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頁
的
下
層
:
0.原型传承研究法 1.先住民原型传承 2.梵语原型传承 3.一音誦传时代 4.多音誦传时代 5.诗书整合时代 5-3孔雀一统佛教兴 6.神话原型传承体系 7.经书证传时代 8.业智,理论,瑜伽数 10.当今印度宗教 佛教复兴 种子字、咒轮 梵語發音誤區 参考书目
| |
【印度原型传承研究】(佛世前印度宗教哲学思想)课程大纲
授课教师:张兰石[ ]授课时间:2006.08~12
课程目标::印度学(Indian Studies)是研究印度语言、历史、宗教哲学的学科,范围包括吠陀典籍、正统(astika)六派与异流(nastika)三派思想、史诗文学等,
是范围极大的整合性学科。因本课程是规划在佛学研究中的,研究佛教成立的背景与缘起论的特殊性,故集中探究古印度先住民大众文化与吠陀雅利安权贵文化间的辩证,
调查印度主要思想源流与佛教、密宗等传统的缘起,进行相关文献选读与思想解析。课程顺序的安排,尽量使思想开
展顺序配合讲解对象年代,俾令建立辩证脉络。
本课程透过了解印度原型传承,建立学生对佛教形成背景的深刻认识,了解佛教如何兼含世俗谛(原型传承)与胜意谛(缘起观)。研究印度学,能看见佛教文化包含的三大部分:一是佛教独有(“不共”)的证悟,例如缘起
观;二是佛教与印度其他宗教透过原型传承各别表达的相同证悟,例如佛教与吠陀典籍的轮回观念,这观念不见得是造作的幻象,也可能是法尔如是的观察(在佛教观点则
视为遍计所执而非真理);三是在时空中生灭造作出的文化。
课程提纲:
周 |
印度原型传承开展 |
主题大纲 |
1 |
0. 印度原型传承
研究方法
|
阐明印度学对佛学研究的重要性:梵文与佛典、梵咒;印度河文明与密教概念;六派哲学与佛学思维;印度文学意象与佛经意象。
0. 印度思想的研究方法--传统与现在
前提:西方“哲学”与东方“知见”不同
0-0. 学科整合工作
0-0-1. 传统方法
0-0-2. 比较哲学方法
0-0-3. 现代学科(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科际整合
方法
0-1. 学科基础工作1:语言、文献学方法--由史料看古印度思想
0-1-1. 梵语、巴利语等语言学的运用
0-1-2. 广义梵语对汉藏语系的影响
0-1-3. 现代佛学家需要的语言工具
0-2. 学科基础工作2:现代考古科学方法--由遗迹看古印度实况
0-3. 由当今印度看漫漫天竺
0-3-1. 当今印度国家: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与斯里兰卡
0-3-2. 印度当今民俗
0-3-2. 印度当今人种的分析 |
2 |
1-0.
印度河文明之发现
(本节总纲) |
1-0-0. Indus River:印度文明曾经出现过的断层
1-0-1. 考古工作的进行
1-0-2. 考古遗迹的地理位置与年代推断
1-0-3. 出土的物件 |
3 |
1-1.
印度河文明之
文明概述
1-2.
印度河文明之
Tantra渊源 |
1-1-1. 印度河土著文明的精神内涵
1-1-2. 印度河土著文明的毁灭原因
1-1-2-1.地质和生态变化骤灭说
1-1-2-2. 外族入侵骤灭说
1-1-2-3. 外族入侵逐灭说
1-1-2-4. 爆炸毁灭说
1-2-1. “婆罗门诵”(Bra^hman!a)非Aryan思想的土著渊源
1-2-2. 《奥义书》非Aryan思想的土著渊源
1-2-3. 沙门思潮非Aryan思想的土著渊源
1-3-1. 印度思想暗流中的欲力:解脱道苦行的阳性原理与大自然欢悦的阴性原理
1-3-2. 印度思想暗流中欲界与苦行界对照而成的圆融无碍体
1-3-3. 印度思想暗流中的欲境 |
4 |
2.
雅利安文明开展
与梵文 |
2-1-1.梵语简史看印度雅利安文明。
2-1-1-1-0-0. 梵字梵语的不同实际渊源:闪族字与印欧语的结合
2-1-1-1-0-1. 印欧文化与闪族文化的对比
2-1-1-1-0-2.
印欧族之波斯人征服闪族人与埃及帝国
2-1-1-1-0-3. 印欧语族接受闪族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
2-1-1-1-1-0. 梵语的实际渊源:印欧语系
2-1-1-1-1-1.
印欧文化与闪族文化的对比
2-1-1-1-1-2. 梵语的定义
2-1-1-1-1-3、梵语和其他古代印欧语的异同
2-1-1-1-2、梵字的实际渊源:闪族语系
2-1-1-2、梵字、梵语的不同神话渊源:土著观念与亚利安信仰的结合
2-1-1-2-1、梵字的神话渊源
2-1-1-2-1-1.“法尔”常恒之说如《大日经》所说
2-1-1-2-1-2.“随缘”之说有四种:
2-1-1-2-1-2-1. 梵天所创
2-1-1-2-1-2-2.
龙树菩萨入海得大乘经所传之悉昙
2-1-1-2-1-2-3.
为释尊宣说经典中所示之悉昙
2-1-1-2-1-2-4.
大日如来所说之悉昙
2-1-1-2-2、梵语神话:吠陀“祭祀万能”思想下的弥漫差声常论
2-1-1-3、印度史与佛经中的各种语言
2-1-2.认识梵咒悉昙学。
2-2-1. 吠陀典籍
2-2-2.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2-2-3. 规模庞大的佛教文献
2-2-4. 丰富的古典梵语文学和泰米尔语文学 |
5 |
雅利安由西向东的步伐 |
印顺法师《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 |
6 |
3. 一音誦传时代思想
|
3-1 综述四吠陀与吠陀分集
3-2 分述四吠陀
3-2-1. Aryan原型体系挂帅:R!g
Veda |
7 |
(续) |
3-2-2.
两大原型体系辩证:形成于婆罗门诵时代的Yajur
Veda
3-2-3. 土著原型体系挂帅:形成于奥义书时代的Atharva
Veda
3-3. 吠陀中的Aryan文化与土著文化 |
8 |
4.
婆罗门诵森林书时代思想:
土著思想最初重现
与婆罗门教对应而生
|
4-1-0.
“婆罗门诵”(Bra^hman!a)的定义
4-1-1. “婆罗门诵”(Bra^hman!a)的形成与Aryan文化历史进程
4-1-2.
“婆罗门诵”(Bra^hman!a)的现存版本
4-1-3. “婆罗门诵”(Bra^hman!a)的内容与印度教的确立
4-2-0.
“林中诵”(A^ran!yaka)的定义
4-2-1.
“林中诵”(A^ran!yaka)的起源
4-2-2. “林中诵”(A^ran!yaka)的内容
4-2-3.
“林中诵”(A^ran!yaka)的现存版本 |
9 |
5.
奥义书时代思想 |
5-1-0.《奥义书》在印度思想脉络中的定位
5-1-1. “林中诵”(A^ran!yaka)的后话
5-1-2. 《奥义书》的年代与数量
5-1-3-0. 《奥义书》思想的革命性特征-自证主义
5-1-3-1. 《奥义书》思想的革命性特征-“真我即梵”
5-1-3-2. 《奥义书》思想的革命性特征-“绝对不二”
5-1-3-3. 《奥义书》思想的革命性特征-“业力轮回”
5-2-0. 《奥义书》与佛教禅修的关联
5-2-1. 《奥义书》前印度文明与佛教禅修的关联
5-2-2. 初期《奥义书》对佛教禅修的影响
5-2-3. 中后期《奥义书》相关思想与佛教禅修的互动 |
10 |
(续 |
5-3.《奥义书》选读 |
11 |
6-0.
诗书整合时代 |
(简介“诗书整合时代”) |
12 |
6-1.
史诗神话原型传承体系
与神話學的觀點 |
6-1-0. 吠陀典籍神话原型
6-1-0-0.印度河文明的神话原型
6-1-0-1。
Rg吠陀時代的神话原型
6-1-0-2. 婆羅門時代(婆罗门诵、奥义书时代)的神话原型
6-1-1-1. 吠陀典籍神话原型的整合
6-1-2. 三大主神
6-1-2-1. 梵天Brahma:创造之神,骑天鹅,配偶为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
6-1-2-2. 毗湿奴Vishnu:保护之神,骑金翅鸟迦鲁达,配偶为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和大地女神酱弥。
6-1-2-3. 湿婆Shiva:毁灭之神,林伽相,骑公黄牛南迪,配偶为雪山神女帕尔瓦蒂。 |
13 |
(续) |
6-1-3
其他神祗的典故 |
14 |
6-2.
诗书整合时代列国时期
的六师传承 |
诗书整合时代前半期(列国时期)的沙门思潮
诗书整合时代的结束与婆罗门教的复兴
大致整理李志夫所申论的六师思想 |
15 |
6-2-2.
扬弃吠陀之
无神解脱思想:
异流三派之耆那教 |
6-2-2. 耆那教
6-2-2-0. 耆那教的定义
6-2-2-1. 耆那教的历史
6-2-2-2. 耆那教的思想
6-2-2-3. 佛教对耆那教的批判
〔讨论课题〕
耆那教为何无法在汉地弘传? |
16 |
6-2-3.
扬弃吠陀之
朴素唯物思想:
异流三派之顺世论 |
6-2-3.順世論(lok yata
)
6-2-3-0-0. 順世論的定义
6-2-3-0-1. 順世論的缘起
6-2-3-1. 順世論的派别
6-2-3-2. 順世論的思想
6-2-3-3. 順世論与佛教的关系
〔讨论议题〕
1. 顺世论者的解脱思想为何?
2. 顺世论者与各种无神论者的异同为何? |
17 |
6-3.
诗书整合时代孔雀王朝
的
佛教传承 |
6-3-2-1. 沙门风潮的源流
6-3-2-2. 孔雀王朝的佛教 |
18 |
7-0.
经书时代
7-1.
经书时代印度教复
兴与大乘运动 |
7. 经书时代
7-0-0. 经书时代的定义
7-0-1. 经书时代的成立
7-0-1. 经书时代的最后高峰
7-1. 经书时代的成绩--六派经、大乘经 |
19 |
8-1.
经书时代吠陀传承之
婆罗门教仪派:
主流六派之弥曼差
8-2.
婆罗门教义派 :
主流六派之吠檀多 |
8-1. 弥漫差--印度正统六派之婆罗门教仪学派
8-1-0. Miimaam.saa 的定位
8-1-1. Miimaam.saa 的主要人物
8-1-2. Miimaam.saa 的理论纲要
8-1-2-1. “声常论”支持“吠陀天启”
8-1-2-2. “业”支持“祭祀万能”
8-1-2. Miimaam.saa 与佛教的关系
〔课堂议题〕
1. 弥漫差派对吠陀本集的态度如何?
2. 弥漫差如何论证声常?
8-2. 婆罗门教义派 :主流六派之吠檀多
8-2-0. 吠檀多在印度思想史的地位 |
20 |
8-3.
经书时代吠陀传承之
逻辑诠释学派:
主流六派之正理派
8-4.
范畴析解学派:
主流六派之胜论派 |
8-3. 正理派
8-3-0. 正理派的定义
8-3-1. 正理派的地位
8-3-2-0. 正理经选读
8-3-2-1. 正理派的因明学
8-3-3. 正理派十六句义之后的佛教因明学
〔课堂议题〕
1. 正理派对吠陀本集的态度如何?
2. 正理派与弥漫差派的关系如何?
8-4. 正统六派中的范畴学派
8-4-0. 范畴学派的定义
8-4-1. 范畴学派的根源于动向
8-4-2. 范畴学派的十句义:文句所指向的十类真实意义
8-4-3. 范畴学派的极微论
〔课堂议题〕
1. 胜论派对吠陀本集的态度如何?
2. 胜论派与弥漫差派的关系如何? |
21 |
8-5.
经书时代吠陀传承之
证悟瑜伽学派:
主流六派之瑜伽派
8-6.
证悟数论学派:
主流六派之数论派 |
8-5. 瑜伽派
8-5-0. 瑜伽派的定义
8-5-1. 瑜伽派的地位
8-5-2-0. 瑜伽经选读
8-5-2-1. 瑜伽派的哲学
8-5-3-1. 瑜伽派与佛教禅定的方法差异
8-5-3-2. 瑜伽派与佛教禅定的目标差异
8-5-3-3. 瑜伽派与佛教禅定的互相影响
〔课堂议题〕
1. 瑜伽派对吠陀本集的态度如何?
2. 瑜伽派与佛教瑜伽派的关系如何?
8-6. 数论派
8-6-0. 数论派的定义
8-6-1. 数论派的地位
8-6-2-0. 数论颂选读
8-6-2-1. 数论派的哲学
8-6-3. 数论派与佛教
〔课堂议题〕
1. 数论派对吠陀本集的态度如何?
2. 数论派与瑜伽派的关系如何? |
22 |
9.
当今印度宗教思想流派 |
|
23 |
〔参考资料〕 |
|
上课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提供原典选读教材,同学提供相关文章,于课堂阅读并讨论。
成绩评定:每位同学於本学期中写一份报告,对上课研讨内容进行批判性讨论(critical review)。
教材: 姚卫群,《印度哲学》,北京:北京大学,1992。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北京:商务,2003。
S. Radhakrishnan and C. A. Moore: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London, 1957.
新加坡佛学院2009年度《印度佛教 》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 |
印度佛教 / Indian Buddhism |
上课时间 |
【2009-3-9 ~ 2009-7-17】周五下午 14:00-16:05 |
学 分 数 |
2 学分(一学期) |
任课老师 |
张兰石 lanshi@bcs.edu.sg |
使用教材
Textbook |
1. 圣严法师,1997:《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 由讲师整理之相关资料,与大藏经中相关经论。 |
评量方法
Evaluation |
学期评量 35% 出勤5% 期末考 60% |
Office hours : |
周三下午 13:00-17:00 (办公室) |
课程简介
Course
Description |
分析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因素与发展脉络,对佛教的各个发展阶段与学派作文献介绍、原典选读与思想解析。
依据近代学者的研究来介绍印度文化背景,讲述以印度次大陆为核心而发展的佛教的思想源流、史地因素与社会因素,涵盖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观瑜伽思想与密教思想,并以代表性的典籍译本帮助理解。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in India from its rise till the time out of its
decline in about the 13th century. |
上课方式
Teaching
Method |
以讲授为主,学生报告、讨论为辅。 |
日期 |
上课内容 |
教材 |
|
【原始佛教】 |
|
【1】3.13 |
世尊时代的思想背景(韩廷杰,1996:1-14)
世尊年代考,
释尊降生与成道,转法轮。(韩廷杰,1996:15-37) |
韩廷杰,1996 |
【2】3.20 |
释尊教团及行化(释圣严,1997:11-58) |
释圣严,1997 |
【3】3.27 |
王舍城(第一次)结集。
舍离城结集。(韩廷杰,1996:51-55)(释圣严,1997:59-83)
释印顺,1986:《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 |
韩廷杰,1996
释圣严,1997 |
|
【阿育王时代的部派佛教】 |
|
【4】4.03 |
阿育王的事功。
部派佛教与大天。(韩廷杰,1996:1-14,61-65)(释圣严,1997:84-99) |
韩廷杰,1996
释圣严,1997 |
【5】4.10 |
佛教分部派。(韩廷杰,1996:80-93)
部派的思想。(韩廷杰,1996:93-106)(释圣严,1997:100-122) |
韩廷杰,1996:
|
【6】4.17 |
阿达磨的发达,《俱舍论》概述(释圣严,1997:123-150) |
释圣严,1997 |
|
【初期大乘1】 |
|
【7】4.24 |
大乘的根源背景。
大乘的兴起。
初期大乘经典。(释圣严,1997:180-207) |
释圣严,1997 |
【8】5.01 |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印度的佛教艺术(释圣严,1997:156-179) |
释圣严,1997 |
5.08 |
复习与预习(本周不上课) |
|
|
【初期大乘2】 |
|
【9】5.15 |
《般若经》《药师经》《般舟三昧经》《阿弥陀经》的传出
释印顺,1994[198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 |
释圣严,1997 |
【10】5.22 |
《华严经》与《法华经》的传出 |
释圣严,1997 |
|
【中观学派与唯识学派】 |
|
【11】5.29 |
龙树与其后继者:中观学的自续派与应成派。(韩廷杰,1996:141-176)
龙树以后的大乘经典。(释圣严,1997:208-99) |
释圣严,1997 |
【12】6.05 |
无着、世亲以后的诸论师:唯识心学
安难陈护、一二三四。(韩廷杰,1996:177-265)
(释圣严,1997:236-262) |
释圣严,1997 |
|
【密教化】 |
|
【13】6.12 |
密教渊源。 |
另发讲义 |
【14】6.19 |
孟加拉国婆罗王朝与密教兴亡。 |
另发讲义 |
【15】6.26 |
伊斯兰教的入侵。 |
另发讲义 |
【16】7.04 |
印度的近代佛教。(韩廷杰,1996:266-294)(释圣严,1997:279-301) |
另发讲义 |
【17】7.11 |
佛典的汉译。
参看王文颜,1984:《佛典汉译之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另发讲义 |
【参考书目】
- 韩廷杰,1996:《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 释印顺,1986:《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7:《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8:《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4[198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
吕 澄,2002:《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平川彰,2002: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
- 姚卫群,1996:《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渥德尔 着 王世安 译,《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出版社。
- 巴沙姆(A. L. Basham)编,1999:闵光沛等译《印度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India). 北京:商务印书馆。
- R. C. Majumdar and others,1981:李志夫译《印度通史》(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2册。台北:国立编译馆。
- 佐佐牧教悟,1998:释达和译《印度佛教史概说》,台北:佛光出版社。
- 水野弘元,1998:许洋主译《印度的佛教》,台北:法尔出版社。
- 木村泰贤,1999: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玉城康四郎主编,1985:李世杰译《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开展》,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 林煌洲,2002:《印度思想文化与佛教》,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 《异部宗轮论》,大正新修大藏经, 新文丰出版社。
- Hermann Oldenberg,1996:“Buddha─His Life, His Doctrine, His Order”, Aryan
Books International.
- K. N. Jayatilleke, “Early Buddhist Theory of Knowledge”, Delhi, reprint 1980.
- Rhys-Davids, T.W., “Buddhist India”, London, 1903.
- 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100册之中有关印度佛教史与印度佛教思想各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