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是網路文章,作者待查 咒語(梵語dharani),一般佛教徒視為佛菩薩定中所出的祕密語言。印度婆羅門教徒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已使用咒語來祈福、驅鬼及消災。佛教對咒語的態度,歧異甚大,對密宗(又稱真言宗,例如日本的東密及中國青康藏地區的藏密)而言,咒語是修行的最主要工具;在中國、台灣,多數佛教徒也都使用咒語(例如大悲咒及往生咒,許多佛寺在早晚課時也都唱誦「十小咒」);然而多數的小乘教派卻不使用咒語,且認為咒語不是釋尊所說,是外道混入佛教中的異說!這與大乘佛經中時有咒語出現的情況不同,面對這些差異極大的爭論,我們不能不仔細探討清楚,否則,一來,將無法很有信心的去持咒,造成修行上的不力;二來,可能因持咒方法錯誤而有不良後果。 釋尊反對咒語?有人認為咒語是婆羅門或其他外道混入佛教的異說,釋尊是反對使用咒語,持這種觀點大多是學院派的教授或以阿含經或巴利佛典為主要信仰的修行者,而一般大乘教派的修行者大多相信釋尊有傳授咒語。小乘修行者可能由阿含經中的一些話而認為咒語非釋尊所說。例如在阿含經二十經有說:「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為人治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咒、或為醫方鍼炙藥石療治眾病,入我法者無如是事。」這一段話個人認為釋尊是告訴其出家弟子,像婆羅門教那些修行者,靠醫術、咒術等方式謀生是不對的。因為釋尊要弟子們托缽乞食為生,醫術、咒術等算是不正當的謀生方式(即邪命自活之義)。由這一段話並不能說釋尊不用咒語,其實以咒語修行或渡生並不是靠咒語「謀生」,並沒有違背釋尊。 在阿含經與巴利佛典中似乎看不出釋尊有開示以咒語修行的方法,但由佛經結集的經過來研究,這是很正常的事。大家都知道阿含經是釋尊涅槃後他的五百位上座比丘在七葉窖結集而成,此中沒有記載咒語相關的事情,但在七葉窖外面據說也有很多人在結集釋尊開示過的言論,當中就包含有「禁咒藏」。 另外一件事情也可能造成很多學者或其他人反對咒語為佛所說,那就是楞嚴經中佛說楞嚴咒的問題。反對咒語的佛教人士以小乘的「佛說摩登女經」來否定楞嚴經。在「摩登女經」上說摩登伽女不是淫女,她是正常家庭的女孩子,阿難在找水飲用時遇到她,由於阿難英俊灑脫且與此女有五百世夫妻之緣,因此,摩登女是一見鍾情非阿難不嫁,於是要求其母要用各種方法困住阿難,阿難被困但並不與摩登伽女做夫妻關係,最後釋尊得知此事就用神通把阿難找回來(原文是佛即持神)。然而楞嚴經對此事件的描述卻有不同,經中說阿難經過摩登伽女的淫舍時,被她母親施「梵天神咒」引人淫室內,在將破戒體時,釋尊頭頂放出百寶光茫,光中現化佛說楞嚴神咒,釋尊就叫文殊菩薩持此楞嚴咒到淫舍破梵天咒,並把阿難與摩登伽女請到佛所。 這兩本經的描述看似不同,其實是對同一件事情的「表相」與「真相」的不同描述而已。小乘摩登伽女經是一般人對此事情所知所見的記載,而楞嚴經是有特殊修持的人(如文殊等人)才會知道的,釋尊不會示現放光說咒的神通給一般凡夫或小乘根器的人看,也不會隨便告訴這些人有關以神咒救回阿難的事,一般人只聽說釋尊以神通救回阿難,但用什麼神通一般人並不知道,故摩登伽女經會如此記載這件事。因此,光以摩登伽女經的記載就說楞嚴經中的神咒是外道異學這有欠公允, 很不合理。 咒語的意義咒語又叫真言陀羅尼,它是真實語是諸佛菩薩的祕密語言。諸佛菩薩示現在有相的世間渡生就有其身相與音聲,此祕密的音聲即是咒語。很多佛菩薩的咒語是表達其渡生的願望,例如準提神咒就是準提菩薩為渡眾生而發的祕密語言,其意義是可使眾生得到各種人天福報。又例如般若心咒,其所說的意義與般若心經相同,就是使眾生皆能了達「空慧」(即般若智)以了脫生死。 咒語是佛菩薩在法界通用的語言,由於諸佛菩薩渡生的誓願大無比,因此可以得到很多金剛護法,包括金剛、龍天護法及各道鬼神等的護持。因此,這些護法也就護持佛菩薩的咒語。每位佛菩薩都有很多的祕密神咒,都可以成就眾生很多與咒語有關的願望。咒語原來大多是以古梵音來表達,有很多佛教學者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古梵字,然後再去破解咒語的意義,以這種方式所了解咒語的意義不見得就一定是佛菩薩說咒語時的真正意義,可能有一些密教的大修行者真正了知某些咒語的意義,一般人就是熟悉梵語,但也不一定能了知咒語所隱含的密意。 很多現代佛學研究者把咒語逐字譯成現代文字時,經常會發現咒語並沒有什麼特殊奧密的意義,很多不明咒語修持方法的人也因為覺得沒有神祕意義而失去對咒語的信心,所以咒語最好不要去翻譯它的意義較好。 咒語的功用每一個咒語都是一位佛菩薩為眾生而發的誓願,這些誓願每個都有它特殊的內涵,例如要給眾生各種人天福報或要消眾生某種業障等等。也有些咒語只有一種功能,例如求雨神咒之類。可以說眾生的各種問題似乎都有佛菩薩的咒語可以對治。在一般的佛書中,我們時常會看到強調咒語有各種功能的文字,讓讀者覺得似乎每一個咒語都有無窮的功能,但實際情形不見得真是如此,這些文字也許只是為了要加強大家對該咒語的信心罷了。實際上,每一個咒語都有它特殊的一種或數種功用。在佛書中,有時會敘述一個咒語的很多功用,但經常無法看出,它主要功用是什麼?通常只有修習此咒語的大修行者才會確知此咒語的最主要功用,也只有這些人才能真正很有效的應用該咒語。以「往生咒」為例來說明,很多人都知道往生咒可用以超渡亡者的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但也許並不知道這些神識將會永久在那裡或只是暫時停留,至於超渡時要請那些佛菩薩加持或打怎麼樣的手印等問題,這些詳情只有修習此咒有成就的人才會知道。 大體來說,咒語的功用有消各種無明或業障者,有給眾生福報者,例如使眾生得子女或錢財;有解除日常生活的煩惱者,例如延續夫妻的姻緣等;有消除各種災難者,例如消除水災、火災等;有恭請金剛護法者,如各金剛的本尊咒等;有消除各種魔鬼毒障礙者,如各種降魔咒之類;也有保護自己不受外力傷害者;也有處罰惡毒心的人的咒語;以楞嚴咒為例,經中描述楞嚴咒的功能,其範圍幾乎無所不包,例如持此咒可成佛作祖、可拔濟眾生各種苦難,就是吃五辛、飲酒或違犯各種輕重的破戒罪,甚至造作五逆無間眾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大罪的人,只要誦楞嚴咒,一切罪業都悉滅除無餘,總之,咒語的功用可以「說不能盡」來形容。 持咒真有效用嗎?持咒是否有效其最主要的因素,在於是否能得到該咒語的「本尊」的加持,每一個咒語都有發出此咒語的佛菩薩或金剛菩薩,我們稱為該咒語的「本尊」。除了得到本尊的加持外,得到護持該咒語的護法協助也很重要,至於持咒者個人的定力等因素就不是很重要了。持咒者本身要具備相當多的條件,例如有慈悲心、不捨眾生的心及平等心等,且他的心若能與他所持誦咒語的本尊的誓願相近那最好。持咒者具有這些條件才容易得到本尊的加持與護法的護持,那他持誦咒語才會有效用。 佛菩薩的誓願都是超越個體的──大慈大悲的,因此,一個人持咒若只為了滿足個人私慾,那就不容易相應到該咒語的「本尊」,連「護法」也不太會助他,那持咒也就無效了。如一般傳聞的持咒殺人或害人,大概都是鬼怪邪神的咒語。 有了以上這些認知,那楞嚴經上所說楞嚴咒的效用問題就可以理解了,若一個造五逆十惡重罪的人持楞嚴咒後其罪可以消除,那必須是楞嚴咒的「本尊」及護法都願意幫助他,一般情況下,這幾乎是不可能。除非此人造作惡業後能很誠心且長時間的懺悔其過錯,又有實際在做渡生的各種善行,也有發大誓願要永遠渡眾生的功德等善因緣,此外,他過去造作惡業時所積欠的因果債務也必須已還清且已經得到這些「債主」的寬恕(若此人有以上善緣也許佛菩薩會代為為向債主們勸說),在這些善緣具足的情況下,此人所持的楞嚴咒也許會得到本尊及護法的幫助而消除其重罪,並不是如一般人所認知的,只要持楞嚴咒就一切輕重罪全消除!至於持誦楞嚴咒可成佛做祖,那是不會有問題的持咒能得本尊及護法的相助,則在修行過程中障礙自然減少,且持咒亦是一種修行法門,由持咒到一心不亂,再內觀而直入本心開悟了脫生死,這當然有可能,何況又有佛力的加持。 咒語的發音很重要嗎?常有人問:若誦咒時發音不正確怎麼辦?會不會影響功效? 在Ψ-Ω0123中,咒語的功效仍然可用靈心身界四層次來說:在身心的層次,輕鬆、專心的持咒,便有其功;在靈言層次,則能相應於該「靈言」(咒語是一種超個體的靈言)的「本尊」──慈悲大願,而獲得「本尊」的加持,才是關鍵。 所以,在靈言層次,除了身行、心境要契合於「本尊」,若能有正確的咒音,那是更好,因為諸佛菩薩所用咒語的音聲,其本身具有神祕不可思議的力量,這種音波的特別力量不是別的聲音可以具有的,咒音與字形的功效分別,在「神聖記號靈效應」實驗中,已經證明。但咒語大多是記載古代梵音的發音,如今唸法的改變幅度已經很大,要正確地保持原音並不容易,而且,根據本尊願力,所謂「正確唸法」可能也是隨時間而演變的───或許,在經歷了中國人二、三千年的長時間、無數人的誠心唸誦,本尊與護咒的護法們早已熟悉原咒語的漢音。 咒语不可解略说:
1.
隋.慧远大师云:「咒词何故不翻?翻改失用,多不神验,所以不翻,又复咒词未必专是天竺人语,翻者不解,是以不译……咒皆能令除灭怖畏」。详慧远大师《大般涅盘经义记.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册页626下¾627上。
2.
唐.不空译《总释陀罗尼义赞》云:「真言中一一字,唯佛与佛大威德菩萨乃能究尽」。 详《大正藏》第十八册页895中。
3.
唐.华严贤首 法藏国师亦云:「咒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慧」。 详法藏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大正藏》第三十三册页555上。
4.
宋.师会述《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亦不须强释也」。
详《大正藏》第三十三册页555上。
5.
宋.赞宁云:「密藏者,陀罗尼法也,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诸佛菩萨所能游履也」。 详《大宋僧史略.卷上》,《大正藏》第五十四册页240中¾下。 咒语可解略说:
唐.一行《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七》云:「而今此真言门。所以独成秘密者。以真实义所加持耳。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议其义。只可成世间义利。岂得成金刚体性乎!故偈云:最胜真实声,真言真言相,行者谛思惟,得成不坏句,此声即是真言门,语密之体」。详《大正藏》第三十九册657下。 举例: 唐.法崇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详《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页1012。 唐.不空撰《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大正藏》第十九册页388中─下。 唐.不空注《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详《大正藏》第二十册页489。 唐.不空译《仁王般若陀罗尼释》。详《大正藏》第十九册页522。 日本南忠撰《注大佛顶真言》。详《大正藏》第六十一册页602。
日本明觉撰《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他钵怛啰陀罗尼勘注》。详《大正藏》第六十一册页606。 日本明觉撰《大随求陀罗尼勘注》。详《大正藏》第六十一册页747。 日本定深撰《千手经二十八部众释》。详《大正藏》第六十一册页749。 日本观静撰《孔雀经音义》。详《大正藏》第六十一册页755。 《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云:「念诵者成就南摩尼羯磨。此部念诵。如铃铎声。如箜篌声笛声。如舞动璎珞声。其声如孔雀鸣。如一切部法中。相应一切义。成如是音声。而作念诵。与真言相应。真言者随声。应思稚其义。不久当成就。此通一切部此是声念诵仪轨」。详《大正藏》第十九册页314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