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樹-a. 台灣特有種–恐龍學園の筆筒樹

筆筒樹基本资料 ◎

1. 科別:桫欏科

2. 學名:Sphaeropteris lepifera
3. 別名:蘭盆筆筒樹、蛇木、山棕蕨
4. 直立莖如樹木狀,高達6~20m以上,粗約15~20m,葉叢生幹端,葉柄粗大(徑約5cm),脫落性,掉後會在幹上留下葉痕,葉片大型,羽狀裂葉,長約1.5~2m,寬0.8~1.6m,下表面密被灰色細小的鱗片毛
6.
幼葉捲旋狀,為金黃色鱗片所保護,宛如毛茸茸的問號。
7. 基部滿布厚厚的黑褐色氣生根,能夠將莖幹包得緊緊的,並且年年長出
8. 不開花,沒果實,種子,以孢子繁殖。
9  台湾北部低海拔森林常見,喜歡生長在潮濕的向陽開闊地。

筆筒樹
筆筒樹的用途


1. 曾经,人們用它筆直的莖幹來作便橋或工寮支架。

2. 利用交結的氣生根,製成蛇木盆、蛇木柱、蛇木板、蛇木屑等園藝用品。

3. 製成花紋天成、美觀耐用的筆筒。筆筒樹的老葉脫落後,會在莖幹上留下一個個略呈三角形的橢圓形「葉痕」,整個樹幹看起來就像看起來就像是有鱗片的蛇,所以又有 「蛇木」「蛇木桫欏」之稱。 

4. 莖幹末端幼嫩的髓心可以吃,嫩芽及嫩葉也可食用。

5. 可當中藥材,將木質部切細,用蜜炒再煎服,可以止咳並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幼芽搗碎還能外敷癱疽。

(3)筆筒樹的孢子囊堆(Sorus)著生在分岐小脈的基部,無孢膜。新生幼葉
筆筒樹的啟示


筆筒樹是侏儸紀的孑遺植物,已被大多數國家列為保育類植物。
一海隔萬劫,東亞大陸没有台灣樹蕨(筆筒樹),正如阿張蘭石所說,即使揮不去東亞大陸專’制大國族主義的陰影,海東諸洲仍具有其主體性。

(5)在筆筒樹莖幹上留下的落葉遺痕有如蛇皮般花紋,因此又被稱為蛇木桫欏
筆筒樹何處尋◎

台灣東北部山區各處,尤其水池畔,都常看到她奇特的身姿。
(4)筆筒樹剛剛伸出的幼葉,宛如大大小小的問號,這樣美麗的圖案,真是巧奪天工的大自然藝術精品。筆筒樹剛剛伸出的幼葉,宛如大大小小的問號,這樣美麗的圖案,真是巧奪天工的大自然藝術精品。

 

留言

在〈道場樹-a. 台灣特有種–恐龍學園の筆筒樹〉中有 1 則留言

  1. 「0123」的個人頭像
    0123

    一海隔万劫—-东亚大陆没有台湾树蕨(笔筒树)

    福清发现笔筒树 大陆仅有两株活的

    【海峡都市报, 2009-07-06, 记者:姜磊文】

    福清发现一棵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笔筒树。据介绍,这是大陆发现的第二棵笔筒树活体。目前,相关部门已经着手保护这棵笔筒树。专家推测,它们可能是从台湾被台风“刮”到福建来的。

      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主任余希介绍,这棵笔筒树是在福清市三山镇横坑村赤安自然村被发现的。这块地被计划用于建设渔(溪)平(潭)高速公路的一个服务站,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发现了它,起初,大家把它误认为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林业部门接到报告后,赶到现场勘查发现,这是笔筒树。听说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笔筒树,不少人赶来看稀奇
     
      余希说,这棵笔筒树高4.5米,十分挺拔,有19片长圆形的大叶片,每片长度都达到1.5米到2米。从长势来看,这棵笔筒树已有20到30年的树龄。

      为配合渔平高速公路建设,笔筒树周边的树木都被砍掉,它成了“光杆司令”。目前,对周边林木的砍伐已经停止。“还好工人的保护意识很强,如果砍了就太可惜了。”余希对工人们“刀下留树”感到十分庆幸。

      据悉,笔筒树是桫椤科白桫椤属,主要分布在台湾。包括最新发现的这株在内,目前大陆仅发现四棵,存活的仅两棵。“不排除是笔筒树的孢子随台风飘过海峡,在福建生根。”余希说。

      1982年,在厦门发现一棵,由于保护措施不力,这棵笔筒树于1989年死去;第二棵于1999年在平潭被发现,同样因为保护不力,在2001年死去。而另一棵生存的笔筒树是于1999年到2000年在平潭被发现的。因此,笔筒树虽然仅仅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但是绝对稀少。笔筒树不仅属于地球远古时代残留的树蕨类植物,对古植物的研究有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台湾与大陆植物地理关系的好材料。

      目前,虽然这棵笔筒树周围已设置围栏,但余希还是对此表示担忧。笔筒树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它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下,但是又不能没有阳光。”目前,这棵笔筒树周围已经没有遮蔽的林木,根部的部分土地已经裸露在外,水分蒸发比较严重。他建议对这棵笔筒树采取遮阴、浇水的措施,并用支架加固预防台风的危害。

      据介绍,笔筒树树形美丽,高大挺拔,树冠有如巨伞,是蕨类植物中少有的种类,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园艺观赏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0米,胸径10至15厘米;喜湿润环境,生长于山沟中。