整個湖面,氧氣無法進入湖中,當太陽升起,荷葉、荷花全枯萎了,魚兒也晾起肚皮漂在湖面上,整個湖就在幾小時突然死亡。這是大衛·鈴木在世界巡講中一個很有名的“荷葉故事”,用以說明他的“環境破壞的幾何級數特徵”理論,即環境問題不是一步一步呈線性發展,一個生態系統可能遭到來自各方面的破壞,於是它會在頭一天好像沒有任何問題而在第二天猝死。 作者認為現在的地球正像那第59天的湖水危機潛伏、十二分緊急。 到書的第二部分,作者筆鋒一轉,矛頭直指“偷竊”水資源的大公司,正是這只巨大的黑手使水危機更加惡化,造成了21世紀最嚴重的生態、經濟、政治危機。 從印尼爪哇島的爭水風波到韓國漢城農民阻止水車進城,從阿拉伯、以色列幾十年的爭水戰略到孟加拉、南非因供水不公平引起的暴動,世界上因水而引發的爭鬥越來越頻繁和激烈。以至約旦國王侯賽因對戰爭的承諾是:我將永遠不會與以色列開戰,除非是為水。作者預言:“因水短缺而引起的戰爭可能在像墨西哥和中東這樣的地區爆發”。 誰是水的主人 水是屬於誰的?水應被視作人類的基本“需求”,還是人類的基本“權利”?這正是2000年3月“世界水論壇”上5700多名代表激烈爭論之所在,辯論的實質是誰應負有保證人類享有對生命至關重要的水資源的責任,是市場還是國家,是商業集團還是政府。如果水被定義為“權利”,是人權,當然應由國際和政府保證,商家就不可能從中牟利了,可是在聯合國與140多個國家部長級官員參加的這個會議公報中,水被定義為“需求”,這等於宣稱水再也不是公共資源,而是商品了。 千萬年來人類與生物可以自由享用的水,保證生命不可或缺的水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被定義為商品。印度女權主義者、物理學家、生態保護主義者范達娜·夏夫博士則認為這是一種對大自然和人類的“偷竊”行為。 作者尖銳地提出“水資源及其他自然資源甚至生命本身商品化,是所謂‘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以前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人類共同財產的東西已成為全球資本主義擴張爭奪的最後一個熱點”。 作者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經歷可與人類歷史上任何劇變相媲美的大轉變”,其“核心是對人類生命的幾乎所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攻擊……任何東西都可作為商品出售。即使人的生命中過去被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些方面……甚至連包括空氣與水在內的自然資源,現在都可被當作商品”。 由兩位作者的這番憤怒讓我想起了140年前美國總統佛蘭克林·皮爾斯給皮吉特灣印第安酋長寫信,要求為移民購買那片土地,印第安酋長在那封著名的回信上說:“但是,土地、空氣、河流……怎能出賣呢?這個想法對我們來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如果我們放棄這塊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必須保持土地的神聖性,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土地上的百花爭豔和撲鼻馨香。……人類屬於大地,而大地不屬於人類”。重溫這封信,不僅讓我更加敬重那位偉大的酋長與先知,他早已預言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證實了他的先見之明,而且為皮爾斯的後代感到恥辱。怎麼能將“神聖的土地、空氣、河流”竊為己有,忘記了自己先輩的承諾。 |
【作者簡介】莫德·巴羅,現任加拿大人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是加拿大最大的公眾利益組織,有10萬以上成員。她是國際全球化論壇理事和”藍色星球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後者是一個以制止對水的商品化為宗旨的國際民間社會運動。她被紐芬蘭的紀念大學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維多利亞大學分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自己專著或與別人合作,先後發表了14本暢銷書,最新的兩本書分別是:已在10個國家出版發行的《藍金:向竊取世界水資源的公司宣戰》(與托尼·克拉克合著)和《追求利潤並非良方:拯救美加老人醫療保障的公民指南》。 托尼·克拉克,現任加拿大北極星研究所主任、加拿大人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全球化論壇公司委員會主席、加拿大選擇性政策中心理事會理事。他的《無聲的政變:反擊大公司對加拿大的接管》(洛裏默出版社,1997年)受到書評界的廣泛好評。他與莫德·巴羅合著的《MAI:多邊投資協定與對加拿大主權的威脅》(斯托達特出版社,1997年)和《全球決戰:新運動積極分子向全球公司統治開戰》(斯托達特出版社,2001年3月)十分暢銷。《藍金:向竊取世界水資源的公司宣戰》是他與莫德·巴羅合作的最新作品,於2002年3月由斯托達特出版社出版。
|
【內容提要】“水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還是人類的基本‘權利’?”淡水正迅速成為富人專用品和賺錢工具。
世界上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資源——水——正在逐漸消失。事實上,全球水短缺有可能造成21世紀最嚴重的生態、經濟、政治危機。 是誰正在使這個問題更加惡化呢?大公司。在《藍金》這本書中,公民運動積極分子兼暢銷書作者莫德·巴羅和托尼·克拉克,記錄了在國際貿易協定支援下正在迅速擴張的新產業:水的私有化和商品化。他們描述了跨國公司們包括投機資本、重工業、瓶裝水商及軟飲料兩大巨頭是如何掠取世界水源、經包裝後又以高價賣給我們的。他們這種行為正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並損害社區利益。 《藍金》不僅指出了我們在水短缺問題上所處的困境,它同時也提供了必要的資訊與策略,使我們能在本國和全球範圍內,為保護水源進行有效的鬥爭。在這部有說服力而又充滿激情的宣言中,作者明確地提出:我們必須成為世界淡水資源的負責任的監護人。 |
【目錄】
|
||
致謝 前言 條約草案
第一部 危機 第一章 紅色警報 有限的水源 多重威脅 逐漸乾枯的地球 瘋狂的尋找 被烘烤的美國 絕境中的墨西哥 中東危機 中國”奇跡” 災難蔓延 紅色警報 第二章 瀕臨滅絕的地球 有毒物的排放:污水與化學物質 充滿毒物的世界水系統 處境困難的北美五大湖 濕地的消失 森林的消失 全球氣候變暖 侵略性物種 過度灌溉與不可持續的農業 大壩與水庫 第三章 乾渴致死 可致命的水 不平等的享用權 精英特權 糧食短缺 水壩後遺症 爭水衝突 自然與權力 邊境線上的爭奪 水的控制權屬於誰 |
第二部 政治鬥爭
第四章 任何東西都可作為商品出售 經濟全球化 跨國公司 對大自然的商品化 私有化方案 金融投機 國際競爭 為公司利益服務的政府 第五章 全球水閥
藍色的富礦 水閥 蘇伊士公司的征服欲 維文迪帝國 安然公司的賭博 新角逐者 私有化的慘敗 第六章 初露端倪的全球水業聯盟 管道走廊 超級油輪 大運河 水袋方案 瓶裝水 可樂大戰 全球聯盟 第七章 全球網路 公司的公關活動 國際金融 世界貿易 GATS 2000 區域性國際貿易組織 投資協定 |
第三部 放眼未來
第八章 反擊 公共控制 與私有化作戰 水出口 水污染 修復水系統 反建壩運動 國際鬥爭 第九章 立場 十字路口 水的公有化 水源管理 用水平等 人人有用水權 用水和平 10項原則 第十章 放眼未來 對水的保護 用水平等 用水保障的十個步驟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