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Ω0宗教學 ] 瞭解宗教 ] 文明史直线表 ] 文明史地圖集 ] Ω0當世原型 ] [ Ω0 仙道 ] Ω0 佛學 ] Ω0印度原型 ] Ω0印度佛教 ] 秘宗 ] 藏傳佛教百字明 ] Ω0儒教官僚 ] 佛家也持咒? ] 瑜珈聖典 ] Ω0西藏宗教 ] Ω0宗教學概論大綱 ] Ω0兩大曼荼羅 ] 死譚嗣同 ]
Ω0 仙道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傳統的倫理道德,根基於神道信仰體系。《易傳》:「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服天下以宗教,設倫理以神道,是古代王者與智與合作而衍生的各種宗教的動機。

「生」是道教教義的一個基本概念。道教的宗教理想是修道成仙、長生不死, 因此十分重視「生」的問題。《道德經》強調「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在六朝道教中得到繼承與發揮。《道德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人居其一焉。」而早期道經《老子想爾注》將老子句中的「人」字代以「生」字, 這就使得《想爾注》中的老子言和注文都充分體現出道教重 生的精神。(參見顧寶田、張忠利注譯:《新譯老子想爾注》(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第25章,頁125。)
《想爾注》把「生」與道、天、地並列為域中四大之一,認為「生」是「道」之別體,是道之體現。(顧寶田、張忠利, 1997:135)
這裡揭示出道教所謂「生」之本質:不僅是指現存肉體生命的不死狀態,並且隱藏著生命存在的終極問題,即老子所說的「死 而不亡」的狀態。
在道教倫理中,生命是極其重要,道藏群經中的(生命)倫理方法,可說表達在如下的「貴」字:
一切萬物,人為最貴,人能.....即與道合。
[]〈洞真九丹上化胎精中記經〉《無上秘要》卷5,《道藏》第25冊,頁14。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1,《道藏》第1冊,頁2。 真道好生而惡殺。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 聖人教化,使民慈心於眾生,生可貴也。
[]徐氏撰:《三天內解經》,《道藏》第28冊,頁416。

「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為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
[]陶弘景撰:《養性延命錄.序》,《道藏》第18冊,頁474。可見道教把肉體和精神看成一體兩面! 「天尊言:道尊法妙,人身亦貴。故道開法遺戒經文,以度人身;人身既度,上與道同。」
[]陸修靜撰《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頁823。

道教的生命倫理,建立在「不死,昇入永恆存在」的終極價值上。為此,而開展出的「貴生」倫理,是從根本價值上反對任何形式「自殺」的,因為不管有何善意或不得已的理由, 一旦死亡就是生命終極理想的破滅。道教既然反對任生命為世情俗欲所用,而欲以清靜無 為的工夫來實踐「追求長生」的倫理,也自然地發展出反對殺害自他生命的倫理判斷。 如六朝道教戒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第四戒,不得殺害一切物命。...第一百七十六戒,不得絕斷眾生六畜之命。」
[]《太上老君經律》,《道藏》第18冊,頁219~221。

六朝時期《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中「十戒」的第一條,就是 「不殺,當念眾生。」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道藏》第5冊,頁890。 劉宋陸修靜在其《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把 「守仁不殺,憫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列為「十戒」中的第二戒。
[][]陸修靜撰《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頁823。


當我們將六朝道教倫理學說作一有機的整體研究後,其實不難發現道教真正的 ﹁不死藥﹂,就是﹁美德﹂。北魏寇謙之的《太上老君經律》:
「人生雖有壽萬年者,若不持戒律,與老樹朽石何異?寧一日持戒為道德之人 而死,補天官,尸解升仙。世人死有重罪,無益鬼神,鬼神受罪耳。......從古至 今,誰能長存者?唯道德可久耳!」
[][]《太上老君經律》,《道藏》第18冊,頁218。
這就揭示了中國道教神仙理想的倫理本質,是把﹁修﹂道德同﹁求﹂神仙放在幾 乎同等的地位,而頤養生命之事乃是修之於﹁積德行善﹂。透過生命倫理、社會倫 理、神學倫理的建構,道教倫理已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